衡水二中那样的学习是个大陷阱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种模式利用了人内心中的“不甘”,而其实,每一分“翻身”或“逃离”的努力都会加剧原有的不平衡。
  持续看到网友爆料衡水二中的“军事化管理”:五点半起床,卡着点儿如厕洗漱;睡觉时不敢把被子摊散,怕第二天叠不成豆腐块;更有甚者连衣服也不脱;五点四十就开始跑操,边跑边喊口号,气势如虹;跑操时如果掉了鞋,就要光着脚跑完;每天学习的时间有将近十六个小时;吃饭也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教室里装备了360度无死角的摄像监控……2015年3月,一名不堪重负的学生跳楼自杀,和教学楼随后装上的“铁窗”,将这所学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就在媒体和公众将衡水二中指为“血泪工厂”“人间炼狱”的同时,学生和家长却对学校表现出格外的理解和宽容。他们视若无睹狂奔在原定轨道上,无论是同学夭亡,还是外界潮水一般的议论,都不曾让他们停下一分钟的脚步。这一来,倒显得旁观者大惊小怪,多管闲事。
  衡水模式的大前提:不满现实,渴望“翻身”
  衡水二中给学生和家长画了一张巨大的饼:“进清华,和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这标语,堪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代版。背后的逻辑昭然若揭:今天各位忍受的痛苦,都是为了有一天翻身做主。“能吃苦苦三年,不能吃苦苦一辈子”,可以说,学生和家长都是做足心理准备的。
  批判这种学习心态——无论有多么充足的证据表明它会扼杀人的创造力和主观幸福感——都必须冒着被骂“饱汉子不知饿汉饥”的风险。“社会现实就是这样,谁管它科学不科学?我们要翻身,只能玩了命拼高考。错过了这次机会,我们这辈子都没希望再踏入上流社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中学习不是学习,只是历经煎熬换来一张上流社会入场券的交易。这三年再怎么苦,学生和家长都甘之如饴。说什么“何必把人逼成这样”,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邻县一所中学门口摆着一双皮鞋和一双草鞋的雕塑,意为“你将来穿哪双鞋,全看你在学校里的表现”。诱惑加警告,每一位老师都心领神会,并把它作为天经地义的道理传授给学生:“你难道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过更有尊严的生活么?念书吧!错过这三年,就毁了你一家翻身的希望!”
  因此,以衡水二中为代表的这一类教育模式必须有一个前提:学生及家长对现实的生活心怀不满,乃至于厌憎。与此同时,他们对大城市的发展机遇、教育资源、生活水准梦寐以求。立足县城,仰望北上广,仿佛下层阶级仰望特权阶级:既渴望加入,又生怕被拒之门外——有一种混杂着艳羡的自卑。
  这种自卑感越强,通过高考一朝翻身的动机才越充分。因此,衡水教育模式的核心是有强烈诉求的:它宣示着下层阶级对现有社会格局发起的挑战,是平民鱼跃龙门,跻身上流社会的重要渠道。尽管名额稀少,但亲测有效。
  “撑过高考就解放”的迷思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人口流动大多数仍为省内流动,省际流出的比例基本低于10%,而省际的净流入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福建六省市——全都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即使不看数据我们也知道,这些地方总会有饱和的一天:房价高企,买车摇号,办户口一年比一年难。
  很显然,船票越来越少。输出省市的平民,必然要为这些仅余的席位争抢得头破血流。“和主席总理称兄道弟”,这种愿景对每一个充满野心的家庭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没有人愿意屈从命运安排,“读书改变命运”,衡水的逻辑,就是这样的背水一战。
  “能吃苦苦三年,不能吃苦苦一辈子”,毕“翻身”之功于高考一役的想法,在许多学生和学生家庭中根深蒂固。
  说它是洗脑也好,社会现实也好,这种观念确实成功影响了绝大多数学生和家庭,让他们情愿为三年的压抑煎熬买单。劝他们放弃这个想法,就等于劝他们接受屈辱的现实,当然是痴人说梦。
  而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倒想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最好把这理念扩展为:“能吃苦苦七年,不能吃苦苦一辈子。”——要知道,大学这四年也很关键啊!以为高考总算修成正果了,可以享福了,就到大学里来找乐子,那还是要掉队。拿了名牌大学文凭又怎么样?不值钱。多少优秀毕业生都想留在大城市里,抢一个好饭碗呢?何况还不见得能拿到文凭。
  因为工作原因,我每年就要接触很多这样的学生:挂科的,延期的,肄业的,学分修不够转大专的……原因当然多种多样,其中最令人扼腕的,就是那些想改变命运的,来自三四线城市、县城、农村的学生,因为误信了“苦三年”这张空头支票,在大学里松懈了斗志,导致功亏一篑。连带高中的三年辛苦也失去了意义。只有继续按衡水的方式坚持四年,我想,似乎才可以保证翻身有望?
  但我这样的说法,也不过是一孔之见。就算一等一的本科毕业生,也难保不被淘汰。读研辛苦更甚本科,这就不必说了。就算找到好工作,头几年也绝不会轻松。初出茅庐的学生,谁又敢说已经别无所求呢?又没有父母家业可以指望,不还得一刀一枪继续拼么?一不留神,仍不免“逃离北上广”的结局。真要想翻身,不如还是做好“苦十年”的准备比较保险。
  再这么想下去,十年也未必够用。“和主席总理称兄道弟”自然是玩笑话,但要在任何一个高位上坐稳,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甚至还想把父母接来享福,又岂是可以一劳永逸达成的目标?北京一套房,每天一睁眼就欠银行多少贷款?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今年的业绩指标比去年又涨了20%,形势还比去年差,新来的人年富力强,背景又好……想到这些,如何还有松口气的一天?“能吃苦的苦到退休,不能吃苦的苦一辈子”罢了。或者累,或者穷,永世没有两全其美。
  压迫感的恶性循环
  我并非讥讽,只是在讨论一个心理意义上的行为模式:只要一个人卷入“翻身”的战争,除非他甘愿放弃到手的胜利果实,否则就很难从中脱身。尽管可以骗自己说“三年”,最后往往三年复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永远不堪重负,又永觉得还远远不够,至死方休。
  这个模式里,隐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那就是我们原以为已经通过高考,抛之脑后的“自卑”——源自幼年时就植入我们内心的被压迫感。
  我们从“东亚病夫”的课文里植入了这种被压迫感;被“劳心者治人”植入了这种被压迫感;在皮鞋和草鞋中植入了这种被压迫感;在被父母责骂时植入了这种被压迫感;从我们对上层阶级的向往中——翻身也好,鱼跃龙门也好——植入了这种被压迫感。这种感觉,带着股辛辣的幽怨之气,让我们自觉渺小脆弱,让我们看待他人的目光充满敌意,让最平常的生活也面目可憎。
  而衡水二中这类模式的教育,正利用这种被压迫感,同时又巩固了被压迫感。对一个教育资源不算发达的学校,想追求超高的升学率,就只能指望精神上的战斗力。现成的燃料,正是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屈辱,和投射在外的,对于现状的厌憎:“我们一直被欺压被鄙视,我们的人生一无足取,我们与上层阶级存在着等级的鸿沟。”
  在衡水二中这样的学校,这种负面情结必然会受到呵护与鼓励。“不想再过这种日子?那就拼命啊!”——我们是如此盼望摆脱这种屈辱,只好拿出三年的生命作为献祭。而献上了祭品,反而使心里那一只幽灵越发强壮,于是“三年三年又三年”,永无休止,再传给我们的后代。
  每一分“翻身”或“逃离”的努力都加剧了原有的不平衡
  我们相信的等级论属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相信自己不体面,我们就真的不梳头不洗脸;我们相信高考至关重要,我们的一生就真的会毁于高考落榜;我们相信除北上广之外没有未来,我们当中最有干劲的人就真的没有动力建设家乡。
  每一分“翻身”或“逃离”的努力,都加剧了原有的不平衡。
  作为个体,我们几乎不能改变什么,只好一拥而上,希望自己成为被选中的幸运儿。同时,也就把自己送上了修罗道,和众多的竞争者们打一场无限升级的军备竞赛。所有参赛者都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心力交瘁的少数胜者,和大多数人陆续出局。正如知乎网友说出的真相:“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廉价、更年轻、更高效的劳动力,把你们从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彻底赶出去。”
  种下等级论的种子,长出的就是屈辱不甘的芽,而盛开相互倾轧的恶之花。衡水二中的教育模式,不过是稍显夸张的一个缩影。我们利用了人心里的不甘,人心里的不甘也就会利用我们。
其他文献
我对毕节儿童自杀事件整个的看法就是爱的缺乏。没有爱,一切都是枉费。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缺爱的感觉都是非常明显的。  缺爱,所以变成“发条橙子”  父亲20岁结婚,妈妈18岁结婚,很快有了孩子,人的生命成为一只“发条橙”,就和上了社会程序的一个物体一样,没有自己的意愿、思考、需要,不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想要结婚,不是喜欢孩子而生孩子,而是大家都这样,那我也应该这样。  这家人的房子外面很整洁,在当地
期刊
一位妈妈的来信:我孩子刚出生不久,平均俩小时就得奶一次,不给奶就哭。家里老人说,不能太惯着孩子,得定点喂。我听人说有种“哭声免疫法”挺好用。我就拿来用,现在不都讲究科学育儿吗?孩子哭时,我就先不理他,等过几分钟再去安慰他。但是那个哭声太凄惨了,我真不忍心啊。“哭声免疫法”真的可以用吗?我真舍不得孩子遭这个罪,但我也真怕惯坏他,但我又怕不及时喂奶会给他造成心理阴影。抓狂!  赶紧丢掉“哭声免疫法”!
期刊
女儿快5岁了,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无意识地咬手指或者其它小东西。若在家被发现了,我一个眼神儿她就会停下来,但在幼儿园就不好控制了。老师也反映过这个问题,怕强硬的制止会适得其反,所以不敢强调。我给女儿讲过道理,也鼓励过她改掉坏习惯,但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本来也有这个坏习惯,自从发现女儿咬手以后,我就告诉女儿,我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现在我改掉了,但我却不知道如何让我的女儿改掉吃手的坏习惯!  琪琪
期刊
上个周末,小区物业举办了一场“宝宝绘画大赛”。  准确地说,那应该叫做“宝宝涂色游戏”比较贴切,就是让一帮两三岁的小屁孩,在白纸上用蜡笔给提前印好的苹果、香蕉之类的图片涂上颜色。之后,就可以用他们完成的大作,去服务台换一支漂亮的康乃馨,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多好的活动啊,满屋子都是甜蜜的味道,可我还是看到了一件挺不愉快的事情——整个上午,某位高标准、严要求的妈妈,一直在旁边提醒她家两岁半的女儿“宝
期刊
问:我家宝宝刚出满月,经常一睡就是四五个钟头,晚上还能睡到六七个钟头,感觉好长啊,吵都吵不醒。据说这个阶段应该是按需喂养,可我很怕他老这么睡吃不饱。要不要把他拨拉醒?  答:新生儿的大脑很容易疲劳,只有睡得好、睡得足了,大脑才能休息好,发育好。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每天需要睡18~20个小时。这个阶段“按需喂养”意思是:宝宝想睡就睡,想吃就吃,只要宝宝清醒时吃奶好,那就没问题。  问:我家女宝宝3个月
期刊
如今,成人与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越来越多。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与儿时的经历有关。  如果婴幼儿时期承受的压力过多,大脑中的压力应对系统会变得很敏感,好比在大脑中有一个过于灵敏的报警器,一有风吹草动就叫个不停。即使在别人看来,有些压力微不足道,容易应对,但敏感的孩子也会觉得很严重很危险,他们往往小题大做,反应过度。  同时,一个孩子如果婴幼儿时期对压力过度敏感,成年后则容易抑郁、焦虑,罹患压力有关的身心
期刊
朋友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她治好了8岁儿子的“电脑游戏瘾”。我好奇地问她是怎么做到的。朋友信奉“虎妈”教育,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她制定了一大堆规则,一环扣一环,并威胁+恐吓:如果独自开了电脑,我是知道的,后果你懂的!果然,高压之下,她儿表现得很乖,朋友很是得意。  我想起了小时候有阵对电视超级迷恋。爸妈要我们在房间里写作业,而他们自己抱着电视看得不亦乐乎。我心里猫抓似地痒得不行,就不停地去客厅倒水、
期刊
我家有俩宝贝,老大杨杨是女儿,4岁,老二猪猪是儿子,2岁。姐弟俩关系贼好,很多人问我怎么搞定的。其实真没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亮出我的“招”,供您参考。  赶紧给胎儿起个小名,让老大老二建立明确的家庭关系  怀孕时不知道肚子里是男娃女娃,我和老公起了个通用的小名“zhu zhu”。如果是男孩,就叫“猪猪”,如果是女孩,就叫“珠珠”。这么迅速就把名字起好,最主要是考虑老大杨杨的感受。杨杨
期刊
要一年级的小朋友有“自控力”,是强人所难。  一年级  心里在想啥?对学校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思维特点是直观、具体、形象。  家长怎么帮?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二年级  心里在想啥?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
期刊
陪女儿在滑梯旁玩。一个3岁的女孩正玩在兴头上,大她两岁的男孩突然一把把她揪下来,差点摔倒。  吓一跳+不乐意,让这个女孩嚎啕大哭。女孩的妈妈随即对男孩说,“你不能把妹妹强拉下来”,然后开始安慰大哭的女儿。  这显然不是一件几句“吓了你一跳是不是?”“好了好了”就能安抚好的,小姑娘继续飙泪。安慰了一会儿,许多人过来围观,妈妈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心里的难为情可想而知,于是很自然地,“别哭了别哭了”顺嘴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