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5年是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发展变革的关键一年。本文主要从广播新闻生产平台、呈现形式的创新方面进行盘点,着重论述了新平台对广播新闻采编流程的再造,新生产方式对新闻采制模式的全新开启以及新呈现形式对广播新闻多维表达的拓展。
【关键词】广播新闻 生产平台 呈现形式 众筹 众包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改革全面发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了政治生态改善,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回溯一年的历程,我们经历了诸多大事,每一个新闻现场无不活跃着广播人的身影,全国各电台频率始终“抓主题以扬基调”“重实效以入人心”,或浓墨重彩,或细致润物,努力用他们那有温度的话筒发出中国强音,传播主流价值,打动千万人心。
2015年,在广播新闻听觉盛宴可圈可点的背后,基于新传媒技术,广播新闻内容的生产平台、呈现形式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亮点频频。2015年,各家电台对广播新闻的创新传播进行了较多尝试和努力,其预示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新平台再造广播新闻采编流程
(一)云平台期待新闻资源共享
2015年1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和中国科学院在京签署协议,以建设“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为先导,开展全面长期战略合作。这个“中国广播云平台”依托中央及地方各广播频率系统的内容资源,力图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与定制化服务。其今后将搭建国家级音频素材库——中华音库,并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智能检索等先进技术,实现台与台之间的互联,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与使用。中央电台希望通过这个云平台让全国的广播产品在一个平台上聚合,形成音频产品矩阵,这也就意味着将再造广播行业新闻采编新流程,进而壮大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
事实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了,2015年国庆七天长假,他们用自己架构的“微啵云”系统做了七天的直播,一共有100多万的听众全程关注了他们的直播。
江苏广播新媒体部研发推出的“微啵节目交互系统”,已在江苏新闻广播FM93.7(南京地区) 《全民麦克风》和金陵之声FM99.7《交警在线》《一路阳光》等节目中使用。这个系统可以将听众发送至微信公众号的消息传递至导播平台,由导播进行筛选后推荐至直播间内的主播屏幕上,主持人再将导播推荐的消息在节目中播报出来,并即时了解听众聆听节目的实时感受,将听众和节目内容连接在一起,实现台网互动,全民参与节目生产。系统平台在互动消息实时提醒的基础上,实现了重点消息标星收藏,避免遗失。
针对突发事件、重大赛事的持续跟踪报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还原事实真相和重大赛事的最新进程情况,江苏广播新媒体部完善了节目交互系统平台,衍生开发了“正在发生”产品。该产品将事件通过时间轴线性报道,记者可通过PC端、手机端和编辑人员协同报道,前方记者可通过手机拍摄现场画面,由台内编辑人员进行精编修改。在节目直播期间由主持人插播,在节目结束后则由前方记者和编辑持续跟进。
(二)客户端转变广播新闻传播内容
一年多来,中国广播、听听FM、蓝鲸、阿基米德、即通、蓝天云听、熊猫听听……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不少广播频率都开设了客户端,向着分类内容移动传播的方式转变。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以下均用App表示)自身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生产的新闻内容有别于传统的广播电台。例如,新闻广播App采纳借鉴了通过各种专题进行信息再组织的内容推荐机制,针对特定的公众话题或社会热点,对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以资讯专题的形式向用户推送,为用户在海量信息资讯环境中更好地了解新闻资讯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以自身App平台为窗口,可以方便地开展一系列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生活信息服务,例如,“智慧无锡”App设置的出行、公交、地铁、路况、天气、自行车、旅游等功能板块;“无线苏州”App还设置电力、水务、违章查询等生活服务板块。
在线投票和民意调查是新闻广播App在内容生产上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民意调查所涉及的话题都是与本地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效性很强的社会热点问题。
“中山新闻”“智慧无锡”“青岛广播网”“掌上武汉”等App客户端都设置了求助、报料等板块,基于App客户端的求助和报料也是传统新闻广播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探索、实践“公民新闻”的最好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客户端的推出某种程度上正改变着广播新闻的生产:
1.超越音频,新闻形态泛化
App客户端为用户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在内的全媒体新闻资讯服务。例如,“无线苏州”App的资讯板块囊括了“新闻”“视频”“图片”“专题”等诸多栏目,其中“新闻”栏目的内容不仅来自广播电台,还集成了报纸和互联网的新闻素材。广播媒体的App更为泛化、多样化的新闻表现形态,使其新闻资讯服务超越了传统的单纯听新闻,是在提高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和有益探索。
2.加强原创,粉丝黏度增强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开办的“荔枝新闻”App专门设置了一个“原创”频道,其中包括了若干档江苏广电自制的独家新闻栏目,如《荔枝派》《思辰有道》《胖Z娱评》等。这些新闻栏目用年轻化的语言和互联网式的编排形式对一个个社会热点和流行话题进行评论、解读,更加注重移动互联网用户特别是年轻人群的喜好、兴趣和新闻“口味”。
(三)微信延伸广播新闻的触角
纵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这一年来,从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到一些市县级广播电台都纷纷建立并逐渐熟练运用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平台,将之作为自身App客户端的补充。一直高居微信公号广播类榜首的浙江交通台的微信大号“FM93交通之声”集聚了上百万的粉丝,“微啵Live”“秒杀”“喊广播”等新媒体产品成为广播的现象级产品,借助成熟的微信通道来延伸广播的触角。 与App客户端不同,微信公众账号能够为广播电台提供更加轻量化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其开发、运营相比App客户端更为简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App运营的高昂费用投入问题。因此很多广播电台甚至放弃App客户端,全力投入微信公众账号的开发运营。
当前,大部分的广播电台微信公众账号不仅能够每天推送信息,而且能够实现节目的在线直播、节目回放功能,并为电台、主持人、节目和听众的互动提供更便捷的方式。尤其是在节目直播状态下,借助微信语音平台,可以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打破节目框架,将最鲜活生动的微信内容穿插在节目的播放过程中。那些来源于现场受众真实的声音,不仅能为广播媒体推送的信息增添准确性、时效性、可信度与现场感,而且增加了节目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其轻松的语境也更容易吸引受众。
但是,客观上讲,广播微信公号也有明显短板。多数广播公众号目前的主要功能是图文信息推送,仅仅是节目常规互动手段而已,而广播传播的核心资源是声音,这使得微信平台的实现形式还不够完善;广播公众号功能还比较单一,内容同质化较严重;特别是由于广播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和收听方式限制,使其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时效性、有效性上有所欠缺。
(四)音频新闻跨界而来
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促使传统媒体向更多、更新的平台发展,传统广播在尝试跨界图文内容呈现的时候,其他媒介也在尝试声音的表达,2015年他们跨界而来。
从2015年1月23日开始,《钱江晚报》开始在网络电台蜻蜓.fm上构建《钱江晚报》专区,尝试音频新闻和自制节目,通过收听的方式传递来自《钱江晚报》的声音。这个专区拥有9大板块,分为7个新闻类板块和2个自制音频节目。7个新闻类板块的节目内容分别为:头条故事、浙江热点新闻、钱报评论、民生热点、医疗教育、财经新闻以及理财,内容每日更新,每个板块的单条新闻时长约为4~8分钟;2个自制节目分别为美食节目“吧唧吧唧”和房产节目“李涛侃房”,为周播形式,平均时长在20分钟左右。2015年3月2日至3月15日,借全国两会的契机,《钱江晚报》在蜻蜓.fm专区开设了“全国两会”专题版块,包含“直击两会”新闻板块和“两会说”自制评论板块。为期13天的全国两会,专题收听每日活跃用户达到日均6万人。
无独有偶,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在喜马拉雅电台也开设了栏目《人民网带你听懂两会》,提供记者会现场及采访代表委员时现场录制的音频;《人民日报》 客户端独家策划《一分钟听两会》,每天1分钟播报“两会”花絮。
新华社也在“觊觎”音频新闻。他们的广播电台“新华之声”已经上线。“新华之声”的理念就是“让您的眼睛休息,听我说新闻”,包括时政新闻、经济快报、国际新闻、重大事件、湖南专线等。
二、新的生产方式带来开放的新闻采制模式
(一)众筹节目试水成功
2015年2月13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风云再汇》计划众筹一年节目制作费用88万元,同时大胆提出:“用户是否愿意付费”将决定这一档财经节目2015年是否能够继续播出!到当年2月28日17点08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财经节目《风云再汇》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成功募集到当年度88万元制作经费,实现了广播节目从依靠广告运作到依靠用户运作的转变。这是一次以互联网思维革新传统广播的尝试,广东广播再次引领传统媒体走出了突围之路,开创了广播业的先河。这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各方对互联网时代如何制作广播节目、如何进行广播深度报道等的思考。众筹不仅仅是圈钱,在众筹之下,如何确定新闻报道选题,采制广播新闻专题等,才是广播新闻真正需要探索的命题。
(二)“众包新闻”渐成气候
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引入用户生产内容(UGC)概念,开设了“两会朋友圈”、多媒体专栏《三人“两会”》 《企业家说》等,节目设定热点议题,集纳精彩观点,借助社交媒体之力为传统广播节目增色不少。这就是“众包新闻”的一种新闻采制新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更希望主动介入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利用集体智慧来搜集与核实新闻、报道故事,或者在新闻生产中做出选择,由此产生了用户生产内容的“众包新闻”。作为传统媒体,广播人适应这一需求,对于新闻内容的生产从听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让听众深度参与到广播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等各个环节中去。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各广播频率都在尝试这种新型的新闻采制工作模式。在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上午9点到下午4点半的《央广新闻》中,每半个小时都会播出一档微博热议,摘播中国之声官方微博上的留言。在江苏新闻广播的报料平台,传统意义上的电话报料方式正在演变为受众直接通过QQ、邮箱、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和渠道进行报料。
(三)个性化定制启动“私人模式”
当所有的媒体都集中到一个移动终端上时,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极为个性化和私人化。目前很多手机广播App上传了大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音频节目,并且予以分类以便受众选择,还开展了“一对一”的节目推送,让受众感受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感,手机让广播与听众之间形成了“私人模式”。
对于如何满足人们“私人订制”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广播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2015年上海广播节上,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选送参赛的《爱上云广播》,就模拟一位广播会员点播收听广播节目的过程——路况信息、新闻资讯、天气预报、歌曲……“云广播”为用户打造了具有极强对象感的“一对一”广播形态,将广播的直播、伴随、服务、互动等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未来广播节目形态的发展趋势。
三、新的呈现形式拓展广播新闻多维表达
(一)数据表达聚焦热点
有效加工的大数据可揭示更大范围内或更接近事实的内容,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这一年来,一些广播电台纷纷试水,以数据表达为特色的广播新闻节目陆续推出,试图在大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发现社会问题,展开深度调查,探究舆论热点。 中央电台都市之声联合360搜索,在《长安一路通》节目中尝试通过大数据为听众讲述社会热点新闻。这个节目每周五由主持人与360搜索特派员“嘉哥”和“佳轩”共同为听众盘点一周热词,并结合360搜索大数据对热点新闻做出解析及点评。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则直接开播《大数据融媒体分享平台新闻夜分享》节目,主持人自称数据君,在晚间10点到11点的时段,串联来自新浪、腾讯、网易、搜狐新闻客户端和百度搜索风云榜的大数据,以搜索指数和点击指数排名解读10条当天网上最热门的资讯。
(二)可视化表达围观广播新闻
2015年4月3日17:00~18:00,“围观海阳”正式上线。这是中央电台文艺之声海阳工作室的《海阳现场秀》节目与百度“实时搜索”共同推出的广播全媒体产品,这也是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实时视频直播,并融入弹幕等互联网元素,将广播从听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广播的可视化发展开启一种新的可能。这款融媒体产品的推出,引发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广播并非可视媒体,在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缺乏画面感。之前有一些电台探索在直播室里装视频录像系统,如央广中国之声、北京电台等,或者如宁波交通广播利用“花椒”直播应用播出视频。目前,各电台普遍尝试的新闻可视化,是将广播与互联网相结合,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上将记者采制的报道直接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另一种方式,则引入数据可视化技术,将传统广播的新闻内容,配以大背景下的大数据,再嵌套进视觉模型中,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听广播新闻,还可以“看”广播新闻。
而此次“围观海阳”是“广播+”的又一次尝试。通过“广播+实时搜索”,受众不仅可以搜到文字、图片、网站、视频,还能够搜索看到你喜爱的广播节目此时此刻在直播间里发生的一切,并在直播框下方,受众可以肆意地吐槽,写下任何你想说的话,与主持人实时互动。这样就让粉丝、听众、网友可以打成一片,让广播、客户端、互联网有效链接,真正打破了长期以来广播新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单一感官体验。
(三)碎片化处理更具可听性
移动网络不仅成了人们感官的延伸,同时也将大量碎片时间变成黄金时间。相应的,广播新闻生产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方面,出现了随写随发、小片小段的碎片化新闻生产方式,特别是当广播媒体纷纷进行全媒体改造后,这种新闻生产的流程已被电台大量采用。中央电台《国防时空》节目在全媒体流程再造后,将传统广播的线性工作流程改造为网络式非线性工作流程。它们打破传统的筛、编、审、录、播的线性操作流程,在编辑部获取独家新闻信息后,马上进行核心信息微博碎片式发布,接着进行广播连线直播发布,随后发布网页图片文字,再通过广播专题和微信深度报道跟进。④
另一方面,传统的栏目式、板块式的广播新闻节目在采制上正面临着碎片化的改造——变革节目编排策略,以60分钟为普遍时长的广播新闻节目,将内容做成一个个短小、精致、多样的单元,每隔三五分钟就进行一次内容话题的快速转换。在2015年,这种新闻节目的碎片化编排模式基本成为常态。
浙江城市之声在研究了私家车人群的作息时间和收听习惯之后,对其节目生产的流程、内容的编排和形态的呈现做出革新。他们将全天主要时段划分为五大板块,每个小时以3分钟为一个播出单元,将一个小时切割为20个信息“微传播”点,实现碎片化、轮盘式播出。江苏交通广播网的《交广早班车》每天的官方微信设置了“生活提醒”“每日要闻”“大家一起说”等,每个板块的字数为200到300字,每天推送后都有海量阅读量,满足了听众的信息个性化和碎片化需求。
(四)娱乐化“软”处理硬资讯
通常意义上,传统广播黄金时段播出的早新闻都是严肃的硬新闻,但随着全民“娱乐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早间新闻以人为本,加入了趣味十足的娱乐、轶事、服务等“软”资讯和多元的声音元素,用平民化的轻松方式,尽可能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得资讯互动娱乐化。
如中央电台都市之声2015年2月17日全新改版的《长安一路通》节目,其头两个小时使用“资讯+互动话题”形式,在严肃硬资讯之后,延伸出当天互动话题,注重话题和内容的娱乐性体现。如根据“沪指放量爆跌7.7%创七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的新闻资讯,延伸出当天互动话题“股疯”。同时,通过编辑预先设置的关于股市的网络段子和笑话,拉升节目的开场气氛,⑤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对资讯的记忆点。
(五)“去专业化”表达满足听众话语权
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对传统广播新闻的最大改变即在于其内容生产的“去专业化”,新闻广播App所承载的资讯和信息不再局限于媒体机构精英团队所制作的专业化内容,而成为百姓也能参与其中的内容提供模式。这在广播中就形成主持人和受众两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的融合现象。
听众可以根据栏目主题,通过微博微信提供节目选题或内容,经过编辑加工整合后形成一期源自受众的节目;也可以发动普通用户使用App客户端提供新闻素材,广播电台新闻内容提供的效率得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如“荔枝新闻”App的《在现场》栏目,就是由“荔枝记者”和“荔枝网友”共同完成内容提供的一个板块。
(六)“摇一摇”带来新闻互动新体验
适应社交化媒体时代受众互动的新变化,针对智能手机的特点,开通微信“摇一摇”等相应的互动接口,将能丰富广播新闻节目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更能方便受众参与节目互动,增加用户黏性。
在2015年上海广播节上,湖北新闻广播的参赛节目《摇新闻》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摇新闻》聚焦用户关注的新闻事件,利用微信“摇一摇”功能进行新闻发布,受众通过发表弹幕、“摇一摇”抢答新闻、观点投票等方式与节目互动,打破了受众被动接收新闻的传统方式,在保持广播新闻性的同时,增添了交互性、即时性,让受众真切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重体验。
广播新闻精彩的2015年,已经背影渐远,2016年,广播新闻将精彩继续,广播人依然在路上……
注释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新华社,2015年12月31日。
《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启动》,《人民日报》,2015年1月23日。
温静 《<钱江晚报>试水音频新闻,用户数超过知名电台》,传媒内参微信公号。
④孙利 刘志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军事广播创新——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新闻综合节目<国防时空>为例》,《中国广播》,2014年第10期。
⑤邓晓楠 《广播早间节目特色与创新探析》,《中国广播》,2015年第5期。
(本文编辑:饶雷)
【关键词】广播新闻 生产平台 呈现形式 众筹 众包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改革全面发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了政治生态改善,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回溯一年的历程,我们经历了诸多大事,每一个新闻现场无不活跃着广播人的身影,全国各电台频率始终“抓主题以扬基调”“重实效以入人心”,或浓墨重彩,或细致润物,努力用他们那有温度的话筒发出中国强音,传播主流价值,打动千万人心。
2015年,在广播新闻听觉盛宴可圈可点的背后,基于新传媒技术,广播新闻内容的生产平台、呈现形式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亮点频频。2015年,各家电台对广播新闻的创新传播进行了较多尝试和努力,其预示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新平台再造广播新闻采编流程
(一)云平台期待新闻资源共享
2015年1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和中国科学院在京签署协议,以建设“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为先导,开展全面长期战略合作。这个“中国广播云平台”依托中央及地方各广播频率系统的内容资源,力图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与定制化服务。其今后将搭建国家级音频素材库——中华音库,并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智能检索等先进技术,实现台与台之间的互联,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与使用。中央电台希望通过这个云平台让全国的广播产品在一个平台上聚合,形成音频产品矩阵,这也就意味着将再造广播行业新闻采编新流程,进而壮大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
事实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了,2015年国庆七天长假,他们用自己架构的“微啵云”系统做了七天的直播,一共有100多万的听众全程关注了他们的直播。
江苏广播新媒体部研发推出的“微啵节目交互系统”,已在江苏新闻广播FM93.7(南京地区) 《全民麦克风》和金陵之声FM99.7《交警在线》《一路阳光》等节目中使用。这个系统可以将听众发送至微信公众号的消息传递至导播平台,由导播进行筛选后推荐至直播间内的主播屏幕上,主持人再将导播推荐的消息在节目中播报出来,并即时了解听众聆听节目的实时感受,将听众和节目内容连接在一起,实现台网互动,全民参与节目生产。系统平台在互动消息实时提醒的基础上,实现了重点消息标星收藏,避免遗失。
针对突发事件、重大赛事的持续跟踪报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还原事实真相和重大赛事的最新进程情况,江苏广播新媒体部完善了节目交互系统平台,衍生开发了“正在发生”产品。该产品将事件通过时间轴线性报道,记者可通过PC端、手机端和编辑人员协同报道,前方记者可通过手机拍摄现场画面,由台内编辑人员进行精编修改。在节目直播期间由主持人插播,在节目结束后则由前方记者和编辑持续跟进。
(二)客户端转变广播新闻传播内容
一年多来,中国广播、听听FM、蓝鲸、阿基米德、即通、蓝天云听、熊猫听听……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不少广播频率都开设了客户端,向着分类内容移动传播的方式转变。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以下均用App表示)自身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生产的新闻内容有别于传统的广播电台。例如,新闻广播App采纳借鉴了通过各种专题进行信息再组织的内容推荐机制,针对特定的公众话题或社会热点,对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以资讯专题的形式向用户推送,为用户在海量信息资讯环境中更好地了解新闻资讯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以自身App平台为窗口,可以方便地开展一系列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生活信息服务,例如,“智慧无锡”App设置的出行、公交、地铁、路况、天气、自行车、旅游等功能板块;“无线苏州”App还设置电力、水务、违章查询等生活服务板块。
在线投票和民意调查是新闻广播App在内容生产上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民意调查所涉及的话题都是与本地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效性很强的社会热点问题。
“中山新闻”“智慧无锡”“青岛广播网”“掌上武汉”等App客户端都设置了求助、报料等板块,基于App客户端的求助和报料也是传统新闻广播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探索、实践“公民新闻”的最好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客户端的推出某种程度上正改变着广播新闻的生产:
1.超越音频,新闻形态泛化
App客户端为用户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在内的全媒体新闻资讯服务。例如,“无线苏州”App的资讯板块囊括了“新闻”“视频”“图片”“专题”等诸多栏目,其中“新闻”栏目的内容不仅来自广播电台,还集成了报纸和互联网的新闻素材。广播媒体的App更为泛化、多样化的新闻表现形态,使其新闻资讯服务超越了传统的单纯听新闻,是在提高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和有益探索。
2.加强原创,粉丝黏度增强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开办的“荔枝新闻”App专门设置了一个“原创”频道,其中包括了若干档江苏广电自制的独家新闻栏目,如《荔枝派》《思辰有道》《胖Z娱评》等。这些新闻栏目用年轻化的语言和互联网式的编排形式对一个个社会热点和流行话题进行评论、解读,更加注重移动互联网用户特别是年轻人群的喜好、兴趣和新闻“口味”。
(三)微信延伸广播新闻的触角
纵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这一年来,从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到一些市县级广播电台都纷纷建立并逐渐熟练运用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平台,将之作为自身App客户端的补充。一直高居微信公号广播类榜首的浙江交通台的微信大号“FM93交通之声”集聚了上百万的粉丝,“微啵Live”“秒杀”“喊广播”等新媒体产品成为广播的现象级产品,借助成熟的微信通道来延伸广播的触角。 与App客户端不同,微信公众账号能够为广播电台提供更加轻量化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其开发、运营相比App客户端更为简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App运营的高昂费用投入问题。因此很多广播电台甚至放弃App客户端,全力投入微信公众账号的开发运营。
当前,大部分的广播电台微信公众账号不仅能够每天推送信息,而且能够实现节目的在线直播、节目回放功能,并为电台、主持人、节目和听众的互动提供更便捷的方式。尤其是在节目直播状态下,借助微信语音平台,可以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打破节目框架,将最鲜活生动的微信内容穿插在节目的播放过程中。那些来源于现场受众真实的声音,不仅能为广播媒体推送的信息增添准确性、时效性、可信度与现场感,而且增加了节目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其轻松的语境也更容易吸引受众。
但是,客观上讲,广播微信公号也有明显短板。多数广播公众号目前的主要功能是图文信息推送,仅仅是节目常规互动手段而已,而广播传播的核心资源是声音,这使得微信平台的实现形式还不够完善;广播公众号功能还比较单一,内容同质化较严重;特别是由于广播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和收听方式限制,使其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时效性、有效性上有所欠缺。
(四)音频新闻跨界而来
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促使传统媒体向更多、更新的平台发展,传统广播在尝试跨界图文内容呈现的时候,其他媒介也在尝试声音的表达,2015年他们跨界而来。
从2015年1月23日开始,《钱江晚报》开始在网络电台蜻蜓.fm上构建《钱江晚报》专区,尝试音频新闻和自制节目,通过收听的方式传递来自《钱江晚报》的声音。这个专区拥有9大板块,分为7个新闻类板块和2个自制音频节目。7个新闻类板块的节目内容分别为:头条故事、浙江热点新闻、钱报评论、民生热点、医疗教育、财经新闻以及理财,内容每日更新,每个板块的单条新闻时长约为4~8分钟;2个自制节目分别为美食节目“吧唧吧唧”和房产节目“李涛侃房”,为周播形式,平均时长在20分钟左右。2015年3月2日至3月15日,借全国两会的契机,《钱江晚报》在蜻蜓.fm专区开设了“全国两会”专题版块,包含“直击两会”新闻板块和“两会说”自制评论板块。为期13天的全国两会,专题收听每日活跃用户达到日均6万人。
无独有偶,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在喜马拉雅电台也开设了栏目《人民网带你听懂两会》,提供记者会现场及采访代表委员时现场录制的音频;《人民日报》 客户端独家策划《一分钟听两会》,每天1分钟播报“两会”花絮。
新华社也在“觊觎”音频新闻。他们的广播电台“新华之声”已经上线。“新华之声”的理念就是“让您的眼睛休息,听我说新闻”,包括时政新闻、经济快报、国际新闻、重大事件、湖南专线等。
二、新的生产方式带来开放的新闻采制模式
(一)众筹节目试水成功
2015年2月13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风云再汇》计划众筹一年节目制作费用88万元,同时大胆提出:“用户是否愿意付费”将决定这一档财经节目2015年是否能够继续播出!到当年2月28日17点08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财经节目《风云再汇》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成功募集到当年度88万元制作经费,实现了广播节目从依靠广告运作到依靠用户运作的转变。这是一次以互联网思维革新传统广播的尝试,广东广播再次引领传统媒体走出了突围之路,开创了广播业的先河。这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各方对互联网时代如何制作广播节目、如何进行广播深度报道等的思考。众筹不仅仅是圈钱,在众筹之下,如何确定新闻报道选题,采制广播新闻专题等,才是广播新闻真正需要探索的命题。
(二)“众包新闻”渐成气候
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引入用户生产内容(UGC)概念,开设了“两会朋友圈”、多媒体专栏《三人“两会”》 《企业家说》等,节目设定热点议题,集纳精彩观点,借助社交媒体之力为传统广播节目增色不少。这就是“众包新闻”的一种新闻采制新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更希望主动介入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利用集体智慧来搜集与核实新闻、报道故事,或者在新闻生产中做出选择,由此产生了用户生产内容的“众包新闻”。作为传统媒体,广播人适应这一需求,对于新闻内容的生产从听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让听众深度参与到广播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等各个环节中去。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各广播频率都在尝试这种新型的新闻采制工作模式。在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上午9点到下午4点半的《央广新闻》中,每半个小时都会播出一档微博热议,摘播中国之声官方微博上的留言。在江苏新闻广播的报料平台,传统意义上的电话报料方式正在演变为受众直接通过QQ、邮箱、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和渠道进行报料。
(三)个性化定制启动“私人模式”
当所有的媒体都集中到一个移动终端上时,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极为个性化和私人化。目前很多手机广播App上传了大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音频节目,并且予以分类以便受众选择,还开展了“一对一”的节目推送,让受众感受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感,手机让广播与听众之间形成了“私人模式”。
对于如何满足人们“私人订制”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广播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2015年上海广播节上,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选送参赛的《爱上云广播》,就模拟一位广播会员点播收听广播节目的过程——路况信息、新闻资讯、天气预报、歌曲……“云广播”为用户打造了具有极强对象感的“一对一”广播形态,将广播的直播、伴随、服务、互动等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未来广播节目形态的发展趋势。
三、新的呈现形式拓展广播新闻多维表达
(一)数据表达聚焦热点
有效加工的大数据可揭示更大范围内或更接近事实的内容,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这一年来,一些广播电台纷纷试水,以数据表达为特色的广播新闻节目陆续推出,试图在大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发现社会问题,展开深度调查,探究舆论热点。 中央电台都市之声联合360搜索,在《长安一路通》节目中尝试通过大数据为听众讲述社会热点新闻。这个节目每周五由主持人与360搜索特派员“嘉哥”和“佳轩”共同为听众盘点一周热词,并结合360搜索大数据对热点新闻做出解析及点评。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则直接开播《大数据融媒体分享平台新闻夜分享》节目,主持人自称数据君,在晚间10点到11点的时段,串联来自新浪、腾讯、网易、搜狐新闻客户端和百度搜索风云榜的大数据,以搜索指数和点击指数排名解读10条当天网上最热门的资讯。
(二)可视化表达围观广播新闻
2015年4月3日17:00~18:00,“围观海阳”正式上线。这是中央电台文艺之声海阳工作室的《海阳现场秀》节目与百度“实时搜索”共同推出的广播全媒体产品,这也是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实时视频直播,并融入弹幕等互联网元素,将广播从听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广播的可视化发展开启一种新的可能。这款融媒体产品的推出,引发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广播并非可视媒体,在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缺乏画面感。之前有一些电台探索在直播室里装视频录像系统,如央广中国之声、北京电台等,或者如宁波交通广播利用“花椒”直播应用播出视频。目前,各电台普遍尝试的新闻可视化,是将广播与互联网相结合,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上将记者采制的报道直接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另一种方式,则引入数据可视化技术,将传统广播的新闻内容,配以大背景下的大数据,再嵌套进视觉模型中,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听广播新闻,还可以“看”广播新闻。
而此次“围观海阳”是“广播+”的又一次尝试。通过“广播+实时搜索”,受众不仅可以搜到文字、图片、网站、视频,还能够搜索看到你喜爱的广播节目此时此刻在直播间里发生的一切,并在直播框下方,受众可以肆意地吐槽,写下任何你想说的话,与主持人实时互动。这样就让粉丝、听众、网友可以打成一片,让广播、客户端、互联网有效链接,真正打破了长期以来广播新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单一感官体验。
(三)碎片化处理更具可听性
移动网络不仅成了人们感官的延伸,同时也将大量碎片时间变成黄金时间。相应的,广播新闻生产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方面,出现了随写随发、小片小段的碎片化新闻生产方式,特别是当广播媒体纷纷进行全媒体改造后,这种新闻生产的流程已被电台大量采用。中央电台《国防时空》节目在全媒体流程再造后,将传统广播的线性工作流程改造为网络式非线性工作流程。它们打破传统的筛、编、审、录、播的线性操作流程,在编辑部获取独家新闻信息后,马上进行核心信息微博碎片式发布,接着进行广播连线直播发布,随后发布网页图片文字,再通过广播专题和微信深度报道跟进。④
另一方面,传统的栏目式、板块式的广播新闻节目在采制上正面临着碎片化的改造——变革节目编排策略,以60分钟为普遍时长的广播新闻节目,将内容做成一个个短小、精致、多样的单元,每隔三五分钟就进行一次内容话题的快速转换。在2015年,这种新闻节目的碎片化编排模式基本成为常态。
浙江城市之声在研究了私家车人群的作息时间和收听习惯之后,对其节目生产的流程、内容的编排和形态的呈现做出革新。他们将全天主要时段划分为五大板块,每个小时以3分钟为一个播出单元,将一个小时切割为20个信息“微传播”点,实现碎片化、轮盘式播出。江苏交通广播网的《交广早班车》每天的官方微信设置了“生活提醒”“每日要闻”“大家一起说”等,每个板块的字数为200到300字,每天推送后都有海量阅读量,满足了听众的信息个性化和碎片化需求。
(四)娱乐化“软”处理硬资讯
通常意义上,传统广播黄金时段播出的早新闻都是严肃的硬新闻,但随着全民“娱乐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早间新闻以人为本,加入了趣味十足的娱乐、轶事、服务等“软”资讯和多元的声音元素,用平民化的轻松方式,尽可能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得资讯互动娱乐化。
如中央电台都市之声2015年2月17日全新改版的《长安一路通》节目,其头两个小时使用“资讯+互动话题”形式,在严肃硬资讯之后,延伸出当天互动话题,注重话题和内容的娱乐性体现。如根据“沪指放量爆跌7.7%创七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的新闻资讯,延伸出当天互动话题“股疯”。同时,通过编辑预先设置的关于股市的网络段子和笑话,拉升节目的开场气氛,⑤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对资讯的记忆点。
(五)“去专业化”表达满足听众话语权
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对传统广播新闻的最大改变即在于其内容生产的“去专业化”,新闻广播App所承载的资讯和信息不再局限于媒体机构精英团队所制作的专业化内容,而成为百姓也能参与其中的内容提供模式。这在广播中就形成主持人和受众两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的融合现象。
听众可以根据栏目主题,通过微博微信提供节目选题或内容,经过编辑加工整合后形成一期源自受众的节目;也可以发动普通用户使用App客户端提供新闻素材,广播电台新闻内容提供的效率得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如“荔枝新闻”App的《在现场》栏目,就是由“荔枝记者”和“荔枝网友”共同完成内容提供的一个板块。
(六)“摇一摇”带来新闻互动新体验
适应社交化媒体时代受众互动的新变化,针对智能手机的特点,开通微信“摇一摇”等相应的互动接口,将能丰富广播新闻节目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更能方便受众参与节目互动,增加用户黏性。
在2015年上海广播节上,湖北新闻广播的参赛节目《摇新闻》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摇新闻》聚焦用户关注的新闻事件,利用微信“摇一摇”功能进行新闻发布,受众通过发表弹幕、“摇一摇”抢答新闻、观点投票等方式与节目互动,打破了受众被动接收新闻的传统方式,在保持广播新闻性的同时,增添了交互性、即时性,让受众真切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重体验。
广播新闻精彩的2015年,已经背影渐远,2016年,广播新闻将精彩继续,广播人依然在路上……
注释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新华社,2015年12月31日。
《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启动》,《人民日报》,2015年1月23日。
温静 《<钱江晚报>试水音频新闻,用户数超过知名电台》,传媒内参微信公号。
④孙利 刘志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军事广播创新——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新闻综合节目<国防时空>为例》,《中国广播》,2014年第10期。
⑤邓晓楠 《广播早间节目特色与创新探析》,《中国广播》,2015年第5期。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