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诡的抒情和天才的想象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海洲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那些平常的文字,在李海洲笔下总是呈现出别样的魅力。
  《秋天传:二十四歌》与《有容》《母本》《枕雨书》同为李海洲的代表作,收集在诗集《一个孤独的国王》中。“我将在120岁的时候睡去/在下一个人写到秋天的时候醒来”。开篇就营造出了空阔辽远的氛围。诗人内心深处的“秋天”,或许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他注定只能是“一个孤独的国王”,他用奔涌的激情深爱着那些纤尘不染的诗句——那些为他守身如玉的“王妃”。“饮下一饮而尽的蓝天/饮下菊花与刀”“请吧,兄弟配茱萸……请一意孤行的秋天推开所有的窗”,这种对汉语写作的“一意孤行”,对词根的深层“叛逆”,其实招招都是险棋,但诗人运用起来却驾轻就熟。
  现实中的李海洲,快意江湖,诗酒人生,为人豪爽重义。他的率性而为,可以容许“三宫六院”“借夜读的时光漫上我枕边的河山”(《枕雨书》)。但这样一个外表看似放荡不羁的人,内心却有着磐石般坚定的执念,他对自己的诗歌绝不苟且,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喝酒,他可以豪气干云痛饮“三百杯”,穿过大半个重庆城去买醉;写诗,他必然“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般精雕细琢。以新作《少时乡居生活图》为例,这首诗他三易其稿,历时一年多才最终呈现给读者,他之所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因为他始终“怀里住着一个宋朝”。
  李海洲对意象的隐喻性表达,准确生动又常常出人意料,他收放自如的笔力,在常人看来本该意尽词穷时,突然惊鸿一瞥奇峰陡现:“青石板蜿蜒,麦苗弯腰和风说话/只有月亮洗着遥远的祖屋/这刺一样卡在诗篇里的意象”(《少时乡居生活图》)。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别致的语言风格,将诗歌的唯美推向极致:“天空有一九七八年的阴云/旧日子隐忍,雷声哽咽爆米的味道。/很多下午,祖父伫立屋檐听风声/祖母在堂前喊家燕。/寄养的少年,托着黄昏/绕指柔的蝴蝶陪着他/从夕光里返回,翅膀积满暮色。”(《少时乡居生活图》)。读这些优雅的诗句,你仿佛能看到燃烧的火焰在升腾,一层薄薄的忧郁在岁月中弥漫。他的想象奇诡,“想用弹弓打下飞机”,甚至“打下重庆城”,这是他骨子里侠客的血液,和古代名士的狂放相互作用的结果,“弹弓”是他在生活的宿命里防身的武器。“我们像两只爬进蜜月的瓢虫/爱情里都是新鲜家具的苏打味……”,当“前世的云朵掉进窗台”,他要“抛开熟睡的生活”(《有容》)。这“熟睡的生活”他真能抛开吗?当多重人格冲突时,李海洲仿佛自言自语,“我不能被生活用旧/在落日下,偶尔的颓废、偏安/会让镜子瘦下来。我要用你的画像/去隔断后半生的草莽/”《有容》)。《有容》是李海洲的代表作之一,看似与爱情有关,其实从他内敛、隐忍的笔触中可以察觉到,他没有坠落进华丽语言设置的陷阱,而是清醒地摆脱了平庸生活的束缚,并且不着痕迹地升华为精神层面的高峰。
  李海洲心中充满着古典情怀,准确地说是唐宋情怀,他心中始终有诗和远方,古典的远方,这在当今诗坛尤其难得,各色脸孔的大小诗人都高呼着反传统的口号,城头变换大王旗,而李海洲却固守着“青砖灰瓦是水墨的一笔”,看到“偶尔有家燕破纸飞出”,因而有了“窗外春秋高挂/去眺望,去顺手摸一把锦和绣……昨夜的虫鸣运着风/像谁往心里运着月亮”(《少时乡居生活图》)这样美轮美奂的诗句。
  李海洲在现实的江湖中纵马狂逸,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诗歌的国度,他却仗剑独行,独守语言和思想的繁华。他在《春天如此漫长》中写道:“春天在远游中怀孕/生下莫斯科和北平/春天在汉字的偏旁中婚配/嫁娶余生/最好也包括来世”。他说“世界是一枚枕头”(《在成都》),奇诡的想象,犹如草圣张旭醉后狂书,让人捏着一把冷汗,雨骤风息后,你才幡然醒悟,原来是一场虚惊。
  李海洲善于将支离破碎的生活,化为内敛的宁静,他的抒情是唯美的,他追求这种唯美近乎于痴狂。他的诗于典雅中深藏俊逸,于幽微中洞见悠远,他胸中的世界,通过明丽诗句的过滤,呈现给读者的是诗意的古典,“波涛是秋风送出去的书信/蓝色皮肤里,鱼群是闪亮的邮差/快递着云水的唇线”,“落木是秋天的钟声/敲着黄昏深处的禪院”,“给秋天写传的人/怀里住着一个宋朝”(《秋天传:二十四歌》)。他的古典,还有对生命原初的解密,“铁器还没出现/一块坚硬的木就要进入另一块”,“再前进一厘米就到了黎明/钻木者让黑暗下降、水源有了温度。/——钻木取出一个太阳。”(《母本》)。
  诗酒江湖现实中的李海洲,有过多的才情和激情需要挥洒,他的人生洒脱放达,与诗歌的细腻柔美形成鲜明对比,对世界的流连和生命的蹒跚在他笔下化为了内心之诗,读那些水晶般透明的诗句,你会感叹:柳七不得不“在秋夜离开”,但李海洲在奇诡的抒情和天才的想象力中“吐出的那阙词”,一定会成为绝唱。
其他文献
我喜欢玻璃  是其中包含着无数比刀子更尖锐  但却不事杀生的锐角  我喜欢碎玻璃  是每一块碎玻璃所代表的锐角  都无法借助平面去完成丈量  我喜欢碎玻璃上的裂缝  是因为那是无法丈量的锐角的裂缝  是按照乌云酿成闪电的原理而诞生的裂缝  是只有可以徒手搏取闪电并以之为美的人  才能像驾驭花卉一样驾驭的裂缝  推荐语  “玻璃”常作为一种完整镜面折射的意象,以“明亮”“镜像”“透视”等丰富喻指,在
期刊
在什刹海边呆会儿  流水落花,前朝旧事,难免有点恍惚  在银锭桥上呆会儿  来来往往的游人,摩托车嘀嘀嘀嘀一晃而过  故人啊故人  纵使你已转世为风我也认得你  在吉他歌手感伤的弹拨中呆会儿  烟袋斜街的新娘  请挽住细眼眯眯新郎的臂膀  祝愿你们这一世同行  再也不分开  在金重旁边呆会儿  陌生的朋友,我们在诗歌中相识  我们在绘画中相识  这一刻  你从微信里走下来  你在你青春的北京走走停
期刊
我用残雪织成的手套  裹住颤抖的双手  也无法冷卻内心的欲望  我试着关上虚掩的木窗  小心埋葬了自己  却藏不住那些莫名的忧伤  我已找不到一个厌世的理由  比如忙碌、疲惫和余下的空虚  而它们的对岸住着神的真身  我只得摁灭欲望、忧伤和疲惫的灯  独自坐在小小的黄昏  等待我的半个月亮,爬上来  ——原刊于《草地》2019年第2期  推荐语  诗人坐在黄昏的陋室里,伤感自己人生的暮年。“手套”
期刊
雪还是在下  这唯一干净的人间烟火  雪的香气将霾的阴影遮盖  飞鸟尽藏 谷粒收仓  这个冬天彻底闲落  在雪中空空荡荡  这时有人内心宁静  有人背负对故土一生的歉疚  有人想起孩提时的梦  那行囊里一路檢点的缥缈的歌哭  或者也会有人饮泣 为那亲近之后  又远离的冰雪  还有谁一遍遍地失去 在黄金般的雪  焰里截句 行止  更多的雪被世人遗忘  深陷泥沼却依旧被深深爱着  推荐语  雪是“干净
期刊
在乡野散步,  我常常去看那些草坟。  在田地中间,或  荒草滩头。它们  孤单一个,或  兄弟相依。  写下它以前,在柿树园里,我  刚被一块新立的碑石  吸引过去:一个叫李春的  男人,一个名讳的女人。  他们死后,还守在一起。  朴素的铭文,  给石头以情意。  更多的那些,没有留下  片言只语。  风吹过的时候,  一片片卵石,在草丛里紧挨。  推荐语  《草坟》一开始就呈现出诗人对低微、
期刊
鸡屎藤的紫色失去了往日的绚烂  昨天下午,一只鸭子突然跑到屋顶打鸣  而竹子在狗吠声中开花了  更不寻常的  是村东的社皇趁夜色往后倒去  压住了才转绿的豆角秧  那块空地三十年来第一次栽种  有人因此拈花微笑,有人因此看到命运  也有人远在他乡  很久都想不起盐坡尾村  甚至忙得过年也不一定有空朝南方烧三支香  光影中的老牛,是硕果仅存的长者  它低头围着鱼塘走了一圈  现在,它在去年的禾草堆中
期刊
前年,诗人老乡走了。国人说,走了。说得好。人怎么会没了呢?不过是走了。走了的人的背影,是能够看得见的。  认识老乡近乎四十年了。最初见他,他三十八岁。我和阳飏去拜访,敲开门,露出一张年轻的脸。我们欲进屋,老乡却堵着门跟我们说话。记不清那一次我们是否进去了。  后来,我们很快就熟悉了。  一次,去老乡家。他正用洗衣机洗衣服。我看见漂洗衣服的水还有很多的洗衣粉的泡沫。老乡却说,好了,可以了。说完,他诡
期刊
诗的生成  我的屋外是8万公顷灰蓝的大湖、原始森林和灰白的雪山,万物都沉浸在柔和、蔚蓝色的大气中。每个黄昏,落日燃尽,天空留下大片灰烬般带着温度的暖。没有一丝完整的线条,没有一片均匀的色彩,没有一个相同的瞬间,一切皆离奇变幻,光怪陆离的阴影和无穷无尽的混乱交织消融。  有时候十二月的狂风会吹来大片火红的云团,东风或者那柔和、持续不断的西风带着醇香的松涛味道,传来安静而轻微的抚弄或颤抖。这让我感受到
期刊
风特别喜欢你的耳朵  版图是分割术的魔法,无论你  朝哪一个角度倾听观看,首先会聆听到风  风特别喜欢你的耳朵,所以你  务必热爱你的两只耳朵  而当你热爱自己的耳朵时  你的两只耳朵会变得很干净,很干净  用两只很干净的耳朵去聆听风语时  风会逾越灌木丛垒起的山丘,风来了  风游荡了荒芜的旷野,抚慰了住在木屋中  一个守园人的寂寞。那种寂寞使风语  显得忧伤。相隔几千里,你已经在浴缸中  感知到
期刊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无疑是改革开放绕不开的话题。同样的,现代诗四十年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和深圳的发展是同步的。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这样的华丽转身,就和深圳的一个著名景点——锦绣中华一样,具有高度浓缩的意味。  可是,也许是“深圳速度”在经济领域里的标志性意味太强,以致人们对这座城市具有了某种抵触。好比一个遗老看到冉冉升起的后起之秀,总会指手划脚。在谈及深圳时,人们总会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