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污染真相

来源 :创业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特别尴尬。”河北工业大学任丙彦教授反复向记者强调自己的“尴尬”。3月初,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了河南洛阳某多晶硅企业随意排放四氯化硅的问题,引发诸多关注,任丙彦正是曾接受该报采访的中国专家之一,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中国的单晶硅巨头河北晶龙集团副董事长。
  任丙彦的尴尬在于,其认定的采访意图与《华盛顿邮报》最终的成文出现偏差,“确实引用了我的原话,但是对方断章取义,我肯定希望中国的光伏产业健康繁荣发展。”他认为,该报记者利用了真实的采访素材,不过使用了专业的手法进行了“编辑”,从一个个案试图让读者得出“中国光伏产业上游存在严重污染”的结论。
  如果把《华盛顿邮报》的文章结论理解成一个技术失误问题,国内的媒体或许就不会顺势进行跟踪报道。在那篇报道出来后,国内多家媒体也对光伏上游的污染提出了质疑。因而,“污染控制”成为了一些媒体视角下,2008年上游硅料企业的压力关键词之一。
  
  个案不代表行业
  
  不过,对于污染,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应该谨慎看待,应区分个案和行业之间的差异。中盛光电CEO!兴华表示,“国外那么多厂做,一年生产出来几万吨都没问题,你怎么出几百吨就有问题,这个不是行业性的问题,是企业的问题。这只是个案。”
  他说,很多媒体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因为光伏行业发展太快,更新也非常快,媒体很难真实地了解情况,因而大部分的报道不是很准确,有失偏颇。王兴华认为媒体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有几个产业能像光伏产业这样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媒体应该是更加负责任地来客观评论这个行业。”
  认定不能把污染摸黑到整个行业的,还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崔容强教授。他分析表示,国内大部分多晶硅项目的回收技术应该都已过关,如果环保关没过的话也不会规模化生产,“可能个别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没有注意,或者说还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去严格控制,企业一旦重视起来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讨论到底有没有污染的问题以前,理清污染的源头是有必要的。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除了硅料生产环节,其他的中下游环节基本不存在污染。目前,全球80%以上的多晶硅都是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据统计,我国在建和拟建的多晶硅项目有30多家,均采用改良西门子工艺。
  改良西门子法的原理是,以氯化氢(HCI)和冶金级工业硅为原料,制取三氯氢硅(SiHCl3),再利用三氯氢硅进行氢还原,生产出多晶硅。在多晶硅的生产过程中的前期反应中,会产生大量四氯化硅(SiCl4)、二氯二氢硅(SiH2C12)等副产物,而第二阶段SiHCl3合成工序又会再产生10%~15%的SiCl4。最后副产物比例最大的是SiCl4,依靠目前国内的多晶硅技术生产条件,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就要产生15~16公斤的SiCl4,而国际大厂一般是8~10公斤。
  
  可处理的污染问题
  
  对于副产物,现在国际上领先的硅料厂家瓦克化学(Wacker)的处理方式是:四氯化硅一部分加氢形成TCS继续循环反应,一部分被用作有机硅等其他产品的生产。这基本上也是其他大厂的技术路线。不过从目前来看,通过氢化进入循环反应的副产物只有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要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包括要么进行碱液中和,要么直接销售或者自行生产其他产品,而最具可行性和经济性的方式就是利用四氯化硅生产其他产品。
  其中最主要的处理方式就是转化成气相二氧化硅,由于气相二氧化硅达到了纳米材料的规格,具有良好的消光、抗紫外线、杀菌等多种作用,因而在橡胶、涂料、胶粘剂、油漆、油墨、塑料、化妆品以及农业、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分析国外多晶硅领域的传统大厂,如7大巨头Hemlock、Wacker、MEMC、Tokuyama、SGS、ASimi、Mitisubishi的背景,就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具备副产品控制优势的原因。其中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Hemlock,其大股东康宁公司本就是电子工业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而瓦克化学则是全球最重要的化工品提供商之一,业务范围包括有机硅、聚合物、化学品、多晶硅和半导体。像瓦克化学这样的化工联合企业,在生产多晶硅时,从氯气到硅烷均可以由内部兄弟单位提供,而副产品也是内部循环消化,国内的通威集团也具有类似背景。
  在2006年以前,从多晶硅的副产品SiCl4到无机工业纳米材料气相二氧化硅的转换技术都是由国外垄断。广州吉必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吉必盛”)进行了多年的研发,开发出回收利用四氯化硅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现了以四氯化硅为原料生产气相法白炭黑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目前,吉必盛已经成为了国内四氯化硅消化大户,2007年该公司两大基地消化了超过5000吨的四氯化硅。
  目前,新光硅业、洛阳中硅等国内多家已投产和在建的多晶硅厂家都是吉必盛的客户。因为国内新建的项目,在做环境评估的时候都需要向环保部门说明副产物解决方案,“基本上很多人找到我们,由我们帮助他们消化,拿着合作协议就基本上可以通过环境评价了”。吉必盛董事长王跃林认为,国内副产物处理方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有效转换率不高,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第二个是对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的装置还不够大。
  虽然2008年吉必盛将达到2万吨的消化量,还是不能全部满足国内市场,“我相信三到五年,国内基本上可以持平。”目前,多晶硅副产品处理项目已经进入了国家863计划,由吉必盛和洛阳中硅共同承担。
  
  不能因噎废食
  
  无疑,技术是否领先,是控制副产品污染的一个关键因素。已经在上游建设16000吨多晶硅项目的江西赛维就不为污染担心,由于采用了国际最领先的生产工艺,赛维的生产线是一个完全闭环的循环系统,所有生产的废料、废气可以在一个闭环系统里面重复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污染。
  叶东也认为,技术是一项重要保障,“污染的情况是根据不同的技术来发生的,好一些的厂商可能把污染降低到比较小,但是对于一些仓促上马又没有足够技术支持和团队支持的企业,可能会带来环保问题。”
  对于自有技术并不能保证有效处理副产品污染的企业来说,引入外部的技术来处理就需要额外成本。一直关注新能源的凯鹏华盈董事周炜认为,“并不是说这个生产过程一定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而是看企业愿不愿意投入成本去控制,本来是可以控制污染的。”
  控制污染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这对一些企业产生了考验。“有些企业是饥不择食的,就好像有一个在长身体的小孩,他有时候不是说挑东西在吃,有东西吃就不错了。”叶东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污染将会得到更好控制。
  而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工业革命的二重性从来就无法完全避开。在多晶硅制造领域,美国和日本也都经历过污染时期,但是在技术进步以后,污染才慢慢减轻。叶东认为:“这种问题其实既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就像胡总书记讲的一样,归根到底是个发展的问题。因此,因噎废食总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式。”
其他文献
创业刚起步,商业模式不清晰、找不到合适的人、缺乏发展资金,该如何面对这些困难?    2008年10月28日,创业邦英雄会第二十三期在北京王府井吴裕泰茶庄成功举行,此次英雄会吸引了70多位创业者和投资人参与。在此次英雄会中,人众人教育董事长刘力先生、百援特福莱总裁涂进军先生、凡客诚品市场副总裁钟恺欣女士等参与了圆桌讨论,围绕“创业起步最难的事”这一主题,分享了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困惑和经验,引起了现场
期刊
在小城镇开展特许经营,有助于那些以家庭为经营重点的创业者获取高额利润。    当罗瑞(Lowerys)一家迁到美国南卡罗莱那州芒特普莱森特(Mt.Pleasant)时,他们打算在新家附近做点生意。托德(Todd)对Relax the Back公司的产品评价很高,他曾经在加利福尼亚为这家背部护理的零售商工作过。当他第一次联系特许经营的时候,他们曾对罗瑞一家想要打入一个小市场产生过犹豫,但最终他们还是
期刊
除非来自火星,否则你一定知道越来越多的顾客更加重视环保了,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何能提供真正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则是一种挑战。这一点,在大学校园体现得最为明显了,校园里的学生创业者正在研发前沿的环保创意。  由学生经营的巴伯森环境与能源俱乐部(Babson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Club,“BEEC”)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个俱乐部位于巴伯森学院,主要由MBA学生组成,该组织
期刊
想抓住极具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吗?挖掘女士的消费需求就足够了。    像许多企业家一样,梅瑞迪斯·巴内特(Meredith Barnett)与克里斯蒂娜·米勒(Cristina Miller)这两个老朋友从她们网上购物遭到挫折的经历中,萌发了创办Adore商店的点子。“我用Google搜索‘优雅小黑裙’时,搜索出的结果根本不是我想要的。”30岁的米勒说。  位于纽约的这家Adore商店在2月刚刚成立
期刊
绝大多数创业者很难同时是资本运作专家,所以在与资本方的游戏中显得力不从心。    “百丽找过你了吗?”据说这句话是2007年下半年之后,温州鞋企的老板们见面时互相表达关切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场暗战,当时包括奥康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已收到过百丽的并购邀约。  很简单的道理,财大才能气粗。百丽的“霸道”是因为其在香港上市融资86.6港元,上市当天市值高达到789亿港元。仅在2007年下半年,百丽就
期刊
马克·拉斯卡(Mark Laska)的办公室位于纽约市,他每次在附近的街道散步时从不注意周围的建筑和人行道。他说:“我只关注这里的前景,想象一下这里以前是什么样的,以后又会变成什么样。”  马克·拉斯卡是格瑞特生态与环境公司(Grea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s)的CEO,这家咨询公司致力于通过修复人类生存环境的方式来重塑世界。拉斯卡与开发商和相关公司一道,努力减少其项目对
期刊
老板,看最近大家的士气都有点消沉,是不是组织些集体活动?  很好,就你负责吧,现在可以去爬山看红叶。
期刊
我们采访了一些企业家,他们曾成功地渡过两次经济衰退期,他们的公司不仅存活下来,而且还蓬勃发展。这些企业家谈了自己如何应对经济低谷的秘诀。  这些企业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但他们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在经济低谷时期完善公司机制可以为长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旦集中精力并有重点地经营公司业务,那么当经济回升时,你就能充分抓住机遇。这些企业家有以下几点建议。    检视商业模式    你的商业计划是否
期刊
除了已经扎根的光伏企业,“追日集团”中也不乏陌生的外部资本。    非洲有一句谚语:“如果你想走得快一点,那么一个人上路,如果你想走得更远,那就找几个伙伴同行。”在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后,致力于宣传环保和使用新能源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则表示,“我们必须一起,更快的走得更远。”他希望全球更多的企业家能参与到新能源领域。  从副总统位置上退下来以后,戈尔以气候保护联盟的创始人身份,成功转型为“环保
期刊
现实情况是:2007年并非在迈阿密创业的最佳时间。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几乎崩溃,飞涨的油价将很快对当地至关重要的旅游业带来沉重打击。偏偏就在这时,40岁的克里夫兰·库克(Cleveland Cook)的新公司CIHYA(Can I Have Your Attention)要准备开始营业了,而他需要一名会计来帮忙处理这家广告和品牌代理公司的账目。他不由得要问,“有没有可能省点钱呢?”  幸运的是,他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