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个“作文”高手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zh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绵延不绝
  曹雪芹是一个善于把生活的多面性、整体性以及它的内在联系性表现出来的艺术大家,他能把森罗万象的生活一齐拥抱在手里,同时展开,相互显现,而又丝毫不见散乱,本领是非常惊人的。
  在曹雪芹的笔下,许多故事或情节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组成部分而互相交错地存在着。同时,那些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又在继续不断地扩展、丰富、深化,并向一个总的方向运行,直到完成一部体大思精的《红楼梦》。
  有人对《红楼梦》的结构打了一个比方,说《红楼梦》的结构是横的波浪式的,这个波浪式不是单纯的有高有低的起伏,而是仿佛一块石头投到水里,激起了水纹,往四下里扩展开,四面八方都动,没有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是孤立的。这些大波纹一个一个地往前推动,波纹之间又有交叉、勾连,这波未平,那波又起,下一波里还有上一波的荡漾和呼应,真是妙不可言。
  如芒种节那天,大观园里的姊妹丫环们聚在一处“祭饯花神”。由于“独不见林黛玉”,引起薛宝钗找到潇湘馆去。半路上,忽然飞来了一双“玉色蝴蝶”,薛宝钗扑蝶,来到滴翠亭旁,又引出丫环小红和坠儿说私情话的一段描写,小红中了薛宝钗的“金蝉脱壳”计后,正在那里担心被林黛玉偷听了话去,忽然看见凤姐在山坡上招手叫她,于是又引出小红去取工价银子以及回来不见凤姐,碰到晴雯、碧痕等吵嘴的场面。转换之间,显得浑然无迹。更接着,作家又通过小红寻凤姐而把读者带到稻香村,从而生动地描写了小红在凤姐面前那种不慌不忙、应答如流的伶俐口才。至此,作家的笔才几乎使人感觉不出地稍作一顿,又立刻转到潇湘馆去了,最后终于引出了著名的“葬花”描写……
  《红楼梦》就是这样地以金针暗度之笔、移花接木之文,把许多人物和事件贯串起来,既显得那样自然流畅,而又笔致蹁跹,富于变化。曹雪芹真不愧是文章经纶手!
  曲笔意在言外
  《红楼梦》中有很多曲笔,看似平常,其实却是曹公刻意为之。比如,写到宝钗的热毒需要冷香丸来治,这个“热”可以解释为“热衷”。《红楼梦》里宝钗跟黛玉是一个对比,宝钗对生命有一种热衷,她觉得生命中有些东西是要抓住的。神话里黛玉是一株草,她到世间来是为了还眼泪,没有想要抓什么东西。一个秃头和尚给了宝钗一个药方,竟然是用二十四节气来调理她的身体,有点像是在暗示宝钗的热毒是因为缺乏自然的秩序感。作者也许觉得大自然当中有真正的秘方,人应该学习怎么样走向大自然,而不是在人世的纠葛里热衷名利。
  宝钗的方子是这样的:“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为什么作者要加个“白”,同她住室的“雪洞一般”,居处“梨香院”的名字连起来看,暗示性就出来了。白本身是一种素净,它是退让的,是雪的颜色,是月光的颜色。作者的用字不知不觉就把信息透露出来。宝钗的热毒恰好要静下来、素一点。而宝钗不够素,个性也比较强,她要的东西是一定要得到的,可是她不让你看出来她想要。
  这四种花得到了还不算,这四种花蕊要在第二年春分这一天晒干。那我们就会想,如果春分那一天没有阳光怎么办?还说要用雨水这天的雨水,要小雪这一天的雪十二两,霜降这一天的霜十二两。作者其实在讲宝钗的热毒要想平衡,就要回到大自然的秩序当中,他觉得宝钗不够自然。读《红楼梦》你可能觉得宝钗真是识大体、懂事、聪明、漂亮,可是宝钗很多的心机完全看不出来。作者之所以给她开了这么麻烦的药方,就在于此,这些都有东方哲学的暗示在里面。
  景情游丝引带
  在小说里王熙凤没有几个真朋友,秦可卿大概是她的友情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她会为她流泪,为她心酸。小说里写秦可卿生病,王熙凤去探望她回来时,带出了一段景物描写,作者用“但见”引出来,王熙凤走进花园就见到这样的景象: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数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王熙凤是一个节奏很快的人,这一次她刚刚离开秦可卿的病房,内心所有的哀伤还在,眼前的风景跟她平常看到的风景不一样。她平常看到的风景都是姹紫嫣红的热闹,现在她看到的是满目凄凉,这是在讲她的心情。她走得非常慢,她看到了河流,看到了山脉,看到了小桥,这些句子都在暗示王熙凤内心的节奏在慢下来。这有点像侯孝贤的电影里的空镜头,如《恋恋风尘》里讲一个男孩子在金门当兵,他的女朋友每天接他的来信,最后就跟邮差好起来了。他回来的时候女朋友已经嫁给邮差了,他走到后园,看到老爷爷在整理番薯田,老爷爷跟他讲今年的收成,可是镜头就开始拍天上的云,拍远处的山,大概一两分钟长,没有任何其他画面。其实这是在表达他的心情——无法言说的心情,变成了空镜头。
  前面提到的这些美景,是王熙凤平常感觉不到的东西,在这一刻她全部感觉到了。“笙簧盈耳,别有幽情”,隐约有音乐在演奏,王熙凤的心事要终结了。毕竟,她是要去看戏的,那里有一大堆的宾客,她得把眼泪擦干。“罗绮穿林,倍添韵致”,已经能看到穿着漂亮衣服的人在前面树林里穿来走去,她马上就要回到热闹之中了。
  人物特征鲜明
  记得林语堂写过一篇短文“论晴雯的头发”,大意是写晴雯妆扮不够正派,没有遵照传统良家妇女规矩,头发没有梳整齐。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突击检查儿子的房间,一一查看儿子身边的丫头,看哪一个是“狐媚子”,会勾引带坏儿子宝玉。晴雯当时受了风寒,正在养病,突然从病床上被拉起来,头发衣衫来不及整理,立刻被王夫人看到,认定她就是勾引儿子不学好的“狐媚子”,不容分说,晴雯被撵出了贾府,哀怨凄惨,病死在家里。   晴雯的个性高傲,我行我素,不跟世俗妥协,是极有个性的少女。虽然任性跋扈,但心地却极好,她在病中为宝玉“补裘”,通宵做苦工,做到凌晨,身体不支昏倒,无怨无悔,情感热情动人。然而,在一个习惯处处以伪善道德评论别人私生活的社会,高傲任性的晴雯自然是要倒霉了。
  晴雯受辱化亡前,作者写了她的生病,写了她在病中美到惊人的画面。作者写的不是头发,而是她三寸长金凤花染红的两根指甲。
  晴雯生病,宝玉赶紧找人去请医生来看病。那一天刚好常来的王太医有事,就请了一位新的医生。这新医生也不知道给谁看病,只看到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的“大红绣幔”(这一场戏写得像电影画面,好大阵仗),年轻医生有点看傻了,又见到红色绣幔里伸出一只手,那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得通红的痕迹”,这医生赶紧回过头来,不敢多看。一个老嬷嬷才拿了手帕把晴雯的手遮掩了。
  这新来的医生要诊脉,他竟安定不下来,调不好自己的脉息,糊里糊涂开了药方。
  这一场戏这么短,却使人看过后难以忘记,画面如此鲜明,色彩、触觉、体温、气味,都这么细微。然而看不到人,在没有视觉的玄想里,这新医生如入云里雾中。看完了病,走出房间,他还在犹疑:刚才绣幔里的病人到底是“小姐”,还是一位“爷”?
  那两根金凤花染红的三寸指甲,让人怵目惊心。正是晴雯肉体上最珍惜的部分,正是她受冤屈临死前咬断交到宝玉手中的遗物。
  这么寥寥数行文字,晴雯的美,晴雯的骄矜,晴雯的“心比天高”,晴雯生命里如此热烈、宁为玉碎的热情都呼之欲出了。
  文质诗意美感
  在对大观园胜景题咏的述说中,曹雪芹借人物之口,批评贾府清客对景的题咏描述“俗陋不堪”,原因在于“太板”、“又实”、“过露”,认为描述事物不能老是“着迹地说起来”,而要“蕴藉含蓄”。
  曹雪芹不但在主观上认识到描述要“新雅”、“神韵”,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多采用“不着迹”的写法。林黛玉的相貌可谓美矣,但翻遍全书,作者对她的外貌竟然没有作过一点确定性的描绘:黛玉出场时,作者写她:“两弯似蹙未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眉毛“似蹙未蹙”;眼睛“似喜非喜”;眉毛,像一抹轻烟。接下去,作者又对其作了一系列不确定性的描述:“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的描述调动起了读者极大的想象力,让人感到林黛玉美到无法落实的地步。
  对于处于全书最醒目地位的宝黛爱情描写而言,也是充分美化、诗化了的。不论是写他们爱情中的欢乐还是痛苦,都给人以美感。且不说“读曲” “葬花”这样富于诗情画意的场景早已深入人心,即如“玉生香”之隽永,“诉肺腑”之真挚,同样十分耐读。
  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宝黛二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铭心刻骨、倾诉肺腑的程度,作者下笔时并没有因此放洪开闸,化作一场倾盆大雨,同样写的含蓄蕴藉,产生一种隔院听音、雾中观花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宝玉在人前称道林妹妹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黛玉是无意中听得的,及至见了面,宝玉虽只寥寥数语,黛玉觉得“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而宝玉那些质直的话出口时,黛玉已不在面前,早换成袭人了。小说写宝玉心迷神痴,不觉眼前的黛玉已经离去,错把袭人当成黛玉,一把拉住,“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当场的反应是吓得魄消魂散,“坑死我了”,“敢是中了邪?”这样的处理出于艺术家的深心,袭人在此起了“隔”的作用,不但逼真地再现了宝玉痴迷走神的心理状态,而且使这枚感情的重磅炸弹不致直接覆压到黛玉头上。从艺术上看,这种“缓冲”很有必要,是对黛玉形象的一种维护,也是留有余地的写法,给人以蕴藉的美感。
  对话一石几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话描写是曹雪芹刻画人物最主要的方法。他惊人地赋予了全书四百多个人物——上至王公侯伯、贵妃宫监,下至三姑六婆、市井无赖——以独特的个性语言,产生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艺术效果。
  一则对话,既要具有刻画人物性格的主功能,又要发挥辅助功能——或发展故事情节、或给他人性格定型、或揭示作品主旨、或传达作者心意、或介绍风俗经典,这“一石几鸟”的写法似很难做到,但曹雪芹做到了。先请听听贾琏心腹小使兴儿同尤二姐的一段对话:
  “另外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位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叫他‘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碰见了,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尤二姐笑道:“你们大家规矩,虽然你们小孩子进的去,忽遇见小姐们,原该远远藏开。”兴儿摇手道:“不是,不是。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说的满屋子都笑起来。
  兴儿的话具有多种功能,一方面流露了自身能说爱道、喜欢卖弄的性格色彩,另一方面“闲评”、介绍了他人,替他人定了型;同时还对贾府礼教森严、上层人物难待进行了渲染。而这话出于兴儿之口,就十分自然得体;说给不会打小报告的尤二姐听,又十分真实可信。因为兴儿是贾琏的“心腹小使”,对内府了如指掌,他能说出这些话;由于尤二姐善良柔弱,兴儿在她面前就敢于卖弄口舌,敢于说这些话;因为兴儿聪明伶俐,善于口齿,就会将这些话说得活泼有趣。这些看似“未经加工”的对话恰恰是作者精心加工的结果,下笔行云流水,自然生动。
  曹雪芹以他如椽的大笔创作出了巨著《红楼梦》,他以自己辉煌的创作实践,告诉了后人许多艺术创作的道理,其中的艺术性,是任何一部古代文学作品都无可比拟的。我们重新细细品读其中,除了欣赏,也将对写作有新的理解和启发。《红楼梦》的精彩说也说不完,它的魅力是永恒的。
  (大野、墨晗整理)
  

其他文献
在苏格兰旅行,走来走去,磕头碰脑的,好像碰到的总是古堡。古堡有的临海,有的有护城河,有的花木扶疏,有的有美丽的陈列品……反正,一天里面,你总会走进五六栋古堡。  我对古堡不是太有兴趣,虽然黑羽的乌鸦昂首走在如茵的绿草地上也算赏心悦目,而古老厚重的石材建筑,其设计之高雅、施工之精巧绝伦,都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古堡在我记忆中,好像只是专供故事中的幽灵出没的。  但其中有栋古堡却因为有其娓娓情节,令
期刊
森林里有6条路,你选哪一条走呢?   答案如下  第一条路:  你个性沉稳内敛,喜欢美丽的事物,而且乐于活在所爱之中,你很念旧,对于过去的事相当重视。你选择满是花朵的道路,代表你凡事“慢慢来”,喜欢沉浸在虽然短暂却愉悦的时光。不过喜欢安逸的你,最近人生恐怕会有些不一样。在你的前方将出现较为挑战性的道路,不过不用害怕,你会喜欢这个新的改变!过去你不喜欢发表太多自己的意见,不过现在你可以试着说出自己的
期刊
旅游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跟着旅行社走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旅游网站的logo好像都是动物呢!  据专家说,商家喜欢用动物做logo的目的在于,通过人们脑海中已有的对动物的某种特性的联想,来提示消费者商家所具有的某种特性。还有一种可靠的说法是,因为赵忠祥老师一款著名的节目——《人与自然》。旅游就是“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与自然》里出现最多的是什么?人
期刊
一早被闹钟叫醒,上下班路上被各种汽车喇叭催促着,噪音裹挟着浮躁,让人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了……你会不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给耳朵片刻的安静!   为了寻求来自自然的寂静,一个叫戈登·汉普顿的美国人,走遍全世界记录大自然的美妙声音。现在,这个曾经的小伙子成了六旬老者,也早已是世界知名的环保主义者。而最近,随着《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的畅销,人们才开始了解他。   汉普顿从小就喜欢亲近自然,在大学时,他
期刊
迪士尼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塑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诸多经典卡通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是,无论你从图片上、电视上,还是亲临迪士尼乐园,都不会看到迪士尼那些卡通动物人偶的“真面目”,因为这是迪士尼的“最高机密”。   米勒是美国迪士尼公园的一名低层管理人员,去迪士尼乐园看卡通动物是他的孩子们最大的心愿。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米勒节约开支,两个月后终于帮他们圆了梦。   那天,米勒带着三个兴
期刊
每当看到有趣或者漂亮的事物时,我们都会有一种自然的冲动想要将它捕捉并保存下来——在今天,我们会拿出手机拍照。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但拍照有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因为我们忙于拍照,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去观察一下这个促使我们去拍照的有趣而漂亮的世界; 第二,因为我们知道照片妥当的保存在我们的手机里,所以我们总是无暇欣赏,因为我们如此确定某一天我们会抽出时间来的。  因为我们口袋里的手机,这个问
期刊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去见见我的敌人。  不怕大家笑话,这个人其实是我的父亲,虽然他从未像个父亲那样对待我。  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自己的路虎,尽量不让路上的牛粪弄脏了自己的新车。想想,当初就是在这里,我愤然离家出走,他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后来,是母亲半夜搭着别人的拖拉机跑到县城把我硬拉扯回来。  我不敢说父亲有没有感情,但至少对我是极不公平的,明明是我的语文课外阅读,他硬是要宣布,这本书
期刊
◎编译:吉葡乐  ◎插画:吴斌  1.五月,麦收季节。男人们趁着大风在场院扬场,麦粒和麦皮各自堆成了圆锥体,这时,女人就会拿一把扫帚扫麦粒圆锥体上的麦鱼子。麦鱼子就是还有籽粒的麦穗,只不过里面是比较瘦的麦粒,女人用这样的麦粒换馃子或西瓜给我们小孩解嘴馋。  2.这年麦子齐截,麦鱼子格外少,母亲很喜悦,我却有点不开心。我学着母亲把麦鱼倒在空地上,拿棒槌一下一下地砸。突然轰隆一阵雷,大雨落下来。母亲看
期刊
在新加坡读书的同学文假期归国,与他小聚。  文是学霸,在国内名牌大学读本科,顺利保研。已经读了一年研究生,却又决定申请出国,从研一开始读。  “为什么要放弃国内的研究生呢,毕竟,也算是浪费了一年时间吧。”我问。  文低着头,看手中的一杯茶,茶叶在杯中静静舒展。然后,他抬起头说:“开心就好。”  我有点奇怪他的回答。他笑笑,继续说:“这是我在国内读研究生期间,一位教授送我的话。”  “当时,我正在踟
期刊
改变自己 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敬一丹1955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学毕业后到小兴安岭青河林场当知青,一直渴望继续读书的她曾先后被推荐到大连外国语学院和沈阳铁路学校等地方深造,可惜都没有成功。后来北京广播学院来招生,曾经在林业局当了3年播音员的敬一丹考下了“准入证”,终于得以被推荐上学,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3年之后,已经毕业并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有稳定工作的敬一丹又再次萌发了继续读书的想法,立志考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