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规划项目落地于一个40万人口的山地县城郊外,探索山地医院规划中的竖向设计与内外交通、功能分区和医疗流线的实践,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用地规划布局。
关键词:规划理念;用地规划布局
1 项目背景
按照《该县“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1.81人、卫生床位3.8张,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举办医疗机构的产业政策,县卫生健康局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全县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扩大该县域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率。根本目的是改善该县的医疗环境;一是解决该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和拓宽人民群众就医渠道;二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人多拥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利益问题,同时可以促进该县医疗市场的发展。
项目定位:建成该县一流的、集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科学研究、保健养生等功能与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医院的建成将与国内接轨,集医疗、教学、养老、体检等于一体的大型医养结合型现代化医疗中心,担负着全县区的诊治任务,是代表县区最高医疗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该项目选址位于该县城东南片区,项目靠近元武高速出入口,左侧紧邻香水路,三面临三条规划道路,项目用地呈长方形,南北宽255米,东西长306米。该医院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总用地面积35427㎡,一期总建筑面积为46151.93.93㎡,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5224.93㎡,半地下室建筑为927㎡,设计床位数498床。主要功能包括医疗区、传染病楼、后勤综合楼及供养中心等。
2 现状用地分析
项目总用地68005.87平方米,项目基地呈西高东低,南低北高,香水路与用地有6米高差,用地中心区域有一个高差较大的小山坡及水塘,与用地内部有约20米的高差。基地内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中间高周围低的特点,最高点 1747、最低点1715,用地内部有一些箐沟,整体用地条件高差起伏较大,很多地方需要填挖土方来平衡场地。紧邻主干道 40 米宽的香水路。附用地现状图1。
3 规划理念和用地布局
3.1 高水准营造方式促使目标达成
随着养老市场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开放与深入,医院建设不再遵循政府“一肩挑”的陈旧发展模式。在整合资本和兼顾社会效益前提下,以高水准“医养中心”理念和建一流的绿色生态健康公园为目标,一是满足政府对医疗公共产品要求,即满足全民基本医疗需求、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造“健康楚雄”的社会目标;二是满足该医院建设目标:保持本医院医疗、科研等持续进步,也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三是规划未来的“大数据”、“精准医疗”、“智能化”必然改变我们现有的医疗模式。“智慧医院”是将来发展的方向。一期为医疗区、传染病楼、后勤综合楼及中心氧站,其中,医疗区又分为: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三大功能区、第二期为预留住院楼、预留医技楼、预留门诊楼位置空间,以及一系列医院配套设施的建设。
3.2 细推场地竖向促使建筑功能优化
经过规划、总图专业对用地充分分析,提出三个结合:一是因地制宜对山形地貌合理利用,引导和控制各类场所的视线关系;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节约投资。二是医疗流线与人车分流结合,在“以人为本、功能适用”前提下,合理分期和布局各建筑单体,规划人性化、安全性、便捷性的医院道路系统。以患者为主要使用者规划各个功能区,“以人为本,患者优先”。建设成为现代、开放的专业医院。三是兼顾发展和绿色环境结合,对“分期分区建设”的规划对策,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地改扩建,降低后期建设对前期的影响。同时利用景观种植及坡地空间,构建医院景观环境,医院空间、环境绿化、各类设施相互交融,创造快捷高效运作的整体环境。
因地制宜的对场地进行竖向规划,可营造出一处景色宜人的特色坡地医院的环境。场地尽量与周边市政道路竖向趋于一致,便于与市政道路接口。根据地形特点、土质特点、周边市政道路竖向的情況,结合总平面方案特点,竖向布置依据市政道路竖向走势进行分台布置。在兼顾使用功能及经济性的基础上,中部山体地形尽量保持,周边建筑环绕布置。根据周边市政道路东侧高、西侧低的竖向特点,地块由西到东,分为三台:医技住院门诊综合楼为一台,西侧为城市绿地,绿化护坡连接市政道路及医院,既使医院的竖向交通更为便捷合理,又大大提高工程的经济性;综合楼为坡地建筑,契合台地高差,合理消化地形高差。中部山体区是医院景观的核心区为一台。其余部分为另一台,围绕中心景观环绕布置,完善医院功能同时,提升竖向交通的舒适性。
3.3 科学规划方案促使申报成功
3.3.1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医院整体规划结构按“一心、一轴、两区”划分。“一心”即用地东侧的中心花园;“一轴”即贯穿用地东西向的轴线,它将所有建筑归纳于其上,打造出丰富的趣味空间。“两区”即医疗区及健康养老区,两个分区间由中心庭院及大小不同的景观节点分隔与联系,将医院打造成花园式的综合医院。附规划效果图2。
整体规划包含综合医疗区、综合功能区、后勤区、停车区、绿化景观区等五大功能区。综合医疗区由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三期住院楼、传染病楼、公厕组成,沿内部主要道路呈环状布置。方便使用、视线开阔、环境优美、流线便利,紧邻主要入口,对外联系便捷。综合功能区位于用地中部,以综合楼为主,与综合医疗区联系便捷,紧邻中心康复花园,环境品质良好。后勤区位于用地北部。包括后勤综合楼、氧站。靠近后勤出口,交通便利。停车区以立体停车库为主。位于用地东南部,对其他分区干扰小,并与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绿化景观区位于用地中部、南部及西部,包括中心康复花园、入口广场、其他绿化景观。院区各功能区共享景观空间,有效实现景观的均好性。 通过设计整合整个医院的功能,使建筑成为一个和谐、有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建筑群;做到功能保障合理、内部空间适宜、室外环境良好、外部形象美观、运行成本经济。
3.3.2动静态交通与流线设计
(1)动态交通组织
以主干环路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线,步行在内,车行在外。附图3交通分析图。
出入口:① 在用地四侧共规划6个出入口。② 西南侧入口广场为步行主入口,也是医院的门户景观;车行主入口位于用地南侧,宽度9m;次入口位于用地东侧,宽度9m,临近传染病楼,也是传染病医患出入口;后勤出入口位于用地北侧,有效联系综合后勤楼及外部区域,宽度9m;污物出口位于用地东侧,次入口以北,宽度为10m;步行次入口位于用地西侧,利用台阶消化内外场地高差。
车行流线:车行道采用外环系统,既保证住院楼、医技楼和门诊的车辆的可达性,同时保证车流不可进入核心区,保证内部环境的安静与安全。地块西南侧的院前人行主入口广场区设有步行兼消防车道,非紧急情况,一般车辆不得入内。所有车辆进入医院后停至地块东南侧的立体停车空间之后人将步行进入门诊或其他区域,将人车相互干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步行流线:医院内部采用人车分流体系,内环系统的内部均为步行体系,仅在特殊情况下可进入消防车或其他专业车辆。人行道结合道路、广场、景观设计,既有助于医患人员的健康、康复,减少噪音与尾气的影响,又保障人员的通行安全。本着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人行步道均按无障碍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污物流线:设置专用污物电梯及污物出口由住院楼架空层运出,由专用从东侧入口送出密闭车送出,减少对其他车辆的干扰和环境污染。
(2)静态交通组织
用地内静态交通组织采用地面停车场+立体停车库相结合的方式,共规划967个机动车停车位。地面停车场采用分散停放的方式,位于用地西部;立体停车库位于用地东南角;非机动车停车位4831个。同时利用建筑周边场地及道路单侧,规划临时停车位以满足高峰时期机动车的停放需要。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安全高效”作为道路交通规划的指导原则。道路分为两类:机动车道路、步行道路。机动车道路——机动车出入口采用10m、9m宽的车行道路,内部主干机动车道宽度为9m。步行道路——结合整体布局,采用台阶、步道的方式组织内部步行系统,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时强调景观性的步行空间。
(3)医疗流线设计
就诊流线9种模式,模式1:门诊——缴费/取药/打针——出院;模式2:门诊——医技——门诊——出院;模式3:门诊——医技——门诊——住院——出院;模式4:门诊——医技——門诊——住院——死亡——太平间——离院;模式5:急诊——缴费/取药/打针——出院;模式6:急诊——住院——出院;模式7:急诊——死亡——太平间——离院;模式8:入院——中西医诊疗康复中心——出院;模式9:入院——传染性疾病科——出院。附图4交通分析图。
(4)景观营造设计
为打造丰富、多层次的医院景观,整体景观结构规划为:“一核、两轴、一环、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中心花园景观核,主要以山顶景观康复花园为主的台地景观作为医院中心花园的景观核心。“两轴”:东西向连接中庭景观和台地景观的康复景观带,南北向贯穿台地景观的中央景观带。“一环”:主要以围绕主要车行道和步行系统所布置的环形景观带,丰富医院的景观层次。“多节点”:主要是以主入口广场和住院部前广场、台地主广场以及中心康复花园为主要景观节点,以多个台地小广场和中庭绿化空间为次要景观节点,形成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
4 结束语
本文在云南山地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场地分台、功能分区、流线设计三者兼顾下,进行了山地医疗规划建设的有效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规划理念;用地规划布局
1 项目背景
按照《该县“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1.81人、卫生床位3.8张,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举办医疗机构的产业政策,县卫生健康局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全县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扩大该县域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覆盖率。根本目的是改善该县的医疗环境;一是解决该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和拓宽人民群众就医渠道;二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人多拥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利益问题,同时可以促进该县医疗市场的发展。
项目定位:建成该县一流的、集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科学研究、保健养生等功能与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医院的建成将与国内接轨,集医疗、教学、养老、体检等于一体的大型医养结合型现代化医疗中心,担负着全县区的诊治任务,是代表县区最高医疗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该项目选址位于该县城东南片区,项目靠近元武高速出入口,左侧紧邻香水路,三面临三条规划道路,项目用地呈长方形,南北宽255米,东西长306米。该医院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总用地面积35427㎡,一期总建筑面积为46151.93.93㎡,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5224.93㎡,半地下室建筑为927㎡,设计床位数498床。主要功能包括医疗区、传染病楼、后勤综合楼及供养中心等。
2 现状用地分析
项目总用地68005.87平方米,项目基地呈西高东低,南低北高,香水路与用地有6米高差,用地中心区域有一个高差较大的小山坡及水塘,与用地内部有约20米的高差。基地内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中间高周围低的特点,最高点 1747、最低点1715,用地内部有一些箐沟,整体用地条件高差起伏较大,很多地方需要填挖土方来平衡场地。紧邻主干道 40 米宽的香水路。附用地现状图1。
3 规划理念和用地布局
3.1 高水准营造方式促使目标达成
随着养老市场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开放与深入,医院建设不再遵循政府“一肩挑”的陈旧发展模式。在整合资本和兼顾社会效益前提下,以高水准“医养中心”理念和建一流的绿色生态健康公园为目标,一是满足政府对医疗公共产品要求,即满足全民基本医疗需求、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造“健康楚雄”的社会目标;二是满足该医院建设目标:保持本医院医疗、科研等持续进步,也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三是规划未来的“大数据”、“精准医疗”、“智能化”必然改变我们现有的医疗模式。“智慧医院”是将来发展的方向。一期为医疗区、传染病楼、后勤综合楼及中心氧站,其中,医疗区又分为: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三大功能区、第二期为预留住院楼、预留医技楼、预留门诊楼位置空间,以及一系列医院配套设施的建设。
3.2 细推场地竖向促使建筑功能优化
经过规划、总图专业对用地充分分析,提出三个结合:一是因地制宜对山形地貌合理利用,引导和控制各类场所的视线关系;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节约投资。二是医疗流线与人车分流结合,在“以人为本、功能适用”前提下,合理分期和布局各建筑单体,规划人性化、安全性、便捷性的医院道路系统。以患者为主要使用者规划各个功能区,“以人为本,患者优先”。建设成为现代、开放的专业医院。三是兼顾发展和绿色环境结合,对“分期分区建设”的规划对策,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地改扩建,降低后期建设对前期的影响。同时利用景观种植及坡地空间,构建医院景观环境,医院空间、环境绿化、各类设施相互交融,创造快捷高效运作的整体环境。
因地制宜的对场地进行竖向规划,可营造出一处景色宜人的特色坡地医院的环境。场地尽量与周边市政道路竖向趋于一致,便于与市政道路接口。根据地形特点、土质特点、周边市政道路竖向的情況,结合总平面方案特点,竖向布置依据市政道路竖向走势进行分台布置。在兼顾使用功能及经济性的基础上,中部山体地形尽量保持,周边建筑环绕布置。根据周边市政道路东侧高、西侧低的竖向特点,地块由西到东,分为三台:医技住院门诊综合楼为一台,西侧为城市绿地,绿化护坡连接市政道路及医院,既使医院的竖向交通更为便捷合理,又大大提高工程的经济性;综合楼为坡地建筑,契合台地高差,合理消化地形高差。中部山体区是医院景观的核心区为一台。其余部分为另一台,围绕中心景观环绕布置,完善医院功能同时,提升竖向交通的舒适性。
3.3 科学规划方案促使申报成功
3.3.1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医院整体规划结构按“一心、一轴、两区”划分。“一心”即用地东侧的中心花园;“一轴”即贯穿用地东西向的轴线,它将所有建筑归纳于其上,打造出丰富的趣味空间。“两区”即医疗区及健康养老区,两个分区间由中心庭院及大小不同的景观节点分隔与联系,将医院打造成花园式的综合医院。附规划效果图2。
整体规划包含综合医疗区、综合功能区、后勤区、停车区、绿化景观区等五大功能区。综合医疗区由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三期住院楼、传染病楼、公厕组成,沿内部主要道路呈环状布置。方便使用、视线开阔、环境优美、流线便利,紧邻主要入口,对外联系便捷。综合功能区位于用地中部,以综合楼为主,与综合医疗区联系便捷,紧邻中心康复花园,环境品质良好。后勤区位于用地北部。包括后勤综合楼、氧站。靠近后勤出口,交通便利。停车区以立体停车库为主。位于用地东南部,对其他分区干扰小,并与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绿化景观区位于用地中部、南部及西部,包括中心康复花园、入口广场、其他绿化景观。院区各功能区共享景观空间,有效实现景观的均好性。 通过设计整合整个医院的功能,使建筑成为一个和谐、有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建筑群;做到功能保障合理、内部空间适宜、室外环境良好、外部形象美观、运行成本经济。
3.3.2动静态交通与流线设计
(1)动态交通组织
以主干环路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线,步行在内,车行在外。附图3交通分析图。
出入口:① 在用地四侧共规划6个出入口。② 西南侧入口广场为步行主入口,也是医院的门户景观;车行主入口位于用地南侧,宽度9m;次入口位于用地东侧,宽度9m,临近传染病楼,也是传染病医患出入口;后勤出入口位于用地北侧,有效联系综合后勤楼及外部区域,宽度9m;污物出口位于用地东侧,次入口以北,宽度为10m;步行次入口位于用地西侧,利用台阶消化内外场地高差。
车行流线:车行道采用外环系统,既保证住院楼、医技楼和门诊的车辆的可达性,同时保证车流不可进入核心区,保证内部环境的安静与安全。地块西南侧的院前人行主入口广场区设有步行兼消防车道,非紧急情况,一般车辆不得入内。所有车辆进入医院后停至地块东南侧的立体停车空间之后人将步行进入门诊或其他区域,将人车相互干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步行流线:医院内部采用人车分流体系,内环系统的内部均为步行体系,仅在特殊情况下可进入消防车或其他专业车辆。人行道结合道路、广场、景观设计,既有助于医患人员的健康、康复,减少噪音与尾气的影响,又保障人员的通行安全。本着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人行步道均按无障碍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污物流线:设置专用污物电梯及污物出口由住院楼架空层运出,由专用从东侧入口送出密闭车送出,减少对其他车辆的干扰和环境污染。
(2)静态交通组织
用地内静态交通组织采用地面停车场+立体停车库相结合的方式,共规划967个机动车停车位。地面停车场采用分散停放的方式,位于用地西部;立体停车库位于用地东南角;非机动车停车位4831个。同时利用建筑周边场地及道路单侧,规划临时停车位以满足高峰时期机动车的停放需要。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安全高效”作为道路交通规划的指导原则。道路分为两类:机动车道路、步行道路。机动车道路——机动车出入口采用10m、9m宽的车行道路,内部主干机动车道宽度为9m。步行道路——结合整体布局,采用台阶、步道的方式组织内部步行系统,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时强调景观性的步行空间。
(3)医疗流线设计
就诊流线9种模式,模式1:门诊——缴费/取药/打针——出院;模式2:门诊——医技——门诊——出院;模式3:门诊——医技——门诊——住院——出院;模式4:门诊——医技——門诊——住院——死亡——太平间——离院;模式5:急诊——缴费/取药/打针——出院;模式6:急诊——住院——出院;模式7:急诊——死亡——太平间——离院;模式8:入院——中西医诊疗康复中心——出院;模式9:入院——传染性疾病科——出院。附图4交通分析图。
(4)景观营造设计
为打造丰富、多层次的医院景观,整体景观结构规划为:“一核、两轴、一环、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中心花园景观核,主要以山顶景观康复花园为主的台地景观作为医院中心花园的景观核心。“两轴”:东西向连接中庭景观和台地景观的康复景观带,南北向贯穿台地景观的中央景观带。“一环”:主要以围绕主要车行道和步行系统所布置的环形景观带,丰富医院的景观层次。“多节点”:主要是以主入口广场和住院部前广场、台地主广场以及中心康复花园为主要景观节点,以多个台地小广场和中庭绿化空间为次要景观节点,形成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
4 结束语
本文在云南山地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场地分台、功能分区、流线设计三者兼顾下,进行了山地医疗规划建设的有效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