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百草花园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青想用作品为自己搭建一座理想的百草花园,想来真是一个美妙的修身场所。能拥有自己的花园,着实为人生一件幸事。
  谢青与没骨画有着不解之缘。
  谢青的父亲谢志高是著名画家,自小受到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谢青也喜欢画画,读美院附中时,自己便坚定的想学中国画,而那时的国画课除造型基本功练习之外,再就是工笔与写意的临摹课程。偶然的机会,谢青看到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册甚是喜欢。【恽南田(1633-1690),清初画家、诗人。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筠谷樵隐、横山樵、东园生、白云外史等。江苏省武进人。初工山水,笔墨隽秀;后交王晕,便多作花卉,用没骨法。重视写生,水墨淡彩,清润明丽,被目为“恽派”(亦称“常州派”“毗陵派”)。“清初六大家”之一。】在谢青还在读大学的那个年代,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足100元,好的画册又不多见,谢青靠自己的积攒,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那本恽寿平的画册买下,珍藏在自己家中。自考上大学、又读了研究生,中国画花鸟专业的教学既有工笔又有写意,却没有没骨花卉的训练。随着绘画世界的越来越开阔,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在业内又重新得到了重视,有关恽寿平的研究论著与画册也多了起来。自谢青留在中央美院任教之后,美院适时需要在国画专业开设没骨课,这个需要成为谢青正式开始研究没骨画的契机。早年间买的那本画册有了用武之地,再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相关资料,谢青有些忐忑地投入了没骨课的教学,多年前的兴趣成为切实的工作,套用俗气的词,这莫不是注定的机缘。
  中国画创作中,题材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表现方法,同时对表现手法的喜好与掌握也制约着题材的选择,这个问题在写意花鸟画中很突出,而恽寿平的没骨法似乎适用于更宽广的题材范畴。经过日复一日的实验和实践,谢青渐渐将没骨的技法融入到了写意画中,但这一条路必定是艰难的。由于生宣具有独特的湿染性,在生宣上画没骨的难度在于对水与墨的控制,对花鸟外形的把握,没骨不单单是笔墨的问题,它要求造型更生活化,在控制水墨的前提下关注到花鸟的形象,比如一株植物上的不同叶子,同一片叶子上的不同变化,既要求有写意的用笔,又要求有工笔对造型传达的能力。
  写意画中“墨分五色”,对水墨的重视使得中国画中丰富多样的传统色彩退居到次要地位。但从对恽寿平的研究中,谢青还发现其作品用色丰富,基于这点的启发,我们可以观察到,谢青近几年创作上的转变:早期2002年的作品《花事》,注重笔墨层次的表达,大写意用笔潇洒有气魄,用色素雅;再到2008年的作品《翠盖佳人》,画面依然是注重笔墨效果多于色彩感受;2009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清境》,将没骨的画法融进了用笔之中,及至今日,谢青的作品在一点点的变化。2013与2014年的作品更加明显的看出谢青将对大写意中“墨分五色”为主的表现手法渐渐转变成注重画面色彩感受,之前画面中的主角是大片植物的墨色枝叶,而现今画面的主体多为植物的花头,叶子退居其次,并且叶子的表现方法中融入的没骨画法清晰可见。所谓“大舍大取”,为了没骨,谢青放弃了大写意,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谢青说:“我不是一个聪明到一夜间就有一种自己风格面貌的艺术家。现在不乏有突然间出现一种风格的艺术家,即便我能做到,但于我又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的创作中又带有多少的真诚?!我是一个慢慢体会生活的人,对生活对艺术的体悟渐渐地转化到创作中,这对我才是有意义的。”“画画还是要保持那个初衷,我最开始学画就是因为喜欢,现在依然也要保持这个状态。创作的过程中,只专注于画面与内心的交流,不会考虑通过画画我会得到什么经济或者利益上的回报。”
  “以前我认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发展要吸收多元的文化,中西结合也是一条路,可是通过几次在欧美各国的考察,参观了很多博物馆和画廊,我深刻的感觉到,欧洲绘画和雕塑曾经的高峰期是多么辉煌,而中国画也有着自己辉煌的时期,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的重要性。中国的国画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选择中西结合之路一定要慎重,随心而动才是真正的创造。”第一次的欧洲之行便给谢青带来了新的启发,也是从那时起,她便有了想用自己的作品构建一座理想中百草花园的冲动。当有了第二次去欧洲考察写生的机会之时,谢青便有备而去,写生并搜集素材,为将来亲自画一座自己的花园准备着。
  2014年底,谢青的个展展出的有一大部分作品是她从欧洲回来之后做的创作尝试,她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创作思路,也希望借此机会听听大家的建议,审视自己的想法是否行得通。面对自己的艺术之路,虚心当个听众不是任何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能诚心做到的。2015年元旦那天,谢青便一心投入到为自己建造百草花园的创作之中,她原打算利用一年的时间,将自己的花园建立起来,想来真是一个理想美妙的修身场所。拥有自己的百草花园,着实为人生一件幸事。
  置身于谢青的工作室,我被毛毡墙上的作品吸引,作品从左到右约有七八米长,是一个花卉系列,我从画的这头缓缓移步那头,细细品味着画中的花,笔墨的运用,花卉的组织,渐渐地仿佛进入了一片花丛中,忽然感觉到这就是谢青的百草花园。没想到,在这冷风习习的寒冬,谢青的工作室中还藏着一个春天。
  这不由得令我想起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而谢青画笔下的百草花园也可与鲁迅先生文字中的百草园比试一番。
  工作室正在进行创作的《静静的布洛涅》是百草园系列中的一组,两米多的高度,占据大半个墙面,画中所绘都是巴黎所见的植物,画面花卉的高低错落,组织有序,花头色彩丰富并不妖艳,叶子层次丰富并不喧宾夺主,前面白色的小花依然突出,后面叫不上名字的紫色长穗便也不会夺目,整个画面体现着大自然的生命力。
  谢青喜欢大自然,她心中的大自然不仅是些花花草草,不仅是种植在盆中被禁锢的植物,她还喜欢有农民的耕耘,有家禽、家畜,有高梁、玉米……她笔下追求的并不仅仅是一件花鸟作品,而是要表现出心中生生不已的景象。
  原本想在一年之内画完百草花园创作的四面墙,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因为精益求精,不计时间成本的努力,只完成了一面墙。谢青说她的建造百草花园想法产生之初是激动不已的,而现在她又在考虑着:没骨的表现手法将来应该如何运用得更游刃,如何在松弛中见得到力量;是否将中国的花卉题材加入到创作中,怎样寻找一个适合这个主题的表达方式。她虽然说自己现在有了迟疑,但我觉得她经历过一年的反复推敲,这种迟疑是在调整自己,也是在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保持着自己饱含敬畏之心的创作初衷。
其他文献
摘要:基础绘画需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中展示绘画特征,创作者一定要重视整体性视角。整体性包括画面以及创作者思维、认知、思想等在创作中的表现,基于整体性视角进行艺术化展示。  关键词:整体性视角 美术 基础绘画 创作 影响  基础绘画就是作者绘画生涯中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绘画技巧、整体构图等会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基础,完成基础形式绘画的创作。在基础绘画的前提下,整体性视角属于非常关键的理论模式。基础绘
期刊
摘要: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分析、研究和总结当代诗词创作现象,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当代诗词创作的首要命题。  关键词:见解 创作 当代诗词  一、当代应景诗应有“诗意”“诗眼”  1.不少诗刊一翻开就是应制诗,如节假日的五一、十一;百岁诞辰、百年祭日;三十、六十周年纪念等,表态多,表象同。除了作者不同,很难看出有何不同,甚至十年前十年后都可以套用。这类诗缺乏独特性的“诗意”,
期刊
摘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阳江漆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艺术中占有着特殊的位置。阳江漆艺历经几次大转折,起源于明末清初,它也曾远渡重洋远销海外,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也曾销声匿迹;民国时期再度绽放光芒,随着战争的爆发阳江漆艺的发展再度停滞,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再度兴盛。阳江漆艺得以发展和弘扬的重要原因在于,民间艺人的不懈坚持,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对于新时期的阳江漆艺发展来说,要继续
期刊
王伯勋追求的“写意”不单是藉由水墨宣纸完威的写意,而是与工整、刻板对立的“写意”,他言及的“写意”主要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  “写意”是王伯勋作品的另一个关键词。区别于“工笔重彩”的精致细腻,王伯勋提出的“写意重彩”再次与工笔拉开距离。王伯勋直言,消费文化下催生了一大批以写生为基础的工笔作品,风姿绰约的美女和雅致的动植物成了众人消费的主题,他并不趋同。借用王伯勋自己的表述:“那些原本是用工笔重彩
期刊
我体会到每一个成熟的体系都有自身的逻辑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走中西融合之路一定要慎重,随心而动才是真正的创造。  “中国画应该向何处发展?”是20世纪以来,大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困扰的问题。谢青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尤其是自欧洲回国之后,她更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画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谢青的创作一直保持着中国画传统材料的使用,生宣、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传统材料使用的同时,她也
期刊
自述人/胡向前 整理/赵雪峰  胡向前的皮肤很黑,他说比2008年做《太阳》这件作品的时候,还是白了些。那时候他为了和黑人朋友打威一片,天天晒太阳,直到晒到足够黑。表演,是他做行为艺术的关键词。他会尝试在作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源自他的表演欲。但他不是演员,他不会为了扮演歌手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他也不是社会工作者,不会因为自己的作品涉及现实问题,就去做所谓的深入展开。这些看似蜻蜓点水的行为艺术,
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系列展览“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开展。每年春秋两季,故宫博物院都有书画展,但此次展览专为90周年院庆打造,近300件珍贵的书画藏品与观众见面。《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分三次编撰,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几乎涵盖了后人知晓的所有最有名的书画作品,此次展览根据《石渠宝笈》著录书画
期刊
是艺术家,更是学者,这是对王伯勋最精准的定位。  “学者型画家”是王伯勋实至名归的称谓。王伯勋提出“写意重彩”的创作思路与其广读诗书、研习画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一点上,袁运生曾给过他这样的评价:“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王伯勋表现出对理论研究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研究能力,尤其体现在对艺术家个案资料的收集与梳理方面。可贵的是,王伯勋能够从他研究对象的艺术历程中发现关于艺术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这些规律
期刊
梵高因精神失常,割掉自己的耳朵,这让他看起来异常疯狂,但当他提笔写信,他好像又变成一个积极的对话者。他人生艺术生涯的奥德赛,可以看似清醒地以一种涓涓细流的形式娓娓道来。  37个年头,近900幅作品与1100幅纸上素描,这是梵高走过世界的痕迹。他高产的作品在他死后价格飙上了天,但在他有生之际,却无人问津(只卖出过一幅画)。支持资助他创作的弟弟提奥,作为巴黎的艺术品商人似乎对哥哥的作品也爱莫能助。 
期刊
细品杜华的创作,有优雅精致的坦培拉宋画,有挥洒绚烂的彩墨新荷,也有雅致脱俗的水墨印象。正好印证了她的理念——求新求变,但无论绘画风格出现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默默的坚守,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之梦植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丛林中。  早在90年代,杜华就曾相继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举办个展,获得广泛好评。90年代中期,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前往法国埃克斯国家艺术学院深造。欧洲自由的艺术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