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恒的强者”

来源 :扬子江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006804680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石一枫的创作一直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无论是《世间已无陈金芳》 《地球之眼》,还是《心灵外史》 《借命而生》,均是关注“现实”的“宏大叙事”。石一枫特别擅长写“小人物”,尤其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他认为:“作家写小人物,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大部分作家都是普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大人物,没见过的能写得像吗?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写好小人物更能体现文学的本质。普通读者看文学作品,会有代入感,会觉得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一个小人物。所以,关照小人物就是关照大众,符合文学规律。”a仅仅是写“小人物”就实在太“小”了,这些“小人物”要体现“大时代”,解释“大问题” 。石一枫特别擅长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新近发表的《白熊回家》 (《人民文学》2020年第6期),虽说是“童话”,但也可见其主旨的“宏大”与“深远”。
  一
  《白熊回家》虽然说是一篇“童话”,但是读起来的感觉,却不是那么“童话”的。或许这是我们阅读很多童话的感觉。在石一枫看来童话就是“学孩子说话,给孩子讲理”b。儿童学成人是白纸上作画,“大有作为”;成人模仿儿童,则是旧纸上作画,先要涂抹,然后创作。往往是旧痕难去,新迹不清。这层难度是在创作的思维与语言上。石一枫还谈到了第二层难度,童话到底要不要讲道理,要讲道理的话,怎么讲道理——
  过去年代里的老先生们自有一种理直气壮,他们觉得有种“理”能跟全世界讲,当然也就能跟孩子讲。然而现在,还是那句话,谁配教育谁呀?反正我看好多微言大义的所谓警世恒言,都觉得那其实就是憋着坏毁孩子呢——他们那个“理”,他们自己都未见得相信。那么索性不讲理了,耍着浑地岁月静好让世界充满爱?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儿童文学当然不是为了讲理,可要没点儿道理尤其是比较终极的道理撑着,也就不知道写它是为了什么了——当然也许又是我“想多了”。c
  石一枫对童话写作的理解,和他小说创作的理念是一致的,童话要有关怀,要有现实感,甚至是一些“终极的道理”与关怀,不需要那些“岁月静好”似的心灵鸡汤。这里也涉及石一枫在创作中“讲道理”的姿态与视角,就是那种既不“理直气壮”,也不“岁月静好”,尽可能直面复杂的现实和“惨淡的人生”。有些童话是给“儿童”看的,而有些童话的阅读范围显然是不限于“儿童”,“成人”也是可以阅读的,有的甚至主要针对“成人”阅读的。《白熊回家》这篇童话似乎介乎于“儿童”与“成人”之间。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白熊回家》中的北极熊也分群——顺毛熊族和立耳熊族。同是白熊,之所以分做两群,一个是因为“生理差别”,各自寻找认同感,从而结群;另一个原因是“生存资源”紧张,人多力量大,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存。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两群白熊争夺资源的必然性,两群熊是先打后谈,最后以“协议”的方式(“冰洞议和”)决定了分配和享用资源的一系列问题。协议达成容易,撕毁也简单。如何固定“胜利果实”,白熊也充分借鉴了历史经验。他们在两群熊中进行“通婚”。石一枫虽然是在写“童话”,写在遥远北极的白熊,但我们回溯历史和触目现实,会发现《白熊回家》有极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一个作家只要有了成熟而稳定的“文学观”,那么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童话”,这种观念自然都会渗透其中的。石一枫在反思自己写作“转变”时,清晰表达了自己的一部分“文学观”:“像很多年轻的朋友一样,我最初开始写作,也是因为迷恋于自我表达,顶多是迷恋于为和自己相类似的同龄人作出自我表达。那时在写作的潜意识里,仿佛只有“我”和“我们”才是无比独特的,才是配得上千言万语和大书特书的。而现在看来,这种心态又是多么幼稚和矫情,而且本质上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比起“写什么”和“怎么写”,更加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关注更加广泛更加复杂的生活,体会与我貌似不同但又无法割裂的人们的所思所感,进而尝试着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境遇做出具有整体意识的剖析,成为在我看来更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也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作家所应担负的责任。比之于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当然没那么容易讲好,比之于单纯的讲故事,说出故事背后的世道人心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但与困难和挑战同在的,正是时代为我们提供的丰厚的写作资源。”d从迷恋“我”和“我们”的“独特性”到关注“更加广阔更加复杂的生活”是近年来石一枫小說的一个主要基调。是否“更加广阔更加复杂的生活”就比“我”和“我们”更有意义,我们暂且不论。至少这种明晰而强烈的现实关怀与“介入”的文学观和写作姿态,也影响到了《白熊回家》的创作,这也是《白熊回家》不那么“童话”的一个原因。当然,“介入”现实的写作,与其自身的写作目的设定一样,在直面“广阔而复杂的”的现实生活时,同样会遇到“广阔而复杂的”难题,如何处理和回避这些难题,对作家的“写作智慧”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时,“童话”也就可能成为一种别有幽怀的写作策略。
  二
  白熊顾名思义一定要“白”,但顺毛熊族却偏偏生了一个“黑”熊。借用福柯的“不正常的人”的说法,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白熊”。这个小黑熊,给两群白熊都带来了不小的惊动。小黑熊让顺毛熊族错愕,因为他“顺理成章”就会成为顺毛熊族的酋长位子的接班人,但肤色的“不正常”对它作为“白熊”的合法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头“黑熊”如何能统领一群“白熊”,“照理说,酋长的位子要传给熊大掌,这是没问题的,但熊大掌老了之后,难道要让那只黑黑的小熊当酋长吗?这可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历史上没有的事儿,基本不是好事儿。于是他做了个决定:熊大掌还是可以继承酋长的位子,但他要把王位传给熊大胖的儿子,那个胖乎乎的熊嘟嘟。熊嘟嘟胖归胖,可毕竟是一直货真价实的白熊嘛。”(《白熊回家》)顺毛熊族这个群体类似于一个“超稳定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稳定、秩序是最重要的,一切“异质性”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受到排斥,正如熊短尾所言的那样“历史上没有的事儿,基本不是好事儿”。从熊短尾到熊大掌再到熊小黑的权力接续顺序,因为熊小黑的“黑”而被改为了熊嘟嘟,虽然熊嘟嘟又胖又贪吃,但因为他“白”。在此,“白”既是一种外在的颜色标志,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血统的纯正。“白”作为一种肉体上的“颜色”,替代了包含颜色以及身体素质、智力水准等丰富内容的“身体”。对此,福柯在《不正常的人》中有过精彩的分析:“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权力的新技术的相关产物。我想向你们指出的,正是这种把身体当作肉体的评价,它同时也是把身体贬低为肉体;通过肉体使身体感到有罪,它同时也是针对身体的话语和对它进行分析调查的可能性;它既确定了身体中的过错,又确定了把这个身体对象化为肉体的可能性——这一切都与人们所说的新的审查程序相关。”e熊小黑因为“身体”上的“不正常”,而“身上”的其他优势都被搁置了。而这些被搁置的优势,恰恰是他后续用来拯救真个白熊家族的武器。肉体上不纯正带来的负罪感,也让熊小黑在顺毛熊族中受到排斥和讥讽,小熊们抓不到鱼的原因也被归结到了熊小黑的“肉体”上来,“熊大胖说:‘凭你的颜色不对嘛!你想,为什么我们一吹气,鱼就游过来?因为我们都是白的,可你呢,浑身黑不溜秋,鱼一眼就发现你啦,当然就不游过来了。”(《白熊回家》)而立耳熊族则视熊小黑为“怪物”“妖孽”“不祥之兆”,主张处死熊小黑。面对各种无端的指责与攻击,熊小黑也默认下来。而这种对于“肉体”上缺陷的默认与“沉默”,让这种贬抑性的歧视慢慢成为一种规则与机制,正如福柯所言“从来都是在与这种或那种强制坦白的技术的关系上,首要的和根本的是这种强迫坦白的权力程序。正是围绕着这个必须进行定位并观察其经济学的程序,沉默的规则才能运转”。f熊小黑身上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反抗性”,但他为什么没有对其他白熊的排斥与指责进行反驳?不是因为他认为其他白熊的做法是对的,而是因为在一个正常的、稳定的“超稳定结构”中,这种沉默或者默认已经成为一种“规则”,这个“规则”维持着白熊群体的正常运转。在稳定的秩序中,熊小黑的“反思”能力与“反抗性”能力均无用武之地,因为这个秩序超级稳定,十分强大。熊小黑的“异质性”禀赋,只能在白熊族群被捕猎者抓走后,才能发挥出来。因为捕猎者的出现打破了白熊家族的“超稳定结构”,既有的秩序被破坏了,“沉默的规则”失效,已经不能再自足运转。熊小黑的身体“优势”才得以充分显示出来。   熊小黑有“异相”,其身上也有一些与顺毛熊族“异质性”的禀赋。熊小黑不仅聪慧,而且特别擅长“追根究底”,对一些“常识”和稳定性的、秩序性的内容有着一种极强的“反思”能力。捕鱼和打架是白熊必须具备的两个本领。熊大掌教小白熊们打架,熊小黑却能对这一直延续下来的技能有一个反思性的追问:“你说为什么非得学打架呢?打架之前,总得先弄明白和谁打架吧?成天打打,不是打海豹就是打熊,难道就不能平心静气地聊聊天、谈谈心吗?谁都不喜欢打架,一打就头破血流,为什么就不能讲理呢?”(《白熊回家》)熊小黑的“异质性”禀赋还表现他对人类文明的敏感和学习上,他和顺毛熊族的大学者熊诗人很快就学会了人类的文字。在学会了文字之后,熊小黑也走进了熊诗人用文字记录的顺毛熊族的“历史”。熊诗人从冰上画着的许多小虫子中,找到了熊小黑的太爷爷的名字——熊獠牙。熊小黑的爷爷熊短尾也已经记不住自己父亲的名字了。熊小黑在此刻,继续上了自己族群的“历史”,用熊獠牙将顺毛熊族的“历史”重新连接起来。文字记录下的顺毛熊族的“历史”,不仅有“光荣岁月”,也有“苦难历程”。熊诗人告诉熊小黑,人类世界即那个“遥远的世界是最邪恶的地方”。熊诗人现身说法“拨开脖子上的毛,露出一个拴在绳子上的小金属片,和金属片挂在一起的,还有三个绿色的塑料球。熊小黑知道,这种东西只能来自遥远的世界。他掀起那个小牌,认得上面的文字,写的是‘白熊2号,雄性,xx年购入’。”(《白熊回家》)与熊诗人一起关在笼子里的还有白熊1号,他在逃跑时被车撞死了。熊诗人幸运地逃脱出来。
  熊小黑身上异于其他白熊的资质在面对“异质性”的人类文明之时已然显露出来。他不仅用这些文字了解了自己族群的历史,也因文字开启了与那个“遥远的世界”的人类的“遭遇”。他用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邪恶以及同类(熊独眼)的邪恶抗争。
  三
  在《白熊回家》中,不断出现和“遥远的世界”人类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文明。不仅善良敦厚的熊小黑学习运用这些知识和文明;邪恶奸诈的熊独眼也学会利用这些知识和文明为自己服务。
  熊小黑在和熊诗人学习“遥远的世界”的文字的时候,就曾问过熊诗人,为何要学习这些对白熊没有用的文字?熊诗人的回答是“为什么学?因为太无聊啦。在这白茫茫不见一个活物的冰原上,成天除了吃,就是睡,都快闷死了。这个时候还管什么有用没用?能打发时间就是有用”。熊诗人是以一种纯粹学术的态度对待人类的知识和文明,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自然会慰藉他的无聊,给他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熊小黑和熊独眼则不是以纯粹学术的态度对待人类的知识和文明。他们是在“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和文明,来改造世界和彼此。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没有错误的思想,只有用错地方的思想。知识和文明仅限定在学术和精神层面时,它只是一种智力的游戏与探索。但是涉及“用”这些知识和文明,自然就要与世界、他人发生关系,这里面就触及知识和文明的伦理问题。熊独眼利用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人类的一些知识和文明,比如他利用知识塑造自己的“伟大正确”和“英雄形象”,他利用由此积攒起来的权威,全面借鉴“遥远的世界”的“管理经验”,用精细的管理手段,把企鹅群体管理得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地为白熊服务——
  企鹅们解释说,原来白熊大人们到来以后,引进了一种新的东西,就是钱。所谓的钱,就是一种在冰箱里挖出的貝壳,用钱可以买到一切东西。可是白熊大人们给企鹅规定的工资非常低,一只企鹅辛辛苦苦干一天的活儿,只能拿到一个贝壳,而白熊们一天可以拿到一百个贝壳。独眼大元帅解释说,这是因为分工不同,企鹅们从事的都是一些低级劳动,无非是搬运工和制造工而已,创造不出多大的财富,所以工资当然低;而白熊们从事的工作,都是社会管理、工厂经营和维持治安,这些都是高级工种,拿的工资当然要比企鹅多得多了。
  ——《白熊回家》
  从本性上来说,企鹅一定不情愿接受这种“不平等”的状况。但是,企鹅也没有反抗这种“不平等”的能力。因为熊独眼不仅掌握着“解释世界”的权力,还掌握着“改变世界”的能力。尽管如此,熊独眼也深知,要想企鹅对于“不平等”的状况“心悦诚服”地接受,除了用“强力”管理他们的身体之外,还需要通过对他们进行“教育”,用“知识”讲道理,“征服”他们的思想——
  “白熊给企鹅带来了文明。在白熊大驾光临之前,企鹅根本不知道贝壳钱币。而现在,企鹅可以用贝壳钱币去买冰船、冰桌子、冰椅子、冰餐具、甚至还能买一间冰房子。” 在企鹅学校里,熊独眼给企鹅们讲这样的历史。
  类似的历史还有:“白熊给企鹅带来了秩序。在白熊大驾光临之前,企鹅只会乱哄哄地吃喝争斗,而现在,他们井然有序。”
  ——《白熊回家》
  诸如上述的“教育”形式,还有不少,就不在此大段引述了,比如是白熊给企鹅带来了“爱”,企鹅之所以过不上好的生活就是因为自己不努力,等等。熊独眼深谙“知识”和“文明”在维持现实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才通过学校不断地、反复地对企鹅进行“教育”。套用福柯的一个说法,这些知识都是一些“屈服的知识”,在这些“知识”里,没有“反思”,更没有“反抗”。这些“屈服的知识”在企鹅的学校里不断重复,“知识”渐渐成为了“常识”乃至“真理”。企鹅们面对“真理”只有认可与服从,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到对“真理”进行“反思”的知识。这正是熊独眼的目的所在,也是他用来维护白熊及其自身权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这样一种运作方式,福柯的分析极为精辟:“应该承认,我们被权力强迫着生产真理,权力为了运转而需要这种真理;我们必须说出真理,我们被迫、被罚去承认真理或寻找真理。……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是真理话语起决定作用;它自身传播、推动权力的效力。总之,根据拥有权力的特殊效力的真理话语,我们被判决、被罚、被归类,被迫去完成某些任务,把自己献给某种生活方式或某种死亡方式。”g
  四
  《白熊回家》延续了石一枫一直以来的创作特色——善于触及“宏大”话题。当白熊们被人类猎捕准备送到动物园时,一些白熊觉得动物园挺好的,可以有吃有喝;一些白熊虽说认为关在笼子里不好,但无力反抗,也只好认命。是否把真相告诉白熊们,熊小黑也犹豫不决,他“叹了口气,怀疑自己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究竟是对还是错。眼看天要亮了,上面的甲板已经传来了开门的声音,小熊们只好对大家说再见,离开这里”。   熊小黑用自己的“智慧”,联合顺毛熊族、企鹅,战胜了“邪恶”的人类、翼手龙和熊独眼的“白熊帝国”,带领白熊重新回到家园。在这个星球上,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最具“智慧”的,其他生物在智慧上都是“低等”的。但熊小黑等白熊能像人类一样学习知识、创造文明。这给研究动物界多年的科学家煤球老爹带来的极大的冲击和震撼。白熊智慧能力的“提高”,一定会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也会清除对自身构成威胁的白熊、企鹅。实力均衡的两种“智慧”势必要发生“冲突”。煤球老爹为了白熊、企鹅和人类的“和谐”,他封存了这个“发现”。煤球老爹的举动,其实触及科学伦理的问题。从克隆技术到人工智能再到外星文明,科学对于自然世界和自身的研究均在不断深入。在这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一些科学研究也在逼近或突破人类伦理的底线,对于这样的“逾越”我们现在也很难判断是福是祸,以及最后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煤球老爹看似“保守”的决定,或许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面,可以看出石一枫对一种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对于自身“智慧”的过度自信的批判与反思。石一枫的创作特别擅长“在神性圣坛的阴影下”,看到“文明时代更多兽性泥淖中的挣扎,并生发出难以挣脱的无力和巨大悲哀来”。h当然,这种批判与反思显然是站在“天人合一”的立场上进行的,煤球老爹最后的感言表达了人类与动物的和解:“我也应该感谢你呢,是你教会了我,人类并不应该只会研究动物,还应该为他们着想,因为人类自己也是一种动物,他们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样,都需要别人的尊重。”熊小黑一路过关斩将,不仅打败“敌人”,还“化敌为友”(“邪恶”的人类和空中的恶魔翼手龙)。而现实的世界,是否按照如此的“价值观”和“规则”进行“共处”,从“敌对”到“友谊”是否如此坚定,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白熊回家》作为“典型童话”的一面了。
  石一枫之所以比较擅长“宏大叙事”或者是从“宏大”的视角讲述“小人物”的命运,这或许与他的“大院”经历有关。尽管他说,自己对大院文化并没有明确的感受,但那种耳濡目染还是存在的。他在《我眼中的“大院文化》一文中的一段对崔健的分析,似乎可以表明他和“大院文化”的关系——
  作为一个摇滚乐手,他倒是保持了强烈的愤怒和“斗争精神”。在大批国外的经典乐队都贴着“环保”和“反战”的标签,将以前的口号变成开演唱会的幌子的时候,崔健的新作品就更表现出可贵的现实关怀了。只是,他虽然越来越注重音乐手段的丰富化,但整个儿创作历程却仍然没有跳出过去的路子:也就是“政治抒情诗”。更有趣的一个发现在于,假如将崔健的“政治抒情诗”和更早之前的“政治抒情诗”(如郭小川和艾青的诗歌),做一下对比,会发现他们的诉求虽然不一样,但本质上仍是属于同一种性质的思考世界的方式。i
  “大院文化”在语言上,对石一枫也有影响,“顽主”式的语言在《白熊回家》中,偶尔也“灵光乍现”一下。在熊小黑的“反思”性的语言中,就对“权威”的挑战和“玩世不恭”的味道。同时,熊小黑身上也有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而这在一些大院子弟的身上也可见到。
  石一枫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转变,“在脱离‘顽主腔’之后,他的小说基本是在‘帮闲腔’与‘圣徒腔’之间的摇摆回旋,这也使得他的叙述口吻从容自如,说帮闲虽油腔滑调却不流于虚无,谈道德虽一本正经也能亲切自然”。j《白熊回家》的结构大致是从战斗到和谈,再由分化走向团结,直至最终实现了和解。
  这样的结构与结局,我们看到了《白熊回家》作为“典型童话”文化基调的同时,也看到了作品在两种腔调之间的游移與摇摆。石一枫的这种游移与摇摆,也体现了“70后”作家的部分风貌,“‘70后’隐约的历史记忆,使他们不得不更多地面对个人的心理现实——因为他们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矛盾、迷蒙和犹疑不决之间,却无意间形成了关于‘70后’文学与心路的轨迹”。k
  【注释】
  a石一枫:《尽职尽责写小人物》,《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28日。
  bc石一枫:《小孩儿说话不好学》,《人民文学》公众号2020年6月17日。
  d石一枫:《为什么而写作》,《文艺报》2018年5月15日。
  ef[法]福柯:《不正常的人》,钱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167页,第139页。
  g[法]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h董晓可:《“肉身”书写的当下表达及远途之思——从〈极花〉等六部作品说开去》,《文艺争鸣》2020年第6期。
  i石一枫:《我眼中的“大院文化”》,《艺术评论》2010年第12期。
  j王晴飞:《顽主·帮闲·圣徒——论石一枫的小说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3期。
  k孟繁华、张清华:《“70后”的身份迷失与文学处境》,《文艺争鸣》2014年第8期。
其他文献
无名烈士墓,英雄山最高的海拔  每走近一座墓碑  就像是走近了一位亲人  此刻,他们酣眠如婴孩  这恰恰触疼了我  他们走过的是最苦的长路  而此刻所拥有的,却是最小的房子  作为后来人,我们怎么可能避开他们  而谈论广厦  不由想起了刘立云的诗  我效仿着在心底呼喊他们的名字  多希望花开荼?之前  他们能以英雄的名义重生  并悉数收下这些美,和美的意义  梨花如雪,草色如碧  这些明明都是他们
期刊
我想去看一看上甘岭  半个多世纪以前,炮火连天  全世界瞩目的那一小块山地  三点七平方公里,我可以步行抵达  五百九十七点九和五百三十七点七,这两个神秘的山头  四十三天的鏖战,数万个鲜活的生命  纷纷倒下,从喊杀声中沉入永恒的寂静  我想去看一看上甘嶺  当年那片土地呈现血染的颜色  寻找当年倒下的战友——  让电流穿过身体恢复通信的战友  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战友  向自己的部队高喊“请向我
期刊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您写信,衷心的祝福您:生日快乐!  一百年峥嵘岁月,一百年筚路蓝缕。在您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腰杆挺起来了,脸上的笑容舒展开了,我们国家这艘巨轮在您的掌舵下已驶入世界前列。我们可以自信的说: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我小的时候,教我认识党的是我的爷爷。爷爷是一名老党员,在部队的时候是一名炮兵,因为作战勇敢,受到过多
期刊
书法美術摄影作品
期刊
中国书法作为国粹,几千年来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历代有志者皓首穷经、孜孜以求,并產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然而书法是寂寞之道,只有耐得住寂寞,心定神闲之人,才有可能写出精品佳作。在我众多的书友中,油田书法家陈焕生就是一位苦心孤诣、甘于寂寞,视闹市如田园,探索而又快乐着的人。  焕生学书起步较晚。其自述说:“年过而立,始习书法。书兴起时,能挥毫千百字;世事冗杂,又常教墨池蒙尘。总乐观地估计:人生百年,
期刊
七月,是党的生日。  彩旗飘飘,红歌嘹亮,每一个人的目光和心灵里,都涌动着一抹红,那是红色的信仰,那是红色的火焰,那是红色的引领。  从南湖红船、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走过雪山草地,走过万里长征,走过井冈山,走过延安的窑洞,也走过西柏坡,最后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高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  从此,铁锤和镰刀的旗帜,就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恒的引领,你听,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
期刊
说简约  说简约,怎么细说、详说都不嫌多。  说简约,因为我的一个新感受。我的新感受源于一次参加文学作品研讨会,会议厅的装修让人耳目一新。全新的感觉来自会议厅装修的简约风格。没有繁琐的架床叠屋,没有炫目的浓墨重彩,没有俗气的金碧辉煌,更没有夸张的雕梁画栋。这种素雅大方的高端品位,具体体现在设计者主体设计风格上把握细节的用心和专一。用心和专一到每一个局部细小的装饰,都要考虑到全局的搭配协调和空间利用
期刊
一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那天,如果不是小姚叫我去东山练车,我也不会撞见机关工会雷主席,也不会在后来生出那么多事端。  东山原来是一处荒山。东山矿井下生产的原煤到了选煤楼要将原煤中夹杂的矸石选出来,然后再将亮晶晶的煤块装上火车皮,火车呼隆隆冒着一团雾气开往全国各地。选出的矸石就倒在东山上,日积月累就成了一座矸石山,矸石里夹有一定数量的煤,到了夏天,温度过高时,矸石会产生自燃现象,缕缕青烟腾空
期刊
我生命历程中的十五年,是大同煤矿同家梁矿井下的矿工。每天经受血与火的洗礼,有五次差点儿丢掉性命。碰巧的是,我后来的文学作品,有五次获得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这其中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冥冥之中的内在联系呢?  刚下井不满一个月,我跟几个老工人从井下二号斜井登钩上矸石山。矸石山上的绞车拖下一根數百米长的钢丝绳,钢丝绳连接矿车的一端就叫钩头。人登着被钢丝绳牵引的矿车从斜井里上下来去就叫登钩。登钩是很危险的,现
期刊
一  鸟鹊在树上醒来的时候,母亲还在生产队的磨坊里睡呢,而那台磨面机却“嗞啦嗞啦”地空转着。母亲磨了大半个晚上的面,太累了,就斜歪在半袋磨好的玉米面上睡着了。  父亲天快亮时才找到了母亲,他以半蹲的姿势拥抱着她,摇晃着她,责怪道:“你这个笨女人,你这个傻女人,你真傻啊,你怎么会在这儿……”  家里那只叫老黑的狗也跟来了,它在磨坊外转着圈儿,“汪汪汪”叫个不停。  母亲从梦中醒来,头上眉毛上都是面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