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话语的生长而教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a123ertswe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面尴尬:儿童话语依然难登“大雅之堂”
  成尚荣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为智慧的生长而教”,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可是,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仍然难逃这般心境:不管文章体裁如何,学生起点怎样,更不细究学生兴趣点在哪里,朝哪里发展,还是从教者的教出发。儿童话语,依然难登“大雅之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原因之一,不知何为“儿童话语”——缺乏对儿童话语的意义探寻。倾听儿童话语,早在20世纪后期就已得到充分重视。虽然在很多权威专家学者那里得到过颠覆性的解读与言说,也得到过很多一线教师理论层面的精神认同。可是,这个当下看来毫无争议的命题,到了日常的课堂,到了落实理念的最前线,往往沦为课堂增光添彩的完美标签而已。
  原因之二,不知如何“儿童话语”——缺乏对儿童话语的实践探索。回到实践层面,进入课改深水区的语文课堂,“儿童话语”的研究始终未见深入。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所说,当下的语文课堂仍然停留在“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练习”的操作模式,始终无法走出“文本解读型”的课堂建模,这样的教学格局因为适合教师的“教”而生生不息,而掩盖于其下的儿童话语很难获得语文学习的真实成长。
  二、追寻建构:儿童话语生长的必然与可能
  (一)必然:儿童话语是儿童意义的必要表达
  儿童话语的生长是必然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儿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最重要的认知手段就是语言。儿童对于话语的需求不是外界强制的,而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必要表达。儿童的话语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意义非凡。一方面,儿童有天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儿童有天生的表达欲,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倾诉他们内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可能:课程实施是儿童话语的生长隙地
  儿童的大部分生活来自于课堂,课程实施关系到儿童能否有话语生长的空间。让儿童说话,说真心话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笔者试以自己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教学实践为例,追寻构建。诸多的教学实践还传递出一种强烈的声音:营造安全的教学氛围,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提供参与的活动机会,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都有利于儿童话语的生长。
  1.直面儿童——书写安全的生长环境。
  钱理群先生曾在“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直截了当地指出语文教学首先要直面儿童,这样才能挖掘提升儿童内在的生命体验与美好情思。可是,当下的课堂环境总免不了“遮蔽”(钱理群语)。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堂环境首要因素就是安全。儿童话语的生长,同样首先需要“安全”的环境。教师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儿童说话的充满信任的教育情境。不但要创造儿童说话的机会,而且还要成为他们忠实的聆听者。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教学实践发现,从生活中寻找解释的这类教学语言,使得《自相矛盾》开篇的教学就能在片刻顺畅,因为教者创设的教学环境极其安全,没有类似于警察抓小偷似的那种所谓的课前交流,儿童能在这相对安全的一片罅隙里找到照亮心灵田野的光亮。即使学生提炼的概念是有失偏颇的,比如教学中学生对“矛”和“盾”难以形成准确的解释,教师首先在乎的不是基于教师自己的立场或教科书的标准而漠视、排斥或谴责学生,而是关切“他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慢慢形成接近真理的论断。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正是以这样的立场和心境在给学生书写话语生长的安全环境。直面儿童给出的一切信息,毫无遮蔽地进行处理。比如“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吗”,当孩子一时无法用话语进行表达的时候,“‘尖’是口头语,你知道‘尖’用书面语该怎么说吗?”当学生能够表达时,让学生话语继续生长,用“你还能给它找一个近义词吗?”“‘盾’又是一样什么东西呢?”“它有什么作用呢?”等直面儿童认知心理特点的教师话语推动学生话语的生长。
  2.顺应儿童——找寻真实的生长起点。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顺应学情,努力寻找儿童话语真实的生长起点。简洁清晰的教案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使之丰富,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更会思考、更会发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智慧。
  儿童发展话语,丰盈心灵,也必须由儿童自己来完成。学习始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近期,有特级教师指出现在的教学常常陷入一片感动之间,而学生没有获得真实的语文成长。我以为,这也和教师不顾儿童话语真实的生长起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学会创设暗示着精彩观念的情境,要意识到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观念。当情境创设出来的时候,学生“会为理智问题所吸引”。在《自相矛盾》的教学现场,笔者努力的不是教者立场的急于推进,完成任务,而是敏锐捕捉儿童在与文本、与自己对话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的痕迹,比如当笔者问到孩子们“读了卖矛又卖盾的人的话,有什么想法”时,还真没想到孩子的观点是如此辩证:“我感觉这人首先是聪明人,因为他懂得做生意必须会夸还要会宣传;可他又是个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谁会来买呀?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啊!”所以,我们千万别低估了孩子的哲学潜能和思辨能力,只要我们顺着孩子寻求知识的真实轨迹出发,就会发现他们的生长是惊人的。所以,顺应儿童,努力寻找儿童话语真实的生长起点,对儿童话语的良性生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引领儿童——走向深刻的生长方向。
  儿童也是有深度的,引领儿童话语生长的最终方向应该是深刻。何为儿童的深刻,其实就是一种对儿童生命的整体把握。就是让孩子站起来,让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独立地拥有童心、童真、童趣。引领孩子拥有这份深刻,就是引领儿童真正独立的旅程。
  《自相矛盾》的教学中孩子们思想的火花相继绽放,离不开孩子乐于表达的习惯,不怕被质疑的心态以及良好的群体探究氛围。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只是教学的起点,重要的是学生在这良好的“对话群体”中善于尝试着用自己的眼光,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表一些看法,解决一些问题,这才是弥足珍贵的。在这让学生有话可言、言之有理、言出必行的群体的引领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人生。
  儿童的话语并非单方面的输出,必须经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而实现。所以,形成良好的有着独立话语的对话群体,才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在这个对话群体中,没有教师权威的一方宣言,也不随意介入少数服从多数的思维定势,有着知识经验优势的教师在其中发挥“渠道”的作用,沟通和促进对话的深入和发展,将研究的话语不断提升。
  在《自相矛盾》的教学现场,学生始终能在安全的教学环境里自由生长,当教师准确把脉着他们的生长点时,他们真实地被理智问题所吸引,并逐渐深入地“投入现象”中时,话语已经在朝着深刻的方向积极生长了。所以当笔者继续引领孩子去关注围观者的话语时,孩子们会如此深刻地发出这样的评论:我发现《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真是太有意思了。看来,我们说话和做事都不能自相矛盾啊,否则就只有落入被别人堵住嘴的下场了。这样的深刻不是笔者刻意强加的,也不是教参命令笔者执行的,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儿童话语生长的方向引领中。
  以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教学实践为例,只是管中窥豹,试图寻找“为儿童话语生长而教”的实践动力和教学底气。现在,我们正走在寻找语文教育根本的途中,从先前的“守住双基”到“偏离轨道”,直至正在进行的“追本溯源”,语文势必需要进行一场革命。而这一次革命注定要在儿童身上得以改观才能让我们看到星星之火。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J〕.今日教育,2009(1)
  [2]巢宗祺.重视语文教育促进教学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周一贯.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J〕.人民教育,2005(20)
  [4]阚维.谁的声音?为谁而说:学生话语研究概述〔J〕.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9-4-5(9)
  [5]朱崇科.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8)
  [6]黄厚江.从语言学习的特点看语文教学的科学化〔J〕.中学语文教学,1997(7)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作者采用了演讲最常用的方法,开篇即点明要说的话题是“合作”,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接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和他人合作”的道理。第3至5自然段列举了交响乐团演奏和火中逃生小实验这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卓有成效的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结尾再次强调“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一观点。文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哲学家阿依的话正在被一所学校所诠释。这所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但是在2009年5月却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其创新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一个汇聚智慧的“少年硅谷”。学校以“硅谷精神”为引擎,以“创意生活”为旨归,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成为孩子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它就是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铜小”)。 
让学生走向幸福的协奏曲——江苏省泰州市“三进”教育纪事 卢静娜  新闻背景  2010年9月份,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三进”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工作。泰州市教育局明确“三进”工作集中推进的时间是两年,到2012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基本建成“三进”工作合格校,20%左右的学校建成“三进”工作示范学校,全市还要建成一批“三
【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数学语言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数学语言记录思考的痕迹,能凸显学生学习的过程感和成长感。探索积极的数学语言教学策略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语言;思维发展;教学策略;沟通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39-02  【作者简介】潘明珍,江苏省淮
“课标修订稿”经过多年的孕育,终于面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识字与写字”,在这次修订中得到高度重视和强化,其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不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使之拥有不容置疑的“法定”地位,每个学段都不可以小觑。可是,目前识字、
练习课,怎样上?  虞丽敏    一、练习课。需要“你知我知”  练习课的教学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把握住整堂课的训练目标,弄清楚每一道习题的练习目的。但反思我们对练习课的执教过程,这些练习目的的实施与达成有时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  站在教者的角度看,教师对“练习目的”是心中有数的,教学也以达成这些训练目标而组织开展: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面对的是一道道练习题。他们的目标是“会解题”、“熟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一要求,苏教版教材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精选了画图、列举、假设、转化等常用策略。苏教版五下安排的“转化”策略是一种十分常见又极其重要的思想性策略,对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数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修订版教材将“转化”策略提前到五年级来教学?  在2014版修订教材中,《解决问题的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平台和载体。  然而,当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确定之后,如何将它们付诸实践并取得预期的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和相处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  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巨人。在世人眼中他是“伟大”的化身,但在课文中当他与一个年龄、地位、名誉等悬殊甚远的普通的小女孩相处时,却发生了有趣的故事,文章以小见大,让我们
管理学理论认为,组织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并呈现为一条曲线——诞生,成长,成熟,经历摇摆之后必然也会走向衰退,这被称为曲线逻辑。英国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理论”:当不断地追求效率却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的时候,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有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下行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曲线。这条增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