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思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wwvf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出自《五柳先生传》一文,作者是“不慕名利”的东晋著名隐士陶渊明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欢读书,但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也就是告诉读者读书不必强求系统地深入地把握,只求在书中会己心、惬己意、怡己性、娱己情即可。
  但许多人对这句话中的“不求甚解”的理解分歧很大。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书籍浩如烟海,读书必须“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不求甚解”地读完一百本书,不如“细嚼慢咽”地精读一本书。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殊不知,双方的“断章取义”必然会带来理解上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觉得必须把“不求甚解”这四个字放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个意境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句子里来解读,才能够真正把握“不求甚解”的意义和价值!
  一、从阅读兴趣上来讲,阅读追求的是“我要读书”,不求的是“要我读书”
  陶渊明先生所说的“不求甚解”其实是有前缀的,那就是“好读书”。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有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我要读书”还是“要我读书”。“我要读书”和“要我读书”虽仅仅是词序的稍微变化,却带来了阅读的两重天。不管是古时的陶渊明还是今天的我们,对于读书,求的是“我要读书”,不求的是“要我读书”。我们与其提倡“不求甚解”,不如提倡“好读书”。“只要愿意读,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个“好读书”的人,他会为淘到一本绝版的好书而欣喜若狂;他会因为书中一个情节而如醉如痴;一个“好读书”的人,他虽不死抠字眼,但每每還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以致于把自己读到书中去了,把七情六欲读出来了。不管是那些读得“凄凄惨惨、哭哭啼啼”的,还是读得“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的,抑或是读得“眉开眼笑、嗤嗤而笑”的,总是读得心领神会,欣然“废寝忘食”。对于这样的嗜书如命的读者,如痴如醉的读者,欣喜若狂的读者,读书“求不求甚解”,对于他已毫无意义。对于“不好读书”的人,既然不读书,就根本谈不上“求不求甚解”了,也就无所谓有没有意义了。
  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愿读书的人,一个视读书为必需、宁可不吃饭也要读书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书伴随他的日子里,同时伴随着的是收获、是快乐、是成熟,而这个收获、快乐、成熟的漫长过程中,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的寂寞时光换成了巨大的享受时刻。
  二、从阅读过程上来讲,阅读追求的是“无数次的感悟积累”,不求的是“一口吃个胖子”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除了有一个“好读书”的前缀外,还有一个后缀,那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脱离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去谈“不求甚解”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对“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会意”、“欣然忘食”等字眼,却忽视了“每……便……”这一个关联词,尤其忽视了“每”字。“每”字之义可解为“每次,每逢”(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既然“每”字有“每次,每逢”之意,也就是说,陶渊明读书“欣然忘食”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
  陶渊明不慌不忙地读着,兴味深长地涵泳着,不急不躁地思量着,未晓之处泰然地放过。因为他知道阅读是不能也不会“一口吃个胖子”的,书山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学海之舟要一篙一篙地划,慢慢地走,愉悦地欣赏,沟沟坎坎绕过去,一次阅读一次会意,次次阅读次次会意,“此次会意”精妙于“彼次会意”,“无数次的感悟式积累”,不是“甚解”胜过“甚解”。
  三、从阅读目标上来讲,阅读追求的是“己甚解”,不求的是“他甚解”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说对于那些暂时读不懂的地方不要“死抠住不放”,可以先放一放。只要“好读书”,随着岁月的流逝,切身体验的积淀,“无数次的感悟式的积累”,在“从头读过”的时候,一切都会“会意”的。
  人读书,总是有目的的。消遣也罢,应试也罢,做学问也罢,求官也罢……没有一个读书是为了求糊涂的,都想读个明白、求个“甚解”、图个心里亮堂!
  陶渊明读书,“自娱”也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也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罢……他读书也绝不是图个“难得糊涂”,他的阅读目标仍然是“甚解”,只不过他追求的是“己甚解”,而非“他甚解”,也就是说通过自己一次次的阅读、一次次的感悟、一次次的积累,最后达到阅读的“共鸣”。
  事实上,在相应的阅读层次上,读一次就读懂读透的书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那只能说明根本就没有必要读。好书是通过反复的读才懂的,读同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全解或透的问题,但存在着“新的一次”比“旧的一次”甚解、“这一次”比“那一次”甚解、“一次”比“一次”甚解的问题。只要好读书,会意就一次比一次透,一次比一次全,一次比一次新。朱熹说得好:“……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但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正确地运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要一味地强迫学生读书,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心底里喊出“我要读书”;也不要做学生的“他甚解”者,要引领学生在书的海洋里“涵泳”,让学生通过自己无数次的感悟积累达到“己甚解”。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批改作业 教学效果     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完成作业,
期刊
摘 要: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语文学习的再生力,我们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情绪识字 说话训练 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有工具性,亦有教育性和发展性,它负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还要发挥思想道德
期刊
摘 要:史贵直笔,史贵事真、情真、议论真,所谓“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以诗歌创作而能映见当时事迹人物之真、心理情感之真、评说议论切合时政之真,恐不仅只才、学、识即可为。史以录事秉真为职责,诗则以抒发情怀为能事。诗歌创作要达到“动天地、感鬼神”已属不易,又兼以要映照一代史实则更是难乎其难了。杜诗已达“诗成泣鬼神”的化境,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对于社会的真切描述和揭示、对人生的关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使得杜
期刊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电影艺术欣赏与写作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在选材、立意等方面打开极为广阔深刻的空间,让他们拥有写作的源泉与灵感,下笔成文,快乐自由地宣泄。同时,要寻找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即运用“赏”、“学”、“引”、“写”四种教学方法,让记叙文语言教学与电影欣赏相结合,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力求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一、学——赏——引——写:创诗意语言风格  语言诗意优美是衡量记叙文语言质量的重
期刊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展示学校办学特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教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资源优势,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期刊
我们要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搞好教学工作。下面围绕师德建设与最佳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爱心与“激情度”的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教
期刊
自学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自学往往开始于预习,预习是自学的前奏,它包含着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认识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及区别。学生通过新课的预习,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增强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能力,为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坚持长期的预习,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优化知识结构,容易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但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始于教师的“启动”,引导、督促与激励是形
期刊
每个从事过语文教学的老师都很难忘记,作文课时,学生一个个抓耳挠腮,咬笔杆,摇头叹气,死死趴在桌子上,一节课挤不出几个字的场面。这样,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老师面前,我们首先必须分析现状:一是学生没有东西可写;二是学生有东西却不知如何去写,以致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一是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处在“教无定法”的自由状态。在这广袤深幽的领域里教师的研究与体味相对薄弱,缺少了对作文重要环节写作过程中的指导
期刊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来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结合自身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把历史人物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把对语文的学习戏称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课堂时间没少花,收效却不大。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知识和能力双丰收?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面对教育改革,让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教与学必须与时俱进,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音乐、美术引进课堂,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下面就我个人实际教学谈谈我的语文教学观——五个“重视”。  一、重视读。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