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评语篇分析是一种发展中的话语分析新模式,本文从它的起源、理论基石和分析方法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更多的人对它有所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例的分析中。
关键字:批评语篇分析;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一、 引言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分析方法,日益引起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究其原因,语言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话语的“殖民”和“霸权”倾向[1]28早就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语言学家从70年代末就开始呼吁对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批评性分析,即分析其语言表达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2]83,而随着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界限的模糊,语言学家也没有对语言的研究局限于语言内部,而是将其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得传统上以描写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等为首要任务的话语分析逐渐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批评语篇分析日渐得到发展,如今已经走过了30多个发展年头。本文旨在对批评话语分析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概括,以期国内读者对这一新兴话语研究方法有更多地了解。
二、批评语篇分析的起源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Linguistic Criticism),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语言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福勒等人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在十年之后的1989年,费尔克劳又在他的著作《语言与权力》中提出了批评语篇分析的概念,从此批评语篇分析作为一种“工具语言学”将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用来分析各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目的是考察这些语篇中蕴含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它着重分析人们生成的符号(如词、短语和句子等)和他们交流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把语言形式在交际语境中的功能作为分析的首要任务,从而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
三、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石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石包括两方面:哲学和语言学理论。
批评语篇分析的哲学基础是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该理论对意识形态持反对观点,认为其只不过是国家利用电视、报刊等对公众进行控制和统治的手段而已,故其主张作为电视报刊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但是,以福勒(Roger Fowler)等为代表的批评语言学家并不同意这种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的意识形态概念比较中性,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3]81](Hodge, Kress, Jones, 1979:81),不含任何“虚假”、“歪曲”等贬义。所以,批评语篇分析中的批评并非日常所使用的“挑刺”等含义,而是“评论”、“评价”之义。[4]21
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石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不仅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和伦敦学派的系统思想,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语境思想和语码思想都吸收到其理论中,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和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认为社会文化诸方面共同构成社会现实的意义大厦,即构成一个总的符号系统。语言仅仅是构成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一方面,尽管其具有体现社会文化许多其他符号系统作用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他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描述语篇的语言结构,而且力图去了解为什莫会出现这种结构,并从语篇所完成的社会和交际功能来解释原因。这些观点与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关是一致的,因此很自然被其所接纳成为其语言学理论基石[5]78。
四、批评语篇分析的分析方法
批评语篇分析的核心课题是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语篇是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语篇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空间,在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述和社会交往互动,因而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与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费尔克劳[[6]98]将该观点图示如下:
语篇(text)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的产物,而这个过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实践(sociocultural practice)条件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批评语篇分析的三个步骤也相应被提出,即:1)描写(description)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这是语篇分析的第一步,主要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就语篇本身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2)阐释(interpretation)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阐释是语篇分析的中介,联系语篇与语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语篇生成过程中不同目的的作用和结果;3)解释(explanation)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这是语篇分析的最后一步,联系语篇与语篇参与者及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并再现社会控制和语篇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费尔克劳的著名的三维分析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语篇分析方面已被证明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如王庆新等的运用该模式对美国前总统的历史名篇Gettysburg Address 的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五、结论
总之,批评语篇分析是一种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方法,将语言与社会、机构和语境相结合,意在凸现隐藏在语言中的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已经为诸多的社会科学所采用,尽管到目前为止批评语篇分析还没有自己的专有理论,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定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2] 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 Hoge, B Kress, G and Jones, G The ideology of management[J] 1979
[4] 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5] 廖益清 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6]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95
关键字:批评语篇分析;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一、 引言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分析方法,日益引起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究其原因,语言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话语的“殖民”和“霸权”倾向[1]28早就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语言学家从70年代末就开始呼吁对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批评性分析,即分析其语言表达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2]83,而随着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界限的模糊,语言学家也没有对语言的研究局限于语言内部,而是将其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得传统上以描写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等为首要任务的话语分析逐渐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批评语篇分析日渐得到发展,如今已经走过了30多个发展年头。本文旨在对批评话语分析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概括,以期国内读者对这一新兴话语研究方法有更多地了解。
二、批评语篇分析的起源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Linguistic Criticism),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语言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福勒等人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在十年之后的1989年,费尔克劳又在他的著作《语言与权力》中提出了批评语篇分析的概念,从此批评语篇分析作为一种“工具语言学”将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用来分析各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目的是考察这些语篇中蕴含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它着重分析人们生成的符号(如词、短语和句子等)和他们交流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把语言形式在交际语境中的功能作为分析的首要任务,从而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
三、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石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石包括两方面:哲学和语言学理论。
批评语篇分析的哲学基础是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该理论对意识形态持反对观点,认为其只不过是国家利用电视、报刊等对公众进行控制和统治的手段而已,故其主张作为电视报刊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但是,以福勒(Roger Fowler)等为代表的批评语言学家并不同意这种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的意识形态概念比较中性,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3]81](Hodge, Kress, Jones, 1979:81),不含任何“虚假”、“歪曲”等贬义。所以,批评语篇分析中的批评并非日常所使用的“挑刺”等含义,而是“评论”、“评价”之义。[4]21
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石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不仅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和伦敦学派的系统思想,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语境思想和语码思想都吸收到其理论中,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和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认为社会文化诸方面共同构成社会现实的意义大厦,即构成一个总的符号系统。语言仅仅是构成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一方面,尽管其具有体现社会文化许多其他符号系统作用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他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描述语篇的语言结构,而且力图去了解为什莫会出现这种结构,并从语篇所完成的社会和交际功能来解释原因。这些观点与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关是一致的,因此很自然被其所接纳成为其语言学理论基石[5]78。
四、批评语篇分析的分析方法
批评语篇分析的核心课题是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语篇是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语篇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空间,在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述和社会交往互动,因而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与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费尔克劳[[6]98]将该观点图示如下:
语篇(text)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的产物,而这个过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实践(sociocultural practice)条件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批评语篇分析的三个步骤也相应被提出,即:1)描写(description)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这是语篇分析的第一步,主要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就语篇本身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2)阐释(interpretation)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阐释是语篇分析的中介,联系语篇与语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语篇生成过程中不同目的的作用和结果;3)解释(explanation)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这是语篇分析的最后一步,联系语篇与语篇参与者及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并再现社会控制和语篇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费尔克劳的著名的三维分析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语篇分析方面已被证明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如王庆新等的运用该模式对美国前总统的历史名篇Gettysburg Address 的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五、结论
总之,批评语篇分析是一种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方法,将语言与社会、机构和语境相结合,意在凸现隐藏在语言中的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已经为诸多的社会科学所采用,尽管到目前为止批评语篇分析还没有自己的专有理论,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定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2] 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 Hoge, B Kress, G and Jones, G The ideology of management[J] 1979
[4] 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5] 廖益清 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6]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