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莲湖生态实验守住上海人的饮用水源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998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居民生活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联着人的生命安全。从上个世纪初期至今,因为城市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上升,工业生产对水的污染不断加剧,上海市水源地几度变更,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中、下游,再到黄浦江的中、上游,不断上移。上个世纪70、80年代,位于黄浦江上游的淀山湖,成为了上海市的主要水源地,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似乎也是最后的退路。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而淀山湖接纳着上游太湖的来水。考虑到上海市的发展和2000万人口的饮水所需,黄浦江水源地再次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虽然多年来政府的外防內治有所成效,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包括湖泊面积减少,湿地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退化,状况令人担忧。
  而且,这片水源地,仍然是开放式的,深受污染物无序排放之困。1988年,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颁布,关停并转,迁走了大量的工厂,基本解决了水源地附近的工业等点源污染的问题。但对于这片重要农业产区而言,面源污染问题却难以根本解决,比如,将大型的养殖场关闭以后,百姓失去了生活来源,因此怨声载道。
  2008年,WWF正式启动了水源地项目,选定大莲湖作为湿地恢复的示范项目点之一,目的是基于社区参与,实现湿地修复实现水的净化,而不是一味从环境出发解决问题,却切断了乡村社区祖祖辈辈的生活来源。
  缘起:开启“大莲湖模式”,保护最后的水源地
  在上海郊区有个岑谷农场,被朋友们叫做“地主”的沈黎平,两年前跟家里人一起,在这里盖了一间传统的中国房子,土坯墙,竹篱笆,在房子的四周,种着水稻、蔬菜,养着大群的鸭子。这里的一切,都是沈黎平家的宝贝,鸭子在稻田里撒欢地跑,悠游自在地吃着螺蛳、小鱼和稻子,蔬菜一茬一茬地长,一茬一茬地割,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被沈黎平精心地呵护着。“有机的农业,能够给自己,也给其他人创造有机而健康的生活,加上合理的商业模式,还能够带动水源地水环境的保护。”
  岑谷农场位于上海市郊青浦区金泽镇岑卜村,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江南水乡,有农田,有漂亮的河道,村落依水而建,村民靠水为生。而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岑卜水乡所倚靠的青浦淀山湖,还是上海1400万居民的水源地。饮水思源,也可以说,这里是70%上海居民的生命线。
  如今,岑卜村将近十分之一的村民,都是沈黎平这样的“新农人”,因为追逐健康、绿色、淳朴和安宁的乡村生活,他们从城市来到水乡,用有机的方式经营农场,或者用艺术的方式活化社区,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消耗。而十年前,作为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困扰着上海居民的这个“生命线”。
  2007年,在汇丰银行“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的支持下,WWF来到淀山湖,率先开启湿地净化示范工程,重构湿地生境多样性,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同时兼顾社区发展,推进有机农业,以“构建和谐社区,重塑江南水乡”“水源伙伴1+1”的公众参与活动,又将上海的城市居民带到了这里,见证、体验水源地保护的成果和艰辛。
  时至今日,说起上海青浦、淀山湖、大莲湖、小葑漾,许多人都会知道,这里水是清澈的,环境是友好的,食材是安全的,还有传统江南水乡文化的回归,这一切,都保障着自己的用水安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了下来,成为社区里的一员,在他们看来,这既是回归传统,也是引领潮流。
  


  推进:湿地+社区,发动水源地保护的“永动机”
  如今来到大莲湖,仍然可以真切感受到“活水”的魅力。岸边,成群的白鹭欢呼雀跃;水里,列队的鱼儿追逐嬉戏。然而正是这个面积不足25亩的小水域,为全球特大城市水源地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大莲湖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湖心两个看似不经意的小岛,一小一大,形似日月,藏着大莲湖的秘密。
  小岛叫做肾岛,岛如其名,如同一个小型的渗滤器。外部的水经过生态河渠、生态护岸、浅滩和森林湿地的过滤以后进入大莲湖,第一重“洗礼”,就来自这个小岛。接下来较大的岛,名曰独特湾堰,狭长蜿蜒,围合成C字型,如同一弯月牙,扮演的功能则不同,它通过岛型的塑造,使湖水流动的周期变长,通过这种“滞缓作用”,增强净化的效果。而在湖中的其它区域,分布着多种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比如金鱼藻、菖蒲、野菱、芦苇、睡莲,与这两座小岛一起,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生态之肾,通过恢复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水的净化,同时,湿地面貌也焕然一新,多种植物层次丰富,春夏季节一片绿意盎然,赏心悦目,又吸引了昆虫和两栖类生物以此为家,万物齐鸣。
  通过配套实施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森林湿地培育工程、浅滩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工程、湖滨湿地恢复工程及其配套的河流水系修复与效果监测工程,大莲湖的水活了起来,湿地生态活了起来,然而要让活水真正的生生不息,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在WWF的“大莲湖模式”当中,如何发动社区参与,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共同守护源头活水,让社区居民成为水源地保护的“永动机”,一直是一个战略性的课题。
  首先,有机农业被引入和推广进来。在大莲湖周边130公顷的湿地恢复示范区,基于已经修复的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实现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WWF推动当地社区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坚持不投饵、不施肥、不用药,使各种生物资源得以天然生长,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同时,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WWF试图通过自然农业,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然而,模式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产品天然了,环境改善了,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   2008年,WWF“水源伙伴1+1”项目启动,组织上海的城市家庭来到他们的水源地,与水源区的农村家庭“结对子”,家长带着小孩子走进自然,体验有机农耕,认养产品。同时,WWF还分别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大法学院合作,开展了“基于水质改善的生态补充资金测算”与“基于生态补偿的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项目,探讨水源地社区与受益社区之间的生态补偿,建立以资金转移支付等为手段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利用生态补偿的资金,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大莲湖模式”成功实施以后,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水体中氨氮浓度去除率高达89%,COD去除率达67%,周边生态农田与生态鱼塘几乎实现了污染“零排放”,流经处理区的水质从劣五类提高到二,三类,通过恢复与重建河流、湖泊、库塘、水田等多种湿地类型,大莲湖示范区已成功打造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的湿地景观,能够开展湿地宣传教育、生物多样性观测等多种活动的综合基地。在湿地恢复和重建区,种植有茭草、水芹、慈菇、荸荠、水雍菜、莲藕等经济作物7.5亩以上,每年提供经济收入40000元以上。此外,示范区内生态养殖的鱼类每年提供经济收入达50000元以上,虾、贝、蟹每年提供经济收入45000元以上。通过社区参与,示范区及其周边自发建立了十几个有机农业合作社,开展生态渔业和生态农业,而政府通过资金转移支付等措施,大力推动大莲湖区域生活污水控制、生态修复与水源地水质改善。
  参与:艺术家与“新村民”
  “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元代诗人赵孟頫的名句,描绘江南之水柔媚而多情、内敛而灵秀,岸边绿影婆娑,精巧雅致的小船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江南水乡风情跃然纸上。江南水乡,既是一种地域风情,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水乡人对水的依恋,天然带有永续利用的含义和情结。比如在水乡传统的乡规民约当中,何时淘米洗菜,何时洗衣服,何时刷马桶,都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并且比起法律,这种来自文化和习俗上的制约,似乎具有更为长远的效力。然而如同青浦人唱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因为一味追逐GDP,污水的排放逐渐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自来水系统的完善,也使得依水而生的人们减少了对水源地的直接依赖,人和水之间和谐相处几千年的传统被迅速打破了,然而当临界点到来的时候,人们终会发现,这一记重锤,仍然不可避免。
  “作为生活在水源地的居民,我们理应比别人更关心水的使用和如何节水的问题。”
  胡项城,艺术家,作为他的“修复社会细胞”计划的一部分,他试图在淀山湖水源地区域修复水乡文化,回归传统然而淳朴天然的生活、生产方式。一座古镇在胡项城和他的朋友们的规划下,依水应运而生,不仅使得营造传统和民风民俗回归,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就业,将水乡的人文、社会价值与社区经济紧密联结。
  结合WWF的有机农业推广和实践,胡项城也在一片叫做小葑漾的水域周边,租用了大片农田,开始经营绿色农业,一些生态农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进来,将传统的自然农法与现代农学相结合,进行相关研究和生态实践,同时保护水面、滩涂和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与此同时,胡项城鼓动村民加入他的农场计划,让他们在没有污染的土地上绿色耕作,种植健康的粮食和蔬菜。
  而WWF的“水源伙伴1+1”项目,真正为当地社区带来了城乡经济上的良性互动,从最初的几个家庭,到环境教育组织的介入,到更多NGO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来到这里,享用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物,并且见证清澈的流水。
  如今在岑卜村,356户村民当中,本来是城市人的“新村民”占了40户,将近十分之一。其中有七户从事农业,或者是农业相关的产业,其它的新村民,则从事一些景观设计、手工制作、养生、茶道等工作,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以及日益知名的郊游目的地的“人气”。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具备了自我造血能力的、日渐活化的乡村,正在使身边的水源地受益,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益,也正在使人们自身受益。
  未来:纳入上海郊野公园体系,将打造城市后花园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会在周末闲暇时,到城市以外的地方郊游或者小住,体会江南水乡摇曳多姿的“慢”生活,以及明媚的阳光、繁盛的植被、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这些正是WWF所试图修复的纯真自然,以及胡项城们所倡导回归的宜居乡土。
  而新兴的城市规划也正在努力为市民创造便利。在大莲湖畔,由WWF构造的625亩示范区,正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向周边更广大的水域和乡村扩散,成为上海郊野公园体系的“先行者”—青西郊野公园,未来规划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上海的地铁也将通达这里。
  2014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以郊区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建设郊野公园体系。规划在郊区选址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自然条件较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园,进一步优化郊区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格局,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游憩空间环境,成为大上海的后花园。
  青西郊野公园如今有83亩池杉,形成了上海市独一无二的“水上森林”,被称为“世外桃源”,如今已远近闻名,在一米水深的湿地之间,一株株笔直的池杉鳞次栉比,与众多水生植物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生境,色彩斑斓,浑然天成独特的美感。事实上,这个池杉林正是围绕大莲湖的生态保育功能区,经过大莲湖净化的水从这里再次过滤,流入黄浦江。上海市政府选定这里作为第一批郊野公园,因此也是战略性的考虑:淀山湖,黄浦江上游最后的水源地,必须把保护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而这恰恰也回到了WWF来到大莲湖的初衷。可喜的是,在靠近大莲湖水源地核心区,2014年上海市协调江苏、浙江两省兴建了金泽水库,2016年底起,已承担为上海西南五区670万居民提供优质原水的任务,重新恢复提高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战略地位,距离实现WWF流域治理从大莲湖走向整个太湖流域的长远目标又近了一步。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观察活骨Ⅱ方对股骨头坏死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活骨组。除空白组外,采用液氮冷冻方法复制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后活骨组给予活骨Ⅱ方水煎剂灌胃治疗,模型组及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2、4周分别行HE染色、血管墨汁灌注观察股骨头组织病理形态及其血管变化;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
期刊
自1980 年受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华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长江流域的保护工作持续了30 多年。    1998 洪水以后,在WWF 荷兰的支持下全面启动了覆盖全流域的长江—生命之河项目,时至今日的四期长江项目涉及物种保护、江湖连通、湿地保护与恢复、环境流、流域综合管理、自然资本、企业水管理创新等领域,地域上跨越长江源头
期刊
“如果把鄱阳湖比作我的手掌,五个手指就是江西省的2江3水,而手臂就是长江,”12月4日,在都昌县鄱阳湖航道内,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李跃局长形象地描述鄱阳湖的江湖联系,尤其是枯水期,这个放干的“手掌”,成为众多候鸟的家园。    数百个世纪以来,鄱阳湖自然通江的历史造就了一条“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生命奇观。江湖达成的默契在一张简单的白纸上勾勒出此起彼伏的生物多样演替图案,这一演替场景中有沿湖世代耕
期刊
十年前,一次覆盖长江全流域的科考,给全人类带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这不仅意味着一个美好的邻居,从我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也再次敲响了警钟,长江水生态,已经到了一个危急的时刻。白鱀豚离去的阴霾尚未散去,以长江为世代家园的最后一种哺乳动物—长江江豚,也走到了某种绝境。    12月18日,在农业部公布的一份《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当中,一个数
期刊
2007年, WWF在四川实施了“成都水源地综合保护示范项目”,其中利用人工湿地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成为了修复河流自然生态功能及贡献水源地的保护突出亮点。此后,WWF和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在四川、重庆、湖南、云南等省建立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示范点,并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从WWF在四川和湖南等地实施的“人工湿地”治理污水的案例来看,在保护水源地和控制污染,尤其是解决我国分散、面广的农
期刊
编者按:  2016年11月29日,WWF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第一次信息公示发表了回应,这是时隔两年以后,这一组织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再度发声。WWF在这篇名为《也为“一湖清水”,请选择无坝(闸)替代方案》的文章中说:  鉴于鄱阳湖在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地位,阻隔江湖联系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对生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一湖清水”,不能只将建设水利枢纽作为唯一途径,
期刊
“湿地使者行动”是由WWF、国家林业局、中国青年报社等共同创办的一项支持和鼓励高校环保社团及其它团体参与湿地保护和宣传的大型公益活动。作为一项具有高度公益性、知识性的活动,它为充满理想的青年人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锻炼和实践机会。    自2001年以来,“湿地使者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来自近百个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湿地使者队伍走进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8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
期刊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三江源区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植被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而隆宝保护区作为长江源头支流结曲河的一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
期刊
长江中下游以及两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有广袤的平原,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的河汊,农业和淡水水产,不仅是地方性的支柱产业,也提供了中国大地将近一半的食物来源。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经济、食品安全等议题风生水起,WWF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农业将会成为未来水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维度。洞庭湖西畔山洲有机柑橘示范项目,湖北石首天鹅洲的江豚保护地农业,湖北洪湖采用“种青养鱼”法践行的可持
期刊
释净宗是中国大陆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专门宏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法师之一。1966年生于安徽宣城,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后离俗出家。历时十数年,恢复重建安徽宣城弘愿寺,使之成為国内广为人知的净土宗专修道场。释净宗现任鉴真佛学院名誉院长、鉴真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终南山下悟真寺住持,致力于善导大师祖庭的恢复重建。编校著作《善导大师全集》《念佛胜易》《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心籁》等,发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