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年时间里,在以“引进生本教育理念,推行三主五步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究中,我是积极参与者,因我是一个咽喉炎患者,几年前就很想探索一个能让教师少说话的教学方法,一直未逐愿,现推行“三主五步教学”使我得以解脱,如获至宝,通过实践,我觉得科学设计前置练习十分重要,它是打开一堂课话闸的关键,更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钥匙——。
1.可以增添学习兴趣,创造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启迪思维,得出初步认识,再由学生归纳总结,说出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加深印象。这种思考、讨论、求证、解答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既使学生有效地获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影响气候的因素》为例,在学习“五带划分”内容时,前置作业中有一个问题:位于北回归线上的点属于五带中哪一带?让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议,有的学生说:“北回归线上的点是五带的分界线之一,不属于任何带。”有的学生说应该属于热带,彼此各执其理,前者的理由是:“前面学过的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它们的界线就不属于任何低、中、高纬度带,它是分界线,所以五带划分的界线也不属于任何带,是五带的界线。”后者的理由是:“北回归线有阳光直射现象,有阳光直射的就应该属于热带。”通过全体学生进一步讨论,联系数学学科中的≥、≤的知识,23.5°S≥热带 ≤23.5°N;23.5°N <北温带<66.5°N;23.5°S<南温带<66.5°S;北寒带≥66.5°N;南寒带≥66.5°S;得出了正确结果——北回归线既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同时也属于热带,它与低中高纬度的界线不一样。教师这样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不仅学习积极性得到保证,而且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更准确,记忆得也更牢固。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一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是增添了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创造了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韵味所在,它能帮助学生进人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定向思维”和惯常思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应用“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放眼世界,放眼社会生活,勇于开拓新的思维领域。这也正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优势所在,对地理教材中已有定论的问题也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前置练习。例如:假设地球在自转与公转的时候,假设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是垂直的,地球表面有不有四季变化?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60°那么太阳直射点会在哪两条纬线之间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又会如何?这样教学既能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地理课还应该把一系列联系生活,具有发散和决策教育意义的问题练习引入课堂,如“大陆漂移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城市里的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等等,以引起学生进行探讨分析。教师应多思考以尽可能多地提出这样具有综合思维与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并以小论文、小专题的形式,结合學校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寻找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小报告,最终在课堂作“专题报告”,以此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其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在问题中共同成长
教师自身在问题发现与问题探讨上未必比学生更准确和更有深度,教师应该有一种开放兼容的思想基础,随时准备并及时鼓励学生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发挥。如果学生的创新超过了教师的知识范围,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尴尬情况时,我认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从容地回答: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老师现在也没有明确答案,待老师查阅资料后,再与同学们探讨。这样既不失去老师的威严,又提供给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机会。在探索发现问题上,当同学们的回答中出现知识性、概念性错误时,我也只是点出来,故意设置悬念,以使他们对将要探索、发现的问题产生某种期待,即使答案有错误也并不特别地去修正,而是给他们提出来启发他们继续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感到不满足,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钻研精神。以《影响气候主要因素》中的“海陆位置的影响”为例,前置练习题是:夏季的陆地和海洋哪里气温高?学生展示时,有的说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有的说晚上是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白天则反之。于是双方激烈争议起来——有的说陆地吸热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高,有的说因陆地散热也快,所以夏季的白天是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晚上是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这时我也参加了学生的讨论,一致认为夏季陆地平均气温高于海洋平均气温,但就一天来说还是夏季的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晚上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我认识到备课要考虑全面。
收稿日期:2011-02-28
1.可以增添学习兴趣,创造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启迪思维,得出初步认识,再由学生归纳总结,说出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加深印象。这种思考、讨论、求证、解答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既使学生有效地获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影响气候的因素》为例,在学习“五带划分”内容时,前置作业中有一个问题:位于北回归线上的点属于五带中哪一带?让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议,有的学生说:“北回归线上的点是五带的分界线之一,不属于任何带。”有的学生说应该属于热带,彼此各执其理,前者的理由是:“前面学过的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它们的界线就不属于任何低、中、高纬度带,它是分界线,所以五带划分的界线也不属于任何带,是五带的界线。”后者的理由是:“北回归线有阳光直射现象,有阳光直射的就应该属于热带。”通过全体学生进一步讨论,联系数学学科中的≥、≤的知识,23.5°S≥热带 ≤23.5°N;23.5°N <北温带<66.5°N;23.5°S<南温带<66.5°S;北寒带≥66.5°N;南寒带≥66.5°S;得出了正确结果——北回归线既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同时也属于热带,它与低中高纬度的界线不一样。教师这样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不仅学习积极性得到保证,而且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更准确,记忆得也更牢固。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一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是增添了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创造了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韵味所在,它能帮助学生进人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定向思维”和惯常思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应用“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放眼世界,放眼社会生活,勇于开拓新的思维领域。这也正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优势所在,对地理教材中已有定论的问题也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前置练习。例如:假设地球在自转与公转的时候,假设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是垂直的,地球表面有不有四季变化?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60°那么太阳直射点会在哪两条纬线之间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又会如何?这样教学既能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地理课还应该把一系列联系生活,具有发散和决策教育意义的问题练习引入课堂,如“大陆漂移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城市里的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等等,以引起学生进行探讨分析。教师应多思考以尽可能多地提出这样具有综合思维与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并以小论文、小专题的形式,结合學校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寻找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小报告,最终在课堂作“专题报告”,以此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其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在问题中共同成长
教师自身在问题发现与问题探讨上未必比学生更准确和更有深度,教师应该有一种开放兼容的思想基础,随时准备并及时鼓励学生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发挥。如果学生的创新超过了教师的知识范围,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尴尬情况时,我认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从容地回答: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老师现在也没有明确答案,待老师查阅资料后,再与同学们探讨。这样既不失去老师的威严,又提供给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机会。在探索发现问题上,当同学们的回答中出现知识性、概念性错误时,我也只是点出来,故意设置悬念,以使他们对将要探索、发现的问题产生某种期待,即使答案有错误也并不特别地去修正,而是给他们提出来启发他们继续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感到不满足,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钻研精神。以《影响气候主要因素》中的“海陆位置的影响”为例,前置练习题是:夏季的陆地和海洋哪里气温高?学生展示时,有的说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有的说晚上是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白天则反之。于是双方激烈争议起来——有的说陆地吸热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高,有的说因陆地散热也快,所以夏季的白天是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晚上是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这时我也参加了学生的讨论,一致认为夏季陆地平均气温高于海洋平均气温,但就一天来说还是夏季的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晚上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我认识到备课要考虑全面。
收稿日期: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