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宜、战澜 画出生活和友情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馨宜对古典文化着迷,她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去爷爷家的满壁书画;外公家的象棋残局;还有外婆爱听的京剧萦绕耳畔……这些与传统有关的印记早早根植于她心底。在纽约的三年,馨宜仍旧坚持着每天弹古筝、画国画的中国生活。
  战澜追求新鲜,想法不落俗套,她喜欢日漫和油画。她会自己去翻译漫威的漫画,看冯唐的书。她拒绝给自己的未来设限,她设想过各种自己未来的职业,医生、老师、翻译,但目前她最想做的是艺术品经纪人。
  两个不到17岁的女孩,相识于小学六年级。因为都对画画充满兴趣,六年级的课本上画满了她们的画,她们不写小纸条,每天下课只在书上画画,画出自己想说的。直到现在战澜还保存着那些课本,没事就拿出来笑一笑。
  六年级结束后,馨宜去了纽约上初中,战澜则留在北京念国际学校,她们踏上了不一样的旅程。但每次回北京,馨宜都会和战澜相聚,谈谈心,聊聊画。
  2014年的夏天,她们从过去两年的画作中各自挑选30幅,放一起办了一个画展,将60幅画作全部义卖,为河北省的贫困地区捐赠3所图书馆。


  纽约,纽约
  “我13岁就去美国了。”馨宜说话的时候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思维敏捷,言辞幽默。
  但刚去纽约的时候,馨宜在学校称得上谨言慎行。纽约州布鲁克林区的Berkeley Carroll School(伯克利卡罗尔中学)是一所建立于1881年的传统综合学校,拥有美国护照的馨宜,披荆斩棘进入该校,过程包括审查国内成绩、入学考试、学生家长面试,不一而足。在此之前Berkeley Carroll 几乎没有过亚洲面孔。
  第一天进入校园,被告知是学校惟一一个中国人的馨宜,看着班上其他肤色的同学,捏了捏手心,迎着各种好奇的目光找位置坐了下来。因为语言问题,彼时的馨宜在学校从不跟同学说话,总是一个人默默坐着。
  那段时间馨宜特别想回国,每天一醒来就想着回国,想到国内有那么多朋友,她就会质疑自己当时决定出国是不是做错了。她的不开心没有办法和任何人倾诉,但每天回家她会装作挺开心,说她觉得学校挺好。
  因为她知道,妈妈为了照顾她念书,辞去了国内稳定的工作,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北京,义无反顾地来到纽约,她觉得妈妈牺牲了太多,她没有理由退却。细心的妈妈察觉出来女儿的不快乐,经常带馨宜去参社区活动,希望她多认识一点朋友。
  当时在学校会有很多人因为好奇来跟馨宜聊天,但是她总表现得不太愿意搭理别人,她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祈祷:不要来找我,不要来找我,你问我我也听不懂,听懂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庆幸的是,班上的同学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来面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小女孩。他们经常过来找她聊天,这个人问:“你们是每天都吃饺子吗?”、那个人问:“你在中国也是穿这些衣服吗?”、“你们早上就吃米饭吗?”,每天馨宜都会被同学这种奇葩问题团团包围,就这样,她开始不再抗拒跟大家交流。
  馨宜开始有自己的朋友,也让同学们知道了中国人不是每天穿着旗袍,每天都吃饺子。经常会有同学给馨宜加油打气,告诉她一个亚洲人会说英文已经很好了,他们都不会讲中文,馨宜刚开始英语说得很慢,但只要她开口说,大家都会很耐心地听。
  一个学期过去,馨宜的个人社交主页上开始出现各种语法混乱的中文留言,那些可爱的同学会先用翻译软件把她发的中文大概看懂,再把自己的回复用翻译软件翻译成中文留言在下面,让馨宜哭笑不得的是,很多中文被翻译得奇形怪状,连她都看不懂,而同学们还在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洋洋自得:“看吧,我也会中文。”
  告别手拉手


  战澜来自一个家教甚严的家庭,由此,她对自由和不受限制有一种执念,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一道题只有一种解法,她会习惯性地去思考,难道就没有别的可能吗?
  六年级,她自己突然很想去国际中学念书,只因为好奇。她很想知道国际中学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开放自由。
  国际学校很难申请,因为是全英文授课,母语不是英语的同学需要多上一门英语课,英语课人数限制非常严格,只有空出名额才能继续招收学生。战澜等待了一年半后才等到名额空缺,在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后,她终于入学ISB(北京顺义国际学校)。这一所基本上没有人讲中文的学校,它更像一所美国学校,只是地址在北京。
  刚去国际学校,大家都以为战澜不会说话。午饭她不知道去哪里吃,只会低头跟着别人走;学校用的储物柜上的锁太复杂不会开,她会先站在那里观察别人;每次上课她看到大家笑,她也会跟着一起笑,“为了合群就假装一起笑”。
  在国际学校,战澜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在普通中学念书时候,上厕所或者去买零食都是有朋友陪着,大家都特别爱组队拉手一起走。但是在国际高中,大家做一件事情并不一定非得有人陪。大家会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作为第一标准,比如馨宜申请某所大学,战澜不会因为自己跟她是好朋友,就申请一样的大学。
  近些年,战澜开始会跟严格的父母辩论,甚至会找一些例子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她经常在朋友圈发日漫,如果你问她你是二次元少女吗?她会告诉你她不是。她说:我喜欢二次元,但是我想在三次元去实现它。
  我所理解的公益
  在去纽约之前,馨宜对公益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她没有用自己的力量做过公益。参加学校举办的募捐活动,也比较形式化,“回家管爸妈要钱带去学校捐就行”。六年级觉得书太多,妈妈就帮忙把这些书捐给了山区的孩子们,“这些都算不上我自己在做公益,反倒是我妈妈在帮我做公益”。到纽约之后,馨宜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在心里对帮助别人有了自己的认识。   Berkeley Ctarroll School规定学生都必须学习第二外语,除了英语,馨宜还选修了一门西班牙语,这让她感觉非常吃力,成绩也处于低谷。美国中学有高年级帮低年级补课的习惯,这种类似于tutor(家教)一样的补课一般是会收费的,但是他们愿意免费帮馨宜补课。
  在这个以兄弟姐妹相称的学校,整个年级的人都希望新同学可以“融入”。经常有同学问她需不需要辅导西班牙语,并且对她说什么时候去都可以陪她练习。
  此后,馨宜开始和同学们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周末她们以十五美元一辆的价钱帮别人洗车,然后把钱捐给慈善基金会。会有很多陌生人开车过来洗,大家明知道这些学生洗车并不专业,但还是愿意支持她们,“他们非常有爱心,很多都是开的特别贵的跑车,我还看到过玛莎拉蒂”。
  和馨宜的循序渐进不同,战澜从小就对公益有莫大兴趣。国际学校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她都参加过,平时除了学习和忙画展,每周六她会和朋友去北京太阳村,教那些父母都在监狱的孩子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周日上午她会参加 ESEE(自我提升与发展)活动,自己单独给一个15人的小班上英语课,这15个同学来自普通高中,每次备课战澜都会尽量不跟他们的课本重复,这堂课最终目的是让英语比较弱的同学逐渐找到英语的乐趣,树立自信。
  七年级开始,除了画画之外,这两个好朋友又多了一个聊天的话题,公益。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她们有了将自己最喜欢的两件东西结合起来的想法。为了互相监督,馨宜每次画完一幅满意的作品总会放在朋友圈,战澜会点赞表示“朕已阅”。
  7月26日,画展在艺术街区圆满举行,她们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前每天八点就到展馆布置,连续泡在展馆将近一周,画展结束让她们有一种突然像做了一场梦的错觉。
  采访的时候,记者问战澜最想感谢谁,出乎意料的是,她回答“我最想感谢我的过去,按照它原本该发生的样子”。
   BQ=《北京青年》周刊X=馨宜ZH=战澜


  BQ: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
  X:我是8岁开始接触国画,看到国画我觉得非常有意境,可能当时我也不明白什么叫意境,就是喜欢。小时候去少年宫学画画,每个礼拜去一次,老师拿出一些国画摆在那儿,说今天下午你们模仿这个。好,一堆孩子就在那画一下午。
  ZH: 我接触画画可以说是从小就画,我喜欢自己去看国外的画。国内可能学的都是一些技巧或者形式上的东西,画画有三个要素吧,最先是form,就是形式或是形态,其次是theme和context,创作背景及意图,国内一般教画画就会停留在form形式上面。
  BQ:第一次做公益是什么时候?
  X:我第一次有意识的做公益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小学的时候也参加过一些募捐,基本上就是老师说要举行一个募捐活动,我们就回来管爸妈伸手要三百块钱交到学校去,我觉得那不是做公益,基本上我们扮演的就是一个传钱的角色。
  ZH:我在做公益这方面经历挺多的,可以说我们学校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我都参加过。比如说我组织过一个叫“Empowerment through SelfEsteem Education (ESEE)” 的组织,每周日上午给一个15人的小班上课。
  BQ:你们为这次画展准备了多久?
  X:两年多。我在国内学国画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反而是到了国外,偶然的机会认识一个画家,她觉得我一个小姑娘喜欢国画挺有意思的,于是她带着我学了一段时间。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认真画画,现在这30幅作品也是在这两年的画作里挑选的。
  ZH: 我也是这两年才开始准备画展,知道有这么个机会我们就开工了,她在纽约画了什么都会PO到朋友圈里面,然后我就知道她大概画了多少(笑),我在北京除了上课,有空就会画画,画画对我来说是自己放松的一种方式,自己喜欢画什么就表达什么。
  BQ:未来会继续画画和做公益吗?
  X:公益这件事情肯定会继续的,画画这件事情也肯定会继续,但是不知道会不会再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我们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公益,而不是再跑过去,老妈,我要点钱,我想捐个图书馆。
  ZH:我们会把双城记图书馆的这个项目推广一下,即便我们建好图书馆之后,还是会有后续的事情比如说会去找大学合作,找义工去教那边的小孩读书,这会是一个长久的计划。
其他文献
在美国,公立中学允许外籍学生就读的最长期限是一年,私立中学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只有在私立中学就读才能在美国接受全部的高中教育。像文中李尚炎所就读的Groton,就是美国著名私立名校。  如果你问哪所私立学校最好,很抱歉这个问题并没有所谓权威人士能真正回答得上来,美国官方并没有给这些私立高中一个准确的排名。按照中国教育传统,很多人会通过平均SAT成绩、升学率、地理环境来综合评判一所学校
期刊
《后会无期》在影院里播放这段的时候,虽然情节似乎分外紧张,但这一句“奶色”,还是不禁让正在观看电影的人们笑了出来,想必很多人都在脑海中回忆起了那辆“1988”。1988出现在韩寒的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这台旅行车是米色的,但是所有的女人都说,哇,奶色。”这辆只出现在文字
期刊
因为飞机晚点的缘故,从香港飞往巴厘岛的航班延至深夜。黑黑的夜空里,飞机开始降落,从舷窗往下看——印度洋海水中央,躺着一个灯光闪闪的岛屿,我们到了这个号称“天堂之岛”的所在。  从巴厘岛登巴萨国际机场到我们下榻的喜来登酒店,车程不足半小时,车辆在窄窄的街道上行驶,街道两旁是暖黄色的灯光,热热的潮湿的风吹过脸颊,5月到10月是巴厘岛的旱季,正是来游玩的好时候。  在海岛上,人们总是身着艳丽、神态轻松,
期刊
张丽玲有多个身份:演员、制片、导演、经营者。在1989年赴日留学之前,她是87版《红楼梦》里的娇杏,86版《聊斋》里的鲁公女;兜里只揣着8000日元,不会一句日语,孤身前往日本之后,抛下一切的张丽玲反而凭着幕后工作赢得了鲜花与掌声。  2000年,她担任制片及导演,筹拍3年之久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第一集《小留学生》在日本电视台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收视率超过20%,为当年同
期刊
四年前的10月,游畅带着她硕大的行李箱再次站在首都机场的到达出口时,看到的是北京秋高气爽的蓝天白云,“当汽车在长安街上开过去,我看着天安门广场,拍拍胸口,跟自己说,回来也没什么不好”。这一次回国与以往的休假不同,游畅和男朋友做了一个很富挑战的决定:在移民10年后选择回中国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时间的长度,待定。  在美国读公立中学  “学费书本免费、午餐免费,比在国内上中学还省钱。”  1999年,1
期刊
她很爱笑,笑起来眼睛呈月牙状,嘴巴则露出两颗门牙。她的门牙比其他牙齿都长一截,典型的兔牙。这副样子,让她即便不说话,只是单纯的笑,也会让人产生好感。她并不像一般女星那样矫揉造作,爽朗又坦然甚至有点容易伺候,但又保持自己的秩序和要求,这是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她喜欢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挑战一些新的东西。她与韩国影星朴施厚主演的 《香气》 即将上映。  一件纯白T恤,配上蓝色紧腿牛仔裤,陈燃迈着轻松的步子
期刊
面对越来越拥挤的留学潮,与其涌进英美海归大潮的平凡之路,不如选择小众国家的强势专业。怀着这样的动机,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欧亚其他非英语国家。但语言能力、文化环境依然为小留学生的深造带来了限制。据某资深留学中介从业人员透露:以德国为例,德国官方不欢迎未满18岁的学生去念书。而在瑞士、德国、法国等小语种国家,中学教育基本会采用本地主流语言,而很少以英语授课。相比之下,由于本科专业的优势,
期刊
胶原蛋白对于女性美丽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中的胶原蛋白决定了皮肤的润度、光滑度、紧致度和“肌肤年龄”。女性30岁以后皮肤新陈代谢速度开始下滑,真皮层里的胶原蛋白开始慢慢减少,皮肤出现松弛、凹陷、皱纹等老化现象,所以这一阶段女性急需补充胶原蛋白。但是,我们补充胶原蛋白真的可以被肌肤有效吸收吗?各类产品中添加的胶原蛋白原料真的天然安全吗?使用了胶原蛋白产品就可以“返老还童”了吗?让我们从原材料的
期刊
1983年,在东京玩具展的Takara展台前,一组玩具吸引了Henry Orenstein的注意力——这些玩具可以组合变形,从机器人变成汽车、飞机、坦克甚至录音机。作为美国孩之宝公司的代表,Henry这次到日本就为了寻找有潜力的新玩具。他看中了其中的变形汽车机器人,“因为美国人太爱汽车了!”很快,孩之宝开始与Takara合作,并且做出了划时代的一个决定:将玩具分为 “汽车人(Autobots)”和
期刊
从1872年第一批留美少年开始,中国人的留学史已经书写了140余年。在这百多年间,从抵御外侮、寻求民族复兴之路,到建设现代化祖国,再到开眼界、追求个性的发展……中国人的留学潮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  时代成为一个有趣的轮回,1872年,晚清政府派出首批120名10至16岁的少年赴美留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小留学生。百余年后,少年留学生再一次成为留学焦点——数据显示:2012-2013学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