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一转天地宽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登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
  朋友之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或美或丑,或悲或喜,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讲述朋友间的故事。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待琢璞玉
  难忘的声音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刘新宇
  晴晴和她成为朋友很偶然,、
  由于她的父亲是劳改犯,所以大家都瞧不起她。她成绩不好,打扮得也很邋遢,说话声音很恐怖,像有几块布塞在喉咙里,那拼命挤出来的音调极容易让人联想起童话故事里的巫婆。大家都不和她说话,连老师也不让她回答问题。更有些人背地里称她为“大霉菌”,唯恐她身上的晦气会传染自己,对她“敬而远之”。
  一天在上学路上,晴晴一不小心摔倒了,重重的自行车压在她身上,她趴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你没事吧?”自行车伴随着一个沙哑的声音离开了晴晴的身体,晴晴不断点头道谢,抬头发现竟是她。那一刻,晴晴觉得。从她口中说出的那一句“你没事吧”是那样动听。
  自然,晴晴和她成了朋友,却是不被同学们认可的朋友。成绩优异的、聪明伶俐的、婀娜俊美的、家境显赫的,可交的朋友有的是,为什么晴晴偏偏与这个一无所有的“大霉菌”交往呢?大家让晴晴不要太接近她,睛晴一开始并不理会。依旧和她走得很近,每天放学还和她一起回家。她对晴晴充满了感激。可是日子久了,在大家质疑的眼光和议论声中,睛睛和她讲话的次数越来越少,放学也很少一起回家了。
  有一天,老师让组长发数学作业本。组长发到她的本子时,仿佛握着一只长满霉菌的烂山芋,“嚯”的一声立即丢开了,本子落到了一个女生的桌上。只见那女生小嘴一撇,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用两支笔夹起本子,猛地向后甩去。作业本像只炸弹一样在班里穿越,你扔给我。我扔给你,最后竞落到了晴晴的桌上。怎么办?递给她,理应如此,不仅因为她们是朋友,更因为同学们的做法完全是欺人之举。新时代的阳光青年,难道不应该胸怀正义?但是,睛晴畏惧他人的哄笑,众怒难犯,何必自找麻烦呢?于是晴睛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继续埋头做作业。这时,一只手从晴晴的桌子上抽走了作业本。那只手晴晴认得,它曾扶起过摔倒的睛晴。晴晴没有抬头,却感到有支寒得如冰一般的箭从头顶上方直刺进自己的心。
  “我们还是朋友吗?”一个沙哑并掺杂着绝望与无助的声音从耳边传来。晴晴的嘴动了动,但终于什么也没有回答。她紧咬着嘴唇,眼中闪着泪光,带着一丝沙哑并着哭腔的冷笑离开了。
  不久,她辍学了,晴晴自此以后再也没有见过她。
  “我们还是朋友吗?”每当晴睛想起那句话,她就会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想起阿Q时代的看客。是的,晴晴不是阿Q,但不可否认,她的身躯里仍然保留着阿。们的落后基因——没有是非观,毫无正义感,只有一颗麻木的心,在别人的痛苦上寻找快乐和慰藉。
  我们身处文明的当代社会,可我们还不是一个彻底的当代人,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师生对评
  老师:同学们,对于刘新宇同学的这篇文童,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大家发言之前,我们先请刘新宇同学自己谈谈吧。
  刘新宇:看到这个作文题,我立刻想起初中时邻班一个辍学的同学。她的父亲是个劳改犯,她的成绩较差,大家对她都不怎么友好。在这样的氛围里,她感受不到温暖,最后辍学了。我根据这个故事,设置了另一个人物睛晴,让“她”成为晴睛的朋友,在“她”遭受同学欺侮的时候,晴晴冷眼旁观,不敢伸张正义,最后“她”辍学了。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即使生活在当代社会,我们身上仍有阿Q的影子。
  老师:刘新宇同学借朋友的故事,揭示出当代人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主题很深刻。其他同学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吧。
  马晨松:这篇文章从当代人身上发现阿Q的影子。提出有关当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主题不错。但我觉得文章的叙述角度选择得不太好。作者采用第三人称,通过局外人旁观的视角来写故事,虽然比较客观,但是难以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梁辰:的确如此。文童在写“她”被欺侮的时候,虽然也透视了人物心理,较为细腻真实,但总给人一种局外人说事的感觉,不如人物自己的主动袒露更真实,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肖勇:还有一个问题。文童最后的议论说晴晴的身躯里仍然保留着阿Q们的落后基因,这种认识,本来是很深刻的,但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感觉很生硬,很刻意,不自然。如果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但容易为人所接受,而且还能展现主人公勇于剖析自我的精神。能够自然地揭示文章主旨。
  老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写作记叙文,确实需要注意视角问题。照相时,摄影师总会把照相机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的角度;画家写生,往往要选择最恰当的立足点,对所要描绘的对象进行最佳再现。其立足点就叫绘画观察角度。同样,记叙文在记叙人物、事件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立足点和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而这观察点、立足点、切入点,就是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也称有限视角,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作者在文章里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二、第二人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第二人称的好处是抒情强烈,能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将倾吐式的叙事、呼告式的抒情酝酿成款款深情。写作时,无论山川草木还是古令人物,皆可化为“你”,方便我们尽情诉说心中情感。
  三、采用第三人称记叙,可以是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无所不能,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内,可以是半知视角,也可以借人物的视角来达到记叙的目的。采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事,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   面对丰富的记叙材料,若我们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集中紧凑,新颖别致。对于刘新宇同学的这篇记叙文,我赞同大家的意见,还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更好些。另外,要注意将人物的思想行为与阿Q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不是武断地强加给读者。这样,文童的观点才能表现得水到渠成。
  刘新宇: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给我提出的意见,我将按照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阿Q的传人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刘新宇
  “这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带着哭腔的声音远远地传来。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地笑。
  银幕上,阿Q正在表演欺侮弱者的“勇敢”;银幕下,学子们正在欣赏大师的杰作。
  我不经意地一转头,目光落在了后排的那个空位上,一段往事浮现在眼前……
  “不好,十次事故九次快。”当我唯恐迟到而飞驰疾行的时候,竟连人带车一同摔倒在水泥路上。重重的自行车压在我身上,我趴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
  “你没事吧?”自行车伴随着一个沙哑的声音离开了我的身体。我不断点头道谢,一抬头发现竟然是她。她的父亲是劳改犯,同学们都很瞧不起她。她成绩不好,穿着也很邋遢。她说话的声音很恐怖,像有几块布塞在喉咙里,那拼命挤出来的音调极容易让人联想起童话故事里的巫婆。大家都不和她说话,连老师也不让她回答问题。同学们私底下称她为“大霉菌”,唯恐她身上的晦气传染给自己。个个对她“敬而远之”。但是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从她口中说出的那一句“你没事吧”竟是如此动听。
  自然,我和她成了朋友,却是不被同学们认可的朋友。成绩优异的、聪明伶俐的、婀娜俊美的、家境显赫的,可交的朋友多的是,为什么偏偏与这个一无所有的“大霉菌”交往呢?同学们都对我们的友情难以理解。大家让我不要太接近她,一开始我并不理会,依旧和她走得很近,每天放学还和她一起回家。她对我充满了感激。可是我高估了自己,原来我对他人议论的抵抗力也不高,原来我也只是一个俗人。面对同学的质疑和议论,日子久了,我和她讲话的次数越来越少,放学也很少一起回家了。
  有一天,老师让组长发数学作业本。组长发到她的本子时,就像握着一只长满霉菌的烂山芋,“嚯”的一声立即丢开了,本子落到了一个女生的桌上。只见那女生小嘴一撇。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用两支笔夹起本子,猛地向后甩去。作业本像炸弹一样在班里穿越。你扔给我,我扔给你,最后竟落到了我的桌上。怎么办?递给她,理应如此,不仅因为我们是朋友,更因为同学们的做法完全是欺人之举。新时代的阳光青年,难道不应该胸怀正义?但是,我畏惧他人的哄笑,众怒难犯,何必自找麻烦呢?于是我装作什么都没有看见。继续埋头做作业。
  这时,一只手从我的桌子上抽走了作业本。那只手我认得,它曾经扶起过摔倒的我。我没有抬头,却感到头顶有支寒得如冰一般的箭直刺进我的心。“我们还是朋友吗?”一个沙哑并掺杂着绝望与无助的声音从我耳边传来。我的嘴动了动,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回答。我心虚地抬头看她,她紧咬着嘴唇,眼中闪着泪光,带着一丝沙哑并着哭腔的冷笑离开了。
  不久,她辍学了,从此那个座位就一直空着。而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好!”
  银幕上传来阿。与看客们的声音。
  银幕上的声音将我猛地拉回现实,我隐隐地感到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没有是非观、毫无正义感,只有一颗麻木的心,在别人的痛苦上寻找慰藉,我,我的那些同学们,或许正是阿Q的传人。
  升格点评:
  老师:题好一半文。以“阿Q的传人”为题,新颖别致,看罢这样的题目,读者不由得想,阿Q怎么会有传人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就有了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改后的作文将回忆安排在看《阿Q正传》电影之时。银幕上阿Q和看客们在表演,银幕下“我”在回忆,阿Q和看客们引发了“我”的回忆,促使“我”反省,发现自己与阿Q和看客们的相似之处,于是有了“我。我的那些同学们,或许正是阿Q的传人”的反思。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实,又是那么深刻。而这一切首先建立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上。正是有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才有了如此痛心疾首的反思,才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
  刘新宇:原来选择叙述角度对记叙文写作是如此重要,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今后在写作记叙文时,我一定仔细思考,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其他文献
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發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看今日,文化手
期刊
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的一个心愿。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  那时,悬挂在我桌案对面的大镜框里就镶着大千先生的一幅写意山水,那是上世纪40年代父亲托人从颐和园买来的,据说当时大千先生住在那怡人的湖光山色之中,一边养性一边作画。父亲共买了两幅,都是五尺中堂大画:一幅浅绛,一幅水墨。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水墨这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
期刊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6日上午,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乔布斯逝世发微博调侃苹果公司。他发表微博称:“‘苹果’董事会应该马上做一决定: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机和iPad,让更多(人)用上‘苹果’,这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 21分钟后,新浪微博网友“唐若丁9983”转发了此微博,并评论说,潘总哪天要也去世了,也请贵公司推出1000一平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
期刊
学会坐端正吃东西。不要习惯性地低头。试着把椅子移近餐桌。坐正,延长从盘子到嘴巴的距离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不要把餐具碰得叮当响。  不要拿着餐具指指点点,边挥舞边说话,如果是拿着刀叉那就更可怕了。  如果吃到类似鸡皮、骨头、刺、籽之类的东西,不能直接从嘴里“啐”一下吐到桌上,而应该在吃之前尽量处理掉;没法弄好的话也不必介意,用手指从嘴里把不想吃的东西拿出来。  吃东西、喝饮料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日
期刊
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因为沉重,所以不摇摆。他走得轻捷而无声,好像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谦卑如夜行。知道我在注视着他
期刊
常常有一种“喜欢”留在心上,喜欢茶香在舌尖喉际回绕,喜欢和一二知己在小餐桌上谈心,看咖啡在透明的壶内沸腾,喜欢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他此刻送花来,请到某处相候……  喜欢——是的,即使在午夜,只是自己一个人,也仍然喜欢用最小的音量放一段音乐,来体味一种惆怅,或者,清醒地听着夜雨打在檐上,想一个相处时平平淡淡的人,如何竟在你心上激动荡气回肠的情愫。  “闲来一试七弦琴,此曲少知音,都因淡而无味,不比郑
期刊
人在不断追赶自己脚上穿的鞋子,却永远也追不上,因为鞋子总是要比脚大一点,脚在鞋中追赶鞋,鞋随脚动,鞋总在前面,诚如一个人追自己的影子,影随人动,只要日光在后面,影子是追不到的。  永远追不上,永远又在追,直到脚的运动停止,鞋脱下了,扔在一边。  因为脚而产生了鞋,因为鞋的重要性而使脚忘了自己,最终为了鞋子而丧失了自己,这也是一种忘“我”。  应该珍惜的本来是脚,脚代表生命,但人之所以与兽区别,在于
期刊
在74岁的尽头,柯达公司的Kodachrome彩色胶卷,终于要在今年年底停产了。对摄影师来说,他们仍对那个卤化银与暗房的时代恋恋不舍;对于其他人来说,那些可以抚摸到温度的老照片,将伴随那些情信、手迹与手抄本,成为逐渐消失的旧事物。  最近,在我供职的杂志社,摄影师张海儿做了一本目前只在内部流通的杂志社的“私相簿”,征集每个员工,包括前台小姐、图书管理员、司机、前同事等在内的每个人的摄影作品、手稿。
期刊
我是在去墨脱的路上遇见它的。  在牧马人的身后,它驮着沉重的物什,一步紧接一步,不敢有半点闪失。它在庞大的马帮队伍中,身躯瘦小羸弱,仿佛一个多病的少年。它还很年轻,步态却十分缓慢。在那些矫健有力的马蹄声远它而去之后,它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抬头望它们一眼。雨,一路洒落。它或许知道前面的路更危险,但它并没有太着急,牧马人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等等它。直到所有的马匹都已翻过窄小的山脊,它仍不紧不慢地跟在牧马人身后
期刊
杭州西湖,天下胜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不同心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季节,或宏观,或微观,写下大量诗文,简直写尽了西湖,甚至让后人再无从落笔。来了,只得自觉不自觉地去前人诗文里寻觅,要么从西湖上去寻觅前人的诗文。  面对西湖这“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属于我自己的想往与渴望,一时无以释放,只有亦步亦趋随着磕磕碰碰举迈不开的脚步,踏着千百年来依旧的小路,不由自主地缓缓移动。人家花港观鱼,我也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