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逆势飞扬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秋拍之后,笔者曾就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状况写过一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文章,发表于2006年初中国文物报上。2006年春拍开始,又受邀写了《2006书画春拍预测》,发表在中国艺术报上。受到各方关注。此轮秋拍尚未完全结束,便有多家媒体相约采访、索稿。鉴于精力、时间所限,无法一一作答,今特结合2006年书画艺术品秋情况草成此拙文,以谢诸君并借机求教。
  据统计,2006年北京首轮艺术品秋季大拍,中贸圣佳成交2.6亿元,匡时国际2.43亿元、北京保利3.18亿元,中国嘉德4.47亿元。总体来看,无论成交率还是成交量都较2005年秋拍有明显下降,其中很大原因是长期以来作为艺术品拍卖重头戏的书画交易量减少。但在中国嘉德4.47亿成交额中,中国书画(不包括油画和古籍专场中的中国书画部分)为2.95亿元,占总量的2/3,可见其在整个艺术品市场中的主体和标志性地位并未动摇。从市场真实成交情况来看,中国书画各个板块不尽相同:近现代除名家精品外,已由火爆转向平淡;当代部分除中国嘉德尚可,其他公司均有所下调;油画的个别拍品抢眼,大部分已从高位趋下;古代书画继续稳步上升;书法作品转强迹象明显……。可以说2006年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正处在调整、巩固,喜忧参半之中。
  


  
  所忧之处:市场矛盾更加尖锐和突出
  
  拍卖公司的数量仍在剧增,不少人还认为,办个公司、搭个平台玩“空手道”,两面(卖方买方)赚钱很爽。北京秋拍集中的11月份,就有大小30多家拍卖公司亮相。其中首拍的就有近10家。下旬连续几日,每天都有好几家知名公司同时开拍。另外,各公司都紧跟风头,就像赶集一样,“什么好卖卖什么”,毫无特色。以至于“当代书画”、油画、“当代艺术”专场,铺天盖地“一窝蜂”。
  


  就拍品而言,虽然有些公司对质量、数量控制较好,但许多公司仍严重失控。赝品层出不穷,有些小公司几乎整场都是“拍假”和“假拍”。一些大公司由于竞争激烈,精品难求,也难免良莠互现。在数量上虽然中贸圣佳等公司大幅压缩秋拍上市量,但无法抵销新生数额的增加,总量还在继续放大。
  


  法规缺失、监管缺位的问题未从根本解决。北京市场除税务部门年初开始强制执行由拍卖公司代扣卖方所得税之外,未见其他有利措施出台。新闻媒体确是改变了舆论一边倒局面,但许多文章难以避免表面化,缺少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负责任的美术批评。
  


  最可悲的是市场炒作之风依然强劲。一些年纪不大、功力不深、水平不高、名称不响的当代画家,继续紧步其他炒作成功画家的后尘,还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一幅国画、一副油画,初次上拍就敢炒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置古今名家于不顾,唯我独高,唯我独尊,其决心和魄力着实令人吃惊。
  除了市场内存在时弊,各方主体尚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之外,市场外的一些因素,如房地产涨价、股市转热等也都不同程度产生影响。所以调整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可喜之处:古代书画逆势飞扬
  
  一些拍卖公司在目前无序混战的状态下已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一些公司把诚信视为生命线,一些公司把责任感看得比金钱更重。北京一家业内不太知名的公司,秋拍中承诺“保真保退”,向社会预告中曾有中国书画专场,并有精品拍卖册印发。但当正式拍卖前请专家把关,发现许多拍品为赝品时,便毅然将整个专场停拍。这种主动杜绝赝品、积极维护企业信誉和不惜亏损、“壮士断臂”的举动,让人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中国拍卖业的庄严所在。
  在某些当代画家大兴炒作之风的时候,还有许多书画家甘于寂寞,潜心做学问,为献身艺术而苦苦追寻,探索不止。也有的书画家敢于直面时弊,对操作之风进行公开批评。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就在《中国艺术报》上指出:“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很大一个问题就是自我膨胀的很厉害,把理论家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把前人和后人都看得非常淡,这本身就说明这种艺术封闭了,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没有沉积,没有公众对艺术家艺术水平的整体认识,造出来的价格都是虚的。”从这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书画艺术品的收藏家和投资人,虽然入场人数仍在增加,但已显得沉静稳健,过去拍场上人潮涌动、座无虚席的现象已很少见到。拍品创高价时的那种兴奋、激越已被泰然、观望所取代。大部分买家对待赝品和炒作都显示出明确的辨别、鄙视和冷眼旁观。经常会听到“谁的孩子谁抱回”,“现在是自娱自乐节目”等戏谑性语言和评论。许多人眼力越来越好,心态越来越平和。每场要买什么,什么价格买,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盲动。对那些无缘无故的热拍、莫名其妙的高价,一笑了之,只作“台下观”。这正是买家越来越理性,市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更为可喜的是在整个市场调整巩固的大趋势中,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作品却逆势飞扬。如中国嘉德董其昌《书画合璧》册页,从30万元人民币起拍,以550万元成交。王原祁《临洪谷子山水》轴,从150万元起拍,以341万元落槌。钱杜《天地石壁图》立轴,估价30万元,以80.3万元成交。戴熙《春波图》手卷,估价12万元,以44万元成交。一些明清中小名家画作,高于底价3-5倍成交十分普遍。中贸圣佳乾隆帝《仿唐人应真图》,估价680万元,成交价1870万元。董诰《春景山水花卉图》册页,估价680万元,成交价1650万元。这两件都超过了2006年春拍古代绘画的最高价。书法作品则更加引人注目。中国嘉德陈淳行书《前赤壁赋》册页,估价25万元成交价77万元。姜逢元草书 《唐人诗》手卷,估价8万元,成交价25.3万元。在《食笋斋珍藏中国书法》专场中,清代郑簠隶书七言诗轴,估价4万元,以44万元成交。刘墉行书卷,估价2万元,以26.4万元成交。明代一批书画家书札,估价12万元,以77万元成交。而仅有0.7平尺的元鲜于枢《先茔帖》,成交价79.2万元。1.4平尺的元赵孟頫《国宾山长帖》,成交价100.1万元。全场50件拍品,竟然100%成交。用事实证明了书画市场既不缺资金也不缺热情。
  古代绘画和书法在秋拍中的突出表现,可谓即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两年前笔者曾在《艺术市场》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古代书画必然升值的10个理由》:就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笔墨功力;稀缺的存世数量;与同时代工艺品价格对比;与同时代国外绘画的价格对比;以及有关作伪较难、炒作不易等10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古代书画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最具市场潜力的收藏、投资品种。但此次秋拍中,古代绘画、书法,价值回归的速度和被广泛认知的程度,却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记载、传承着几千年文明。特别是中国书法,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原生态艺术。其创作与鉴赏中的“书为心画” ,“书画同源”,“德艺双馨”等实践和理论,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和艺术的人性,提倡完美的“人艺合一”。在世界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美国著名美学家福开森就高度评价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长”。因为书法不是描绘具象而是描述心灵意境,因而更抽象、更深奥。历史上优秀的书法作品价值从来都在绘画之上。
  
   综观2006年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热点轮流、资金转换,调整中除时弊,巩固中蕴新机。在错综纷杂的演绎过程中传递出各种不同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分析,去伪存真,透过假象识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最近一期嘉德通讯上有胡妍妍“画家不器 ”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时髦和时尚都是有时效的,即使藏画只为投资,也不妨想想这个道理,更何况藏画是‘宜子孙’呢”。我觉得此话有理,书画艺术品的收藏切忌赶时髦、追潮流。如果只管追风,不论是追国际大公司的风还是追炒家的风,都只会有交不完的学费。对有兴趣、有实力、少经验的买家,可以借用一种最简单的参照办法:即故宫博物院收藏那类书画?美国大都会、法国卢浮宫收藏哪类作品?中国历史上有成就的收藏家(如,张伯驹)收藏那类书画?哪些书画是价值回归?哪些书画是虚假炒做?认真考量之后,一定会受到启迪。每当我见到国外博物馆精美的文物,那种震撼、感动、屈辱、惭愧之情都会由然而生。它们价值的永存,魅力的长在是无庸置疑的。我衷心希望市场各方,尤其是品牌拍卖公司,除了”玩物”,更要“立志”。除了必须“图钱”,更必须看重“前途”。真的把“宜子孙”作为一种警戒。尽快理清思路,明确中国人收藏、投资的战略目标,加深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哲理的认识,在中国书画收藏的价值中枢方面取得共识,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拍卖体系和拍卖内容,摸索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律,突出特色,真正掌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使中国尽快成为全世界中国艺术品的交易中心。
  宋代苏洵曾有名言:“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说的是应该从信息、征候中科学、合理预知事物的发展及未来。洗尽铅华还本色,黄沙落地始见金。市场已经明确发出信号,机会和希望正孕育在调整巩固之中。
其他文献
笔者以为,“中国红色官窑”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投资并管理的、所产产品除供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机关、单位及工作人员使用外,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日常生活用瓷及出口创汇的公有制制瓷企业的总称。    中国红色官窑的来源大致有三类:一是没收官僚资本改造建成;二是对民族资本采取合资、赎买方法建成;三是由人民政府直接拨款投资建成。由于中国红色官窑多不胜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有出口权的大型国
期刊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活动于11世纪。原画花果,后见赵昌作品,自叹不如,遂转而专工前人未曾涉及的冷门题材――獐猿,能曲尽其妙。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岁,1064)召入宫中作画,获得大宗委托,但未几暴卒。有一种说法是画院中人出于妒忌而毒死了他,可见当时画院竞争之激烈。     易元吉是宋代第一位以画獐猿(猿猴)知名的画家(稍晚则有两宋之交画家毛松亦善画猿,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之《猿图》大方页传为毛松所作
期刊
燕家梁遗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燕家梁村南侧台地上,1985年被公布为包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燕家梁遗址曾征集到青花大罐等瓷器多件,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过小面积发掘。2006 年5月至11月,为了配合内蒙古华电包头发电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联合对铁路穿过的燕家梁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房址181座、灰坑422个、灰沟36
期刊
南方某拍卖公司2006年春季上拍一件傅抱石款《湘夫人》(镜心,设色纸本,43.7×47.5厘米)。此作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造型不准、风神不够、笔墨生硬,疑伪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其“背景”却非同一般:参加了1989年12月新加坡文华艺苑私人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名画家选”展览,且于“2006年4月3日经傅二石先生鉴定为真迹精品,并签署鉴定证书。”    一位画家的作品经其直系亲属签署了鉴定证书,外人再提出
期刊
有明一代,朱氏王朝在江西境内共封有三藩,即南昌地区的宁王、鄱阳地区的淮王和南城一带的益王。其中,被封于南城的益王一系, 始封于弘治八年(1495),结束于清初,前后达150余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南城县境发掘清理了益王系的端王、庄王、宣王和定王四座藩王墓,墓中除出土大批金、银、玉、铜和冠服等饰品外,在庄王、宣王和定王墓中还出土了一批陶瓷器,除有6件龙泉青瓷外,其他均为青花瓷
期刊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崇玉尚文的经济文化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出土玉器的不断增多和出版事业的“提速”,客观上为人们研究古代玉器提供了便利。截至2006年底,国内先后出版了400多部各种玉器书籍,成为文物考古与文物鉴赏图书中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读者的眼球。当出书不再是学人与文人专利的时候,图书质量的泥沙俱下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些图书少则几十元、几百元一册
期刊
近日,书斋静坐,忽瞥见一角落几本“红皮书”,原来是不同版本的《毛主席诗词》,其中一本夹着一页1997年8月的日历,写着:“8月11日晚,下乡归来,到文化南街夜市,见此书,要价十元,买下。”记起来了,这几本诗词几乎都是这一时期随手所买,一晃近十年了。这些“文革”遗物,辗转于世,能够留存至今,且转至我手,实属不易。    想“文革”时我仅十多岁,村头乡亲们每天站毛主席像前,挥动“红宝书”,早请示晚汇报
期刊
自从波普博士对大维德基金会那对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的研究开始,元青花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建国后窖藏和墓葬等考古出土资料也成为元青花研究不断深入的催化剂,可以说,元青花研究的每一步深入和进展都与考古发现息息相关。    元青花的考古发现    建国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元青花资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窖藏、墓葬、遗址和窑址。    窖藏  自建国至今,元代出土有元青花的窖藏大致有16处,共出土元青
期刊
2006年的海外中国青铜器市场(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呈稳中有升的态势, 欧美及亚洲的市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笔者认为最值得关注的两大趋势是: 普通青铜器成交率一般, 买气不很旺, 但青铜器精品十分抢手且高价成交;上海崇源拍卖公司成功进入澳门, 并在春、秋两次大拍上推出了一批青铜器精品且大获成功, 成为本年度海外青铜器拍卖市场的最大亮点, 打破了以往海外青铜器拍卖市场由苏富比(SOTHEBY’S)和
期刊
喧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在2006年演绎了书画行情持续回落、当代艺术高歌猛进和瓷玉佛像异军突起,而年底相继揭幕的两场古典家具展,又使业内人士的视线投向了被书画、油画炫目光彩遮掩的古典家具。    此起彼伏的古典家具展    2006年12月15日,“简约?华美——明清家具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外开放,78件(套)展品构成了明式家具厅堂陈设、明代家具、清代家具三个时空。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