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冯梦龙的“三言”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因其在文学方面所具有的价值而被人们所重视,其较高的艺术成就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历来关于其思想内容、历史价值和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研究都大有篇章。然而,在这些对于“三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及结构方面的特点及叙事风格。本文以“三言”之一的《醒世恒言》为对象,对其结构上的表现——所用的引子展开讨论,去分析作者的叙事方式及利用引子的特点、意图和意义。
关键词:醒世恒言;引子;类型;特征;主题;关系;意义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明代,在白话小说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在记述市民生活、展示市井风情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在这些话本中,尤以冯梦龙所编选的“三言”为最。他“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以其故事情节的曲折工巧、复杂巧妙的艺术结构、出色细致的描摹刻画、富有特点的语言风格而征服了千万读者,又因为其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而历来被大家所研究和品评,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评论家和研究者一直专注于“三言”的主题与思想深度的剖析,很少有人提及“三言”的叙事结构和方式,而《醒世恒言》的结构和叙事特点却体现在作者所用的引子与其主旨的关系上。古代小说开端多有引子,或用诗词文赋来抛砖引玉,以达到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效果;或用历史典故和时事来吸引读者,以产生思考和共鸣,作为“话本”形式的“三言”当然也不例外。但细察《醒世恒言》中的引子,却是大有特点的,无不显示出作者的“别有用心”。本文就从《醒世恒言》中的引子类型归纳、特点分析、作者的选用意图、引子与主题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浅析作者冯梦龙究竟是怎样让作品中的引子为主题服务的。
一、引子的类型
在《醒世恒言》中,几乎每个篇目都有引子,粗略看来,无非就是开篇征引诗词,其次再发议论,最后引出所谈之事。但若仔细归纳,会发现不仅是如此。尽管作者用的引子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但是其作用却并非是无所区别的。以下便从引子的类型入手,结合作品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一)以诗词为引
《醒世恒言》中基本上都是以诗词作为引子,从而展开叙事和说理,但是引子却有着不同的类型,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剖析诗词,引出主题。这种类型在其作品的引子中是最常见的,但是妙就妙在作者引用的诗词内容与主题的搭配上。他所用作引子的诗词是与其篇所要反映的主题,所要发的议论紧密联系的。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作者引道:“年少争夸风月,场中波浪偏多。有钱无貌意难和,有貌无钱不可。就是有钱有貌,还须着意揣摩。知情识趣俏哥哥,此道谁人赛我。”①读者读完这首词,便晓得了作者想要讲什么,有钱无貌、有貌无钱、有钱有貌都不可,知情识趣才是至关重要。作者显然不满如此效果,又借此词发议论,告诉读者知情识趣还不够,还要懂得“帮衬”,并以郑元和识趣知情、善于帮衬,才讨得了李亚仙的芳心为例,加以例证。由此,还没有开篇,识趣知情、懂得帮衬便深入读者心中,为后面出场的会帮衬、识情趣的卖油郎形象的塑造做足了铺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开头评点一首[西江月]来说明主题:“大抵说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强。”②那若是勉强了,又会如何呢?作者便讲了一桩意外姻缘的故事来印证他的观点。这一前一后的组合,就使得这个主题深入读者心里了。此外,《李玉英狱中诉冤》也是一样的道理。作者以一篇诗为引,并加以剖析,告诉读者继母对待前妻男女若是白般凌虐,那该是多可恨啊!以此道理与李玉英的故事相结合,发人深省。
2.不加评论,由读者自感自悟。上面我们提到了作者对诗词的评析对主题的深化作用,但还有些引子是不加任何评论,而由作者独自体会的。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和《苏小妹三难新娘》等篇中,皆是以浅显易懂的诗文来做引,揭示主题。这样的安排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补充的空间,令读者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从自己的思维中总结想法和意蕴,这样的做法倒是胜过千言万语的。
3.诗中藏典故,剖开与人知。一首诗不单单可以讲道理,也可以暗藏玄机,故事也可以暗含在诗中,《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便是一个典型。作者在开篇附上七言诗一首:“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同气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③这首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讲出来皆是为兄弟和顺的。“紫荆枝下还家日”讲的是因妇人挑拨使得兄弟三人分家产,面对祖上传下的一棵大紫荆树时无法平分,只得商量着把树砍到,将粗本分为三截,其余零枝碎叶论秤分开。谁知到了次日树却全无生气,用手一推便应声而倒。兄弟三人于是彻悟,抱头痛哭,不提分家之事。“花萼楼中合被时”讲的是唐明皇建了一座大楼,取名“花萼”,时时召自己的五个兄弟登楼欢宴,并与他们同寝于帐中。“千秋羞咏《豆萁诗》”讲的则是曹植七步作诗的典故。这简单的诗中蕴含的三个典故,令人读完便已知道作者意图,三个相连的故事更能激起人的感慨,作者便“趁热打铁”:“话说的,如何今日讲这三个故事?只为要说那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一个个连贯的故事,使得在正式的篇目开始之前,便已为不和顺的弟兄所警醒了。
(二)诗事结合
此类型便是作者在引诗的基础上,在渲染主题的前提下所讲的故事,前有诗做铺垫,后又有故事进行深化,诗和事的结合使得教化作用更加突出。此类如《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大树坡义虎送亲》、《灌园叟晚逢仙女》都可看出特点。
(三)引子的“反”与正文的“正”
还有一类引子,也是讲故事,但是引子与正文的内容却一反一正,相背而行,然而这样的安排却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开头讲了桑茂与老妪男扮女装,败坏风化的事情,好似要嘱咐世人切莫隐藏性别行不合礼法之事,想必正文大抵也是这样的实例。但是作者却笔下一转:“方才说的是男人装女,败坏风化。如今说个女人扮男,节孝兼全的正本来。”这里看者便好奇了,男人装女败坏风化,女人装男如何个节孝兼全呢?便兴趣骤增。读完正本后便恍然了,这样的安排,使得篇目的思考性大大加强了。《大树坡义虎送亲》也是这个道理,开头讲老虎剿除凶恶,后讲义虎知恩图报,成就人间节义夫妇。这一正一反,给老虎冠上了神明色彩,告诉世人“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 (四)引子的模式:诗+事+正文
总结作者所用的引子特点,可以发现,冯梦龙比较偏向于“诗+事+正文”的引子模式,这样的模式与他编选故事的意图是分不开的。作为一部反应市井风情的世情小说,除了描绘当时的广大社会面貌之外,冯梦龙也间接地借他的作品向世人进行说教。基于这个目的,他的引子也求在这方面发挥价值,“诗+事+正文”的结构模式无疑为其思想意图进行了补充和阐发。
二、引子与主题之间的过渡特点
冯梦龙在处理过渡问题时总体显得较为自然。分析作者的引子与正文的过渡,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借看官之口发疑问之词
这样的过渡方法类似于设问,设计提出问题,借读者之口发问,是一个引出正文的自然选择。在《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娘》中,皆有这样的过渡。这样的过渡方法与受“讲史”、“说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用在小说写作中,产生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效果,能通过谈论的形式发人思考,直接引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二)以诗为引,用“话说”直接过渡
这类过渡特点受“话本”影响较大,读来犹如听故事一般,直接切入主题,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且不显拖沓。“话说”,往往标志着故事的开端,读者看到这犹如坐在台下的听众一般,不自觉地便集中了注意力,这也是其好处之一。
(三)评点引子,发议论,以“反”立文
这类特点大抵如上面所说,评点引子,发人思索,却又反其意行之,所讲故事与引子的主旨刚好相反,在增加读者疑问和思索的基础之上增进其说教效果。
三、引子与主题的关系——彰显主题,为主题的突出做铺垫
在上文已经提到过,作者通过各种类型的引子来深化主题,宣扬教化。那么,他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一是受传统小说的影响。古典小说起首大多引用诗词以引起写作意图,在直接开门见山的写作之前,作者还是继承了这样的讲故事的方式。二是受作者写作意图的支配。冯梦龙是想借“三言”表达一种社会理想,反应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宣扬好的理念,鼓励人们行善,切勿作恶。在这个意图的基础上,他想要通过作品来向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但是单纯的讲故事又不足以突出自己的这种教育特点和作用,发议论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于是便选择了这种用引子来强化主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传统的文人文学、正统文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即使通俗文学在这时异军突起,但是文人们还是格外重视正统文学的影响和作用,比较明显的特征便是小说中大量诗词的引用。无论是李渔的畅销书还是写世情的《金瓶梅》,甚至到后来的《红楼梦》,都能看到大量诗词的身影。可见诗歌对于文人的影响,他们相信诗歌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诗词更是能彰显才华的文体,人们还是普遍重视诗词的表达的。第三便是作者的个人爱好。冯梦龙在编选“三言”的时候,在思考如何构思才会使作品的价值更大,影响更广,意义更突出,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个人爱好和习惯,于是便产生了“诗+事+正文”的模式。以上仅仅是个人的推测,无实在的凭据。但是冯梦龙通过这种引子来彰显主题的做法还是比较成功的,引子与主题之间的联系都是紧凑有理的,有的直接切入,有的层层推进,有的引诗据事,发议论颇有感染力,与主题产生了很好的配合。
冯梦龙用引子来印证主题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的习作中仍大有痕迹可循,尤其是议论文,举例、说理、论证等讲究环环相扣,紧贴主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用引子还是例子都是说理的不错选择,值得注意的便是引子或者例子是否能与议论的主旨联系紧密。我们可以从冯梦龙的叙事说理中借鉴一些处理方法,因而,《醒世恒言》的叙事模式和结构特点在今天的文学范围内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们完全可以吸收经典文学之长以达现代文学之优。
注释:
①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14.
②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57.
③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8.
参考文献:
[1]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
[2]张国风.明清小说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韩田鹿.三言二拍看明朝.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1.
关键词:醒世恒言;引子;类型;特征;主题;关系;意义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明代,在白话小说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在记述市民生活、展示市井风情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在这些话本中,尤以冯梦龙所编选的“三言”为最。他“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以其故事情节的曲折工巧、复杂巧妙的艺术结构、出色细致的描摹刻画、富有特点的语言风格而征服了千万读者,又因为其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而历来被大家所研究和品评,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评论家和研究者一直专注于“三言”的主题与思想深度的剖析,很少有人提及“三言”的叙事结构和方式,而《醒世恒言》的结构和叙事特点却体现在作者所用的引子与其主旨的关系上。古代小说开端多有引子,或用诗词文赋来抛砖引玉,以达到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效果;或用历史典故和时事来吸引读者,以产生思考和共鸣,作为“话本”形式的“三言”当然也不例外。但细察《醒世恒言》中的引子,却是大有特点的,无不显示出作者的“别有用心”。本文就从《醒世恒言》中的引子类型归纳、特点分析、作者的选用意图、引子与主题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浅析作者冯梦龙究竟是怎样让作品中的引子为主题服务的。
一、引子的类型
在《醒世恒言》中,几乎每个篇目都有引子,粗略看来,无非就是开篇征引诗词,其次再发议论,最后引出所谈之事。但若仔细归纳,会发现不仅是如此。尽管作者用的引子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但是其作用却并非是无所区别的。以下便从引子的类型入手,结合作品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一)以诗词为引
《醒世恒言》中基本上都是以诗词作为引子,从而展开叙事和说理,但是引子却有着不同的类型,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剖析诗词,引出主题。这种类型在其作品的引子中是最常见的,但是妙就妙在作者引用的诗词内容与主题的搭配上。他所用作引子的诗词是与其篇所要反映的主题,所要发的议论紧密联系的。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作者引道:“年少争夸风月,场中波浪偏多。有钱无貌意难和,有貌无钱不可。就是有钱有貌,还须着意揣摩。知情识趣俏哥哥,此道谁人赛我。”①读者读完这首词,便晓得了作者想要讲什么,有钱无貌、有貌无钱、有钱有貌都不可,知情识趣才是至关重要。作者显然不满如此效果,又借此词发议论,告诉读者知情识趣还不够,还要懂得“帮衬”,并以郑元和识趣知情、善于帮衬,才讨得了李亚仙的芳心为例,加以例证。由此,还没有开篇,识趣知情、懂得帮衬便深入读者心中,为后面出场的会帮衬、识情趣的卖油郎形象的塑造做足了铺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开头评点一首[西江月]来说明主题:“大抵说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强。”②那若是勉强了,又会如何呢?作者便讲了一桩意外姻缘的故事来印证他的观点。这一前一后的组合,就使得这个主题深入读者心里了。此外,《李玉英狱中诉冤》也是一样的道理。作者以一篇诗为引,并加以剖析,告诉读者继母对待前妻男女若是白般凌虐,那该是多可恨啊!以此道理与李玉英的故事相结合,发人深省。
2.不加评论,由读者自感自悟。上面我们提到了作者对诗词的评析对主题的深化作用,但还有些引子是不加任何评论,而由作者独自体会的。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和《苏小妹三难新娘》等篇中,皆是以浅显易懂的诗文来做引,揭示主题。这样的安排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补充的空间,令读者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从自己的思维中总结想法和意蕴,这样的做法倒是胜过千言万语的。
3.诗中藏典故,剖开与人知。一首诗不单单可以讲道理,也可以暗藏玄机,故事也可以暗含在诗中,《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便是一个典型。作者在开篇附上七言诗一首:“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同气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③这首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讲出来皆是为兄弟和顺的。“紫荆枝下还家日”讲的是因妇人挑拨使得兄弟三人分家产,面对祖上传下的一棵大紫荆树时无法平分,只得商量着把树砍到,将粗本分为三截,其余零枝碎叶论秤分开。谁知到了次日树却全无生气,用手一推便应声而倒。兄弟三人于是彻悟,抱头痛哭,不提分家之事。“花萼楼中合被时”讲的是唐明皇建了一座大楼,取名“花萼”,时时召自己的五个兄弟登楼欢宴,并与他们同寝于帐中。“千秋羞咏《豆萁诗》”讲的则是曹植七步作诗的典故。这简单的诗中蕴含的三个典故,令人读完便已知道作者意图,三个相连的故事更能激起人的感慨,作者便“趁热打铁”:“话说的,如何今日讲这三个故事?只为要说那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一个个连贯的故事,使得在正式的篇目开始之前,便已为不和顺的弟兄所警醒了。
(二)诗事结合
此类型便是作者在引诗的基础上,在渲染主题的前提下所讲的故事,前有诗做铺垫,后又有故事进行深化,诗和事的结合使得教化作用更加突出。此类如《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大树坡义虎送亲》、《灌园叟晚逢仙女》都可看出特点。
(三)引子的“反”与正文的“正”
还有一类引子,也是讲故事,但是引子与正文的内容却一反一正,相背而行,然而这样的安排却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开头讲了桑茂与老妪男扮女装,败坏风化的事情,好似要嘱咐世人切莫隐藏性别行不合礼法之事,想必正文大抵也是这样的实例。但是作者却笔下一转:“方才说的是男人装女,败坏风化。如今说个女人扮男,节孝兼全的正本来。”这里看者便好奇了,男人装女败坏风化,女人装男如何个节孝兼全呢?便兴趣骤增。读完正本后便恍然了,这样的安排,使得篇目的思考性大大加强了。《大树坡义虎送亲》也是这个道理,开头讲老虎剿除凶恶,后讲义虎知恩图报,成就人间节义夫妇。这一正一反,给老虎冠上了神明色彩,告诉世人“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 (四)引子的模式:诗+事+正文
总结作者所用的引子特点,可以发现,冯梦龙比较偏向于“诗+事+正文”的引子模式,这样的模式与他编选故事的意图是分不开的。作为一部反应市井风情的世情小说,除了描绘当时的广大社会面貌之外,冯梦龙也间接地借他的作品向世人进行说教。基于这个目的,他的引子也求在这方面发挥价值,“诗+事+正文”的结构模式无疑为其思想意图进行了补充和阐发。
二、引子与主题之间的过渡特点
冯梦龙在处理过渡问题时总体显得较为自然。分析作者的引子与正文的过渡,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借看官之口发疑问之词
这样的过渡方法类似于设问,设计提出问题,借读者之口发问,是一个引出正文的自然选择。在《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娘》中,皆有这样的过渡。这样的过渡方法与受“讲史”、“说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用在小说写作中,产生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效果,能通过谈论的形式发人思考,直接引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二)以诗为引,用“话说”直接过渡
这类过渡特点受“话本”影响较大,读来犹如听故事一般,直接切入主题,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且不显拖沓。“话说”,往往标志着故事的开端,读者看到这犹如坐在台下的听众一般,不自觉地便集中了注意力,这也是其好处之一。
(三)评点引子,发议论,以“反”立文
这类特点大抵如上面所说,评点引子,发人思索,却又反其意行之,所讲故事与引子的主旨刚好相反,在增加读者疑问和思索的基础之上增进其说教效果。
三、引子与主题的关系——彰显主题,为主题的突出做铺垫
在上文已经提到过,作者通过各种类型的引子来深化主题,宣扬教化。那么,他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一是受传统小说的影响。古典小说起首大多引用诗词以引起写作意图,在直接开门见山的写作之前,作者还是继承了这样的讲故事的方式。二是受作者写作意图的支配。冯梦龙是想借“三言”表达一种社会理想,反应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宣扬好的理念,鼓励人们行善,切勿作恶。在这个意图的基础上,他想要通过作品来向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但是单纯的讲故事又不足以突出自己的这种教育特点和作用,发议论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于是便选择了这种用引子来强化主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传统的文人文学、正统文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即使通俗文学在这时异军突起,但是文人们还是格外重视正统文学的影响和作用,比较明显的特征便是小说中大量诗词的引用。无论是李渔的畅销书还是写世情的《金瓶梅》,甚至到后来的《红楼梦》,都能看到大量诗词的身影。可见诗歌对于文人的影响,他们相信诗歌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诗词更是能彰显才华的文体,人们还是普遍重视诗词的表达的。第三便是作者的个人爱好。冯梦龙在编选“三言”的时候,在思考如何构思才会使作品的价值更大,影响更广,意义更突出,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个人爱好和习惯,于是便产生了“诗+事+正文”的模式。以上仅仅是个人的推测,无实在的凭据。但是冯梦龙通过这种引子来彰显主题的做法还是比较成功的,引子与主题之间的联系都是紧凑有理的,有的直接切入,有的层层推进,有的引诗据事,发议论颇有感染力,与主题产生了很好的配合。
冯梦龙用引子来印证主题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的习作中仍大有痕迹可循,尤其是议论文,举例、说理、论证等讲究环环相扣,紧贴主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用引子还是例子都是说理的不错选择,值得注意的便是引子或者例子是否能与议论的主旨联系紧密。我们可以从冯梦龙的叙事说理中借鉴一些处理方法,因而,《醒世恒言》的叙事模式和结构特点在今天的文学范围内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们完全可以吸收经典文学之长以达现代文学之优。
注释:
①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14.
②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57.
③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8.
参考文献:
[1]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8.
[2]张国风.明清小说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韩田鹿.三言二拍看明朝.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