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感”与“代入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ev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有的文字都是符号,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含义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画面感”和“代入感”方法的运用,赋予这些文字以生命,这些文字便会被唤醒,它们会和学生在情感上实现“共情”,从而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画面感”  “代入感”  “共情”  体会  情感
  一、“画面感”和“代入感”在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进入初中以后,我们语文的学习,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教师,面对着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阵“乱弹”,换来学生的一脸茫然。而学生进入初中后,对其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分数由过去的90多,直接降到80多,甚至更低,导致学生恐慌,家长不满。
  分数上不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必须认识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和小学完全不同,像是从4g直接进入到5g时代,语文学科的学习,确实变得有难度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情感体验被激发出来,就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实现“共情”。笔者尝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画面感”与“代入感”的方法,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共情”。无论是对自己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颇见成效。
  二、“画面感”和“代入感”在现代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代文课文的学习中,有些文章感情炽烈、生活体验真切,作品写实性、抒情性极强。若不能构建“画面感”,没有“代入感”,仅仅靠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述,再让学生去记忆,这样的学习收效甚微。学生既走不进课文,更走不进语文。而教师的讲述对学生来说可谓是倍加摧残,学生也是饱受折磨。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开篇第一句“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为什么双腿瘫痪后,“我”就变得暴怒无常呢?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还原这一生活场景,回到作者的身份和处境中去,他的情绪,我们是没法理解的,就不会知道为什么他变得暴怒无常,不真切感受史铁生失去双腿后的痛苦,是没法体会他的无奈与绝望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大家在过去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位同学不小心将腿摔断骨折过?”,如果有,请回忆一下,你生活中的种种不便,然后讲述给大家听;如果没有类似生活经历的同学,也可以想想你生病最严重时候的一次经历;如果连这个也没有,可以想想,你的身边,有没有常年患病的亲人或熟人,回忆一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的学生立刻就可以还原出这样的画面:曾经热爱运动、热爱足球的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麻木双腿,那种不甘、那种被病痛裹挟在黑暗里苦苦踯躅着,被病痛囚禁在逼仄的屋子里,门外的阳光近在咫尺,但他就是无法触碰。如同有时候你和温暖就隔着一扇门,但这扇门,你却始终无法逾越。學生将自己代入到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去时,想象自己就是失去双腿的史铁生。我们再还回到普通读者的身份时,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用他的轮椅,穿过岁月的年轮,一直到他60岁生命终点的时候,回顾他的一生,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本书了,他的不屈,他的坚强,他的乐观,在我们年轻的小读者们看来,都是触手可及的了。“在一块儿,好好活……”这句话之所以能作为文章的主旨句,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个战士,对生命的宣誓;这是一个战士,对无情生活的宣战。“活着”,就是一种希望,就是一种态度,就是一种成功。母亲病逝后,“活着”就是对母爱的一种回应,也是对没享过一天福的母亲的最后报恩。我们的老师带着我们的学生,“代入”到这样的角色当中去,实现了与文本的共情,那么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三、“画面感”和“代入感”在诗歌教学中的呈现
  在诗歌学习中,“画面感”“代入感”是否同样行之有效呢?我们不妨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个字,哪怕我不对其进行解释,在学生来看,字面上没有任何一个看不懂的字词。但这首小令,它的精妙之处,我们的学生真的懂了吗?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最喜欢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要么请学生把这首28个字的小令进行扩写,要么请同学们在这首小令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面详细地描绘出来。为什么很多老师会设计这个环节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应该把我们的学生放到这样的画面中,“孤独、寂寞、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实现了“共情”,哪还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呢?枯干的藤条,一圈一圈缠绕着不知年岁的古树,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丝绿意,没有一丝生机;树顶上,一只凄婉的乌鸦发出死亡的哀号,一声声就像是穿胸而过的琵琶钩;走过袅袅炊烟的村落,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现实中的,都不重要,因为我们的主人公无法停下他流浪的脚步,继续流浪;夕阳将落尽,余晖洒在主人公身上,不是温暖,尽是荒凉。阳光下,主人公一身的尘土似乎就在我们的教室上空飞扬,我们的鼻腔里都充斥着他一路的风沙。在这落日里,望不到尽头,望不到明天,所有的感情都在这画面里,都在这苍凉的色彩里,在这萧瑟的秋天里。我们的学生,此刻就是那手握缰绳、眺望远方与明天的旅人,就是告诉别人自己穿越千年的孤独与悲凉的主人公。
  四、“画面感”和“代入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画面感”“代入感”也尤为有效。例如,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河中石兽》这篇课文,对学生就是个考验。这样的文章恐怕不是单单带着我们的学生逐字逐句疏通文义,就能够轻易理解文本的。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这一段揭晓石兽的奥秘,我们如果仅仅通过文字的表述,学生恐怕还是不好理解。但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在脑海中生成这一画面,水冲到哪个部位,泥沙如何软,石兽位置又是怎么发生变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似乎变得简单了。
  所有的文字都是符号。当我们教会我们的学生,赋予这些文字以生命后,这些文字便会被唤醒。它们会在学生稚嫩的心灵里,生成一幅幅画面,有先秦的、隋唐的、明清的……在这一幅幅画面里,有时我们的学生走进去,有时作品中的主人公、作者走出来。互相穿梭时空,彼此便不再遥不可及。我们语文诸多的篇目,本身就是画卷,无论是内容的还是情感的,抑或是思维的。不然,木心的《西班牙的三棵树》何以会那么生动?三毛离世多年,而她的《橄榄树》何以还会栖息在少年的梦里?文字和画面,一定有太多缠绕指尖的秘密,等着我们语文人去探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须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为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观察小学道法课堂,了解小学道法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并将其融入高中课堂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落实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  关键词:小学道法课 互动 引导 体悟 评价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德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英语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目前,虽然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理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语言知识本位的碎片化教学、语言技能本位的浅层教学等不利于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深度教学角度阐述主题意义探究下的阅读教学措施,依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例,探究促进学生理解力和表达力共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 主题 理解力 表达力 共生发展  随
期刊
摘要:培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影响,在学习生活数学的过程当中,显现出诸多困难,教师应以生为本,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适时创设生活情境,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数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 生活数学 教学策略  引言  培智学生注意广度狭窄,记忆短暂,思维反应慢,较长期处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状态
期刊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表示季节变化的24个节令,属于STEAM教育理念中A(人文艺术)的范畴。本文分析了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生物学现象,并结合STEAM教育理念探讨了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将二十四节气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STEAM教育 二十四节气 传统文化 生物教学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
期刊
摘要:“生长数学”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教师在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學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抓住数学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提出有效问题,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联想,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使数学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关键词:“生长数学” 数形结合 数学思维  “生长数学”是基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主张。所谓生长
期刊
摘要: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不少医药卫生职业院校毕业生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线,“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谱写了一曲曲天使赞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淮北卫生学校为例,结合疫情期间与合作医院协同育人的典型事迹,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探讨卫生类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以期增强校院“双主体”文化育人内在持久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 疫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更加重视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但是,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乡土史内容呢?又如何在穿插的乡土史内容中渗透出家国情怀呢?笔者将在文章中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人能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期刊
摘要:传统建筑CAD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学生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而微课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案。通过对某中职教师、学生群体的调研,确立了微课开发的必要性和主体思路,继而梳理现有研究,结合团队实际确立流程,完成课程开发。本开发实践形成了完备的数字化资源包,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同时探索了精品微课开发的流程,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微课 建筑CAD 课程开发  一、引言  建筑CAD传
期刊
摘要:通过深度学习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对真实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具有促进作用。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二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为例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流程设计,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科学探究的过程、辩证地进行评价、进而进行总结反思,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或陌生情境中的形式促进深度学习的形成。  关键词:深度学习 金属活动性顺序 科学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深度学习是对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
期刊
摘要:近年来,某些“新型”合唱作品的突然走红,反映出当今中国合唱在作品体裁、音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产生了一系列融合和创新。本文以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合唱作品《感觉身体被掏空》为例,从走红成因的分析、走红背后的问题和中国合唱艺术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初探了当今时代中国合唱艺术的现状,聚焦作品本身、演出形式、传播方法、风格创新等关键点,为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提供积极作用。  关键词:彩虹合唱团 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