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居为目标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探讨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p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宜居日益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追求的城市建设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城市未来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宜居城市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宜居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在分析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出宜居城市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以此能够从居住空间层面对实现宜居城市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1.引言
  安居乐业是我国自古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由于过分重视城市的生产功能和城市间的经济竞争,把城市空间和资源用于积累财富,城市作为居住空间的意义却在不断退步。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开始逐渐认识到宜居的重要意义。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修编中首次将“宜居城市”作为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这也是国内首次正式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
  当我们把“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什么样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才能符合宜居的要求呢?本文试图从宜居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在分析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宜居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归纳出宜居城市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1.1宜居城市的概念
  罗亚蒙认为“宜居城市”是人类第三大城市理想,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
  但目前国内对于宜居城市尚未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概念。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宜居城市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任致远认为宜居城市,就是要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城市,感觉到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家园和乐土[1]。李京生认为宜居城市应是“营养城市”,它在发展过程当中要不断被注入营养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宜居城市就是可持续发展城市。[2]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叶文虎教授认为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而根据普通人的常识,我们也可以认为城市宜居的意思就是指城市应当是合乎人性的,城市应当对居民有一种亲和力,居住在城市中,人们不应当感到陌生和紧张。[3]
  1.2宜居城市的特征
  1.2.1动态性
  在不同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个城市今天不宜居,不等于它昨天不宜居,也不等于它明天不宜居。宜居不是一种城市形态,而是一个过程,宜居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2.2地域性
  不仅在时间上,在空间上宜居也是有差异的。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经济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存在差异的城市宜居的内容也是有所差别的;同时,宜居是城市居民的感受,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居民由于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因此对宜居与否有着不同的感受,对宜居城市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1.2.3主观性
  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是城市中居民的一种主观感受,在城市中生活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群,他们对城市有着不同要求,因此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存在着一个满足其要求的宜居城市,每个人的宜居城市又都是不一样的。
  1.2.4多元性
  城市生活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是指生存,还包括受教育、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健康等内容,因此宜居的范畴应该是多元的,宜居要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城市居民感觉到城市在各个方面都是宜居的。
  2.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中居住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的特点,它是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一种空间反映。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是建立在特定经济、社会活动基础上的,是城市居住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联系。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并显现出以下主要演化趋势。
  2.1城市居住空间由以集聚为主向以分散为主演化
  长时间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较低和分布不均,这使得我国的城市居住空间主要以集聚为主,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发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这种集聚的趋势在进一步强化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也开始出现了向外扩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由“量”向“质”转化,而城市过分集聚造成的负面效应也迫使人们做出新的选择,这时已获得良好居住环境的居住郊区化出现了,这种郊区化的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明显,再加上城市内城改造迫使工业向郊区迁移,就业岗位也不断外迁,两种作用力的共同作用是我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开始由以集聚为主向以分散为主转化。
  在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拥有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将会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因此无论是追求郊区良好的环境还是工业外迁都将会使我国未来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分散为主的趋势。
  2.2城市原有居住空间的优化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均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这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粗放式发展的态势,城市空间主要以简单的摊大饼的方式向外扩展,而居住空间也主要以集中在旧城区域,旧城原有的空间因为过度的集聚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加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当陈旧的内城空间结构开始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一轮轰轰烈烈的内城改造运动在全国各个城市展开了。我国的内城改造主要呈现出对对城市原有居住空間进行重新组合,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特征,同时加大居住空间的开发强度,也利腾出来的用地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高密度、多低层为主的居住空间形态向低密度,高层为主的方向发展。   一个能很好的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再加上受到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原有居住空间的优化整合仍将是我国城市结构演化的一个主要趋势。
  2.3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日趋明显
  在改革开放前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受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单位建房分房的住房制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功能区或单位大院之间的分异、其内部则是不同地位人群混合的特征。[4]
  改革开放给城市社会空间带来新的变化趋向。住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以收入为依据的新的社会分层开始对城市空间发挥巨大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体现在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以及规模化的旧城改造等方面,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住房消费使得城市社会空间呈现出以经济地位为主要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3.宜居城市的空间结构的特征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化不仅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宜居目标能否实现,如果对一些演化趋势不加控制的任其发展,将可能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宜居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结合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尝试对宜居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探讨。
  3.1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居住空间布局
  城市交通对于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交通作为城市的骨架,也会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正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这也是城市发展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分散如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出现城市蔓延现象,这不仅会造成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同时分散化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导致了对私人小汽车的过分依赖,增加了通勤交通,带来社会隔离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宜居的需求。
  公共交通系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具有大运量的、方便的、经济的出行方式,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给居民提供多种出行方式的选择。因而在交通上采用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结构,通过公共交通导向引导居住空间布局,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而且通过公共交通主导减轻对私人小汽车交通依赖以避免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5]
  3.2大分区小综合的多中心组团式居住空间模式
  一个城市的宜居不仅仅与城市的居住用地布局有密切的联系,还与其他用地以及其相互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居住用地布局与其他用地布局相互协调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适宜生活的物质空间平台以实现宜居的目标。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目前正处于向外扩展与城市内部更新并行的发展阶段,城市居住空间分散和扩大使得原有城市单中心的服务范围也不断的扩大,这就导致了城市外围获取服务的成本不断提高,获取中心区服务的便利性也随之下降。而且对单中心的过度依赖也会导致中心区拥挤、环境质量下降、交通可达性降低,这都会降低城市的宜居性。随着城市单中心的聚集负效益大于正效益,就会在城市中合适的地点形成新的聚集点,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这种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更有利于城市居民方便的获得城市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同时也是使城市中心区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得以解决。而居住空间也围绕不同中心形成组团式的布局形态。
  而对于城市的居民而言,城市生活不仅仅只有居住,还包括工作、学习、游憩、娱乐等丰富的内容,而且各种活动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城市的居住空间在大尺度上形成相对独立居住组团的同时,还要兼顾小尺度上居住组团内部的功能空间综合。大尺度的居住功能分区有利于土地以及资源的集约利用;小尺度综合能够较少城市交通量,在使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更加的便利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3.3多元融合的居住空间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分异日趋明显,并在城市的居住空间上有所反映,使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成为我国城市空间演变的一个主要趋势。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居住空间适度分异会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运营和管理,能最大化的发挥各功能区的效益,对于城市的宜居也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对居住空间的分异不加以有效的控制,最终将导致居住空间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因此而激化,贫富分化、社会公平、失业、外来人口、贫困、犯罪等城市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可以说一个没有稳定的社会为支撑的城市是谈不上宜居的。所以应该对居住空间分异加以有效的控制引导,形成一种多元融合的社会居住空间结构,让处于不同阶层的城市居民生活在一个多元而又平等的社会空间下。
  多元融合的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也要依赖于物质空间这一外在的载体,这种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混合居住模式组织空间。混合居住模式被认为是能够促进不同阶层居民交往的有效方法,而且混合居住模式也使低阶层邻里交往质量得以提升。城市紧凑地按比例分配不同形式的住宅,将提供给低收入阶层居住的公共住房按比例有机混合到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住宅区中,使低收入群体在社区生活中接受较优良的行为影响。由于物质空间的接近并不直接促进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交往,所以在邻里单位内提供部分商业及其他服务,正是利用不同收入阶层群体在社区活动中分担的不同角色,使他们在社区生活中接触而不是隔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交往并协调共生。在邻里、社区以至整个城市的设计中,将公园广场、街道商店、学校医院与社区工作中心等空间作为整个规划的关键性因素与活跃元素,带动社区生活朝有利于交往的方向发展,避免公共领域成为单纯的景观空间而被孤立于居民生活之外。[6]
  混合居住模式的采用将促进多元融合的居住空间的形成,这样的居住空间结构将会使各个不同阶层的城市居民“居”得其所,使城市的宜居性得到各个阶层居民的认可。在这样的居住空间下生活的居民和谐相处、互相促进,这也符合建設“和谐社会”的要求。
  4.结语
  当前宜居日益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追求的城市建设目标,因此对宜居城市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掌握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宜居城市应该具有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居住空间布局、大分区小综合的多中心组团式居住空间按形态、多元融合的居住空间结构三大主要居住空间结构特征。诚然,宜居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调整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宜居包含的内容相当的丰富,因此与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种符合宜居要求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无疑是城市实现宜居目标的重要砝码,但同时也需要城市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互相协调,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宜居之梦。
  参考文献:
  [1]卢卫.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宜居城市的悖论与思考[J].城市,2006.2 15—17.
  [2]李王鸣等.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评述[J].浙江大学学报,2000 27(2)205—211.
  [3]李丽萍.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J].城镇建设,2006 43--46.
  [4]李翔晟.论城市交通的合理结构[J].城市研究,2005;25--27.
  [5]艾大宾,王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J],人文地理.2001(2).
  [6]汪劲柏.新城市主义永恒的完美人居环境之梦[J].城市,2005.2.
其他文献
Hi,大家好!我是陈曼。我的昵称是“小樱桃”。别误会,我采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我的嘴唇永远都是红红的,很可爱,有点像樱桃。不过最气人的是,我们班自称“田鸡”的同学竟然说我五官中最像樱桃的不是嘴巴,而是眼睛。什么意思?摆明就是说我得了红眼病嘛!于是,从此“田鸡”就成了我的冤家,我有事没事都会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欺负一下他。“田鸡”天生说话不流畅,跟他吵架就像相声演员欺负哑巴似的。活该!  嗯……这介
期刊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迫使现在的高中教学任务日益紧迫。高中生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体育课程是学生放松身心的有益渠道,不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初中音乐的教学在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初中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初中音乐老师比较关注的问题。为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
【摘 要】本文从工商部门抽查监管制度的内容入手,阐明了抽查监管制度的意义,指出了在落实贯彻抽查监管制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期望能够为工商部门全面开展抽查监管工作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工商;抽查监管;制度  为了落实贯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对企业公示的信息监管,使工商部门对企业公示的信息抽查工作更加规范,转变工商部门对市场监管的方式,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
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授课方法,目前的高校教育对视觉性媒体工具的依赖日益加强。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不论正在讲授的是何课程,教室投影仪上一
【摘要】半导体制冷应用热电偶对元件,可通过电流方向的改变,控制元件的冷端与热端,即在电流增加后,制冷量也会随着增加。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半导体制冷的效果,我们需要通过对半导体制冷最佳特性的分析,并研讨热端散热方式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半导体制冷;最佳特性;热端散热  1.半导体制冷最佳特性分析  半导体制冷技术,融合了多种热电效应,譬如赛贝克效应、汤姆逊效应、傅里叶效应等,基于这些热电效应下的半
【摘 要】县级公共图书馆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指出了在新形势下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性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对县级公共馆如何进行服务创新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  作为人们日常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县级公共图书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县级公共图书馆是
【摘 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很多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被大量借鉴应用,本文即分析了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建筑;传承;精神;设计手法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  建筑设计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某一时期文化的风貌人们按照历史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