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童教育对养成教育的启示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蒙童教育始终把德育摆在第一位
  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蒙童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蒙童教育是对蒙童进行为人处世教育,即教会蒙童认识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具备“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品行的完善个体,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直至能承担起家国重任。
  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起码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明确地认识到:“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春秋左传·隐公三年 》)认为真正疼爱孩子,就必须以正确的道理教育他们,引导他们远离邪恶。
  按照孔子的育人设计,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必须依照一定的规范。如《 论语·学而 》中记载孔子的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都是必修之“行”,即德行。在修德之后有“余力”,才能“学文”,即学习“诗书六艺之文”。可以看出,孔子是明确地把德育摆在首位。
  按照孔子的教育理论,要想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人(君子),还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 大学 》里阐明的这个程序:从“格物”开始,达到“致知”,继而“诚意”,然后“正心”,进而“修身”,方可“齐家”,才能“治国”,最终达到“平天下”的目的。
  这样一个远大的培养目标,从实施教育的角度看,必须把它具体分解为两个阶段落实:经由“小学”,进至“大学”。
  传统教育中的“小学”,相当于现代教育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它跟更高程度的“大学”分别承担不同的阶段性任务。按照宋代考古学家、理学家、教育家吕大临的说法,“小学之教”,即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既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艺”,打好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础,又要养成“孝友”“睦姻”“任恤”等“行”,即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行和行为习惯。如果“不尽乎小学之事”,就不可能“成德”。换句话说,“小学”打基础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大学”完成品德修养才是终极目标。总之,在古人心目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
  二、传统蒙童教育经典简介
  为了帮助“小学”阶段的蒙童养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写出大量的教材。现代人经常接触到的蒙童教育经典,主要有《 小儿语 》《 增广贤文 》《 治家格言 》《 弟子规 》等。下面是对这四部蒙童教育经典的简介,详见表1。
  这些教育经典,为古代中国培养造就大批合格人才打下了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基础,为推动历史发展、文明延续,功不可没。可是,今天看来,这些传统教育经典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是过分崇尚礼让。如《 弟子规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过分强调谦卑,可能导致丧失自信,导致长幼关系不和谐。
  第二是规范过于成人化。如《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如此老成的要求,跟蒙童喜欢嬉戏的天性背道而驰,难免会束缚儿童个性,甚至窒息儿童天性。
  第三是封建性糟粕较多。如《 增广贤文 》中宣扬悲观的宿命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或表现明哲保身的人情世故:“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或表现人际关系的互不信任:“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对于这些消极因素,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教育文化,必须加以剔除,以免误导青少年学生。
  三、传统蒙童教育对养成教育的启示
  传统蒙童教育读物,除了《 小儿语 》《 弟子规 》等,还有南宋陈淳的《 小学诗礼 》、明代方孝孺的《 幼儿杂箴 》、清代罗泽南的《 小学韵语 》,甚至专为女童教育而编撰的《 女儿经 》《 闺门女儿经 》《 闺训千字文 》等,不可胜数。这些启蒙读物,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至今仍有可供值得借鉴之处。
  一是贴近生活。如《 治家格言 》不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从日常家庭生活讲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让蒙童感到熟悉亲切,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立即就能够践行。
  二是具体化。如《 弟子规 》,针对当时家庭教育的要求和蒙童学习礼仪举止的需要,从“入则孝”入手,不说什么是孝、儿女为什么必须尽孝、应该怎么样尽孝之类的空话、大话,而是直接告诉蒙童“孝”应该怎么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把“孝”具体化为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便于蒙童学会正确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是韵律化。如《 增广贤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句式虽然参差不齐,但是节奏鲜明,大体押韵,兼用对偶,朗朗上口,蒙童好读易记,外化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南宁,530012)
其他文献
学会农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12月10日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农药
以二苯醚与等摩尔的对甲氧基苯甲酰氯为原料合成了4-甲氧基-4'-苯氧基二苯甲酮,4-甲氧基-4'-苯氧基二苯甲酮与二苯亚砜在P2O5和CH3SO3H介质中,80℃下反应24 h,合成了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智慧传递,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学生互评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重激励轻公正、重共性轻个性的现
财政部最新发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于4月1日起施行。
教学过程是生疑—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
对1988~1989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皮棉产量的机误均方进行误差变异系数、点内年度间 F 检验、卡方(X~2)检验之后,取同质的18个点次的资料,采用 Tai C.C.(1971)模型,进行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划分一些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
采用二次均匀设计,研究氮肥和密度对小麦后移栽棉皮棉产量及其它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建立了产量等性状的二次模型,通过对产量模型的分析,提出小麦后移栽棉适宜的施氮量为210~230kg/hm^2,密度为4.75万
本研究以陆地棉与异常棉杂交产生 F1,经秋水仙碱处理形成 F1双二倍体,分别以陆地棉与之回交产生各自的 BC1和BC2。F1叶片大小为双亲的中间型,苞叶张开,F1双二倍体的叶片和苞
对蓖麻毒蛋白的结构、毒性作用机理、纯化方法及其在肿瘤导向治疗和生物杀虫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并提出了问题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