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女儿像我一样打工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赚了钱,就在广州安一个家,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过日子。”
  她来广州十年了,一直这么想。
  十年来她做过保姆、宾馆服务员、工厂流水线工人、快餐店员工、餐厅主管、音像店店长,也经营过自己的快餐店。从打工妹到小老板,又从小老板到打工妹,似乎是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但在她看来,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这十年好像活了大半辈子。”我惊讶这是一位26岁的女子说出的话。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好几岁。
  她叫皮新华,初见是在一家商场的音像店。她正向顾客介绍碟片,一举一动透露着成熟与老练。
  我开始听她的故事,从她来广州开始。
  1994年,我高中二年级没念完就来到广州,那时候只是想出来见见世面。干了一年多,厂子倒闭,我也回了湖南老家。
  回到家就发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们结伴去上海、福建、广东一些沿海城市。在家呆了一个多月,闷得慌,我感到已经不能再适应农村生活,就和隔壁家男孩又来了广州。那是96年的时候。
  回到广州,我找到以前工作过的厂子寄宿。那个时候,找工作心切,每天看见有“招聘”的地方就盯上去,像没头苍蝇一样。早上出门到天黑回,饿了就买一个面包,也不觉得苦。这样沿着大街小巷找了20多天,带来的钱快花完了,还在大街上游荡,心里却不服气,总觉得自己能找到工作。
  就在我打算回家的前一天,事情有了转机。
  那天中午,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广州老城区的一条路上,想到要一无所获地打道回府,心里有些失落。前面一位老太太提着菜篮,走走停停,很吃力的样子。我就跑去帮她提菜篮,送她回家。她留我喝茶,还问了我一些情况。过了几天,我去她家时,她说帮我找到了工作。
  就这样,我在一家宾馆里做了服务员。这件事让我体会到一个朴素的道理: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转下页)
  就在这家宾馆,我认识了后来的丈夫,一个做厨师的湖南小伙子,老实,不滑头,让人放心。 1998年,我从宾馆辞职,与男友结了婚,然后回老家生孩子。8个月后,我又回到了广州。这次来广州,和从前相比,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里多了个女儿,父母只养了我一个,丈夫一个人的收入不够开支,我必须找一份工作拼命干。
  我找到一家叫大西豪的快餐店。一年时间里,我从店员竞争上岗到餐厅主管。这段工作经历让我了解了广州,并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从前在宾馆的工作则封闭得多。
  我的广东话就是这个时候“逼”出来的。刚开始用普通话和顾客交流时,一些广东老太太经常喊我“捞妹”(粤语:打工妹),这让我很讨厌,就下定决心要学会广东话。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用蹩脚的广东话和别人交流,别人笑我,我还是坚持说。一回到家就放粤语电视,听粤语歌,在外面就有意识地默记广东人的对话,大概3个月之后,就发现没有老太太当面喊我“捞妹”了。
  我抓住每一个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我以前爱“叽叽喳喳”,但现在不愿意和别人多说,因为我说话直率,经常得罪了人,老板经常收到对我的小报告。别人说我不行的,我会把它做得更好。
  这一段时间,我和丈夫动了一个念头:开一家自己的快餐店。那时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经营快餐店的经验,我丈夫又是餐厅厨师,我们信心十足。
  说干就干,我们投入了所有的打工积蓄,选址、装修、开业……每天从早上五六点忙到凌晨,一天下来休息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那时只有一个想法:早点赚回投入的成本。
  刚开始每天的收入都有两三百块钱,我们整天干得乐滋滋的。但很快隔壁的快餐店在一个月内就增加了四家。价钱低到3元一份,每天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税费,收入只能基本维持开支。到后来我们干脆就躲税,收税的人来了,我们就关门,等他们走了又营业。这样生意就更差了,五六个月后,我们关门了,半年的辛苦只留下一些桌椅和餐具。
  再后来,她应聘到现在的音像店。
  1996年春节和她一起到广州的男孩,已经和一位老乡结婚、生了小孩,在番禺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开了一家五金零售店。
  皮新华笑着说,这就是她的奋斗目标,这些年来一路颠簸,有笑有泪,她从来没有放弃过。
  下午,我陪她去总店拿CD,从小路步行来回大概一个小时,她不乘汽车,哪怕是公汽,為了省车费。
  我们边走边聊。她和丈夫有空时会去看看楼盘,她想今年夏天租一个凉快点的房子,想把父母接过来住一段时间,她也想多认识几个朋友。
  一路走一路聊,她的话题总离不开女儿。她觉得很愧对女儿,女儿呆在老家,从小就没有在自己身边。她更担心女儿的学习,女儿现在一年级“六七十分”的成绩,让她责怪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她曾几次想把女儿接到广州,因为“广州的小孩从小就有良好的学习条件”。
  “对女儿,我只有一个希望”,皮新华说,“能多读些书,找一份稳定点的工作,至少要有一技之长,不能像我一样打工。”
  回到音响店,整理完新拿回的碟,已经是晚上8点多,皮新华从抽屉里拿出两大盒从老家带来的饭菜,其中一份是给店里一个小女孩带的——跟她当年一样外出闯荡,“一个小女孩,在外面很不容易。”
其他文献
1944年6月6日,法国西部诺曼底海滩。  由14个国家、15万多名士兵组成的盟国部队横跨英吉利海峡,向德军发起猛攻,并成功登陆,从此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此役,盟军共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7.3万人;海军损失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48艘其他舰船;德军伤亡7.3万人,被俘4.1万人,共损失11.4万人。这一天通常被简称为D日,所谓“最长的一天”。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
期刊
2004年7月6日上午,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外的中国外交部门前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外交部新大楼在明亮的阳光下矗立着,宏伟,神秘。记者第一次走进这座大楼。  自1949年11月成立以来,中国外交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此中,中国外交官更是完成了一个新老交替的过程,变得更为大方、自信与成熟。    “将军大使”与“八路大使”    1949年7月的一天,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特纵炮三团政委的康矛召在
期刊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市东北部的一个贫民聚集区里,有一个特殊的“戒毒所”。这里的治疗方式十分简单,戒毒者都被铁链锁住。每天凌晨2点,戒毒者都要冲一次冷水澡。在雨季,戒毒者们还会在雨中漫步,据创建者利德万说,这样能帮助他们恢复受毒品损坏的神经系统。  戒毒者们是自愿接受这种戒毒方式的。没有人強迫他们套上铁链。戒毒者们想上厕所、洗澡时,只要和管理人员打个招呼,拴住他们脚踝的铁链就可以打开,由他们自己提着铁链
期刊
(1)比萨    到了中友。购嘉娜宝洗面奶一支,RED EARTH 粉底液、口红、玉兰油眼霜各一支花掉巨额320元。  是我吉他师傅成默帮我买的。  他从上海坐了一宿的火车来。背着很沉的手提电脑。他一定要给我买些什么。  于是我狠着心,挑了以上的东西买,并精确地花掉了返券。  这是第一次,由男生(人)给我买化妆品。  我师傅带我去吃必胜客。是我自己要去的,他说带我吃好吃的,我说我吃比萨。他很惊讶,
期刊
当政治家们正淋漓尽致地炒作诺曼底登陆时,那些60年前真正托起诺曼底辉煌的人却正在被人们所淡忘。当年促成诺曼底德军全线崩溃的美国巴顿将军就是其中之一。  世界迎来了伟大的诺曼底登陆60周年,但政治家们有一种嗜好,总是把任何东西想方设法地变作政治舞台上的道具,成为他们自己“节目”中的一部分。时辰未到,欧洲就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法国希拉克总统的亮相不愧为大手笔,向德国总理施罗德和俄国总统普京发出邀请,以证
期刊
5月24日,纽约地方法院开始审理马西诺一案,马西诺是美国五大黑手党家族之一的博南诺家族的首领,他被控犯有7项谋杀罪和一系列敲诈罪,此案审理预计将持续3个月。  在马西诺命运的背后,是美国黑手党的日渐没落。  美国著名的黑手党问题专家乔治·阿纳斯塔西亚认为,现在黑手党很难再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了。除马西诺以外,目前美国五大黑手党家族的现任“教父”都已被捕入狱:甘比诺家族“教父”高蒂1992
期刊
父亲、妻子、女儿、徒弟……高空钢丝让阿迪力命悬一线,亲情责任却让他如履平地  只是一瞬间,麻绳突然断裂,阿迪力从21米的高空摔了下来。  这一次,阿迪力摔断了7根骨头,左腿3处受伤。医生说,“阿迪力,你要残废了,好不了了。”20岁的阿迪力躺在病床上,没有害怕,因为他不相信自己会残废,却突然明白了父亲。  可以在离地30米高的绳上行走如飞的父亲,却一直拒绝阿迪力走上高空。  的确,20岁的阿迪力比医
期刊
“性感对于男人,具体对于我来说吧,应该是体现一种责任和内涵,而非外表。”    知青八年    杨锦麟讲话,有生动的现场感,这个胖老头颇有说书的本事,得意起来摇头晃脑:“知青回城啊,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什么规定呢?”途中故意卖个关子,接着说:“大伙搓一顿,每个人都要大醉而归。我那次啊,喝了2斤多米酒,还摇摇晃晃地走木头桥过河,正赶上山洪爆发……”紧要关头,突然停下,喝一口茶,笑得像尊胖佛。“后来
期刊
不爱帅哥  张曼玉出席一个服装品牌发布会,有记者问她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她说爱照镜子、擦香水、爱买衣服的男人都令人别扭,而那些随便套了件旧T恤,洗完头也不擦干的男人就很sexy。张曼玉大概可以代表大部分女性的心声:帅哥们,请不要再徒劳地把精力放在你们的一身肌肉和漂亮脸蛋上了。  《陌上桑》中的汉代美女罗敷以自己老公“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为荣,而现代帅哥既可以像周渝民这样阴柔精致,也可以是小贝这样
期刊
这娃真靓    俄罗斯盛产网坛娇“娃”:比如库尔尼科娃、莎拉波娃、库兹涅佐娃、利霍夫采娃、德门蒂耶娃等等,“娃”们不管球打得如何(当然肯定比我们强),个个都邪了门的漂亮,但最出名的还得数库尔尼科娃,直到这天出现了莎拉波娃,她大拍一挥,彻底用“玛利亚时代”终止了“安娜时代”。  玛利亚·莎拉波娃当然已经超过了安娜·库尔尼科娃,她甚至比1981年出生的库尔尼科娃还要再年轻6岁,而且球打得比她好、个子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