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一点建议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读书,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提出的唯一劝告就是: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就行了。
  如果我们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取得一致意见,我才觉得自己有权利提出一些看法或建议,因為这种独立性是一个读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因为,说到底,对于书能制定出什么规则呢?滑铁卢之战是在哪天打的——这件事能够肯定,但是,《哈姆雷特》这部戏是不是比《李尔王》更好呢?谁也说不了。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只能自己拿主意。要是把那些身穿厚皮袍、大礼服的权威专家请进我们的图书馆,让他们告诉我们该读什么书,对我们所读的书估定出一定的价值,那就把自由精神摧毁了,而自由精神才是书籍圣殿里的生命气息。在其他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受常规和惯例的束缚——只有在这里我们没有常规和惯例可循。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既然书有种种类别(小说、传记、诗歌等),我们只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找出它们理应给予我们的东西就行了。但是很少有人向书要求它们能给予我们的东西。我们读书的时候,想法常常是模糊不清和自相矛盾的:我们要求小说一定要真实,诗歌一定要虚假,传记一定要把人美化,历史一定要加强我们的偏见。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先把这一类的成见排除干净,那就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开端。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作者和同伙。如果你一开始就退缩不前、持保留态度并且评头论足,你就是在阻止自己,不能从你所读的书中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意蕴。但是,只要你尽可能地敞露你的心胸,那么书一开头的曲曲折折的句子中那些几乎察觉不出的细微征兆和暗示,就会把你带到一个与任何人都迥然不同的人物面前。沉浸于这些东西之中,不断熟悉它们,很快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在给予你,或者试图给予你某种远远更为明确的东西。
  (朱权利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如何去读一本书》一书,〔俄〕赛米伦科图)
其他文献
张潇雨老师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说人生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像一块布上的褶皱。解决它们的办法,不是跟这些褶皱的部位较劲,而是把布的其他地方展平,这些褶皱自然也就消失了。花时间去研究这个褶皱本身的颜色、形状、材料学结构,反而是缘木求鱼。  确实,一个问题,也许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由各种动因和机缘产生的。  从这个原理出发,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一次成功的减肥,可以让有的人状态好起来,而一次偶然的
期刊
我不能忘记那一天。  夕阳在山,輕风微漾,  幽竹在暮霭里掩映着。  黄蝉花的香气在梦境般的  黄昏的沉默里浸着。  独自徜徉在夹道上,  伊姗姗地走过来。  竹影萧疏中,我们互相认识了。  伊低头赧然微笑地走过;  我也低头赧然微笑地走过。  一再回顾地—— 去了。  在那一刹那里—— 直到如今犹觉着  ——心弦感着了如梦的  沉默、羞怯,与微笑的颤动。  (梁衍军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新诗百
期刊
很久以前,一片非常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猫头鹰。它不知道为了什么,竟开始为别人操心。  因此,它开始沉思狮子凭它的权力所犯下的种种恶行;想到蚂蚁那么脆弱,却天天被人践踏,说不定它们还是所有动物中最忙碌的一群;想到土狼那永远无法预期的笑声;想到捕获苍蝇的蜘蛛;想到以苍蝇的智慧却还是为蜘蛛所捕捉。最后它想到使人类遭受不幸的所有源头,于是它开始思考一些补救之道。  很快地,它便有了杞人忧天的习惯,它开始
期刊
文字时常是不可靠的,尤其对写作的人而言;情书则时常是更不可靠的,比方说对恋爱过的人而言。因为爱情会消失,而文字中有虚妄。在这一点上,艺术家与常人无异。  然而,在萧伯纳和爱兰·黛丽之间所发生的,长达30年的情书往来,却验证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先有杰出的人存在,然后才有值得珍重的事情发生。  他们开始通信的时候,都已是声誉卓著的中年人,洞晓人类和自身的弱点,却每每怀着同情和怜悯。他们不愿成为情欲的奴
期刊
清晨,山间的建筑群绵延不断。山那边,夏季的太阳早已升到白云上,把阳光洒向大地。阳光也同样被送进眼前这个房间。这是一栋八十层公寓的第七十二层。躺在床上的这名男子便是房间的主人——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上班的泰勒。  太阳又升高一截,照进窗户的阳光被窗边的玻璃台面强烈地反射到墙上,在嵌墙式自动挂历的日月牌上留下一个圆圆的光晕。  射进窗户的阳光越来越强,不过镶在窗户上的巨大玻璃具有隔热功能,阳光只是把光亮
期刊
那一天,外面很冷,我和表弟在外婆家附近的稻田里走着。外公、外婆早已过世了,我们这些子孙如今分散在中国各地,做着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  小时候在树下一起嬉戏、打闹,许多记忆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多年后,我甚至也是在偶然之间望见田间有这样两棵树,我想它们应该都是樟树吧。由于是冬天,其中一棵树的叶子已经掉光了,枯死了一般。就像我在诗里写的:“谁没有两颗心/一颗心枯,一颗心荣。”  小舅还住在外婆的村子里
期刊
2014年2月17日,一架飞机正从丹佛飞往蒙大拿。突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飞机在12秒之内下坠了300多米,相当于从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跳下来。一位女士从座位上飞出,头部直接撞到机舱顶部。一个婴儿往后翻滚了两排座椅的距离,所幸没有受伤。一名乘务员因撞击昏厥,直到飞机着陆还没有清醒。  事后一名乘客描述了当时可怕的沉寂,并解释为何当时极其渴望有人能说明情况。  驾驶舱中没有传来任何消息,而人们逐渐意
期刊
永生,是人类不灭的执念。埃及法老兴建金字塔以期复活;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寻找不死仙药;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德莱昂试图寻找常春之泉;近几十年来,将躯体冷冻,幻想有朝一日复苏的尝试屡见不鲜……用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话说:“我不想通过我的作品获得不朽,我想长生不老。”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据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78岁的作家安德鲁·卡普兰决定成为世界上首位“数字人”,将自己的记忆、情感、
期刊
周五晚上,丈夫从办公室回来,心情愉悦。  “亲爱的,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我们邀请朋友们来一起庆祝一下。你的礼物,我月底给你,现在我手头有些紧。你喜欢什么?一只漂亮的手表?”  “我已经有一只手表了,亲爱的。我很喜欢它。”  “那一条连衣裙如何?或者那种高级定制的简单女士套装呢?”  “我只想要一条裤子和一双凉鞋,就这么多。”  “好的,没问题。我给你钱,你自己去买你喜欢的东西,但是要等到月底。明天
期刊
什么是文学?  它是矫饰,是花言巧语或舌灿莲花?以虚假来获取安慰,是人心的需要吗?  诗要做什么,文章要做什么?它们如鸟之美羽,如水之波纹吗?  文学最终不是一门技艺。它是记忆之学、时间之学、想象之学,它永远面向往昔,然而通往未来。它是人心能够抵达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记录,而且参与创造。它积淀文明,更创造文明。  文明并不总随时间进步。它经常崩溃,混乱,污浊,倒退。  若干年后,會不会有人觉得好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