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我国水彩画发展史,中国水彩画本土化的历程就是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明清、民国、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作精神强调天人合一、审美意识追求自然之美,师法自然,以及表现方式注重意境性,所以兼容并蓄应该是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道路。
【关键词】中国水彩画;本土化;文化自觉
中国水彩画本土化是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产物。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不仅具有西方水彩画的光色、明暗、构图造型的特点,又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精神、审美意识、表现形式的特征。也可以说,中国水彩画是在借鉴、继承和发展传统国外水彩艺术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内涵特点,是在西方和东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中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国水彩画本土化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过程。
一、近代以来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在1997年《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提出,认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具体而言,“文化自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文化自觉就是对旧文化的整理和对新文化的构想,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文化危机的精神基础……。”“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以及人类文化命运的探索和筹划。”重在强调“自觉尊重中国人的伦理文化传统,发挥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二是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是一种认知与反省的过程,即包容并吸取外来优秀文化,使本民族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在积极地去学习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的基础上,做到“自美其美”“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都知道水彩属于舶来画种,追溯历史,西方的水彩画传入我国,可以从18世纪中期传教士来华算起,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从传入到发展,一步步到如今的壮大,这有几代水彩人的不断付出,不断地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几代水彩人都在探索,这么一个舶来画种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其实“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即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道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即使是外来的方法迟早也必须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成为民族的,中国风的”。从时间上来看,近代以来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明清时期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明朝末期,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西方文化同时也被传入到中国,包括西方的书籍和绘画作品,在这一时期水彩画也随之而来。可以说水彩画中国本土化起始于18世纪中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被聘为当时的清朝宫廷画师,当时的统治者要求外来画师同样绘制中国风格的绘画,其绘制的《百骏图》《聚瑞图》等作品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方法与中国绘画相结合,将西方传统画的画法融入中国画之中,吸取勾勒、渲染与破墨等方法,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绘画新风格。也有的说法说郎世宁的绘画风格是以中国的形式和材料,主要还是西方的绘画理论内涵。西方绘画正是通过这种“妥协”和“寄生”的途径开始流传中国,同样的也逐渐地影响了中国的绘画艺术。中西合璧,一种新型独特的绘画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帘。因此,“清朝宫廷绘画”对中国水彩画本土化发挥了启蒙作用的。
(二)民国时期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民国时期,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政府大力提倡美育,重视美术教育,把“美育”列入教育宗旨,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同时又建立了一批新型美术学校,如上海国画美术院等,引进出国留学学习西洋绘画的学生回国任教,他们开展的美术创作、社团、展览、期刊和评论等系列活动,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中西融合的本土化气息,这些学校形成了中国水彩画发展的重要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水彩画家不能在学校从事教学和创作,他们的活动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仍以简便的工具进行水彩画的创作,积极地参与抗日宣传活动。这一阶段的水彩作品对水彩画中国本土化做出了基础性的工作。
(三)新中国建立后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新中国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艺术事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954年8月,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览在北京成功举办,240余件作品参展,其中水彩作品超过一半以上。这是对我国水彩画的一次大检阅,作品涉及描绘祖国经济建设和劳动人民群众参加生产劳动的热情;表现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斗的情景;展示幸福的青少年一代;歌颂祖国的秀丽风光等。特别是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下,水彩画画家主动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今天的美术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绘画艺术作品来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与鼓舞人民。”在题材内容上注重展示“富有朝气的有生命力的新中国景象”;在形式语言上在继承水彩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这一阶段的水彩作品无论在技术技法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对水彩画中国本土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奉献。
(四)改革开放后的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后,大地回春,唤醒了中国水彩画画家的绘画激情。1980年9月,由北京画家刘迅、梁栋、张克让创意策划的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在北京开幕,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画展,展览效果震动整個画坛。这次画展在形式语言、技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中国水彩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2年,高等院校开始重建美术教育系,高校纷纷开设了水彩画这个专业,或者有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水彩画课程,这一措举使水彩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之1986年,全国第一届水彩、水粉画展在杭州举行。1992年,“92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第二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同时展出。这一时期,水彩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水彩艺术语言得到了较大的拓宽,作画形式和手法表现非常多样,题材也非常丰富,甚至运用了很多媒介剂辅助材料,丙烯颜料等,有的还利用了版画的制作原理。水彩画书籍的出版工作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水彩画册不管是个人画集,还是集体出刊,都非常之多,理论书籍结合创作实践的水彩画书籍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在全日制小学教材中也加强了水彩画教学的内容,这一举措使得水彩画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全国各地水彩画队伍越来越壮大,投身水彩画事业的有志之士越来越多,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掀起了一股水彩画热潮,湖北地区以湖北美术学院为根据地发展了一大批新兴的水彩画青年画家,广西地区的水彩画家以漓江画派为背景,也创作了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美水彩画风景作品,广东地区由王肇民老师的水彩静物画为首,进而掀起了水彩静物风的热潮,随后云南、黑龙江、山东、福建等地区,甚至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水彩画热潮,世人对水彩画种在中国的如此迅速的壮大,非常震惊,也非常鼓舞人心,中国水彩画的符号在全国打响。现当代国际水彩画展览和交流的频繁和不断增加,使得中国水彩画走出国门,很多国外优秀水彩画家也来到中国学习交流,纷纷赞扬中国水彩事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我国水彩画事业逐步迈向世界的步伐。 二、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表现
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及社会的状况不同,会滋生不同的艺术土壤,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水彩画艺术关注客观现实的同时,还要吸取一些民族的传统元素,进而生成具有共同文化语言的固有风格。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不仅以英国等传统的创作技法为基础,更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精华的元素,更有采用中国画的工具,中西并用,诸如使用毛笔绘制水彩画作品,不同材质的毛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有羊毛、狼豪等。还有一些中国画技法也采用其中,如飞白、点染、泼洒等。总的来说,在精神内涵、审美形态与创作形式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水彩画特有的民族风格。
(一)创作精神强调天人合一
中国画的传统哲学思想是儒、道两家。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处于对立状态,魏晋玄学兴起,儒道开始融合,并吸收佛理及其思维方法,宋代以后中国画将三家思想兼收并蓄。儒学审美理想意在“发乎情,止乎理”,要求艺术情感必须自觉地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节制,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道家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理论基础。佛家思想自汉代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印度佛学思想对中国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当代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创作追求意境,主张艺术本质在于客观自然再现与画家主体精神表现两者的合一,体现“天人合一”的创作思维,因而是对中国传统国画创作精神与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很多画家、学者都在讨论一个外来画种需不需要民族化?刻意追求本土化带来的弊端在哪里?事实证明,人是处于环境中的产物,这种文化自觉的过程是自然而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绘画作品挖掘更深层的精神内涵,给予人们正确精神的指向,是我们美学工作者发现美、表现美的必经之道与职责所在。
(二)审美意识追求自然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家偏执于出世的自然态度,或寄情山水,或隐遁山林,因而在处理具体物象时寻求的是一种自我境界的自然状态,即不是驻足在表现物象本来的面貌,而是在创作中崇尚一种朴素简约之美,以大道至简的审美意识去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国水彩画深受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在艺术效果上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意境之美,看似简约,实则饱含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将更深刻的寓意乃至无限的意境留给欣赏者,而非将欣赏者的思维以尽量详实地描摹去限制在局限的思想主题之上。其中意境悠远和朴素的美感成为现当代中国水彩画家所追求的作画目标,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的自然精神风度。
(三)表现方式注重意境性
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创作者主观心灵以作品为媒介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生的互动产物。中国传统绘画受传统文化影响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在表现方式上与西方侧重写实不同,注重一种“大象无形”的写意风格,即强调描绘客观对象意在达到一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外之境”。“境”是对“象”的艺术化、生命化的突破;“象”是对“境”的形体存在样态的规定。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在发展中同样重视对意境的塑造,追求以“画外之境”去展示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对世界、人生等问题的体悟,让具形的绘画去承载具意的内涵,以有形的线条去阐释抽象的哲理,使画作突破纸张的狭隘篇幅而具备融合自然、融通心灵的扩张力。
三、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道路:兼容并蓄
兼容中西所长是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道路选择。既要保持水彩画自身的本体语言,又要运用民族文化的优势,吸收西方艺术精华,提升中国水彩画的品质。在创作精神上中国画有数千年的笔墨积累,有经典的理论和丰富的文化和美学的底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享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所以中国水彩画家是有条件去借鉴中国画的,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画的用笔、用色技巧移植于水彩画中,把单纯的形式模仿当作对中国传统的认识。也不能因为学习了中国画,就把水彩画画成中国画,漠视水彩画严格的造型感和空间感,冲刷掉水彩画在色彩领域的巨大表现力。在审美情趣上要注重写生走向自然,关注现实生活。大自然是绘画最好的老师,水彩画家要反映自身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和態度,真正关注社会,关注人与人的现实生活。在表现形式上借用中国画的意境说,追求水彩的诗情画意,空灵意境。如同画家吴冠中说:“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与西方造型艺术的观念结合起来,也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尝试。”使自然之物升华为艺术之物,有超越现实之美。水彩画家更要积极以写实和写意的表现形式去尝试现代题材,在民族的与世界的互动交融中发展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表现形式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王文兵,孙大鹏.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4).
[3]王文兵.走向文化自觉的哲学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09).
[4]刘淑那,胡海波.文化自觉: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资源[J].理论前沿,2007(02).
[5]王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水彩画本土发展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6]刘建东.水彩画美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7]杨英法,王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室内外装饰中的运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2).
【关键词】中国水彩画;本土化;文化自觉
中国水彩画本土化是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产物。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不仅具有西方水彩画的光色、明暗、构图造型的特点,又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精神、审美意识、表现形式的特征。也可以说,中国水彩画是在借鉴、继承和发展传统国外水彩艺术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内涵特点,是在西方和东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中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国水彩画本土化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过程。
一、近代以来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在1997年《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提出,认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具体而言,“文化自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文化自觉就是对旧文化的整理和对新文化的构想,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文化危机的精神基础……。”“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以及人类文化命运的探索和筹划。”重在强调“自觉尊重中国人的伦理文化传统,发挥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二是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是一种认知与反省的过程,即包容并吸取外来优秀文化,使本民族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在积极地去学习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的基础上,做到“自美其美”“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都知道水彩属于舶来画种,追溯历史,西方的水彩画传入我国,可以从18世纪中期传教士来华算起,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从传入到发展,一步步到如今的壮大,这有几代水彩人的不断付出,不断地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几代水彩人都在探索,这么一个舶来画种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其实“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即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道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即使是外来的方法迟早也必须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成为民族的,中国风的”。从时间上来看,近代以来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明清时期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明朝末期,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西方文化同时也被传入到中国,包括西方的书籍和绘画作品,在这一时期水彩画也随之而来。可以说水彩画中国本土化起始于18世纪中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被聘为当时的清朝宫廷画师,当时的统治者要求外来画师同样绘制中国风格的绘画,其绘制的《百骏图》《聚瑞图》等作品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方法与中国绘画相结合,将西方传统画的画法融入中国画之中,吸取勾勒、渲染与破墨等方法,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绘画新风格。也有的说法说郎世宁的绘画风格是以中国的形式和材料,主要还是西方的绘画理论内涵。西方绘画正是通过这种“妥协”和“寄生”的途径开始流传中国,同样的也逐渐地影响了中国的绘画艺术。中西合璧,一种新型独特的绘画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帘。因此,“清朝宫廷绘画”对中国水彩画本土化发挥了启蒙作用的。
(二)民国时期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民国时期,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政府大力提倡美育,重视美术教育,把“美育”列入教育宗旨,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同时又建立了一批新型美术学校,如上海国画美术院等,引进出国留学学习西洋绘画的学生回国任教,他们开展的美术创作、社团、展览、期刊和评论等系列活动,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中西融合的本土化气息,这些学校形成了中国水彩画发展的重要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水彩画家不能在学校从事教学和创作,他们的活动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仍以简便的工具进行水彩画的创作,积极地参与抗日宣传活动。这一阶段的水彩作品对水彩画中国本土化做出了基础性的工作。
(三)新中国建立后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新中国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艺术事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954年8月,首届全国水彩、速写展览在北京成功举办,240余件作品参展,其中水彩作品超过一半以上。这是对我国水彩画的一次大检阅,作品涉及描绘祖国经济建设和劳动人民群众参加生产劳动的热情;表现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斗的情景;展示幸福的青少年一代;歌颂祖国的秀丽风光等。特别是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下,水彩画画家主动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今天的美术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绘画艺术作品来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与鼓舞人民。”在题材内容上注重展示“富有朝气的有生命力的新中国景象”;在形式语言上在继承水彩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这一阶段的水彩作品无论在技术技法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对水彩画中国本土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奉献。
(四)改革开放后的水彩画在中国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后,大地回春,唤醒了中国水彩画画家的绘画激情。1980年9月,由北京画家刘迅、梁栋、张克让创意策划的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在北京开幕,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画展,展览效果震动整個画坛。这次画展在形式语言、技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中国水彩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2年,高等院校开始重建美术教育系,高校纷纷开设了水彩画这个专业,或者有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水彩画课程,这一措举使水彩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之1986年,全国第一届水彩、水粉画展在杭州举行。1992年,“92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第二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同时展出。这一时期,水彩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水彩艺术语言得到了较大的拓宽,作画形式和手法表现非常多样,题材也非常丰富,甚至运用了很多媒介剂辅助材料,丙烯颜料等,有的还利用了版画的制作原理。水彩画书籍的出版工作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水彩画册不管是个人画集,还是集体出刊,都非常之多,理论书籍结合创作实践的水彩画书籍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在全日制小学教材中也加强了水彩画教学的内容,这一举措使得水彩画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全国各地水彩画队伍越来越壮大,投身水彩画事业的有志之士越来越多,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掀起了一股水彩画热潮,湖北地区以湖北美术学院为根据地发展了一大批新兴的水彩画青年画家,广西地区的水彩画家以漓江画派为背景,也创作了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美水彩画风景作品,广东地区由王肇民老师的水彩静物画为首,进而掀起了水彩静物风的热潮,随后云南、黑龙江、山东、福建等地区,甚至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水彩画热潮,世人对水彩画种在中国的如此迅速的壮大,非常震惊,也非常鼓舞人心,中国水彩画的符号在全国打响。现当代国际水彩画展览和交流的频繁和不断增加,使得中国水彩画走出国门,很多国外优秀水彩画家也来到中国学习交流,纷纷赞扬中国水彩事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我国水彩画事业逐步迈向世界的步伐。 二、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表现
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及社会的状况不同,会滋生不同的艺术土壤,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水彩画艺术关注客观现实的同时,还要吸取一些民族的传统元素,进而生成具有共同文化语言的固有风格。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不仅以英国等传统的创作技法为基础,更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精华的元素,更有采用中国画的工具,中西并用,诸如使用毛笔绘制水彩画作品,不同材质的毛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有羊毛、狼豪等。还有一些中国画技法也采用其中,如飞白、点染、泼洒等。总的来说,在精神内涵、审美形态与创作形式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水彩画特有的民族风格。
(一)创作精神强调天人合一
中国画的传统哲学思想是儒、道两家。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处于对立状态,魏晋玄学兴起,儒道开始融合,并吸收佛理及其思维方法,宋代以后中国画将三家思想兼收并蓄。儒学审美理想意在“发乎情,止乎理”,要求艺术情感必须自觉地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节制,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道家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理论基础。佛家思想自汉代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印度佛学思想对中国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当代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创作追求意境,主张艺术本质在于客观自然再现与画家主体精神表现两者的合一,体现“天人合一”的创作思维,因而是对中国传统国画创作精神与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很多画家、学者都在讨论一个外来画种需不需要民族化?刻意追求本土化带来的弊端在哪里?事实证明,人是处于环境中的产物,这种文化自觉的过程是自然而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绘画作品挖掘更深层的精神内涵,给予人们正确精神的指向,是我们美学工作者发现美、表现美的必经之道与职责所在。
(二)审美意识追求自然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家偏执于出世的自然态度,或寄情山水,或隐遁山林,因而在处理具体物象时寻求的是一种自我境界的自然状态,即不是驻足在表现物象本来的面貌,而是在创作中崇尚一种朴素简约之美,以大道至简的审美意识去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国水彩画深受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在艺术效果上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意境之美,看似简约,实则饱含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将更深刻的寓意乃至无限的意境留给欣赏者,而非将欣赏者的思维以尽量详实地描摹去限制在局限的思想主题之上。其中意境悠远和朴素的美感成为现当代中国水彩画家所追求的作画目标,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的自然精神风度。
(三)表现方式注重意境性
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创作者主观心灵以作品为媒介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生的互动产物。中国传统绘画受传统文化影响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在表现方式上与西方侧重写实不同,注重一种“大象无形”的写意风格,即强调描绘客观对象意在达到一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外之境”。“境”是对“象”的艺术化、生命化的突破;“象”是对“境”的形体存在样态的规定。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在发展中同样重视对意境的塑造,追求以“画外之境”去展示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对世界、人生等问题的体悟,让具形的绘画去承载具意的内涵,以有形的线条去阐释抽象的哲理,使画作突破纸张的狭隘篇幅而具备融合自然、融通心灵的扩张力。
三、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道路:兼容并蓄
兼容中西所长是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的文化自觉道路选择。既要保持水彩画自身的本体语言,又要运用民族文化的优势,吸收西方艺术精华,提升中国水彩画的品质。在创作精神上中国画有数千年的笔墨积累,有经典的理论和丰富的文化和美学的底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享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所以中国水彩画家是有条件去借鉴中国画的,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画的用笔、用色技巧移植于水彩画中,把单纯的形式模仿当作对中国传统的认识。也不能因为学习了中国画,就把水彩画画成中国画,漠视水彩画严格的造型感和空间感,冲刷掉水彩画在色彩领域的巨大表现力。在审美情趣上要注重写生走向自然,关注现实生活。大自然是绘画最好的老师,水彩画家要反映自身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和態度,真正关注社会,关注人与人的现实生活。在表现形式上借用中国画的意境说,追求水彩的诗情画意,空灵意境。如同画家吴冠中说:“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与西方造型艺术的观念结合起来,也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尝试。”使自然之物升华为艺术之物,有超越现实之美。水彩画家更要积极以写实和写意的表现形式去尝试现代题材,在民族的与世界的互动交融中发展中国民族特色水彩画表现形式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王文兵,孙大鹏.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4).
[3]王文兵.走向文化自觉的哲学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09).
[4]刘淑那,胡海波.文化自觉: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资源[J].理论前沿,2007(02).
[5]王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水彩画本土发展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6]刘建东.水彩画美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7]杨英法,王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室内外装饰中的运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