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女性暴力的解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暴力是电影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在当代电影中女性暴力逐渐成为一个新主题。电-影《末路狂花》和《卧虎藏龙》中的女性从离家出走开始,经过一路上的暴力冲突,最终以跳崖自杀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她们以其自身的暴力实践进行女性主题的诉说,以暴力的方式反抗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伦理,但是这种反抗与“娜拉出走”式的反抗又有所不同。它让我们看到具有一定自由和能力的新女性究竟可以走多远。
  【关键词】女性暴力 反抗 自由
  
  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文本就呈现出了一个基本的构成因素——暴力。在传统的影片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男性作为施暴者,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高潮,整个西方社会开始以是否存在性别歧视作为“思想是否正确”的一个标识。把女性作为纯粹花瓶的电影开始遭到批判。银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主动出击的女性。曾经是弱者的女性武装到了牙齿,她们不再甘心等待,而是首先表示出一种征服世界的欲望。女性暴力正逐渐成为当代电影的一个新主题,依照劳拉·穆尔维的观点:“一部相对于男权/父权文化具有批判力的影片只能是激进的、具有毁灭快感的。”当代影视中的女性以其自身的暴力实践进行着女性主题的诉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由的,她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自我设计来创造自身。但同时又认为,他人是地狱,他人和社会总是限制这种自由,因此人与人之间充满矛盾冲突。然而女性对于男性来说,却不能与他平等相处,并构成他的“地狱”的人,她只是被设计和被规定的“物”。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使得女性为了生存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价值取向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她被教导,她必须取悦别人,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人们才喜欢;因此,她应该放弃自发性。”这些将父权制标准自觉内化的妇女,不可能坚决的、彻底的为自己的自由斗争到底。“女人只是象征性的造成一个骚动就算了事,并没有在尽更多的力量。她们所获得只是男人愿意去给与她们的东西:她们没有自主地争取到任何权利,她们只是去接受被给予的权利。”那么,女性将如何开始自己的自由之旅呢?当代电影中的女性对此的一种回答是——暴力,女性的暴力使得女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动者。
  
  一
  
  电影《末路狂花》讲述的就是一个女性“施暴”的故事。女主角露易丝和塞尔玛,一个是餐厅女招待,一个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她们约好一起开车旅行,本来想借一路的风光驱逐内心的不快和郁闷,没想到她们处处都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歧视,露易丝用手枪杀死了一个企图强奸塞尔玛的家伙,之后她们开始逃亡,她们的钱被一个牛仔席卷一空,不得已塞尔玛抢劫了一家商店,摆脱了一个警察的追捕后,她们报复了一个不停骚扰她们的好色司机,最后被逼无奈只能选择悲剧性的命运,手拉着手开车冲下山崖……
  作为女性电影的《末路狂花》几乎具备着与作为男性文化模式的公路片所有同样的元素敞蓬的“雷鸟”汽车,左轮手枪、夜总会、酒、摇滚乐、以及性和暴力。毫无疑问,片中的两位女英雄在与男性世界的对抗中正在重复着他们所作的一切,其中最精彩的要算是塞尔玛对男性强盗的模仿,小牛仔只是向塞尔玛描述了一番抢劫的情景,而塞尔玛则立刻把它变成一种现实。她那潇洒利索的抢劫不但使一帮男性警察为之瞠目结舌,并且通过监视器记录的黑白画面变成了一种仿佛电影中的经典镜头。而自此之后,塞尔玛和路易丝开始了一系列毫不亚于男性的暴力行动,从劫持警察到枪击油罐车,寒尔玛和路易丝已经从两个小镇上的妇女变成了一幅标准的“歹徒”模样。在警察的围堵之下,她们最终选择了“玉石俱焚”……
  塞尔玛和露易丝的最终选择具有一种向既有社会体制挑战的悲壮:当面对一场强奸案时,她们没有求助于性别为“男性”的法庭,而是自己开始了一种以暴抗暴的抗争,而这种充满了“毁灭快感”的方式致使两个女人最终驾车飞入悬崖。但是,我们宁可将其称为另一种飞翔,因为两个女人有着最美妙的初衷:“我们将到海边喝酒,要改名换姓找工作,警察提的条件绝对不会比这好。”也许洗脱罪名是可能的,但那意味这一切开始的疯狂必须终结。两个刚刚体味过生命中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脱的女人,要回到她们痛苦不堪的生活轨道上去一如果体会过压抑和痛苦,然后又品尝过自由的幸福,那时不自由毋宁死是多么自然和幸福的选择。当鸟儿飞出了看似安稳的牢笼,它得到的是广袤无垠的天空。这个时候歌唱着死去,比抑郁地回归要美丽得多。其实狂花们未必是末路了,这只是她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
  
  《末路狂花》的女性在经过一系列反抗后,最终走向了死亡,<卧虎藏龙>则用另外一种视觉语言讲述了一个女性追寻自由的过程。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三位女性:俞秀莲、玉娇龙和师父“碧眼狐狸”。其中俞秀莲代表了封建礼教压制下所谓的贤妻良母,她和深爱的李慕白因为无形的封建道德约束着而不能在一起,从她的造型上就昭示出了这一点:着装稳重,说话得体,头发一丝不乱。对李慕白话说客客气气,像在面对一个陌生人,只有在李死前才能袒露真情,才敢打破藩篱,把垂死的情人袍在怀里。她所代表的女性群体构成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大背景,她们是善良的,可她们不敢爱,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碧眼狐狸”是女人中的另类,她想用实力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可就算是她用身体交换都得不到江南鹤的真传,一怒之下,她杀他夺取秘籍。但具悲剧性的是,她不识字,夺得了秘籍也没有用。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女人都不识字,这就注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更可悲的是,她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徒弟玉娇龙身上,可徒弟防范她,背叛她。感情上的失败对她来说才是致命的打击。
  玉娇龙是俞秀莲的反面。一位任性纵情的女性,在八岁时就有了背叛师父“碧眼狐狸”的思想种子,长大后开始背叛自己的家庭,在洞房夜逃之夭夭。李慕白在教她剑法时要她“舍己从人”,可不羁的玉娇龙喜欢随心所欲地追求幸福
  大闹聚星楼酒店,离家十万八千里远,开始在沙漠里与马贼罗小虎轰轰烈烈地恋爱,扬了名,闯荡了江湖,试过了所有想试而不能试的东西,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巨大的潜流使她自由不了,这潜流是礼教、舆论、传统,在潜流的力量下,同情她和罗小虎的俞秀莲站在她的对立面。在酒楼一场戏象征她已走到穷途末路,在这里,李安把玉娇龙表现成了真正的龙,用高速的画面让白衣的她在人群里盘旋、穿梭,尽管她能击倒所有敌人,可她娇小寂寞的身影还是被汹涌的人潮吞没得无影无踪。但是,在得到俞秀莲“今后不管你干什么,一定要对得住自己的心”的教诲后,她开始了一定的忏悔,这是对家庭的忏悔,当罗小虎寻找她上武当山来,玉娇龙凝望住心爱人的双眼,此时已经是淡淡。这就是李安的刻意表现,在他的一贯电影中,爱情在家庭里占很大比 重,但反过来,家庭也可以大过爱情。于是即使内心纯洁认真执着的罗小虎,也不能挽回一颗想弥罪的心,玉娇龙轻轻一跳,选择了对过去,对家庭,对社会的逃离。雾气茫茫之中,她闭上双眼,好像已经获悉一切答案,从而怀着一种释然的忧伤。
  用小说《玉娇龙》来与电影作比较,在小说中,没有李慕白与俞秀莲这两个人物,只有玉娇龙和罗小虎在新疆发生的故事。玉娇龙的性格也并不是这般固执,更多的是千金小姐般的渴望冒险,最终的玉娇龙是重新回到了她的家庭,并穿戴上了当年作官家千金小姐的服饰。由此可以看出导演李安的匠心这不是一部简单意义的武侠片。李安的《喜宴》、《饮食男女》、《理智和情感》等影片都在探讨家庭伦理的主题,而这部《卧虎藏龙》依旧是李安对家庭伦理的一种思考:一个“叛逆”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逃离了家庭之后,她将走向何方?玉娇龙不是“出走后的娜拉”,她由开始的不顾一切,只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到后来选择放弃了与罗小虎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一过程,正是玉娇龙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后的成熟。玉娇龙一路反抗,并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同时她也失去许多。在这一过程中,她感受到了由俞秀莲和李慕白所代表的社会准则——“舍己从人”和社会伦理,在这张无形的网中,聪颖过人的她发现自己根本逃不脱,即便与罗小虎一起回到沙漠又怎样?于是,一切成空,所有的反抗等于零……面对找上山来的罗小虎,眼中是一种超越。最后的临崖一跳是唯一的真实:只有这样,她才是电影《卧虎藏龙》的玉娇龙,而不是小说中那个最终“回归”家庭的玉娇龙。
  
  三
  
  女性心理学认为,在青春期,文化的力量开始对女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追求成就似乎与女性性别不相适宜,女性气质总是与家庭取向相连。对女性来说,家庭是女性受支配的一支重要因素。两部影片的女性都是从离家出走开始,最终都是以跳崖自杀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这显然不再是“出走后的娜拉”的故事,“家庭”对于她们的意义不再是一个身受压制的地方,更不是展现权力关系的不平等的场所。相反,家庭给予了她们一定的权力和庇护。在电影《末路狂花》中,当塞尔玛打电话向丈夫要钱时,丈夫很及时的把钱送来了,并没有强迫她为此做出任何让步或妥协,只是在劝说她回家无效之后独自返回。同样,《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接受着来自家庭的种种方便。她生活无忧,母亲和家庭给予了她极大的自由。但她们仍然选择了离家出走,因为她们不再是传统意识上的“女性”,其原因部分是因为她们感到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而不受传统意识的束缚。传统标准本身通常对这些妇女不起任何作用。只有当她们自己赞成这些标准,能够看见并对这些标准本身的目的感到满意的时候,才有可能服从它。她们本人的自我表现极为自由——在影片中常常与她们自由的选择爱情对象及性伙伴结合在一起。《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在年轻时她并未看见社会的层层束缚——礼教、伦理、传统等等,她只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但是在她真正用心看到之后,她的个性使得她无法认同这些压抑着人性正常发展的东西,但她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象大侠李慕白一样“舍己从人”或者象女侠俞秀莲一样屈从于这个社会,不敢去爱。而这两者对于玉娇龙来说,都是不可能。所以,她只有对上山来的罗小虎淡淡一笑,纵身飞入悬崖……本来依照她们的个性,她们的智慧,她们完全可以操纵自己的生活,但这样的话,影片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正是由于她们的暴力行动,才让我们知道“新女性”究竟可以走多远。
其他文献
[摘要]新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新闻摄影画面形象不能因为电脑处理手段的便捷而随意改变,新闻摄影可贵的真实性不能因为技术现代化而受到伤害,不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使新闻摄影产生信任危机。公安新闻图片对真实性的要求更高,因为公安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公安信息的窗口与渠道,所以公安新闻摄影更要严格遵守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众思想、推动公安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公安 
【摘要】《十月围城》主题曲运用三重视角的叙述技巧,参与了影片主题思想内涵的建构。它运用人物视角、部分80-90年代青年为代表的旁观者视角,50-60年代中年人全知视角,形象地展示了“革命”的20世纪中的几代人对“粉末”的“革命”和“革命”的“粉末”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并以构成性力量引导新时代的观众重新体味“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十月围城》 主题曲 革命 粉末 三重视角    《十月围城
【摘要】颁奖晚会作为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因其天然地具有新闻发布的功能以及时间上的非常规性而备受关注,中外皆是。中国电影华袁奖颁奖晚会和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作为中外电影界的“翘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二者在节目的制作意识、表现内容和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差别,可谓是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电视  颁奖晚会  华表奖  奥斯卡金像奖  比较    电视颁奖晚会作为综艺节目的一个
【摘要】长久以来在对“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于分析中西方文化冲突,各个修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却忽略了中国广大的基督徒在这场涉及他们信仰生存危机中的态度和想法。黄嘉略作为一名长期受西方传教士影响的教徒,其在礼仪之争的表现反映了基督教本土化时,两种异质文化在作为接受者人载体上的冲突。  【关键词】黄嘉略 中国礼仪之争 基督教本 本土化    黄嘉略,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生于1679年,其父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其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以实用为主,而不是以纯粹的艺术审美为旨归。因此可以视书法活动为一种无意识的艺术创作行为,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书家所追求的书写状态是“偶然欲书”,“随意落笔”,唯独如此才会“无意于佳乃佳”。  [关键词]传统 书法艺术 随性    当代书法创作受“展厅效应”及西方美学的影响,更注重书法外在形式的表现,在创作中力求大制作,大效果。而传统意义上
【摘要】宫崎骏动画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精湛的技术、宽泛的题材、奇思异想的创意,还在于作者运用了一种巧妙而隐蔽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以反思的文化精神,婉约地将神奇想像变成美丽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动画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剖析经典作品能为中国动画成功地走向世界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关键词】题材 角色 色彩 背景    一、题材广泛、意境深远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在全球动画界
摘要:在《魔幻玩具店》中,安吉拉·卡特发挥英超人的想象力,形象地解剖社会细胞——家庭这个微观世界,剑指男性权威表象,质疑男权话语,彰显了女性主义立场及人性关怀。  关键词:父亲 木偶 父权 颠覆    安吉拉·卡特(1940-1992)生前曾荣获多项文学奖。作为一个有众多成就的多面手,她被称赞为是“站在当代英国文学前沿的作家”和“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魔幻玩具店》是卡特的第二部小说,曾
[摘要]《海角七号》给萧条时代——台湾电影的萧条时代及金融危机的萧条时代带来了体贴的欢愉,可谓应运而生的时代之作,在故事,人物和视听方面均有很强的可视性:浮躁时代的励志故事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失意小人物的温情夸张增添喜剧色彩,张弛有度的视听节奏保证了观众的审美快感,这种观众导向正是其成功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海角七号》 可视性 观众导向    电影《海角七号》投资四千五百万。台湾本土票房
[摘要]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在取材与主题选择上非主流话语,在艺术表达上又具有多元化特色,重庆的电影工作者在抗战的大环境中,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单向、固定的视角中,而是利用互动的、包含了自我审视的视线交流,扩大电影动对抗战的影响,呈现出鲜明
摘要 影片《澳大利亚》以恢弘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再现了澳大利亚被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横截面,并透过混血儿那拉的视角展现了澳洲土地上欧洲文明与土著文明的冲撞、镇压与同化。导演在这史诗的庞大背景下,聚焦身处文明交锋间的那拉和他的土著外公、白人“父母”问的亲情,使影片在展现澳大利亚独特文明和残酷历史的同时,闪现出动人的人性光辉和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 种族 文明 人性    曾导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