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对“画”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2月25日,一场新奇、有趣、充满挑战而意义非凡的云端对“画”课程——《有趣的撕画》,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和云南兰坪三小同步进行。
  主人公是北京与云南两地的小学部分三年级学生,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方法是撕画结合,沟通的方式是云互动、云沟通。

一次特殊的课堂教学


  通过“云端”,两地的孩子们在撕与画的过程中实现了异地间同课同授、异地间教师共享。两地间学生在共享中比肩学习、互助学习,真正实现了云端“手拉手”和“心连心”,达到了互通有无,体现了知识无界,创意无境。
  我是人大附小的一名美术老师,从2009年开展废纸板创意美术教学至今已有12年。作为这一堂意义非凡的课程的主讲教师,我体验了“非一般”的快乐与新奇,在感慨网络时代跨越空间的神奇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教育的严肃与重责。
  我在北京的课堂上进行现场讲授,云南的学生在当地课堂进行现场实践。当地的助教教师随机拍摄了两幅学生手撕图形,通过软件发送到千里之外的北京课堂。与此同时,北京课堂通过打印机实时接收打印,两地学生同时根据云南学生课堂生成图形进行现场创作,最终通过云端实时展示在同一屏幕中。生生、师生、师师根据作品进行方法和感受的互动交流,学生们在辩论、质疑声中互通有无。
  这其实是一场云端的素养教育扶“贫”——将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和人大附小特色创意美术课通过云端,与相对教育资源薄弱的云南兰坪地区的师生共享。这堂课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真真切切地实现了千里之外优质资源实时共享。这是一次云端的对“画”、一次全新的挑战、一次创意的互动,更是对身为教师的我的一次身心的洗礼、一次自我的突破。
  这堂课通过在线网络教学应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停课不停学”期间的关键保障;另一方面为探索“互联网+”线上融合教学模式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的保障。这是双师课堂、两校区互联互通课堂的精彩呈现。

一次创意的互动


  这堂课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创作媒材——废纸板激发学生的创意。废纸板这种媒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材料自身特点可画、可撕、可刻、可折、可卷……对于激发孩子创意想象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三年级学生属于中段教学,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敢于尝试、敢于探究是这一时期孩子的本性。巧用废纸板开展创意美术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撕、玩中画、玩中拼、玩中赏、玩中评。
  两地孩子们通过云端实时共享集合作品。在对比赏析中,孩子们互评作品,不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互通有无,而且在情感上也达到了共鸣。当我把上课伊始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美术课使用废纸板创作,而不使用普通的纸张呢”?再次提出时,云南的同学一语道破——环保。北京的孩子补充说,它不仅环保,而且还可以达到纸张达不到的效果。在随后的互动中,北京的孩子说:“生活中有很多快递箱,用它可以裁剪出很多的纸板,用废纸板创作属于二次利用,可以节约纸张。”我进一步告诉孩子们:“纸张是由树木、竹子等高纤维的植物制成。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我们的古人用智慧创造了奇迹。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节约纸张,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我们一个班一天能节约多少张呢?一个学校呢?中国14亿人口呢?”两地的孩子们听了这段话沉默了。最后,我说:“节约纸张就是植树造林!”当听到这句话时,两地学生不约而同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给学生感悟美術作品的机会。这堂云端美术课恰恰是将首都优质的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辐射的一种尝试。废纸板作为一种常见媒材,在全国各地都是较为常见的,所以因地制宜地裁剪废纸板,使用北京教师传授的方法学习,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一次素养的扶“贫”


  课后,北京的孩子对云南的孩子说:“云南的小朋友你们好,我觉得今天你们画的画特别好,线条也特别好,以后要向你们学习,互通有无。”
  云南的孩子们说:“谢谢刘老师为我们上的这节课,我学会了撕画的方法,我一定会记在心里。” “这节课我很高兴能和北京的同学见面,谢谢您。” 从孩子们朴实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张废纸板留给孩子们的是创意的启发,一次云端美术对“画”留给孩子们的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有时一节课不仅仅是一节课,一节课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目标,改变孩子的理想,改变孩子的未来……

一次大爱的展现


  人大附小郑校长通过云端和远在云南的孩子们、助教美术教师进行了交流。云南助教李老师感慨地说:“感谢郑校长组织的这次云端美术课,是您让这里的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今天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废纸板撕画,特别有新鲜感,刚刚看了我们云南学生和北京孩子的作品,各有各的特点,非常棒!北京孩子的作品各方面都很到位,值得我们学习!”
  郑校长亲切地对孩子们和老师说:“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活动,这是一节富有创意的美术课。在人大附小除了有纸板箱撕画的创意,还有很多利用废旧材料等其他创意,将来有机会欢迎兰坪的孩子到北京来,到人大附小来;也请云南老师到北京来,刘老师到云南去,给同学们带来更好的教育机会。”


这是一堂云端对”画“课程

一次自我的突破


  “云南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可以用这个优势让孩子们用废纸板与其他材料结合,创作更多丰富多彩有创意的少数民族服饰。”“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可以借助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身边材料,带领学生创作有关民族的艺术品、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
  云南助教老师的话,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对于教师而言,专业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一节课不仅能拓宽教师的眼界,而且能改变教师的思路。
  一张废纸板,一堂创意课;一次云对画,一段教育情。2020年,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放眼望去,我们的国家富了,我们的国家强了。我们的教育不贫,“贫”的是创新与思考……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小时候,看《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感觉这一情形,分明是宋江的不是,心中之事为什么非要在酒肆中题写出来,白纸黑字,立此存照。后来,埋头故纸堆中,为古都老字号们一一考据,发现,京城城南竟真有这么一间“酒楼”,四壁供文人墨客到此题诗抒怀不说,饭店中的招牌菜竟是这些文人名士相授……待我细细考据,不得了,从大书法家何绍基、帝师翁同龢到香帅张之洞等等,皆是此间常客。清末
期刊
提起香厂路,老宣武的许多人都知道,老天桥人就更别说了。香厂路在天桥西面,先农坛的北面。但现在,这里的人对香厂路已经没有什么过多的印象。何谓香厂路?该路位于现在的西城区东南部,东起留学路,西至阡儿胡同。明清时期,胡同附近为低洼之地,称为香厂,传说是由于此地多有制作香贩香者而得名。而香厂路在北京城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今的年轻人恐怕知道的不多。印证北京最早的市政建设历史  香厂路, 曾是
期刊
在北京城市中轴线的西侧,有一条街道,遍布经营文献典籍、书法字画、碑帖尺牍、文房四宝、古玩玉器、古旧书刊的店铺,文化氛围浓郁,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琉璃厂。对顾客以“年兄”相称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沃尔玛进入我国的前后,“顾客是上帝”,“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顾客如果有错误,请参看第一条”,“谁是第一,顾客”等一连串的沃尔玛口号,也随之传来,并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流行语
期刊
“绿色风尚”环保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8年。前门西河沿街作为垃圾不落地的试点街巷,在2018年7月份陆续撤除街巷内的固定垃圾桶。居民将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开,每日两个时段定时交给环卫工人集中回收。前西社区为了推进街巷垃圾不落地工作、宣传垃圾分类及引导居民自觉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及定时投放垃圾的习惯,于2018年7月,成立了“绿色风尚”环保志愿服务队,由20名社区志愿者组成。环保队的
期刊
如今,70岁靠上的北京人大都是喝井水长大的。资料表明,1949年全市自来水利用率只有30%。那时,水井在大街小巷仍然是灿若星宿。北京人打井取水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也就是说水井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横行”了近3000年。在那一口口水井下面,窝藏着深不可测的历史,也窝藏着数不清的愉悦和凄惶。北京与水井的特殊缘分  聪明的北京人从诞生那天起,就知道依水而居。不管是“ 北京人”“田园人”“山顶洞人”,还是“
期刊
最近一次去首都体育馆(简称“首体”),大概是在几年前。那时候的首体,基本上被花样翻新的展销会与音乐会所占据。这与我儿时印象中的首都体育馆并不完全一致。前不久,我从首体门前路过,发现那里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场馆改造,希望改造后的首体,还能多多少少地留下些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首都体育馆,年代的记忆第一次邂逅在睡梦中度过  儿时的首体,不过是参观了北京动物园、北京天文馆之后的顺带“景点”。当然,对于体育活
期刊
童话的美  我家是在1997年升级用上了彩色电视机,仍然清晰地记得看的第一部剧是动画片,彩色世界带给我的视觉冲击至今记忆如新,用惊为天人也不足以形容。树是红橙黄绿青千姿百态,花是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天上的云要么白得洁净,要么蓝得透澈,要么黑得发亮,连脚下的泥土石块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我生命中上的第一节审美课,这种美实难用言语穷尽,我想唯童话能概之。时隔二十几年,观看湖南省木偶戏皮影艺术保护中
期刊
尽管面前的是一张朴素的铅笔画,然而,强烈的光影对比,让我感受到了阳光的耀眼。静谧而灰色的砖墙上爬满了丝瓜叶子,每一片叶子都在努力投射出阳光的温度。水缸、花盆、斜倚着墙的自行车……甚至门口站立的那只小狗都让这幅只有灰白色彩的画作产生了极强的动感。仿佛我就站在这老北京院落的门口,勃勃的生机与古老的青砖灰瓦瞬间立体起来,下一刻我就要走进那古老的胡同中。  这就是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中北京胡同的魅力。看似画的
期刊
我生在胡同,长在胡同,是满族镶红旗人,从民国时期起,我家就定居在北京地安门内的四合院。这个胡同叫东吉祥,胡同不长,我家的那个院子,在东吉祥胡同的尽西头,而胡同的东头,就是东板桥。少年时,我就读东板桥小学。所以我心中一直潜藏着的,对于老北京文化的眷恋,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东板桥这个印痕。  十年知青铸梦,返城回京,目睹了古城的拆迁改造。当我看到这么多的胡同被拆毁消逝,儿时的记忆没有了心灵的寄托,一種北京
期刊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近些年,相声艺术逐渐成为娱乐圈的一门“显学”。对于赵保乐而言,则是自40 多年前起,相声就成了他毕生为之追求的艺术生命,也是让他不断跨界出圈、载誉而归的人生支柱。  谈起相声艺术,赵保乐的话总是特别多。从小在“戏迷”父亲的影响下,他7 岁就登台表演京剧。父亲在幕布下悠悠地拉着京胡,他吱吱呀呀开嗓亮唱的画面,是赵保乐对于艺术的最初始印象。第二个与艺术有关的人生画面,该是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