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陇东,位于甘肃省的东部,主要包括今天的平凉和庆阳一带。在西周以前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是我国农业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这一重农传统对陇东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影响颇深,尤其是民俗艺术。陇东的民俗艺术,门类众多,艺术个性独特,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色彩。
关键词:陇东;民俗艺术;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一、陇东民俗艺术的农耕文化渊源
陇东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和陕西、宁夏接壤,是古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点。但是由于地势上的相对封闭,使得这一地区悠久的农耕文化一直保存较为良好。比如,今天在庆阳一带民间较为常见的民俗剪纸《扫天婆》。这种貌似简单粗糙的剪纸,若从学院派的角度来审视,在某些程度上还不能划分到真正的艺术大流之中。若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考察,它却有着神奇的巫术色彩。这种剪纸的出现,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陇东一带历来以农业为主,这个既定的社会事实使得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的丰欠有着重要的影响。
陇东民俗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文化痕迹,它的风格特征介于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这一切都和陇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密切联系。据考古发掘说明,遍布陇东的仰韶文化与甘肃的仰韶文化(即马家窑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属中原文化体系。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和南迁,陇东一带成为了一个汉族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频繁交流之地。一股强劲的血液开始注入了古老的陇东文化,以至于流传下来的民俗艺术也带上了明显的地域痕迹,尤其是正宁彭粉女和镇原祈秀梅的剪纸作更好地继承了这一文化禀赋。
春秋时期,陇东地区曾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义渠戎国,秦灭其后置安定郡(郡址今平凉)和北地郡(郡址今庆城马岭),汉因袭。秦长城经环县向东,秦直道沿子午岭向北,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沿泾河、环江,经陇东通向西北。这就注定了,陇东在历史上不可能被彻底地遗忘,它的文化在艰难中也向前发展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陇东一带的文化带有明显的“胡气”和宗教色彩。在陇东剪纸中有着明显的例证,如剪纸作品中常见的符号“佛手”,这和陇东一带的佛教文化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二、陇东民俗艺术的地域特征
(一)第一大流派:地处陇东东部地区,主要包括正宁、宁县、合水、庆城、华池、环县一带。其中环县的道情皮影和正宁的香包目前最具国内外影响,尤其在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大背景下,环县的皮影艺术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系。在国内的学术界起了广泛的关注,庆阳香包已经取得了和千阳布艺相媲美的地位。环境影响文化的性格,这一地带的剪纸原始古朴,在风格上趋于内敛,带有明显的儒释道文化色彩。尤其魏桂花、王志英、彭粉女等人的作品更具代表性。正宁彭粉女的剪纸,原始、内敛、柔和。这一点在她的作品《生命樹》,《抓髻娃娃》中均有体现。
(二)第二大流派:地处陇东中部地区,主要包括西峰和镇原一带。西峰地处董志平原,地势相对来说较为平坦。和庆阳其他地方想必,西峰一带从古到今都是庆阳地区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所以的西峰的民俗带有较强人文色彩,比如它的香包作品和剪纸作品大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而镇原尽管地势较为复杂,平原和山川均有分布,但尤其历史文化传统优良。和东部的宁县一样都是历史文化名人古里,在民俗艺术也能紧跟时代脚步。这一带的民俗艺术大师,主要有刘杏、祈秀梅。其中祈秀梅的影响最大,她曾受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前去讲学。这对抬高庆阳民俗艺术的地位,扩大庆阳民俗艺术的国内外影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的作品内涵丰富,充满着对生命和生活的强烈感情。
(三)第三大流派: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泾河的上游的丘陵地带,包括今天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灵台以及庄浪。由于今天的行政区域的划分,这一带今天属于平凉市管辖。在文化政策上和庆阳市有着一定区别,庆阳市以香包节为契机竭力打造自己的综合文化品牌。平凉市,在历史上和庆阳市相比而言,尽管也以农耕为主,但是由于周人先祖主要活动在董志塬一带。再加上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夺和融合。导致平凉一带的社会文化风俗,和庆阳地区虽较为相近,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平凉和庆阳相比,在文化上呈现为明显的多元色彩,这和平凉特殊的地势有着一定的关系。从古到今,城市一直都是经济文化的中心。平凉和庆阳相比,离甘肃省经济文化中心兰州稍近。众所周知,从古到今但兰州文化威慑力远远不及陕西的西安市。这一点使得平凉民俗文化虽以反映农耕为主题,但在艺术成就上远远不及庆阳。尽管庆阳有的艺术门类平凉也有,但庆阳的更具有艺术代表性。平凉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民俗艺术大师代有李芸花等人。
三、陇东民俗艺术发展的时代困惑
(一)陇东民俗艺术在技艺传承上出现了断层
在陇东从事民俗艺术创作工作的都是一些年势稍高的老人,其中广大妇女为主。偶尔有几个年轻的晚辈和后生,但很少有人愿意立志于民俗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上。这和大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是经济社会。人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心理尺码:即凡是以经济效益为准则。而民俗艺术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技艺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对民俗艺术不乏的钟爱。老一辈艺人虽大都目不识丁,但他们对民俗艺术心存一份永不枯竭的热情。民俗艺术创作只不过是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诠释和理解罢了。比如正宁的彭粉女老艺人,年逾古稀,头发苍白,不能识文断字,从外表看和一般的农村妇女无甚区别。她的作品古朴幽深,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内敛。这种简单随和的艺术风格,和其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作品从色彩讲大都以红色为主,风格较为古朴苍劲。在具体的剪法上,用的是传统的“绕剪法”。我认为带有浓重的道家思想。和带有强烈法家痕迹的年轻艺人区别甚大。其实在农村老一辈人大都用此剪法,扫天婆和送病娃娃就是简单剪出轮廓,不做无意义的刻饰,每一个剪纸符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那么如何解决呢?尤其是如何很好的继承下民俗艺术的创作灵魂呢?艺术根源于生活,和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剪纸艺术,目前在国内有一部分民俗专家往往把其命名为“民俗剪纸”。这其中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因为剪纸不是一门单为审美为最终目的的纯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功用。比如在一些传统的民俗节庆上,还有人生礼仪上,通常会用到一些剪纸作品。与此同时,一些宗教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和思想,也用到了大量的剪纸作品。如幡和门笺。陇东民俗艺术在传承上出现断层,第一个原因是传统农耕文化在新形势下遭受到了挑战。目前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迅速碰撞时,文化的定位出现了暂时的迷失和间隙,这需要一个过程来磨合。我认为陇东民俗艺术在传承上目前只是一个短时间的断层,而不是断代!经济发展有内在规律来调节,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陇东民俗艺术会在成长起来的陇东文化当中继续大放异彩。
(二)市场“休克式”的抢救
市场是以利益为最终存在目的的,在众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之时,市场便很快地跳了出来保护,珍稀的民间艺术品价格一下飞涨。这一现象本身给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情况,喜忧参半。在陇东地区一度出现了一个乡镇一个或者几个香包公司,很多剪纸作品一夜之间琳琅满目,摆上集市。一些颇具特色的剪纸艺人因为追求市场效益,为了满足普通消费者的口味,艺术水准迅速下滑。陇东大搞的“香包节”一年不如一年,不管是作品,还是人气和商业效益。这背后都有着令人认真思考的深刻原因,首先从事香包产业的人急功近利,没有深入贯彻领会政府大搞香包节的政策。其次,是市场的导向左右在某些时候会失真,要求从事香包生产和研究的艺人和学者要慎重思考和分析民俗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总体而言,民俗艺术在新形势下必须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道路,不可以盲目模仿文化集成式发展策略。
(三)学院派的介入创作和研究
陇东剪纸,前面已经讲过是和陇东的民俗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民俗价值的民俗物象之一。学院派的介入是被遗落的民间剪纸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和关注,使民间文化和文人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但相对而言,尽管民间文化不能用优劣来定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学院派的力量明显地占有优势,可能会给民间文化带来两个极端:一个是民间文化被吞没,也就是被融化;另一种就是被抬高,或者神秘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是有发展空间的,不可能十全十美,民间剪纸艺术也情同此理。所以理性地看待学院派的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陇东民俗艺术是一方水土和文化孕育的结果,有着丰富的文脉和地脉。它的流派和艺术特点根源于它的两根血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它面临的困惑也就是陇东文化本身的困惑,这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靳之林.陇东民俗剪纸[J].民俗文化论坛,2008,(4).
[2]郭屹梅.流传是一首歌[J].艺术长廊,科技文化(下旬刊),2007,(12).
[3]李建荣.庆阳剪纸的原生态价值[J].视觉·经验,2007,(2).
[4]柯杨.陇东民间艺术:在传统与现代间行进[J].民俗文化论坛,2008,(4).
关键词:陇东;民俗艺术;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一、陇东民俗艺术的农耕文化渊源
陇东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和陕西、宁夏接壤,是古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点。但是由于地势上的相对封闭,使得这一地区悠久的农耕文化一直保存较为良好。比如,今天在庆阳一带民间较为常见的民俗剪纸《扫天婆》。这种貌似简单粗糙的剪纸,若从学院派的角度来审视,在某些程度上还不能划分到真正的艺术大流之中。若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考察,它却有着神奇的巫术色彩。这种剪纸的出现,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陇东一带历来以农业为主,这个既定的社会事实使得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的丰欠有着重要的影响。
陇东民俗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文化痕迹,它的风格特征介于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这一切都和陇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密切联系。据考古发掘说明,遍布陇东的仰韶文化与甘肃的仰韶文化(即马家窑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属中原文化体系。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和南迁,陇东一带成为了一个汉族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频繁交流之地。一股强劲的血液开始注入了古老的陇东文化,以至于流传下来的民俗艺术也带上了明显的地域痕迹,尤其是正宁彭粉女和镇原祈秀梅的剪纸作更好地继承了这一文化禀赋。
春秋时期,陇东地区曾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义渠戎国,秦灭其后置安定郡(郡址今平凉)和北地郡(郡址今庆城马岭),汉因袭。秦长城经环县向东,秦直道沿子午岭向北,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沿泾河、环江,经陇东通向西北。这就注定了,陇东在历史上不可能被彻底地遗忘,它的文化在艰难中也向前发展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陇东一带的文化带有明显的“胡气”和宗教色彩。在陇东剪纸中有着明显的例证,如剪纸作品中常见的符号“佛手”,这和陇东一带的佛教文化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二、陇东民俗艺术的地域特征
(一)第一大流派:地处陇东东部地区,主要包括正宁、宁县、合水、庆城、华池、环县一带。其中环县的道情皮影和正宁的香包目前最具国内外影响,尤其在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大背景下,环县的皮影艺术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系。在国内的学术界起了广泛的关注,庆阳香包已经取得了和千阳布艺相媲美的地位。环境影响文化的性格,这一地带的剪纸原始古朴,在风格上趋于内敛,带有明显的儒释道文化色彩。尤其魏桂花、王志英、彭粉女等人的作品更具代表性。正宁彭粉女的剪纸,原始、内敛、柔和。这一点在她的作品《生命樹》,《抓髻娃娃》中均有体现。
(二)第二大流派:地处陇东中部地区,主要包括西峰和镇原一带。西峰地处董志平原,地势相对来说较为平坦。和庆阳其他地方想必,西峰一带从古到今都是庆阳地区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所以的西峰的民俗带有较强人文色彩,比如它的香包作品和剪纸作品大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而镇原尽管地势较为复杂,平原和山川均有分布,但尤其历史文化传统优良。和东部的宁县一样都是历史文化名人古里,在民俗艺术也能紧跟时代脚步。这一带的民俗艺术大师,主要有刘杏、祈秀梅。其中祈秀梅的影响最大,她曾受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前去讲学。这对抬高庆阳民俗艺术的地位,扩大庆阳民俗艺术的国内外影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的作品内涵丰富,充满着对生命和生活的强烈感情。
(三)第三大流派: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泾河的上游的丘陵地带,包括今天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灵台以及庄浪。由于今天的行政区域的划分,这一带今天属于平凉市管辖。在文化政策上和庆阳市有着一定区别,庆阳市以香包节为契机竭力打造自己的综合文化品牌。平凉市,在历史上和庆阳市相比而言,尽管也以农耕为主,但是由于周人先祖主要活动在董志塬一带。再加上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夺和融合。导致平凉一带的社会文化风俗,和庆阳地区虽较为相近,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平凉和庆阳相比,在文化上呈现为明显的多元色彩,这和平凉特殊的地势有着一定的关系。从古到今,城市一直都是经济文化的中心。平凉和庆阳相比,离甘肃省经济文化中心兰州稍近。众所周知,从古到今但兰州文化威慑力远远不及陕西的西安市。这一点使得平凉民俗文化虽以反映农耕为主题,但在艺术成就上远远不及庆阳。尽管庆阳有的艺术门类平凉也有,但庆阳的更具有艺术代表性。平凉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民俗艺术大师代有李芸花等人。
三、陇东民俗艺术发展的时代困惑
(一)陇东民俗艺术在技艺传承上出现了断层
在陇东从事民俗艺术创作工作的都是一些年势稍高的老人,其中广大妇女为主。偶尔有几个年轻的晚辈和后生,但很少有人愿意立志于民俗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上。这和大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是经济社会。人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心理尺码:即凡是以经济效益为准则。而民俗艺术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技艺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对民俗艺术不乏的钟爱。老一辈艺人虽大都目不识丁,但他们对民俗艺术心存一份永不枯竭的热情。民俗艺术创作只不过是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诠释和理解罢了。比如正宁的彭粉女老艺人,年逾古稀,头发苍白,不能识文断字,从外表看和一般的农村妇女无甚区别。她的作品古朴幽深,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内敛。这种简单随和的艺术风格,和其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作品从色彩讲大都以红色为主,风格较为古朴苍劲。在具体的剪法上,用的是传统的“绕剪法”。我认为带有浓重的道家思想。和带有强烈法家痕迹的年轻艺人区别甚大。其实在农村老一辈人大都用此剪法,扫天婆和送病娃娃就是简单剪出轮廓,不做无意义的刻饰,每一个剪纸符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那么如何解决呢?尤其是如何很好的继承下民俗艺术的创作灵魂呢?艺术根源于生活,和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剪纸艺术,目前在国内有一部分民俗专家往往把其命名为“民俗剪纸”。这其中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因为剪纸不是一门单为审美为最终目的的纯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功用。比如在一些传统的民俗节庆上,还有人生礼仪上,通常会用到一些剪纸作品。与此同时,一些宗教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和思想,也用到了大量的剪纸作品。如幡和门笺。陇东民俗艺术在传承上出现断层,第一个原因是传统农耕文化在新形势下遭受到了挑战。目前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迅速碰撞时,文化的定位出现了暂时的迷失和间隙,这需要一个过程来磨合。我认为陇东民俗艺术在传承上目前只是一个短时间的断层,而不是断代!经济发展有内在规律来调节,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陇东民俗艺术会在成长起来的陇东文化当中继续大放异彩。
(二)市场“休克式”的抢救
市场是以利益为最终存在目的的,在众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之时,市场便很快地跳了出来保护,珍稀的民间艺术品价格一下飞涨。这一现象本身给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情况,喜忧参半。在陇东地区一度出现了一个乡镇一个或者几个香包公司,很多剪纸作品一夜之间琳琅满目,摆上集市。一些颇具特色的剪纸艺人因为追求市场效益,为了满足普通消费者的口味,艺术水准迅速下滑。陇东大搞的“香包节”一年不如一年,不管是作品,还是人气和商业效益。这背后都有着令人认真思考的深刻原因,首先从事香包产业的人急功近利,没有深入贯彻领会政府大搞香包节的政策。其次,是市场的导向左右在某些时候会失真,要求从事香包生产和研究的艺人和学者要慎重思考和分析民俗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总体而言,民俗艺术在新形势下必须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道路,不可以盲目模仿文化集成式发展策略。
(三)学院派的介入创作和研究
陇东剪纸,前面已经讲过是和陇东的民俗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民俗价值的民俗物象之一。学院派的介入是被遗落的民间剪纸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和关注,使民间文化和文人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但相对而言,尽管民间文化不能用优劣来定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学院派的力量明显地占有优势,可能会给民间文化带来两个极端:一个是民间文化被吞没,也就是被融化;另一种就是被抬高,或者神秘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是有发展空间的,不可能十全十美,民间剪纸艺术也情同此理。所以理性地看待学院派的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陇东民俗艺术是一方水土和文化孕育的结果,有着丰富的文脉和地脉。它的流派和艺术特点根源于它的两根血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它面临的困惑也就是陇东文化本身的困惑,这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靳之林.陇东民俗剪纸[J].民俗文化论坛,2008,(4).
[2]郭屹梅.流传是一首歌[J].艺术长廊,科技文化(下旬刊),2007,(12).
[3]李建荣.庆阳剪纸的原生态价值[J].视觉·经验,2007,(2).
[4]柯杨.陇东民间艺术:在传统与现代间行进[J].民俗文化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