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就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中,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选用难,这两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基于思政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进行培养,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就业能力结构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的问题,详细探讨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就业能力结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013-02
新时代我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整体上就业形势良好,然而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人在就业上存在困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校不断扩招不但将更多的人才提供给社会,同时,伴随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中供需不平衡。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水平,才能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获得优势,顺利实现就业。
一、就业能力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能力是指个体符合市场需求,实现职业价值的集合,并受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而变化。就业能力结构是个体静态基本素质和动态过程特征的综合架构,其中个体的品质、个体的基本工资能力、个体专业技能、个体求职应聘的能力等,均是就业能力结构方面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环节,只有思想过硬,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合格的人才,才是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只有思想政治育做好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完成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才能完成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灵活,贴近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从而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基本工作能力等;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内在就业能力结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环境等对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结构造成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实践技能不足。一方面,大学生整体上创业人数非常少,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缺乏独立自主、主动创业的意识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导致不能胜任工作任务。现阶段就业双向选择,然而自主选择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造成大学生缺乏自信心。
第二,在求职应聘和职业规范方面大学生存在不足。大学生学习、求职等都需要职业规划的引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欠缺的突出表现为:对职业规划缺乏重视、自我评价不客观不全面、缺乏全面的职业规划观念等。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进行求职,导致职业意向、职业兴趣不明确,在求职过程遭遇到挫折。
第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比较低。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员工,相应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的要求,都较大幅度提升。企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核。然而,大学生在敬业精神、合同违约、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欠缺。在对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能力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取的的作用。
第四,大学生缺乏客观全面的职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职业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职业兴趣、工资待遇、职业前景、工作地位等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功利化,缺乏长远的职业观念。
2.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不足。现阶段高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不科学。部分专业对于预期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评估不合理,造成专业满意度不高。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课程缺乏体系性,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部分高校设置课程单一,综合课程欠缺,造成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综合素质欠缺。高校课程设置需要不断完善。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基本能够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把握,也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现代化设备等设备资源,充分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是只进行理论课讲授,缺乏实践操作,理论乏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另外,加上实践操作课的欠缺,导致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不足,由此影响了大学生的基本的工作能力。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高校输出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就业指导,高效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完善。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通常集招生、档案、就业、信息发布等综合事务于一体,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专业化与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限,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路径
1.培养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结构的途径
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多元化教育载体中,“课堂思政”是其中最有效的模式,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并融入进去,实现教育目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的道德素质。在就业指导中,教师首要全面解读就业政策,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客观分析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第二,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树立就业导向,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融入教学日常,进行系统培训。课程设置方面,要形成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案,通过精准化的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增强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理解,充分认识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行业发展面临形势,使其自我加压,有目的地加强实践锻炼和技能水平提升,争取更多就业信息。
第三,重视职业道德培养。企业对人才具有多元化需求,专业差异对大学生就业的限制日益减弱,企业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个人文明素质更加看重。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类实践能力提升的活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方向,针对就业方向需求,不断地锻炼符合自身的综合能力,使自身价值在工作岗位和企业发展中得到实现。
2.培养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结构的途径
第一,高校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高校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从自身办學资源出发,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改革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体系进行积极探索,使大学生培养的职业化水平提高。高校从地方经济实际与岗位需求出发,对培养目标进行制定,凸显培养特色,突出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第二,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的出台支持大学生就业。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就业等给以鼓励。政府加大改革有关配套制度的力度,打破固有壁垒,提高就业比率。大学生就业政策要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基于实处管理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细化各项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全面充分的就业信息提供给大学生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郭欣,娄淑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2]杜红芳.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3]魏彬.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
(责任编辑:李凌峰)
关键词:思政;就业能力结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013-02
新时代我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整体上就业形势良好,然而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人在就业上存在困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校不断扩招不但将更多的人才提供给社会,同时,伴随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中供需不平衡。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水平,才能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获得优势,顺利实现就业。
一、就业能力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能力是指个体符合市场需求,实现职业价值的集合,并受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而变化。就业能力结构是个体静态基本素质和动态过程特征的综合架构,其中个体的品质、个体的基本工资能力、个体专业技能、个体求职应聘的能力等,均是就业能力结构方面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环节,只有思想过硬,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合格的人才,才是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只有思想政治育做好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完成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才能完成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灵活,贴近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从而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基本工作能力等;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内在就业能力结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环境等对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结构造成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实践技能不足。一方面,大学生整体上创业人数非常少,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缺乏独立自主、主动创业的意识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导致不能胜任工作任务。现阶段就业双向选择,然而自主选择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造成大学生缺乏自信心。
第二,在求职应聘和职业规范方面大学生存在不足。大学生学习、求职等都需要职业规划的引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欠缺的突出表现为:对职业规划缺乏重视、自我评价不客观不全面、缺乏全面的职业规划观念等。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进行求职,导致职业意向、职业兴趣不明确,在求职过程遭遇到挫折。
第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比较低。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员工,相应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的要求,都较大幅度提升。企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核。然而,大学生在敬业精神、合同违约、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欠缺。在对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能力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取的的作用。
第四,大学生缺乏客观全面的职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职业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职业兴趣、工资待遇、职业前景、工作地位等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功利化,缺乏长远的职业观念。
2.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不足。现阶段高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不科学。部分专业对于预期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评估不合理,造成专业满意度不高。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课程缺乏体系性,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部分高校设置课程单一,综合课程欠缺,造成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综合素质欠缺。高校课程设置需要不断完善。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基本能够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把握,也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现代化设备等设备资源,充分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是只进行理论课讲授,缺乏实践操作,理论乏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另外,加上实践操作课的欠缺,导致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不足,由此影响了大学生的基本的工作能力。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高校输出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就业指导,高效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完善。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通常集招生、档案、就业、信息发布等综合事务于一体,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专业化与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限,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路径
1.培养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结构的途径
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多元化教育载体中,“课堂思政”是其中最有效的模式,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并融入进去,实现教育目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的道德素质。在就业指导中,教师首要全面解读就业政策,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客观分析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第二,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树立就业导向,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融入教学日常,进行系统培训。课程设置方面,要形成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案,通过精准化的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增强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理解,充分认识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行业发展面临形势,使其自我加压,有目的地加强实践锻炼和技能水平提升,争取更多就业信息。
第三,重视职业道德培养。企业对人才具有多元化需求,专业差异对大学生就业的限制日益减弱,企业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个人文明素质更加看重。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类实践能力提升的活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方向,针对就业方向需求,不断地锻炼符合自身的综合能力,使自身价值在工作岗位和企业发展中得到实现。
2.培养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结构的途径
第一,高校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高校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从自身办學资源出发,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改革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体系进行积极探索,使大学生培养的职业化水平提高。高校从地方经济实际与岗位需求出发,对培养目标进行制定,凸显培养特色,突出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第二,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的出台支持大学生就业。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就业等给以鼓励。政府加大改革有关配套制度的力度,打破固有壁垒,提高就业比率。大学生就业政策要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基于实处管理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细化各项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全面充分的就业信息提供给大学生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郭欣,娄淑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2]杜红芳.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3]魏彬.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