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他乡[愁]几多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飞机上,李小姐满脑子空白,半坐半躺的座位也让她难以入睡。
  她是带着“为父母争口气”甚至“光宗耀祖”这样的使命离开家的。在父母的眼里,她是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孩子。所以在她顺利地考上大学以后,他们希望她的志向能更远大一些:毕业以后再去国外留学。为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她在上大学时从没有考虑过结交男朋友之类的事。在别的同学为约会、舞会忙碌的时候,她却在培训班学习英语,为出国前的“托福”考试做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的第二年,在顺利通过“托福”考试之后不久,她终于接到了美国一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这件事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快乐。相反,她经常感到焦虑不安,感到很担心。她曾半开玩笑地问过母亲:不去了行不行?她还到处向人打听到美国以后的吃住问题,以及下飞机后是否有人来接她等琐事。她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心理准备,才能使自己坦然离开依赖惯了的父母和温暖的家,独自出外闯天下。
  出国那天,全家老小都到机场送行。候机大厅里的指示牌上一再打出“准备登机”的字样,李小姐多么希望时钟就停在那里不要前进了,但这怎么可能呢?在进入检票口的那一刻,她有点无奈地挥手向父母兄妹告别,差一点就哭出声来。
  ……
  终于,飞机上的播音员通知大家“美国到了”。可李小姐竟然连一点兴奋的感觉也没有,闷闷不乐地随着人群出了机场。
  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与在家时截然不同。由于学校没有宿舍,她折腾了三个星期才勉强在一个公寓里安顿下来。李小姐既不会开车,也没有车子可开,所以,在这样一个号称是“生活在车轮子上”的国度里,外出简直寸步难行。此外,因为不习惯用英文表达,她的功课总是赶不上。为此,她每天都躲在房间里啃字典,生活极其枯燥、乏味。每到星期五情况更糟,别人在尽享周末欢乐时光,而她却只能独对寂寞。正因为这样,每天睡觉之前她总要庆幸一番: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要是天不再亮该有多好!偏偏她还经常失眠。
  三个月下来,李小姐满面愁容,苦不堪言,经常掉眼泪。
  她曾连续写了好几封信,也打了好几次电话给家里,表达她想回国的念头,但所听到的都是反对声与责备声。她痛苦极了,悔恨交加。
  慢慢地,她开始不去听那些让她感到吃不消的课程了。几星期后,她干脆成天躲在房间里,闭门不出,连三餐都随便一吃应付了事。同学们轮流来安慰她,但都没什么效果,最后不得已,把这些情况转告了她的父母。等父亲赶到美国时,李小姐已足足瘦了几千克,没有了往日的神采。父亲看了觉得不对劲,决定带她回家休养休养再说。
  回国两星期后,李小姐的情况还不见起色:她不愿意见人,连吃饭都要督促。看看实在不行了,她父母只好找医生商量。医生建议送她到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李小姐父母听后都感到非常诧异:女儿离家才短短的几个月,怎么就在精神上出了问题呢?不过,他们还是接受了医生的忠告。
  
  本案解析:
  李小姐的确生病了,而且,是一种精神疾病,具体地讲,是由环境适应障碍引起的情绪低落,以及行为、工作能力的衰退。
  什么是环境适应障碍呢?当一个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他已经依赖惯了的家庭,去过绝对自立的生活时,由于学业(或工作)上的压力、语言上的隔阂、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等因素,当事人无法面对现实,就会在潜意识中采取退缩态度来逃避这些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这就是环境适应障碍。患了环境适应障碍后,患者一般都会像李小姐那样,产生抑郁与焦虑情绪,以及行为、情绪、工作能力等方面的障碍及退缩、逃避等症状。环境适应障碍还具有以下的特征。
  1.必定与突然性的环境改变有关,从而使当事人丧失了某些“权利”,或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开。李小姐的病就与她离家去美国留学有密切的关系。
  2.症状并不会在外界压力下立刻产生,通常是在三个月内逐渐发生。李小姐的情况也与此相符。
  3.症状不因环境改变立刻好转,需假以时日,才能慢慢痊愈,甚至也可能因为压力久久不能消除而导致慢性环境适应障碍。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像李小姐一样,离乡背井去他乡、他国求学、就业,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好好的,惟独李小姐出了毛病?
  研究环境适应障碍的原因后发现,常常是患者本人的某些性格方面的异常,导致了他们在离家或环境改变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一般最常见的是被动依赖型或癔症型性格异常。患者原本就有明显的被动、依赖性格,需要别人额外的照顾。也就是说,病人的性格不够成熟,其心理并不是随着生理上的发育而发展。因此,在家人的保护和关怀下,他往往可以过得很好,甚至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是,一旦需要真正独立,社会以及家庭对他的要求不再像以往那样(比如,只要功课好就行了)的时候,他就特别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不良甚至环境适应障碍。李小姐正是这种情况。
  治疗环境适应障碍时,改变环境当然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重塑患者的性格,使其以更成熟的态度来面对随着年龄增长而必将面临的各种压力。因此,患者有必要接受心理治疗。当然,在急性期时,适当使用少量的抗焦虑、抗抑郁及放松肌肉的药,都可以达到使症状快速消除的效果。
  李小姐不需多久就可以出院了。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如果一个人在以往就有适应能力不强的现象,除了在学校能念好书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也没什么爱好,就别让他贸然地单独长期出国求学。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能变得更坚强,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 另外,当事人也要学一点心理调节的技巧,以使自己在新的环境中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毕竟,人在他乡,要承受在家时想象不到的各种压力。
其他文献
一天,门诊部来了位中年妇女。她姓刘,今年50岁。前不久,她在出国前体检中被发现“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后经某皮肤性病防治所再次检查,确诊为早期梅毒。那里的医生关照她每星期打一针苄星青霉素,连续三个星期,以后每隔三个月到医院验血复查一次,至少需要观察一年。刘女士的女儿在美国很快就要生小孩,几次来电话催她早点出国,帮忙照顾孩子。现在,刘女士被查出了性病,一时去不了美国,又不好跟女儿明说,因此非常着急,
期刊
当一个人外出遇到紧急情况(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等)时,应该怎么向家人呼救呢?也许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美国一家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个人安全系统”。该系统包括座机和呼叫器两个部分。座机放在家中,在家庭电源的支持下即可工作。呼叫器可随身携带,也可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由于具备防水功能,所以在洗澡或游泳时也可使用。发生特殊情况时,按动呼叫器上的“呼”键。座机收到信号后会发出很大的响声,提醒在家的每一个人。然
期刊
尊敬的刘医生:  您好!我是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了十多年的女孩子,希望您在听了我的诉说后,为我出出主意。  这一切都是从我上高一后(那时我15岁)开始的。可能因为“自我意识”增强了,我突然发现:每当老师课堂提问到我或要求我到黑板上做题时,自己就会心慌、站不稳、手发抖,根本无心回答、做题。但我想不出改正这种“坏习惯”的办法,也没太在意,只是偶尔有些烦恼。  上大学以后,语文老师为了锻炼大家的口才,要求
期刊
早泄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人们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要说对它已经充分了解也不尽然。事实上,对早泄的误解由来已久,即使是医学专业书籍和杂志,有关早泄的描述和解释也不尽相同。要还早泄真实面目,必须从如何判断早泄入手。  以往对早泄的诊断着重在时间上,认为从阴茎插入至射精的标准时间为2~6分钟,于是这个时限便成为判断早泄的标准。但是,在性生活中很少有人用钟表来记时,这种判断方法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惑和误
期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些“客人”和浓妆艳抹、穿着暴露的 “小姐”正三三两两、旁若无人地走进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场所——西安市青少年宫。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地是二楼的“青春舞厅”。而此时,青少年宫在三楼开办的各种培训也即将开始。一些家长手里大包小包,背着吉他、电子琴,带着兴奋的孩子也走进了青少年宫的大门,与那些举止轻佻的年轻女郎擦肩而过……这是西安当地记者在今年3 月4 日晚暗访该青少年宫时观察到的
期刊
林洁是家里的独苗,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受到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是这个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宠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一切都顺顺当当。她聪明才智明,好强,一向都是斑里的“花儿”。也许正因为她美丽而娇嫩,从未受到斥责和挫伤,所以一次不经意中发生的事件,给她造成了事先想象不到的打击。  那天,父母都出差离家了,她因为感到寂寞和害怕,就约同班同学高健来家一起看VCD。晚上10点多钏高健回家时,却发现林
期刊
期刊
林洁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我这里看病的。听了他们的叙述后,我初步得出结论,她患了反应性精神障碍。然后,我向林洁的父母说出我的理由。  首先,林洁有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她常常会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而且,会反复 “触景生情”:当她走进教室,见到班主任,或听到同学的讥讽时,她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有时,连梦的内容也常常与这次事件有关:梦见自己与高健“同居”的丑闻公诸于全校,校园里贴了大大的布告,校
期刊
谁会成为受伤者    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生活事件中,离婚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失败的婚姻犹如双刃剑,会伤双方的心。但受伤最深的,还是感情投资最多者,特别是那些为了婚姻孤注一掷的人——爱得越深,这恨就越切,这伤就越痛。具有癔症(歇斯底里)病态者,情绪不稳定,爱之初凭着一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离婚之时才感到自己一无所获、一切都完了。依附性较强,缺乏主见的人也是容易受伤者。婚前,她们依附于父母;婚后,则委
期刊
祸从天降 癌从何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李先生素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幸福。一天,忽然觉得头部剧烈疼痛,随之出现呕吐,次日右侧上下肢体偏瘫。到医院急诊,作CT检查发现“多发性脑转移瘤”。一纸诊断书如同晴天霹雳。肿瘤专科医生建议,在全面检查及寻找原发病灶的同时,立即开始治疗脑转移病灶。病人和家属怀疑医生的诊断。癌从何来?原发癌灶尚未找到,怎么能够接受这么无情的诊断?更不能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