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张声势

来源 :网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l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是一个可以在双打比赛中惹恼对手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你简单获得一分,我们称其为假装抢网。
  这个方法用于对手接发球时效果最佳,尤其对于在平分区接发球、右手持拍的对手。为了能够做出完美的假装抢网的动作,你需要让脚下发出声响。当你的对手向后引拍准备接发球时,用双脚制造出声响并向球场中央移动,就如同你要去抢网一样。你的脚步声需要让对手听到,同时双肩也可以向球场中央倾斜。你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骗过对手,让其以为你要抢网。
  接发球的对手将不会认为你正向球场中央移动的身体会轻易回到你预备时的位置。如果接发球的对手将球打向斜线,回给你刚发完球的搭档,那么这对你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对手受到你之前动作的影响,试着用直线穿越你,你将在非常舒适的位置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截击制胜。
其他文献
龚曙光,2011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南传媒是我国第一支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也是出版传媒板块市值最大的龙头。  2003年在《网球》杂志创刊的决策中,我深知网球在国外是一个很受尊重,也很普及的运动,中国的体育在走向改革开放的途中,它必然和网球运动有全方位的遭遇,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办一份网球杂志,对推动中国网球的职业进
期刊
2003年,我从澳洲回国度假,期间专程到上海仙霞网球中心观看在那里举行的喜力公开赛。当时,我举着一面澳洲小国旗,不断为澳洲球员菲利浦西斯和阿瑟斯加油,也许我的举止有点太过招摇,赛后,《网球》的记者曲涛把我逮住,做了个小小的采访,我也因此结下了和《网球》的不解之缘。  在她的引荐下,我从当时的某综合论坛的网球版,转战加入《网球》旗下的论坛“网球网”,并担任了总管理员,自此开始了泡网球网的日子。那几年
期刊
《网球》杂志创刊10周年,我也回国发展5周年了,一切仿佛昨天。  光阴荏苒,日子忙碌,专门停下脚步想想我们正在以及终将逝去的青春,听上去是件很奢侈的事。然而,当我翻开09年给《网球》杂志写的文章《法网,完美之旅》时,点滴往事如同雨后的苔藓般迅速、悄然、不容置疑地生长,并浓密地覆盖在我的心上。这给了我们一个梳理过去的机会,让我们有所感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前行。  巴黎,对我而言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期刊
一个人一生能有许多的回忆,但我宁可让我的回忆只停留在云南绵延的大山中,它就像是一片长满了皱褶,鲜花盛开,河流奔腾的球场,而我,长了一双道劲坚强的大脚,我只适合于这样的球场,所以我在里面一直过得乐此不彼。  2008年,《网球》杂志刊登了描写我的《一支照亮大山的火炬》,那是关于我和那座巨大球场的故事,更是云南孩子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在那些山脉的皱褶之间,人们过着荒凉贫穷的生活,我一个人不能改变这一切
期刊
2006年的时候,哥还在健友网上混论坛,有一天《网球》杂志的编辑给我打电话约稿,此人自称“火车”,我一听这名字就觉得好笑,脑海中立马闪现出那种吐着黑烟车厢里弥漫方便面味的绿皮火车形象,大学的时候挤了四年这种火车,很忌惮,但出于对码字儿发表的本能向往,我表面上半推半就其实内心很贱兮兮地答应了约稿。  当时写的文章现在已经读不下去了,题目叫《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复活》,写辛吉斯复出的,典型的稚嫩文艺青年
期刊
2006年“中国网球风云榜”颁奖典礼,让叶蓓第一次和网球产生了交集。叶蓓回忆道,当《网球》杂志邀请她做颁奖典礼主持人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自己此前没有任何的主持经验。但很快,叶蓓说服了自己,“我比较随性,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喜欢冒险和挑战。”  当然,像“中国网球风云榜”这样中国网球的最高典礼,《网球》杂志对于主持人的选择绝对是深思熟虑的,在他们看来,叶蓓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势,比如她英语
期刊
白色,蓝色,蛋青色,这样现代的建筑颜色只有在拉德芳斯这样的现代区域才找得到,那里的新凯旋门被认为是巴黎建筑的败笔。在巴黎的大多数地区,只看得到铅灰色,黑色,赭黄色这样黯淡的颜色,它们是巴黎低垂雨云在地面的反射,太阳可以使得这些颜色生动起来,植物也可以,艺术家也可以,他们在蒙帕纳斯街角灰暗的墙壁上,有着热带植物园一般绚丽的涂鸦。  这些黯淡的建筑密密麻麻,没有形状,没有规则地蔓延在平原上,初来的舞者
期刊
谢逢森回身去屋里拿杂志,拿出来的却是两张复印件,2009年9月《网球》杂志那篇感人至深的《爱如光明》刊出以后,杂志社给谢老师快递了一批杂志,但很快就被她的朋友拿光了。  作为一位75岁高龄的老者,早应该安享晚年,但过去4年,将网球作为终生事业的谢逢森仍没有离开网球,一直在从事青少年网球的培训工作。用她的话来说,还有激情,十分热爱这个事业,趁着身体还行,发挥点余热,希望能再多培养几个好苗子。  从2
期刊
2009年6月,《网球》杂志的记者谢明造访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莱阳小学,对这所上海市的特色网球学校的报道《一个小学的网球迷你秀》刊登在了《网球》杂志2009年的7月刊上。当翻开四年前的杂志,韩毓敏老师说:“这些年来这里采访的媒体不计其数,但看到这篇文章我还是能够清楚地记起当时采访的景象。”  莱阳小学的趣味网球是韩老师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搞起来的,学校也得到了上海网球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之前,
期刊
和《网球》杂志结缘快十年了,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当时正在同济准备出国读书,德语入门特难,每天平均十小时背“多一齿”,我智齿又没出全,隔三差五的牙疼,正是各种苦逼的不行。  那段时间,我养成了这辈子唯一的爱好——打网球。02年上海大师杯时,我花了六百块买了萨芬和阿加西的比赛门票,心里有流血的感觉,那可是当时很多刚毕业上班的年轻人一月的工资啊;记得比赛那天赛场还停电了,萨芬坐在司线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