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教学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发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劝导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而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晴天更是一种大彻悟,大境界。
  作为教学名篇,历来不乏大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设计案例,但翻看所有的赏析和教例,对于《定风波》中最为关键的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和教学处理,或失之皮相,将其理解为作者坚强面对人生苦难的风雨;或语焉不详,人云亦云,甚至跳过不论;虽然也有一些论及,例如较为权威的必修四《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如下阐释:“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束,这样结束,初看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仔细一琢磨就会感到这样写实在是太好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对此究竟应做怎样的理解呢?有的解释是这样的,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深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当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的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解释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但似乎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所表现的情绪,以及苏轼其人一贯的气质并不太吻合。看来还不如做这样的解释为好,回去,对我来说既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也即无所谓晴天、雨天。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这样就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存疑皮相,切入到了关键,但非常遗憾没有深入下去,也不能令人满意。
  最近翻看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詹小俊老师对此文的教学案例,执教者组织学生对此句进行过讨论,但仍给人不够深入之感,特别是对“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将其理解为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未免含糊,但给我以启发,提供给我一种思考的角度和教学切入点。
  神宗元丰二年(1079),在惊恐交加中,苏轼因“毁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由当年的少年得志,名扬京师的奇才,到如今的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个中滋味,也只有苏轼自己知道,这个打击对苏轼的确巨大。在这一时期,苏轼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来表达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慨叹。
  黄州三年,既“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康震语)。黄州期间,作者三游赤壁,留下两赋一词,充分表达了人生的乐观与旷达,唱彻千古。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写下了更富于乐观精神与人生启示意义的《定风波》。
  对苏轼因“乌台诗案”而遭受的打击,后世学者总是抱着无比的同情,他们的目光,始终专注于苏轼“乌台诗案”后的生存苦难和精神创伤,以及苏轼在面对这种苦难与创伤时的超越、超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很多学者在论及《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都专注于“风雨”,将其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这段生活经历相印证,从而得出了如上结论。殊不知,要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句,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理解这一地域给予苏轼的巨大人生意义,既要专注“风雨”,更要充分理解“晴”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因为它代表着苏轼在更高层面上的一种精神的升华。
  政治生涯的低谷,恰恰成就了苏轼在另一层面的伟大,人生的低谷,恰恰是作者彻悟、涅槃的开始。正是黄州这座荒凉、偏僻的小城,给了作者以精神的滋养,能够让作者沉潜内心,真正来思考人生。从贬官黄州开始,苏轼开始信奉释老的人生哲学,在《黄州安国寺记》中,苏轼说:“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不过,苏轼接受佛道思想并不是要“超然玄悟”,念佛参禅,退隐山林,浪迹江湖,而是将其作为排遣胸中块垒,消解人生苦难的方法。苏轼后期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短暂,萍踪无定,正是因为人生太短促、太渺小。所以在苏轼看来,对人间万事要超然旷达、随遇而安。这一份彻悟,不仅仅是在面对人生逆境时超然达观、随缘自任、安时处穷、乐天知命,更体现在苏轼面对人生顺境时也同样能有这样从容淡定的心境。
  因为黄州三年的精神历练,正是葆有这样一份从容淡定的心境,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当神宗去世,哲宗继位,新党倒台,苏轼东山再起,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飞跃十二个官阶,提升六个品级,飞黄腾达时,苏轼没有得意忘形,没有飘飘然;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司马光大肆清除新党,人们谈新党而色变的情形下,苏轼依然敢于诘问司马光,反对全部废除新法,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而不是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理解了这些,我们研读到《定风波》,就可以看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不仅道出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一种坚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面对人生的晴天——顺境时,苏轼也依然能够淡定从容,而归去,其实是归向作者那从容淡定的内心。
  面对人生的苦难,只要拥有一份坚强、执着,很容易超越,历史上也不乏成功的范例。但面对人生的顺境——晴天时,又有多少人能保持一份清醒、淡定、从容,真正做到超然旷达、宠辱不惊?苏轼做到了,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无论是仕途艰难,还是春风得意,人们总是能从苏轼那里吸取精神的养分,作为自己情感皈依的真正原因。所以,在理解其作时,根据词意,我们可以将这首词表达的词旨分为三重境界:(穿林打叶)眼前的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超越人生中的苦难——(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逆境,还是顺境,都应有淡定、从容、超然旷达、宠辱不惊的内心。
  (作者单位:红安县大赵家高中)
其他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洋溢着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象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近日,笔者连续听了二十多节初中语文随堂课,仔细地梳理、品析、辨别这些课例,发现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丧失,甚至变得虚无。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以考试为导向,进行模式化的解题指导,课堂语言训练试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高密度、大
一、直面尴尬:滔滔不绝,教师话语依然独霸课堂  轰轰烈烈的课改进行到今天已有十个年头,回眸一些小范围的公开课、新教师开课或者审视自己的课堂,就会发现“废”话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堂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有的甚至为了完成预设的目标,还要“拖堂”,或者简化教学目标,就直接砍掉一个“小尾巴”,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学的“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时间非常宝贵,教师课堂话语尽量简洁。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机械、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探索的方式主动地阅读,以获取有关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  下面以“探究叠字的艺术效果”为例,谈谈研究性阅读。  一、兴趣是开启研究性阅读的金钥匙  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叠字总是脱口而出。人们的称呼就多用叠字,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等,尤其是品读孩子
语文游乐场  横向  1.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通过红外线或激光检测鼠标器的位移,将位移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再通过程序的处理和转换来控制屏幕上光标箭头移动的一种硬件设备。  4.日本产的一个汽车品牌。  5.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西北部的街道名。  6.用来描述纪晓岚的词语。  7.中国第一大内流河,由阿克苏河和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  8.全美证券
雕塑断臂维纳斯散发出神秘气息,让读者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书法作品中的飞白笔画,虚实相济的丝丝点点给人强烈的力度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文学作品中,高明的作者也常常使用这种留白艺术,给读者制造想象的空间,使作品韵味无穷。如《红楼梦》九十八回对气绝弥留之际黛玉的描写:“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
今天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被限制的解读》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B》2012年第2期第46页,引文下同)。在体会文中的观点时,似乎觉得丁老师的解读也“被限制”了。  丁老师认为,《丑小鸭》一文的“文学真实性”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加以衡量”。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这篇童话,丁老师所阐述的这一观点应该是能说通的。但是,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之间往往是内在统一的。
古人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如果说理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语言则是其血肉。灵肉不可分也。议论文拿不到高分, 主要原因有:一是说理不深刻,立意不高不新;二是语言没有特色,文字味同嚼蜡。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因为词汇积累贫乏、语言运用笨拙或表达技巧不高等问题,往往会造成意不称物,辞不达意,“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尴尬局面。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就像建筑一样,没有建筑材料不可能砌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的名篇。标题可作如下题解:邹忌,美人也;讽,美言也;齐王纳谏,美政也。全文以邹忌问美开篇,继以入朝美言进谏,最后使齐国战胜于朝庭美政收尾。一个“美”字贯穿全文,一气呵成。  一、美人  美人——邹忌,鼓琴自荐,被齐威王任为相国。“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美在其“貌”;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出来,自以为不如徐公美,有自知之明,并能实事求是总结原因,不被
读着经典老课文《荷塘月色》,再一次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所营造的朦胧迷人的意境之中。回想自己在学生时代读这篇文章时的印象,却已经是一片朦胧了。只依稀记得语文教师当时交给我们的(事实上也是教材编者的意思)十个字——“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今,我的学生又会怎样认识这个作品呢?他们会喜欢这个作品吗?学生层面的问题暂且不考虑,我又该给学生什么呢?——我似乎也并不甚了然。  对《荷塘月色》的深度细读,比较权
目前,增材制造技术主要包含3D打印和4D打印等。其中,3D打印可在打印区域的长度、宽度和高度3个维度成型具有任意复杂形状的构件,它要求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永远稳定。4D打印则在3D打印的基础上,与自组装技术相结合引入了时空维度:通过对材料或结构的主动设计,使构件的形状、性能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能实现可控变化,满足变形、变性和变功能的应用需求。  因此,4D打印技术的本质是3D打印技术与可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