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渐行渐远的“语文味”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洋溢着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象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近日,笔者连续听了二十多节初中语文随堂课,仔细地梳理、品析、辨别这些课例,发现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丧失,甚至变得虚无。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以考试为导向,进行模式化的解题指导,课堂语言训练试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高密度、大跨度,可以这么说,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渐行渐远,越来越淡。
  1.模式化的解题指导
  语文教学的终极评价体系离不开考试,许多语文课的目标指向就是以考试为导向,“考什么”即确定“教什么”。于是,一些专题复习课便堂而皇之地进入语文课堂。《文学作品阅读中体味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中考开放性试题解题指导》《修改病句》《古诗词鉴赏技巧》《中考散文阅读专题复习》,许多语文教师便用同样的选文,同样的分析模式,同样的解题指导,同样的答题步骤,对学生加以模式化训练,力图更加规范和钳制学生的答题。例如古诗词鉴赏必须从析字、修辞及表达情感的角度;句子的含义必须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必须分四步走,迫使语文学科走进以共性压制个性,只见支离破碎的解题、不见文本的怪圈。使课堂教学程序化,学生解题指导标准化、模式化,扼杀学生的多元解读和思维的灵性。
  2.课堂语言训练“试题化倾向”
  由于应试这一功利性目标所在,初三的语文课堂普遍表现为“试题化倾向”,甚至上行下效,七年级、八年级的新授课也无不仿效,呈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景象。老师讲解文章时,普遍以“题”的形式肢解内容;设计教法时,以“练”为出发点。总之,一切教学的出发点都是有利于考试,即使文本中对学生人格素养的熏陶感染,也成为贴情感标签的附会。许多语文课打着“高效课堂”和“以训练为主线”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将课内的阅读教学彻头彻尾地变为应试训练,“读选文——做习题——讲方法——析答案”成为阅读教学的经典模式。如此教学,使语文的文学底蕴,滋养孕育功能丧失殆尽,文化载体的功能丧失,机械枯燥、单薄乏味、迷失自我,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旨要。
  3.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密度、大跨度
  许多语文教师目前的教学理念看上去都很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点拨教学”,这些方式的运用,都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整体高效,但带来的负面问题是片面压缩时间,甚至将原本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
  一位教师执教《三个太阳》,这篇很长的课文,整节课通过“六个”主问题设计来推进教学,整堂课只听见学生“哗啦啦”的翻书声,设计的问题空间跨度大,几乎每一题都涉及教材的前前后后,学生整节课都是在问题引导下的“翻书运动”。这种大容量、高密度、大跨度的教学,势必使课堂节奏过于紧迫。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秧地里蹚来赶去,牛儿自然是累得直喘气,蹚地的效果又将如何呢?倒不如带领学生集中到文本的某个精彩之处、紧要之处,审视人物的形象或者精细的描写,那么课堂的节奏则会更加从容,学生思考的问题才会更加深入。
  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背离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偏离了教学的航向,面对“语文味”渐行渐远的趋势,我们可否做这样努力:
  一、“语文味”建立在语文课的“开阔灵动”上
  语文学科有民族文化的浓厚底蕴,有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滋养。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开阔灵动的课堂,既要注重课堂的的知识序列,又要传达它的文学情愫,更重要的是语文课上对美的品悟。
  余映潮老师执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区区八十一字的短文,余老师把篇幅短小、内蕴深厚的文章教得意象万千,十分丰满。他把林语堂先生对东坡作品的评价,作家梁衡先生的评价全都引进了教学,区别于普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落实字词释义、通句,把握主题等狭隘的活动之上,通过读背活动、欣赏活动让整节课层次分明,教师指导得当,学生朗读动情。他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语言的品悟上,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课才会入情入味,味在其中。
  二、“语文味”建立在语文课的“潜心品读”上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说过:“语文如果有家,那朗读就是回家的路。如果语文课上没有朗读,语文就回不了家。”教育专家张定远先生也认为:“教出‘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绝不只读一遍两遍。”那些活跃在当今语文讲坛上的名师们,是决不会让自己的课堂始终没有朗读之声的。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始终有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他的朗读教学比较注重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并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品悟。他的朗读指导大体遵循诵读与涵泳、体悟与品析相辅相成的路子。他教学《烟台的海》,把文本中具有一定内涵而且起关键作用的语段,以季节为主线串连起来,指引学生美美地朗读品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沉浸文本,读出“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课,才是让学生充满激情,难以忘情的真课堂。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打下“生命底色”。面对“语文味”越来越缺乏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深地思考呢?
  (作者单位:海安县城东镇新生初中)
其他文献
“用我的《乡愁》这个架子,来搭一个架子,让他们的爬藤、让他们的花,能在这个同样的架子上绽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这是2010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太庙举行“天涯共此时,月上紫禁城”中秋晚会演出现场,当节目主持人递上十首仿《乡愁》诗时,《乡愁》诗的作者、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一番话,对模仿者给予了高度肯定。  对于模仿,《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961页解释为“指照着某种现成的样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显示,对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除增加“访谈”外,将取消选择题,三个小题全是主观题,分值也由15分增加到18分,每题6分。所占分值比重比去年有所提高。这体现出高考语文更加强调实际应用能力,也符合高中语文课改注重语文应用能力、贴近现实生活的要求。  面对变化,我们必须研究试题可能呈现的方式,探究相应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备考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
2020年11月13日,联合国官员宣布,利比亚冲突双方在突尼斯举行的政治对话上一致同意,将于2021年12月24日举行利比亚总统和议会选举,让延宕近10年的利比亚危机解决重现曙光。自2019年以来,利比亚这个一度淡出媒体视线前端的国家,却因深陷“二次内战”,曝光率又一次大增,再次成为国际新闻和各国舆论关注的热点。事实上,从2011年10月卡扎菲政权被推翻起,利比亚便深陷冲突与分裂的泥潭,这中间各地
我不会回避“真实”与“虚构”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行业的本质就是一个谎言!  这一次张大春不顽劣了,他只想诚诚恳恳地讲好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张家几代人的故事。《聆听父亲》是这个“家族史”的首部,是需要我们调动情感、动用知识储备方能进入叙述情境的时代书写,但它更是一段绵长而悠远的乡愁。  “我一直没有大志向,到现在都没有,都是事情来了找上我。我们一家只有三口,父亲有很稳定的收入,他曾
摘要:以初中科学“机械运动与力”这一主题为切入点,分析并梳理华师大版科学教材中相关部分的知识,筛选并提炼出该主题下的核心概念,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机械运动与力”主题下一系列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机械运动与力;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从自然课堂到科学课堂,有一个重要的变革,那就是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定教,让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经验作为教学内容和教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要出台湾版时,我与章老师聊天,谈到如何在台湾做宣传,章老师笑着说,你跟他们说四句话十六个字:总督孙女、总长女儿、主席老师、外长夫人。     一    “章含之老师于今晨8:24去世。”  26日早晨,我还在睡梦中,依稀听到短信的铃声。我伸手抓过手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章老师的助理耿先生发来的。  半个月前,我去北京医院探望章老师时,私下里再三问过杨大夫,问过耿。他们告
美丽的“风电之花”  商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由风轮、增速齿轮箱、发电机、偏航装置、控制系统和塔架等部件所组成,雄伟壮观,引人注目。据说,最大的商用风力涡轮机拥有104米翼展,发电功率达0.36万千瓦。但缺点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有许多基础设施。于是有人提出,能否以一种不显眼的方式在离住所较近的地方利用风力来发电?  自2006年以来,荷兰NL建筑事务所一直在探索先进的风力发电方法。“风电之花”是设
随着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第79期在淄博的举办,生本教育实验改革在淄博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展开。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
盘点2011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其中有一句是“神马都是浮云”。其实“浮云”并不是今人的创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浮云”的解释为“漂浮在天空的云彩”。意思是说“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是漂浮在天空的云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义的重视和对富贵的淡漠。后来宋玉在《九辨》“卒痈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用“浮云”来比喻谗言蒙蔽君主,发展了这一词的含义。 
一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来看,语文应用能力应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强化语文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是,当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严重弱化,造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下降。  从教者角度而言,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教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忽视,造成了教学双亏;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