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乡情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在田埂上,旁边沟渠里的水潺潺流着,妈妈控制着步伐,似乎担心走快了小水儿跟不上,抑或担心走慢了会和它在岔路走丢了。好在我们平稳地走到了田边,妈妈把整齐软和的田埂掰出一个口子,捞了一大把泥堵住水的去路,细细的水缓缓地流入田里,滋润摇曳的秧苗。妈妈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看着这水流,不禁又皱起眉头。远处传来呼唤声,妈妈应声望去,是邻居阿姑在向我们招手,手上的泥水随着她的挥舞飘落成漂亮的弧线,她说前面的田水已经够了,她堵住了田里的进水口,让我们不用等太久。果然没过一会儿,没有被分流的水积蓄力量奔到我们脚下。妈妈欢快地回应,略长的尾音带着上挑的声调,引得人们的嘴角不自觉地咧开。
  我当时并没有能体会到爷爷奶奶早逝给妈妈带来的重担,更不知道妹妹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压力,因为外婆经常来我们家。秋收的时候,外婆割下一把稻穗,从里面抽出一根在中間绕了一圈,头尾拉紧,拧几圈再插进稻穗中间,便将它们牢牢捆紧了,我在一旁学着,怎么都无法掌握要领,一小把稻穗绑得松松垮垮。彼时,妹妹还不会说话,被蠕动着爬向她的毛毛虫吓得哇哇大哭,外婆放下镰刀抱起妹妹,唱“诗”哄逗妹妹。外婆唱的什么内容我不知道,只记得她的声音很轻柔,音调从低往高处直上,又俯冲而下,一下子就吸引了妹妹的注意力,睁着泪眼痴痴地看唱着“诗”的外婆。晚上,我们一群小家伙围坐在外婆旁边,嚷嚷着要她展示那忽高忽低的调子和那句句押韵的段子,外婆便唱给我们听,却不像白天哄妹妹时候的轻柔,声音开嗓而出,婉转动听。外婆还现编了一两句词给我们,可还没等记住,我们便被父母叫去写作业了。
  中学时,家里已经不种水稻,虽然没有了之前农忙的情况,外婆也常来家里小住,帮忙做些事情。外婆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唱“诗”,有时候是低声浅唱,高兴起来也会放声高歌。上学后,我在家里时不时地说上几句普通话,这可难倒外婆了,她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更别说要听懂普通话并回应了。也许,她还是听懂了一些,比如她在唱“诗”的时候我朝她喊“太吵啦”“好烦啊”,要不然,她也不会越来越少在家里唱“诗”了。再后来,妈妈给外婆买了一个音乐播放器,插入储存卡就能播放音乐,妈妈还帮她下载了很多山歌。外婆喜滋滋地听,偶尔也会跟我分享哪一首好听,哪一首是她喜欢的,我听着只觉得曲调一样,听不明白歌词意思,索然无味。外婆便也不再给我解释这首歌唱的什么内容,调子有没有唱到位,听歌的时候,她把声音调到最小声,说是怕影响到我学英语,我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即便当时我的播放器里放的是周杰伦。
  外婆七十大寿那天,我们一起回到老家庆祝。外婆见到我们很开心,乐得一句话里面夹杂着壮话、普通话和白话,我听着觉得很有趣。后来妈妈说是跟城里的老太太们学的,但她讲了大半辈子的壮话,这个壮味怎么也去不掉,普通话也讲不好,于是就创出了她独特的话语。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特意邀请了外婆的几个“友女”来聚聚,外婆一会拉拉这个的手,一会拍拍那个的肩,微润的眼睛显得神采奕奕。像完成任务似的吃完蛋糕后,外婆便和几位奶奶唱了起来。也许是想起年轻时候的岁月,外婆脸上泛起一阵娇羞,歌声也温柔起来,几位奶奶也配合地和着音,仿佛她们是最了解彼此的人,下一句要唱什么,什么时候张嘴,节奏节拍都配合得没有一点瑕疵。仔细想来,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听到外婆这么开怀地唱“诗”,之前她独唱、浅吟,都没有那天二人合唱、几组对歌来得畅快淋漓。虽然我还是没能听懂她们唱的内容,但外婆红红的脸上挂着微笑的皱纹、略显苍老的声音唱出悠扬的旋律,这场景一直深刻地印在我脑海中。几位奶奶一直唱到半夜近3点钟,才在人们的劝说下休息。离别的时候,外婆一一记下几位奶奶的电话,叮嘱她们保重身体,握着的手久久不舍放开,转身的刹那,泪水终究止不住滑落。这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虽然在很多次填表的时候,民族成分都填上了壮族,但我既没有感受到我跟其他民族同学的区别,也没感受到家乡作为壮乡应有的山歌阵阵、人们张口即成歌的氛围,而那一晚,我的耳朵和眼睛都得到了洗礼,仿佛找到了根基,感受到体内血液的力量。
  现在,这类山歌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高腔诗蕾,它的音调高亢响亮而且有和谐的二重唱法,入选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得以展现。我无比感激,每当沐浴在这美妙的歌声中,总感到一种奢侈的享受和快乐。
其他文献
戊戌(2018年)之秋,金风送爽。蓝天白云,南疆辽阔。苍穹之下,左江呈“Ω”形环绕壶城;江水去悠悠,不舍昼夜。  江之南,有新城崇左,正在喜笑颜开——城南区东北角,北邻东盟大道,南至金龙大道,东临园区东四路,西至崇善大道,一片偌大的新城区,切切实实成为当下所有崇左人喜庆心情的策源地。  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地。如今这里已经是花红柳绿、湖光山色、楼宇林立,一片充满活力的城建新天地。这里就是
期刊
崇左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典型、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之一。这里石山连绵,山虽不高,但山峰挺拔陡峭,拔地而起,懸崖绝壁、岩溶洞穴随处可见。在这随处可见的悬崖峭壁中,栖息着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在我国现有的6种叶猴(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中,只有白头叶猴为我国所独有,并且仅仅分布在广西左江和明江之间
期刊
芦笙踩堂看融水,男女老少笑微微;  老鼠跌进酒坛里,三月初三醉一回。  三月想看花扁担,第一精彩数都安;  千人齐跳扁担舞,好比鲤鱼闹龙潭。  三姐故里更精彩,唱着山歌等你来;  体验壮乡好文化,要你欢喜装满怀。  瑶族绝技不一般,敢下火海上刀山:  世界瑶都在招手,和你共度三月三。  想听鸟叫进山林,想听山歌到武鸣;  男女老少同台唱,声音赛过老百灵。  土家爱踩脚后跟,三月初三来定情;  男女
期刊
弄岗自然保护区位于龙州县中北部,面积10l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保持最完好的喀斯特地貌和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7个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4个A级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有白头叶猴、黑叶猴、长臂猿、云豹、黑豹、金花茶、风吹楠、金丝李等珍稀动植物,被誉为“动植物的宝库”、“广西的西双版纳”。  弄岗更是“鸟的天堂”,鸟类达240多种,“鸟星”璀璨,有弄岗穗鹛、蓝尾
期刊
“昨日我家桂花开,知道今天贵客来:贵客来了没好酒,只有山歌表心怀……”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扶绥县渠黎镇新安村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祭祀刘三姐诞辰日”和“歌坡节”,县内外十里八乡的山歌爱好者数千人纷纷涌入这个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时间,村庄热闹起来,山歌声此起彼伏。在村口树立的“刘三姐故里——新安村”巨石边,村山歌队20多人穿着壮家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唱着迎客歌,喜迎四方来客。  三姐庙里,一
期刊
南宁往西南230公里,有个边陲古镇龙州。位于龙州县城北面50多公里处的金龙镇,有一个与越南交界的村庄,叫板池村。此村不大,周围皆山;屋边路旁,密密地生长着芭蕉、龙眼、山竹、菠萝、黄皮等果树,一路的林荫。村中,有一块稍开阔的空地,中间有一眼泉水,终年流淌,清澈见底。村民在泉眼下面砌了个水池,用于饮用和洗衣、淘米、洗菜。也许是长年饮用这泉水的缘故,村中女子个个皮肤白净,面容姣好;年老的尽管青春不再,但
期刊
驮卢是我的家乡,一座南疆古老小镇,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左江河畔,我曾写有一曲《左江谣》敬献给她:  江水清,江水蓝,左江边上是故乡。  洗衣裳,打水仗,脚丫踩在浮桥上,少年走四方。  石板街,青瓦房,家中阿娘坐中堂。  光阴短,白发长,阿娘问,孩儿何时回故乡……  歌词里所写的,是我最不能忘怀的家乡驮卢的景象。  爬龙船  驮卢镇距崇左市50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10公里,是崇左市江州区北部各乡镇的
期刊
尧沙禹土塑千年,总为寻常百姓餐。  若使一朝空豆粟,翻来自可覆江川。  ——《古粗陶碗》  一颗匠心,一方黏泥,在一双巧手的捏制下,它抟土而成,婉转而生;它在陶轮上旋转,翩跹起舞;它疯狂热恋,经历烈火的淬礼。随后,它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日子如流水,平缓地流淌。时而在冷水中沐浴,时而在蒸笼里桑拿;有时被捧在手心,有时被扔在水盆;它吃过素,茹过荤,五味杂陈,尝尽百般滋味。它,不是元青花,不是明斗彩,也不
期刊
谭孔孙(中)给书友赠送书法作品  习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习书,是为了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习书是为了对民族文化做出奉献。数十年的生活历练,恍如纸上淡墨化成的云烟,在书艺上略有所成的谭孔孙和他创建的书法团队,在毛南山乡的土地上,一直为繁荣民族文化而努力。  纵情翰墨苦求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文化站的一间小屋里,人们不时会看到一个清瘦的青年在旧報纸上练字,时间一
期刊
左江,横贯崇左。左江,就是崇左的魂。  据资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设桂林、象、南海三郡,象郡治所便在今崇左市区内。历经汉、唐、宋、元、明、清,虽经多次反复,建制由郡、州、寨、路、府、道、县等,再到今天的地级市,更换不迭,但崇左一直是壮族先民骆越人聚居地的一级地方政府组织,是中国南大门的一大重镇,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与左江生死与共,血肉相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