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里边思故乡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驮卢是我的家乡,一座南疆古老小镇,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左江河畔,我曾写有一曲《左江谣》敬献给她:
  江水清,江水蓝,左江边上是故乡。
  洗衣裳,打水仗,脚丫踩在浮桥上,少年走四方。
  石板街,青瓦房,家中阿娘坐中堂。
  光阴短,白发长,阿娘问,孩儿何时回故乡……
  歌词里所写的,是我最不能忘怀的家乡驮卢的景象。
  爬龙船
  驮卢镇距崇左市50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10公里,是崇左市江州区北部各乡镇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自古以来是左江流域重要的商埠之一,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水绕山环,百家之市”,素有“小南宁”之称。
  “驮”与“卢”皆为壮语,意为“河”与“船”。“河”就是左江。驮卢人临江而居,因此而衍生出一种民间传统竞技活动——赛龙舟。据说,自明朝万历年间起,驮卢镇每年端午节都有赛龙舟的传统民间习俗活动,风雨不改,雷打不动。驮卢人把赛龙舟称为“爬龙船”。爬坡、爬山是体力与高度的抗衡,爬龙船则是船与水的抗衡。“爬”的意思就是勇于攀登吧,我是这样理解的。“爬龙船”比赛地点就在左江的大岩埠至火船埠约1000米水路。“爬龙船”每队人数定为18人,其中16名运动员,舵手1人,锣手兼指挥1人。比赛采取单淘汰制,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原先“爬龙船”只是在镇上七条街道之间进行,后来参赛队扩大到镇上的单位、企业和附近的乡镇、村屯。再后来,县城单位也组队参加,“爬龙船”的声势越来越壮大。2011年,驮卢镇的“爬龙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我的父亲是镇上的文化站站长,一个非常热衷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我的父亲是“爬龙船”的指挥长。从我记事起,每年端午节,我都跟随父亲在指挥船上全程观看“爬龙船”。“去看爬龙船啦,去看爬龙船啦!”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整个镇子的大街小巷孩子们叫得最欢的就是这句话。我脑海里最熟悉的场景就是父亲站在指挥船的船头,高高举起手臂,“啪”的一声扣响发令枪,腰细身长的龙船如蛟龙出水,利剑出鞘。水上,蛟龙闹江,锣鼓喧天,划桨如翼;岸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无比壮观。
  父亲与龙船、与江水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在他长达30多年的文化工作生涯中,我目睹了他对“爬龙船”这项民间活动的执着与热爱。退休后,他还一直关注“爬龙船”这项活动。有一年端午节早上,久病卧床的父亲突然对我说:“我好像听到了锣鼓响,‘爬龙船’已经开始了吧?好想再回去看一眼啊!”此刻的眷恋与不舍,对父亲来说也是致命一击。望着他那张憔悴消瘦的脸庞,我心中不忍,却无能为力,只希望往昔的回忆能抚慰父亲的病痛。
  商会大楼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驮卢商会门口看看。这是镇上最古老的建筑,是这个古镇的地标。驮卢商会大楼建于1919年,是驮卢商人筹集资金聘请外地高级牧师,采用法式和中国传统式样建造。驮卢商会成立于1912年12月8日,距今已有106年。听镇上的老人们说,驮卢镇当年是桂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商会大楼多年前是镇上的商家们商议大事的地方。商会会员多数来自于本镇的个体经营户以及驮卢镇辖区内的优秀私营企业主,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对生意失利、生活困难的商人,商会发动同行捐款救济,共同把生意经营好,大大促进了百年古镇经济的发展。
  历史的记载已化作方块字变成严谨的档案模式。而我的感受却是真切的、实在的。我和这栋商会大楼是有渊源的。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工作的文化站就设在商会大楼里。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看到的商会大楼墙体是古老的青砖,院子里的地面上长着很多青苔,墙壁上结着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整栋楼有一种腐朽的味道,一种与世隔绝的沧桑。我曾无数次想象过,在里面的某个角落里躲着一个戴着老花镜、长着山羊胡子的账房先生,一边翻开厚厚的账本,一边一丝不苟地拨动着算盘珠子。或者,几位穿着长袍马褂的商人正在谈论着今天出什么货入什么货……总之,商会大楼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缠绕在记忆深处,久久不会离去。
  父亲每天的工作就是登记书目、整理书籍、装订报纸。那时候,电视、电话、电脑还没有普及,读书看报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镇上来借书的人不少,父亲的工作也是相当忙碌的。父亲没时间管我,就找了一些画报给我。我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看书,常常一看就是一个上午。在寂静缓慢的时光里,我像是商会大楼外墙上的一根青藤,一寸一寸地往上爬,看到了院子以外更高、更广阔的天空。
  没多久,文化站搬迁了,我再也不能坐在那个角落里安静地读书了。每次路过商会大楼,看见紧锁的大门,我心里总会感慨一番。
  后来,为了保护当地文物,恢复原始民俗风貌,重振“百年商埠”的雄风,当地政府对驮卢商会大楼进行修缮。粉妆玉砌,添砖加瓦,白的墙,绿的瓦,老商会旧貌换新颜。每逢圩日,许多商贩在门口摆摊叫卖,一派繁华盛世的景象。
  但是,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年亲切的感觉,仿佛它已经走失在遥远的时光里,就像一幅褪色的风景画,越来越模糊……
  驮卢沙糕
  驮卢沙糕是驮卢小吃的标志,也是流传百年的传统名点。它起源于民间,最早见于清代末年。又香又糯又甜的驮卢沙糕的制作原料大致有糯米、白砂糖、芝麻、肥猪肉、香油、冬瓜糖等。沙糕有什锦馅的、豆蓉馅的两种。制作工艺相当考究,一封沙糕的制作需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
  在我的记忆里,沙糕总是和一个瘸腿老婆婆联系在一起的。她的叫卖声“沙糕哦——沙糕哦”很柔软,很温和,就像吃沙糕的感觉一样。无论春夏秋冬,老婆婆总是挑着一对扁竹篮,戴着一顶灰黄草笠,挑着一个担子走街串巷。担子的一头是沙糕,一头是冰棒。身边总有一群小孩围着她转。我对老婆婆的那对竹篮垂涎不已。那只是普通的竹篮,由几根蒹条简单编织而成,虽然陈旧简陋,但在我看来,却如同魔术师的百宝箱,可以变出我最喜欢吃的沙糕。這些在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吃,在当时的我看来却是世上最美味的食物。那时候,我天真地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就是像瘸腿老婆婆那样,挑着一担满满的沙糕穿街走巷,沿街叫卖,一群小屁孩在身后追逐,浑身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如今,巧克力、冰淇淋等华丽美食进入年轻人的视线。沙糕这种朴素的小吃受到很大冲击。慢慢地,瘸腿老婆婆温暖的叫卖声消失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成为古镇青石板路上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印,沙糕的栖息之地也变得越来越小了。
  现在,镇上做沙糕的只有几家小作坊了。最出名的那家叫作“祥记”,它在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领地。对于驮卢人来说,沙糕是本色的、简单的,却依然是可口的、值得回味的。沙糕是亲情、乡音和本地气氛的有机部分,亲切感人。这是驮卢人用独特的方式加工出的食物,是家乡的味道。
  如果说时代的变迁是主旋律,那么沙糕不过是其中的一支小插曲,却是一支与我内心深处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产生共鸣的小插曲。
其他文献
崇左建市以来,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始终坚持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好“两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坚战”的战略任务,大力发扬“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实干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良好作风和“钉钉子”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7年底,中心城区累计投入498.33亿元,实施了城南新区、教育片区、水口湖片区、
期刊
我曾经到过许多地方。近的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远点的有似梦似幻的仙境九寨沟;更远的也到过加拿大多伦多,见到壮观的尼亚加拉瀑布……  各地的风景固然多且美,但我偏偏对崇左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  记得那年“五一”长假,没有多想我便直接跟团往边关走。到凭祥往南,进入峡谷般被长长的群山包围着的小道,突然刮起了风下起了雨。细雨夹着风从天直射,像喝醉了一样,忽儿射东忽儿射西,把周围的庄稼和树叶击得啪啪响。  凭
期刊
花山又叫“岜莱”,岜莱又称“花山”。  我要说,每个民族都有神奇而骄傲的土地,每个民族都有古老而灿烂的文明。花山岩画,也就是我们骆越的“岜莱”岩画,便是我们骆越(壮族)最神奇而骄傲的土地,便是古骆越(壮族)先民创造的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摇篮,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伫立于清丽秀美的左江上游明江河上,伫立在阳光照耀面巍峨壮观的“岜莱”山脚下,仰望那千古之谜一一岜莱岩壁画,有谁不为这古骆越(壮族)神
期刊
泰国是一个小费制度国家,客人在接受服务时应当给予服务者一定数额的小费,如当酒店服务生帮助提送行李,客房服务员打扫卫生或者送水,机场、景点有人献花,等等,客人都要给付小费。这在泰国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礼貌。  给付小费是一种国际礼仪,但目前在我们国家似乎还没有提倡,所以对于我这种第一次出国的人来说,接受给付小费需要一个心理过程,这不只是钱的原因。虽然小费确实挺“小”,如提行李、扫房间等这些最常见服务
期刊
戊戌(2018年)之秋,金风送爽。蓝天白云,南疆辽阔。苍穹之下,左江呈“Ω”形环绕壶城;江水去悠悠,不舍昼夜。  江之南,有新城崇左,正在喜笑颜开——城南区东北角,北邻东盟大道,南至金龙大道,东临园区东四路,西至崇善大道,一片偌大的新城区,切切实实成为当下所有崇左人喜庆心情的策源地。  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地。如今这里已经是花红柳绿、湖光山色、楼宇林立,一片充满活力的城建新天地。这里就是
期刊
崇左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典型、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之一。这里石山连绵,山虽不高,但山峰挺拔陡峭,拔地而起,懸崖绝壁、岩溶洞穴随处可见。在这随处可见的悬崖峭壁中,栖息着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在我国现有的6种叶猴(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中,只有白头叶猴为我国所独有,并且仅仅分布在广西左江和明江之间
期刊
芦笙踩堂看融水,男女老少笑微微;  老鼠跌进酒坛里,三月初三醉一回。  三月想看花扁担,第一精彩数都安;  千人齐跳扁担舞,好比鲤鱼闹龙潭。  三姐故里更精彩,唱着山歌等你来;  体验壮乡好文化,要你欢喜装满怀。  瑶族绝技不一般,敢下火海上刀山:  世界瑶都在招手,和你共度三月三。  想听鸟叫进山林,想听山歌到武鸣;  男女老少同台唱,声音赛过老百灵。  土家爱踩脚后跟,三月初三来定情;  男女
期刊
弄岗自然保护区位于龙州县中北部,面积10l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保持最完好的喀斯特地貌和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7个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4个A级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有白头叶猴、黑叶猴、长臂猿、云豹、黑豹、金花茶、风吹楠、金丝李等珍稀动植物,被誉为“动植物的宝库”、“广西的西双版纳”。  弄岗更是“鸟的天堂”,鸟类达240多种,“鸟星”璀璨,有弄岗穗鹛、蓝尾
期刊
“昨日我家桂花开,知道今天贵客来:贵客来了没好酒,只有山歌表心怀……”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扶绥县渠黎镇新安村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祭祀刘三姐诞辰日”和“歌坡节”,县内外十里八乡的山歌爱好者数千人纷纷涌入这个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时间,村庄热闹起来,山歌声此起彼伏。在村口树立的“刘三姐故里——新安村”巨石边,村山歌队20多人穿着壮家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唱着迎客歌,喜迎四方来客。  三姐庙里,一
期刊
南宁往西南230公里,有个边陲古镇龙州。位于龙州县城北面50多公里处的金龙镇,有一个与越南交界的村庄,叫板池村。此村不大,周围皆山;屋边路旁,密密地生长着芭蕉、龙眼、山竹、菠萝、黄皮等果树,一路的林荫。村中,有一块稍开阔的空地,中间有一眼泉水,终年流淌,清澈见底。村民在泉眼下面砌了个水池,用于饮用和洗衣、淘米、洗菜。也许是长年饮用这泉水的缘故,村中女子个个皮肤白净,面容姣好;年老的尽管青春不再,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