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陶艺实践教学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1981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陶艺教学来说,采用工作室模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是推动我国艺术类专业教学革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陶艺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陶艺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陶艺;实践教学
  工作室模式教学在国内首先由中央美术学院开始施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趋近于成熟和完善,也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艺术院校的青睐,其应用范围从艺术设计专业开始慢慢渗透到其他专业。
  一、陶艺实践教学的现状
  1. 课程设置碎片化
  陶瓷的设计过程极其繁复,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质量。而我国高校设计专业的陶艺课程设置碎片化,严重缺少有关陶艺课程的安排。对于陶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对陶瓷的制作流程一知半解。在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更重视设计的成果,着重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因此陶瓷设计的成果基本都是效果图,大多数学生在设计陶瓷的过程中只注重外形和装饰,并不考虑陶瓷的制作工艺。从设计外观而言,学生设计的效果图通常较为美观且富有创意;但就可实践性而言,多数设计作品采用陶瓷工艺是难以实现且无法大规模生产的。所以,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的陶瓷作品大都徒有其表、不考虑工艺的可行性,无法满足陶瓷产品生产的需求。
  2. 陶艺创作目标模糊
  近年来,我国高校陶瓷实验室建设数量越来越多,陶瓷制造技术也越来越高。因此,很多设计专业学生在挑选设计作品的制作材质时,会更倾向于陶瓷。但学生在毕业创作期间担负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无法抽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实验室的创作当中,对陶瓷工艺制作流程难以系统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创作目标模糊,设计的陶瓷作品往往只具有艺术性而缺少工艺上的可实践性。
  二、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陶艺实践教学的优势
  1. 制作前期
  工作室模式的陶艺教学,能够在课前引导学生融入陶艺工作的环境当中。课前学生可以观看完整的陶瓷制作过程,对于学生掌握如何炼制泥料和泥浆,如何上釉及烧制都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陶瓷工艺,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作品具备可操作性,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大多数高校陶艺工作室的窑炉三天都能够进行一次烧制,需求量大时甚至可以一天一次。这样,在陶瓷制作时学生可提前一天选择泥料、釉料,通过烧制实验,能够在第二天掌握泥料的所需温度及釉料的颜色变化,以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所选材料的烧制效果,从而为后期制作和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教学实践
  采用工作室模式的陶艺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陶瓷的制作当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将详细的课时安排和规划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结合课程的安排来规划自己作品的制作日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还应结合学生设计作品所对应的工艺进行实践教学,并制订制作标准。在陶瓷工作室中,学生可以参观规范的陶瓷制作流程和工艺。对于普通艺术院校来说,陶瓷艺术作品的数量不会很大,学生认知陶艺作品的最重要媒介就是欣赏教师的作品以及高年級学生的毕业作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3. 评价反馈
  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有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不仅需要举办小型作品展,为作品摄影并进行后期处理,制作作品效果展示板,还要开展作品汇报答辩。学生之间沟通评价,教师、工艺师、企业和客户代表也分别对作品进行评价,结合各方的评价为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反馈包括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教师结合学生的作品、答辩、课堂表现等因素的评定反馈,通过这些反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基于工作室模式开展陶艺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学生能够在制造陶瓷作品过程中相互交流,独立思考,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该教学模式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参与到陶瓷制作的全过程当中,扮演设计师、工艺师等角色,积累经验,并为社会培养拥有较高职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池月.基于工作室模式提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7):76.
  [2]吴永红,张一琳.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76-78.
  [3]肖劲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7):97-99.
  [4]林增坦.基于工作室模式的vb.net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8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创新,使历史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相契合。本文首先分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探讨了创新教学的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在2014年提出的,是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学生的核心素养涉及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三个层面。基于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建筑工程招投标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了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投标课程;案例教学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业界对于高校建筑工程招投标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关注。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领域工程交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工程招投标涵盖了工程项目招标、施工投标,以及招投标代理等多项内容。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应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针对小学计算机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过程;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小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在计算机教学
期刊
摘 要: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行,使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地增强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但离教学改革的预期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分别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框架结构、内容叙写和陈述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起着引导、激励教学活动开展和评价
期刊
摘 要:历史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引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引导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形式,获得了广泛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在保证课堂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期刊
摘 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职院校加大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力度,并将情境创设方式运用到了课程教学中。本文对情境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方式展开深入分析,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创设情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基础性应用课程范围,有着较为显著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特征。在中职教学中开设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
期刊
摘 要:新课标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识字教学,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和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在小学阶段,识字是学生正确使用书面语言的基础,这对后期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基础,学生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好语文。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期刊
摘 要:教师要养成每天反思的习惯,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反思的积极意义。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通过反思能够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质量;提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一环。只有将反思行为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反思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反思对新教材教学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的单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学,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也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解决措施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得不到有效纾解和引导的情况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