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细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常常囊括在有限之中。教育其实也一样,教育不单单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一个浅显的“授之以鱼”的过程,它更是一个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注重细枝末节的过程。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细节普遍存在于每一个教学过程中,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就是能透视教育理念的放大镜,它能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细节都能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闪光点,教育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它们将成为逐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阶梯。所以,教育无小事。
  关键词:教育;教育细节;塑造;完美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0
  为人师表,应在方方面面为学生做表率,事无巨细,很细微的事情可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像在校园里看到地上的废纸,教师应该与学生一样弯腰捡起:当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应该要用心认真聆听;教师都应该注重这些细节,因为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具有亲和力,学生都会从你的身上受到感染,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超过你苦口婆心的说教。
  我所教的是七年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注重教育中的细节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因为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初中年级中固然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终身受益的基本素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细节,只有注重从平时教育中的细小环节抓起,才能造就学生趋于完美。
  一、注意把握声速语调
  讲课时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轻重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声音太小,学生听不见;语速太快,听不清;语调平平,没有重音,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课堂组织得再严谨,内容设计得再充实,知识再渊博,其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导人语
  课堂教学的导人,如同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好的导人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走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注意把握神态举止。教师上课时应做到举止端庄、落落大方、面带微笑、充满信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好感,并由此对课堂内容增加兴趣。
  注意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艺术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细节中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其实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只是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都被我们忽视罢了。教师提出问题时,态度应温婉随和,神情应真诚,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与爱护;同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并给出正确答案。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内容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只要回答正确,就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感觉。
  对此,我常常在课堂上运用一些温情脉脉的“细节”:“站起来试一试”、“你一定能行的”、“你看,你读得多好”、“下次一定有胆量了吧”等等,接着我再是一个抚摸、一个握手,甚至是一个微笑什么的。这对常被我们忽视或遗忘的“弱势群体”是多么大的呵护呀!能够做到“关注当下”,这一切缘于老师敏锐的洞察,缘于老师的“在乎”,缘于老师对学生充满期待的关注、激赏和鼓励,得到这样温存的学生其情感、态度必将是自由舒展的,自信心得到不断地增强。
  在每节语文课上,每次让学生朗读课文前,我都不会忘记提醒孩子们:“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拿起。”朗读结束时,我仍然会及时提醒:“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放下。”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在整节课中,似乎太不起眼,不值一提,但学生却因为通过老师这两句话的提醒做到了课本轻拿轻放,从而养成爱护书本的好习惯,逐渐塑造读书人儒雅大方的行为举止,为学生的完美人格奠定基础。平时教师在板书时,如果侧位站或正面站,就会挡住三分之一或一半学生的视线,那么板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对策,那就是半蹲或全蹲着书写,这样全班学生都可以看到板书了,但这样写是比较累的,书写的内容多了,时间长了,就会腰酸背疼,有时学生见我很累地站起来,会有人在下面小声地说:“老师辛苦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就特别欣慰,感到自己的辛苦没白费,它换来了学生的善解人意,我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渗透着良好习惯的培养,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哪,一枝一叶一世界。教育细节普遍存在于每一个教学过程中,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就是能透视教育理念的放大镜,它能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细节都能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闪光点,教育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它们将成为逐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阶梯。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65-01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过分重视写作技能训练,轻视兴趣情感的培养  虽然《新课标》提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有很多老师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将作文教学的重点落在写作技巧的训练上。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句子结构、语法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念过胡适的文章,老师们也经常提起他,因此胡适的大名,在当时每个小学生的脑海中,都留有深刻的印象。胡适是先父谭熙鸿在北大执教时的一位老友,他们同年,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年龄58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8年前因"功能性子宫出血"行全子宫切除术,2年前肌酐升高达1026μmol/L,开始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每日超滤量300--50
随着科技的发展,轻便、柔性器件特别受到人们青睐。柔性器件,特别是柔性储能器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碳布有柔性、耐温性、循环稳定性、导电性等良好特性。碳布作为基底是储能
明清鼎革之际,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以这一背景创作而成的剿闯题材小说也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所谓剿闯题材小说是以明清鼎革时期李自成起义始末为素材创作的四本小说《剿闯通俗小说》《定鼎奇闻》《樵史通俗演义》《铁冠图全传》,这些小说寄托作者的易代之思。本篇论文对明末清初的剿闯题材小说进行研究。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绪论部分论述了这一论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综述。论文第一章
陈诏先生有悼念上海红学界四老诗,内一首忆魏绍昌,云:    如此书痴何处寻?脂本钩沉早醉心。  应有盛名传艺苑,红楼书画结缘深。    诗中第四句讲魏绍昌以红楼梦广结书画缘故事。  魏绍昌(1922~2000),曾任上海作协资料室主任,近代文学史研究专家。他性喜交游,于文学、书画、演艺界尤多挚友。“文革”结束不久,他忽生奇想,请画家刘旦宅作红楼梦人物图四十幅,又请红学家周汝昌配诗。图分两册,一题《
1947年,我服务于无锡的《人报》。社长孙翔风是"国大"代表。1948年开"国大"后,听他说起一则会上的趣闻。当讨论"现任官吏不得兼任国大代表"的议案时,国民党代表任卓宣作了一
介孔氢化氧化硅(HPMS)是一种新型介孔氧化硅材料,它不仅具有传统介孔氧化硅大比表面积、比孔容及良好的水热稳定性等优点,还具有独特的三连接三网络结构,这种结构的存在基于H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在福建泉州初识丽尼,当时他在那儿的一所中学教书。其实早前我就读过多种他的作品。他原籍湖北,母亲在教会里工作,从小就亲自教他英文。他到上海时从事写、译工作,在当年文化生活出版社陆陆续续出版了几册散文以及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译本。当年在上海是有一定名气的,也成为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位长期供稿的文友。他原名郭安仁,丽尼是他作品的笔名,慢慢的,这笔名便成了他的正名似的。这笔名还有点儿
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读本《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