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 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高高的 时间在你身上盘旋,目光远得抓不住, 白杨树围着你的眼眶,众神口渴了, 他们想从你这儿打水喝。我不得不像个旋涡 如一粒石子投入了世界, 投入我的呐喊之中。 我止步,屏息,朝万物敞开; 我在悲哀中仰起脸,躺在浪上 啊,二十岁 它们确实 历尽肠道,直通地底的暗河 那里从未有时间,从未 被占领。菲勒斯 在你的感觉中起伏的世界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
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高高的
时间在你身上盘旋,目光远得抓不住,
白杨树围着你的眼眶,众神口渴了,
他们想从你这儿打水喝。
我不得不像个旋涡
如一粒石子投入了世界,
投入我的呐喊之中。
我止步,屏息,朝万物敞开;
我在悲哀中仰起脸,躺在浪上
啊,二十岁
它们确实
历尽肠道,直通地底的暗河
那里从未有时间,从未
被占领。
菲勒斯
在你的感觉中起伏的世界上最远
最后的船,将是我的身体。
鼓 掌
在众手的空洞里
大厅响着
发言的人
(和你的自由)被拍碎
仿佛墙也是一只只手
拍向词语深处
拍向雪地
缓慢的流淌
下午,阳光照看着店铺
和门前的台阶,三个孩子(似乎按照年纪大
小)
坐在水泥墩上——
他们摇啊,朝着祖母,
手里没有桨。
一条盲道垂直地穿过他们,像一条河
不怎么干净。中间的孩子扭头看,红色的车
辆,正驶往他们身后。
短 评 DUAN PING
姜巫是一个苦吟式的、善写短诗的诗人。这种写作如同跑步,他喜欢用力、爆发式的短跑,把力量积聚在词语之中,并且词会像他的出生地给他的脚掌一样,紧紧抓住黝黑的土地、悲伤的直觉世界、自我的矛盾与空洞,同时抓住凝神阅读的人。
我们看到他诗歌的克制和成熟,这不必多说,《我不得不像个旋涡》的亮点是它具有企图化解身世之谜的形而上品质。标题已经透露了一种无可奈何,“不得不”,双重否定,这旋涡是命运造就的。“如一粒石子投入了世界,投入我的呐喊之中”,当我们出生,其实就是在被“投石”,一双无形的手可能将你送进王谢之家,也可能送进偏远的棚屋,我们无法左右这手,但我们一生的任务只有一个,便是对可能性和丰富性的追求以反抗这命运之手,或称之为“呐喊”。回到诗歌的技艺层面,“石子”与“世界”的对比,“石子”投入世界的无声无息与“呐喊”的对比,这就是一个诗人对词语张力的诉求体现。“我止步,屏息,朝万物松开”,这里的“我”是一个成长的懂得“松开”的、让人不再紧张的超脱的形象,命运和“我”的对立正被缓解。“我在悲哀中仰起脸,躺在浪上”,这种悲哀贯穿了全诗,并且“躺在浪上”的场景感带入和前面的个体抒情式的无场景形成对比,亦是一种悲哀的惬意和妥协。“啊,二十岁/它们确实历尽肠道,直通地底的暗河/那里从未有时间,从未/被占领”,短暂的旋涡一般因风而起,而“地底的暗河”产生的旋涡是持久的,那种力量堪比陆地上的席卷一切的龙卷风。暗河,犹如我们看不见的血脉,它们仍然流水、潮湿,给予微弱的光亮,这个词在诗中可以称之为核心,它饱含一种命运和解、转化的形而上品质,我们的宿疾也可能是宝藏。“暗河”如果别有所指,那种从未被时间占领,不被时间击垮的、用来克服命运虚无的东西是什么?在姜巫看来,只能是写作。
——上 河
(青年诗人,武汉大学哲学院2016级研究生)
和姜巫熟识正好是在我热切地四处奔走,想要看透人生的那个阶段。那个雨后的下午,他们笑着谈起姜巫,说他成佛了。起初好奇,时常想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姜巫,这两个字让我想到荒凉土地上的巫师,在风中伫立,身后是低矮的山丘和帐篷。
姜巫终究是一个诗人。他借自己的诗望见了彼岸,跋涉并安居在彼岸却是另一回事。是的,或许他本不想去,抑或不该?否则怎会有这样的戏谑、迷茫,甚至虚无。
接着,我们数次在湖边夜谈,姜巫高大壮实,往往身着黑衣,他是沉静的,但沉静的内部充满无法预料的变化。他会突然陷入沉思,离我有光年之远;又转瞬专注在一片落叶,迷惑于隐藏在枯萎中的启示;又有时愤怒,沉默如真空和雪。我看到,姜巫从时间上向他的“维吉尔”保罗·策兰回溯,从视野上向自己的内心回溯,目光和安全感是他找到的矿脉。他诗中的虚远和凝固融合,如一座打开成窗户的雕塑。
如今距离初见已时隔两年,我们迎头撞上彼岸的玻璃,再返回到此岸之中,回想时,我幡然醒悟,为什么我会在那时候遇见他呢?这已经是一种预言。
——火 棠
(青年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
当二十六世纪的作家翻遍故纸堆寻找二十一世纪的同行们的存在的依凭,他们惊讶地发现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的意义、他们的卓越,更令人惊讶的是,为何他们竟如此痴迷于“打字”这样一个低贱的文字生产中。
姜巫的诗歌戳破了在当下这个虚假时间场上所建立起来的书写的神圣性。在诗中,意义已被收割殆尽,剩下的只是人的耗尽主体的文字编码——所以《缓慢的流淌》的时间是被纳入的缥缈而伤感的主体境遇之中的,所以《鼓掌》的诗意是被颠覆在雪地深处的,所以《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的自我是干涸于对信仰的供奉中的。
無论当代诗歌是否是崇高的,它都是同一种缺乏。
——后 商
(青年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大 梦 以你没想象的速度走完全程 一个梦总是突然醒来 深秋的午后 一觉起来 站在窗前愣怔 零散的高高枯草 在秋阳里摇摆 感到父亲就站在这片地里 荒凉陡然升起 他离我那么远 如此陌生 仿佛生前从未熟悉 从未来过人间 我们的缘分都是假象 死去四月的大哥也一样 没有走进过心里 吵骂和伤痛的底色 突然永别,没有补救 如这秋阳的冷冽 荒草的枯缩中告别 甚至中午突然闯
关山依旧 西出阳关的那些人 俨然百里挑一,是血性儿郎 跨出这一步,就不打算回望 东土的三杯浊酒,洗尽风尘 羌笛呜咽,流行仅在他乡 当年杜工部,孤身寒秋 怕闻雁声,串结愁肠 而我从江南启程,喘息着抵达 瘦弱的诗行,蜿蜒大漠之上 西域夕照,将形影拉长 如今西出阳关时,揣着回程车票 关山依旧,风化戍边具象 骆驼和芨芨草,是巧遇的 两个故交,丰富我 对出塞词的敬仰酒 歌 端
长城窑里的砖 题记:世界就是一座窑,人生是被不断地烧! 这些泥土的孩子 经过木头框子塾师一般的规训 在囚笼似的摇篮里 几百年如一日,睡得昏沉 离开了野地 又进不了房子 甚至不能去弥补 城墙的被打折了的肋骨 我的童年曾是这样一块砖坯 被从母亲的自留地挖走 被抛入固若金汤的炼狱 接受水的洗礼、火的烤验 是我自己的双手 帮着大人往里添加木柴 那从最底部蹿上来的火 挥舞着
惠山寺 初夏的小雨湿了江南 众僧身披袈裟,他们身后 慧照的光影如雪,清凉着 每一个来过寺庙的人 那一年,我看到乾隆回朝的车马辚辚 幡旗猎猎,他的诗被惠山雨露修炼 在清代御碑上,反复雕凿后流向寺外 李鸿章建的忠祠 在一千多年的风月里 祭祖先,祭天地,也祭人心 那是天空让出的位置 古老的丛林里,当年的历山草堂 湛挺、刘烁、齐江淹,还在围石而坐 以诗章酬和 听松石床、唐宋经
三个必须厘清的问题 茫茫宇宙,人在哪里?浩浩苍穹,人与谁在一起?诗歌,作为人的自由生命的自由创造的极致,借助语言,将这两个问题给予了显和隐、情和理、内和外的相互解构、建构和重构。人在与社会、与自然、与自身的生存关系中,不断地发现着美,也不断地发现着自己的深情。而作为抒情主体,这是不需要从男性诗歌、女性诗歌的性别角度来加以区分的。但作为《诗选刊》每年一期的“女诗人专号”的推出,女性与诗歌还是呈现出
微小如尘 一片叶子飘落下来 是深秋了,没有人听到折断的声音 一生都在拔节,变色 它终于耗尽了所有的钙 点缀过的夏天,吹拂过的轻风 此刻,已成陌路之人 一粒灰尘飞了起来 有人看见它的羽毛华丽 有人看见太阳点一缕金光在它的额头 所有的飞翔都是不停地用刀斧砍向自己 砍掉一些,再砍掉一些 只有流过太多的血 才不曾惧怕前路的荆棘丛丛 灰尘啊,你飞吧 我相信,你的前世
一个人的交响 从意大利作家的随从 到奥地利公爵的乐长。海顿 尖锐的和弦 突兀的 转折,带有两个主题的 曲式,奏鸣回旋古怪的周期性的幻觉 音乐自行展开 内容被重组与分解 ——他的头颅被偷走,与身体错位 独自管弦无标题的间奏 从随想,到狂想,以切分音 和帕萨卡里亚变奏 来实现 D大调 小提琴曲,结出了最后的 古典果实。复调思维的间奏,不着标题 勃拉姆斯 只爱 柳树
饭桌上 我有一个毛病 饭桌上一边咀嚼食物一边说话 姿态不雅,但一定有快感 比如,可以缓冲某些谎言或自己还不确定的 东西 妻子数次提醒我改正 让我比那些和我一样的人优美 她对我负责,导致我对世界负责 放下筷子 清清爽爽说一些依然无用的话 效果并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差 无所适从的牙齿牵连着我的双腿悄悄抖动喷 嚏 我皱着眉头,张开嘴 脸部肌肉挤在一起 酝酿半天 大声打出一
1 痛,也是一种声音 我一直在努力倾听她的表达 进入骨缝里的风和流水 在狭小的空间里滞留、回旋、奔突 偶尔的热烈、孤单、悲伤 多像我笔下的文字,以及 真实的生活 我需要不停地拉伸 用更热烈的风去吹拂 是的,就是这样 一种痛的消失,需要一种 更深的痛,去治愈2 凌晨三点,我从疼痛和酸胀中醒来 从一粒杏仁中醒来 我听到墙壁的呼吸 听到风,在露台的栏杆上停留 万物各自伸
系 是年迈的轻佻,柔软了审视的激情 中药郎串渔村收海马,携带着一份 想象中的奔驰,一天走完一天的路 海鸟们正衔走一切裸露的,衔走海滩上 一切未曾贴近的亲密,以便筑巢于岩缝 狭长的伤口。半空里有一处多好的俯瞰: 负罪之海接受着浪尖无穷的舔舐,暗云 在浊海上投下幽灵般飘忽的蓝,阿玲 你的小船浸沐腥风,正艰难系住这座 抱海码头。不远处的离群者,往往是 观光客,他们凝驻礁岸,酝酿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