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ju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的相互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炎症性肠病与肠道微生态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肠道微生态的概述、遗传易感性、疾病分型、炎症性肠病的微生态治疗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等5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述评。

其他文献
本文对克罗恩病早期治疗的新理念进行综述,总结其定义、临床获益与风险,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计要素。
随着人类对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认识的增加,菌群移植已经在近几年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粪菌移植已被证实治疗多种疾病有效,包括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糖尿病、肿瘤、肝硬化、代谢综合征以及脑肠轴疾病等,这也为菌群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主要从临床试验注册趋势、菌群移植已发表文献、粪菌移植适应证的研究进展、菌群移植途径、菌群移植治疗策略以及选择性菌群移植等进行论述。
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上升,其发病与饮食方式西方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显示饮食是肠道微生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肠道微生态在IBD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饮食可能通过肠道微生态发挥作用。现就IBD营养相关因素、肠道微生态变化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作简要论述。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后缺血性储袋炎可能与肠系膜血管张力增加有关,对储袋炎的标准治疗效果欠佳。我们探索性地对行IPAA患者构建"D型储袋",并将肠系膜下动脉引入D型储袋,达到储袋的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本文对实施新术式的2例患者进行经验总结和报道。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前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检索建库至2017年9月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UC患者术前应用IFX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关系的相关文章。由2位研究者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
目的探讨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胰腺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杯状细胞抗体(GAB)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的160例IBD患者,其中UC 120例,CD 40例。同期纳入40例除外IBD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及pANCA、ASCA、PAB、GA
肠道微生物群是定居在宿主消化道内的肠道微生物的总称。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在复杂生态系统中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即16S rRNA测序及元基因组测序,极大地丰富了肠道微生物组数据库,也鉴定出了很多细菌新种,促进了肠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但测序技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偏差及分析偏性等。而早期被忽略的培养组学研究,由于方法的改进,能培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来影响人体健康。菌群的平衡紊乱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疾病有紧密联系,包括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炎症性肠病(IBD)。菌群的个体性又是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着重对宿主遗传信息调控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及其对IBD发病与临床表现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为肠道菌群稳态紊乱导致的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例下消化道出血青少年患者,病程中患者疑诊炎症性肠病、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最终确诊为直肠黏液腺癌。该患者的诊治过程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青少年消化道少见疾病鉴别诊断的认识,并强调超声内镜及病理活检的意义。
目的评价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粪菌移植(FMT)和肠道给药的方法,并分析影响结肠TET管保留时间的可能因素。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3月接受结肠TET用于FMT和/或结肠给药的全部UC患者。记录TET植管时间、成功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TET管保留时间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150例UC患者接受结肠TET,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