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电子皮肤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穆林斯(Almee Mullins)是一名运动员、模特,也是一名演员,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小腿截肢的残疾人。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强的内心,以及每次出门都要携带的装有20双适合不同场合义肢的行李箱,艾米惊艳了世界,也成就了自己。显然,义肢不仅仅成为她行动上的支撑,更成为了一种美学的装饰。但是,当前的义肢即使做的再精美华贵,在功能性和整体性上都不能与人体本身相提并论。而如今,电子皮肤(E-skin)的出现为义肢的发展,乃至人类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丰富的感知功能
   电子皮肤是一类具有多重感知能力的电子产品,通过采用柔性、可愈合材料作为基底,使其能夠向人类或者其他生物皮肤一样同时具备感知和柔韧的特性。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学家们对电子皮肤做出了相当多研究,也催生出了许多实用性产品。
   一家名为MC10的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名为生物印章(BioStamp)的医疗监测产品,通过这种柔性无线传感器贴敷在人体的特定位置,就能够实时监测睡眠时间、姿势、心率曲线等生理参数。相比于智能手表的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对心率的检测,这种方式的精度更高,再配合物联网的实时上传功能,对用户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潜在心脏病患者,心电图的准确描绘能够帮助他们提前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并在发现后及时获救。
   受限于制作成本和电子皮肤本身的前景,当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方向显然是医疗领域。而随着器件小型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云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像生物印章之类的产品将会越发轻巧纤薄,能够像人类皮肤一样完全贴敷在人体表面也不再是天方夜谭。在2017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来自中国的Rotex公司展示出了一种名为电子文身的柔性电子产品。得益于平面电子产品制备技术的发展,这种电子产品非常纤薄,可以直接贴在人体的任意皮肤处,并且能够有效地收集生理代谢物、体温等身体信号。采用平面电子元件也带给这种技术另外一个好处——它能够兼容目前市面上的卷对卷的制备工艺,从而实现制备成本的下降。
   通过对电子皮肤的功能进行特殊设计,小小的电子皮肤可以对人体和外界的多种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除冷热、湿度、触觉这些皮肤本身所拥有的功能之外,嗅觉和听觉这些本不属于皮肤功能的部分也可以被集成到电子皮肤的序列当中。更神奇的是,某些人类本身所不具有、而其他生物具有的感受能力,如磁感受能力甚至也能加入其中。搭配上目前已经实现的人体自主控制的人造肢体,如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局(DARPA)生产的LUKE仿生假肢,某些残疾的人即可获得灵活的肢体控制和全面的感知系统,从而变得比正常人更加强大。因此,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电子皮肤的能力或将在不远的将来远超人类皮肤,它将赋予人类更多、更强大的功能。
   强大的自愈能力
   得益于细胞的全能性,人体在一定的损伤范围内能够实现在功能和外观的自我修复。比如手指被割破后几分钟,血管中聚集的纤维蛋白大分子和血小板就能构建起一道密集的血栓来阻止血液外流;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纤维细胞和纤维蛋白就像织布一样重新修复伤口部位;最后经过皮肤组织的更替,受伤部位的皮肤跟周围的就再难看出差别了。认识了人体修复的基本原理后,科学界受到启发也提出了电子皮肤自我修复的理论。
   首先,大部分柔性材料本身的有机聚合物体系就是通过长链的聚合物分子缠结形成的,在条件(如温度和湿度)允许的情况下,材料本身就可以通过动态共价键或者非共价键的再生以及聚合物链在受损界面的重新缠结来重建。其次,即使某些聚合物本身无法实现自愈,通过事先添加愈合剂到电子皮肤的基底材料当中也能够使其在受到损伤后完成一定次数的愈合。
   从效果上来看,电子皮肤的自愈能力和人类皮肤相比仿佛没什么优势,甚至还有损坏主要电路后无法恢复正常工作的可能性,但是要知道,化合物的自愈条件是可以通过调整材料体系实现人为控制的。许多人体无法正常恢复的环境,如高温、高湿度、高盐浓度的条件下,环境本身对于伤口就存在着二次伤害的危险,而自愈材料的恢复条件较为宽泛,甚至可以人为地创造条件。另外,相对于人体表皮自愈,电子皮肤的自愈时间也往往更为简短。来自天津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的“全天候自愈合材料”就具备这种超强的环境兼容性,在24小时恢复时间的对比实验下,无论是在零下40℃的低温下,亦或是在过冷高浓度盐水中,甚至是在强酸强碱的环境中,该电子皮肤材料都能够实现50%~90%的自愈效率,并且不会损失太多的性能。
   生物进化的初衷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人类在如今的时代中不仅能够利用条件适应环境,还能够通过工具有效地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自然在人类进化中的推动作用在逐渐减小,而电子皮肤这一新兴人类文明产物将促使人类文明与电子文明进一步融合,赋予人类更为有力的工具去探索和改造未知的世界。
  (摘自《科学大世界》)
其他文献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应该有可持续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卫恩科  世人都道商人“重利轻义”,而不知“义利之辨”,在商业文化中另有一番千秋。  商业文化是伴随着商品交换活动产生的文化现象。19世纪来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背后是文化力。如此而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同样也有力地塑造着中国传统商业文化。
编者按:设计的实用性使其不得不紧贴时代需求,因而它的教育模式更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那么设计教育的新变化对于雕塑教育的发展有何促进和借鉴呢?本刊记者梦佳特采访中央美术学院两位专家,以求解答。  记:中央美术学院在2002年同时成立了设计学院和城市设计学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呢?  诸:中央美院在2000年的时候迁入新校,其归口管理单位由文化部转为教育部,面临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当时很重要的
洪淳模的作品,乍看不掩饰自己的裸露。  粗犷的线条和原始状态的堆砌,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结构上的缺憾和含蓄的表现勾勒出一种自我独行的人生风景。  韩国的经济是在1988年奥运会后腾飞崛起的,在短短的十八年之间,韩国奇迹给东方精神注入了新鲜内涵。  之前,韩国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在发展建设中,因资金短缺,政府采用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把大量的青壮年派
2015年5月,恰逢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著名艺术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追溯其精湛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高尚的人格与精神风范,2015年5月23日,“纪念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暨《郑可》作品集首发仪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装饰》杂志、《雕塑》杂志、《上海工艺美术》杂志担任学术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作了明确的定位,是文艺界的走向乃至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明灯。当下中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社会,文学艺术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中国美术创作领域,中国艺术创作的多样性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艺术家们的观念性,艺术作品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充分的释放,艺术展示的平台和渠道其丰富是前所未有,这都是国家构建
内容摘要:野口勇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式的雕塑艺术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将东西方美学精髓融合、延伸到艺术的各个应用领域上,将雕塑、环艺、家具和舞美等艺术表现形式合为一体。在其创作生涯中,他最喜爱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是被他尊称为“天然物料”的玄武岩,野口勇对玄武岩独特的材质表现,及其所蕴涵的意境喜爱有加。他毕生致力于运用新技术与新理念,在空间艺术造型研究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使其作品体现天趣、造就神奇。
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莆田狼臻雕塑文化研究院院长。  1980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1995年从事木雕工作,200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年创办“狼臻雕塑文化工作室”,2007年成立“莆田市狼臻雕塑文化研究院”。多年来致力于雕塑理论和实践研究,专研木雕、创
1968年出生于长春市。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文联代表;大连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4~2007年 毕业于莫斯科苏里科夫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  1986~1990年 在吉林美院雕塑系学习。  1991~1999年 创建华仪雕塑工作室。  2000~2010年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雕塑和现代材料构成教学工作。
做一个展览并不难,但是做一个有意思的展览很难。作为“五行和声当代雕塑展”的主办方,《雕塑》杂志社的出发点,是期望营造一个深入探讨问题的平台或氛围。从展览的构思、执行、展出、研讨到总结,对于操办者而言,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我们反复向自己提问:通过展览究竟要探讨什么问题?试图让人们思索什么?  首先,这是与材料有关的讨论。但关于材料的话题是一个老话题,并不新鲜。为什么今天还要重提?这对现实有什
内容摘要:马家窑文化中的舞蹈纹彩陶盆、彩陶罐、彩陶壶已有大量的实物出土,曾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这些彩陶上以“人”为表现主体的划符反映了我国西部原始先民生活中舞与巫的演变,特别是他们将巫术礼仪活动与描绘记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长期的文化承传过程中形成了从写实到抽象的一个完整的文化艺术序列。  关键词:彩陶 舞蹈 纹饰 巫术礼仪    陶有着古老的历史,人类在会用火不久,就发现水、土、火互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