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松涛
“熊氏珐琅”第三代传人,2007年在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会上,以世界上第一款银坯掐金丝珐琅夹板的陀飞轮腕表——“蝶恋花”惊艳四座,成为中国珐琅工艺的领军人物。
珐琅制作是一种舶来工艺,但对于我,它亦是一段家族的往事。
珐琅工艺从欧洲传至中国,已经是清代初年。当时康熙帝开放海禁,这项融合绘画、烧制的西洋技艺就传到了广州,再辗转入京,受到了皇室宫廷的喜欢。当时民间称之为“洋瓷”,宫内则称其为“珐琅”。到了乾隆时期,宫廷珐琅的制作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光绪中期,我的祖父开始在宫廷造办处位于通州的一间作坊里学徒。当时,他跟着宫廷匠师们每天埋头于宫廷珐琅器的制作之中,生活非常艰辛,却将宫廷珐琅技艺的点点滴滴都吃透了。此时的珐琅工艺距离引进时已有200余年,历经中国工匠改进,技术上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我的祖父在营造处工作了近20年。随着辛亥革命、清廷退位,营造处停办,他才带着这门手艺返回乡里,成为一名独立珐琅工匠。早年谋生的技艺都是父子相承,我的父亲很自然地随着祖父成为了一名珐琅匠师。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69年。当时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创汇,开始复兴一些海外销路好的传统工艺。年逾古稀的祖父凭着高超珐琅制作手艺,带领村里几个乡亲创办了靛庄花丝厂。起初工厂主要生产花丝镶嵌品,随后也建立了景泰蓝制作车间。我从小就是这里耳濡目染着珐琅工艺长大的。
祖传的技艺对外人保密,我却非常熟悉,但我少年时却从未打算接祖父和父亲的班。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所谓家族,其实是一种脱不掉的责任。最早的压力来自我的父亲,1998年,当我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不久,父亲便严令我回到位于通州乡间的花丝厂工作。对一名向往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于是我常常溜到北京去逛街玩耍,直到有一天,我在王府井散心时偶然见到一只非常昂贵的瑞士手表。产品介绍说表盘的工艺如何如何之难。可我一看就知道,这和我每天见到的祖传珐琅技术非常相似,只是一些技术细节互有高低。
于是我回到工厂,开始试着中祖传工艺去做这样一个表盘。在反复的炽炼之中,我经历一次次失败,而某种倔强,以及珐琅工艺中的魔力犹如一团火焰,在我心里越燃越旺。我开始游离于东方、西方技艺之间,思考东方、西方的艺术审美。日复一日地探索让我渐渐变得安静、专注。数年如一日,我在珐琅技艺中渐渐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今,我和祖父、父亲以及这座靛庄花丝厂一样,很享受在京郊小村里的生活,我也开始理解他们对艺术的心态与执着。40年了,他们的工作室从没动过,也不想动。他们认为这儿比城市好得多,城里太过喧嚣……
这些家族往事,就像是某种在内心涓涓流过的责任。回忆它时,我能感到传承所带来的一种幸福感。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在父辈、祖辈的基础上走得更远。
“熊氏珐琅”第三代传人,2007年在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会上,以世界上第一款银坯掐金丝珐琅夹板的陀飞轮腕表——“蝶恋花”惊艳四座,成为中国珐琅工艺的领军人物。
珐琅制作是一种舶来工艺,但对于我,它亦是一段家族的往事。
珐琅工艺从欧洲传至中国,已经是清代初年。当时康熙帝开放海禁,这项融合绘画、烧制的西洋技艺就传到了广州,再辗转入京,受到了皇室宫廷的喜欢。当时民间称之为“洋瓷”,宫内则称其为“珐琅”。到了乾隆时期,宫廷珐琅的制作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光绪中期,我的祖父开始在宫廷造办处位于通州的一间作坊里学徒。当时,他跟着宫廷匠师们每天埋头于宫廷珐琅器的制作之中,生活非常艰辛,却将宫廷珐琅技艺的点点滴滴都吃透了。此时的珐琅工艺距离引进时已有200余年,历经中国工匠改进,技术上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我的祖父在营造处工作了近20年。随着辛亥革命、清廷退位,营造处停办,他才带着这门手艺返回乡里,成为一名独立珐琅工匠。早年谋生的技艺都是父子相承,我的父亲很自然地随着祖父成为了一名珐琅匠师。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69年。当时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创汇,开始复兴一些海外销路好的传统工艺。年逾古稀的祖父凭着高超珐琅制作手艺,带领村里几个乡亲创办了靛庄花丝厂。起初工厂主要生产花丝镶嵌品,随后也建立了景泰蓝制作车间。我从小就是这里耳濡目染着珐琅工艺长大的。
祖传的技艺对外人保密,我却非常熟悉,但我少年时却从未打算接祖父和父亲的班。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所谓家族,其实是一种脱不掉的责任。最早的压力来自我的父亲,1998年,当我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不久,父亲便严令我回到位于通州乡间的花丝厂工作。对一名向往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于是我常常溜到北京去逛街玩耍,直到有一天,我在王府井散心时偶然见到一只非常昂贵的瑞士手表。产品介绍说表盘的工艺如何如何之难。可我一看就知道,这和我每天见到的祖传珐琅技术非常相似,只是一些技术细节互有高低。
于是我回到工厂,开始试着中祖传工艺去做这样一个表盘。在反复的炽炼之中,我经历一次次失败,而某种倔强,以及珐琅工艺中的魔力犹如一团火焰,在我心里越燃越旺。我开始游离于东方、西方技艺之间,思考东方、西方的艺术审美。日复一日地探索让我渐渐变得安静、专注。数年如一日,我在珐琅技艺中渐渐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今,我和祖父、父亲以及这座靛庄花丝厂一样,很享受在京郊小村里的生活,我也开始理解他们对艺术的心态与执着。40年了,他们的工作室从没动过,也不想动。他们认为这儿比城市好得多,城里太过喧嚣……
这些家族往事,就像是某种在内心涓涓流过的责任。回忆它时,我能感到传承所带来的一种幸福感。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在父辈、祖辈的基础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