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新课改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且是一门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价值目标等诸多方面,都与学科课程有很大不同。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课程能不能正常开设、教学内容能不能切实完成的问题,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问题。
事实上,实践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陪学生玩”的层面。我们仅仅以学生“玩得高兴”为目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兴趣的培养,而始终没有把能力的目标摆放到应有位置。教学活动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直接体验”,忽视学生的“探究”与“尝试”,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课外兴趣活动。这显然是不符合课程宗旨的。
结合课程纲要和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形象地定位为“爱玩,会做,敢问”这样三个渐进层次。
一、尊重与呵护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缺乏的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操作的技能和优良的心态,诸如自信、乐观、善于质疑、敢为人先等。学科课程的教学受制于尚不完备的教育制度,屈从升学考试的压力,迫使孩子提前告别了玩乐的童年,沉陷于残酷的学业竞争之中。但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会在玩乐中迸发智慧的火花,人的创造特性也将在率真的玩乐中诞生与成长。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权利,也就剥夺了孩子们成为大师的机会。
但是,作为课程目标,不仅仅是使课程“好玩”,还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玩好”,即“玩有所得”。因为只有玩得好、有所得,才能让小孩子“爱玩”。
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玩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整合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坚决地把学生放在首位,突出学生主体性,切实保证他们“人人有得玩”,“个个有所得”。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则课堂可能很热闹,但玩过之后一无所获。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慢慢失去热情与兴趣,最终使课堂变得沉闷无比。如果活动难度太大,学生玩得不顺利,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操作能力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孩子感兴趣而且能够“玩有所悟”的实践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整合课程资源的时候就必须遵循“生活化,趣味化,时尚化,乡土化”和“儿童化”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时以“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挑战自我”为指针;制订计划时,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严密组织,全程指导,正面评价,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爱玩”的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培养与锻炼小学生“会做”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里面清楚地说明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社交能力、干练的组织能力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所有这些能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会做”的能力。
反观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到最后却拿不出像样的成果。就是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也是做工粗糙,毫无创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到位。要想让小孩子真正学到动手操作的本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就不能“放羊”。课前准备中,我们要制订详细计划,作出周密安排,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具体拟定切合小学生发展水平的能力目标,保证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要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贯彻“具体示范,全程指导,鼓励合作,及时反馈”的流程规则。所谓“具体示范”,就是老师要“手把手地教”;“全程指导”,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指导,而且包括有针对性的课前动员和课后评价;“鼓励合作”,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分工合作,成果共享”的成功机制;“及时反馈”应立足“正面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提高”为目的。
三、激发与培养小学生“敢问”的精神
小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性,尤其缺乏“独立自主”与“改革创新”的闯劲。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自主”与“改革创新”恰恰成为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最具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教会学生关爱自然、服务社会,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与必要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形成一股“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敢想敢干”的闯劲。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实现”放在首位,重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形成问题,在“猜测与尝试”中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欣赏”与“模仿”的层次上,实践课“寓教于玩”,就是要指导学生在玩乐中学会“敢问”。这一宏伟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在于活动课程能否增强学生“问”的欲望,能否提高他们“问”的水平。正如陶行知所说:“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真知!”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玩”的课程,首先要保证学生“爱玩”,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玩”学会“做”,通过“做”学会“问”,最终激励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型人才。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品质,形成“团结协作,成果共享”的健康人格,最终成就辉煌人生。
事实上,实践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陪学生玩”的层面。我们仅仅以学生“玩得高兴”为目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兴趣的培养,而始终没有把能力的目标摆放到应有位置。教学活动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直接体验”,忽视学生的“探究”与“尝试”,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课外兴趣活动。这显然是不符合课程宗旨的。
结合课程纲要和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形象地定位为“爱玩,会做,敢问”这样三个渐进层次。
一、尊重与呵护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缺乏的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操作的技能和优良的心态,诸如自信、乐观、善于质疑、敢为人先等。学科课程的教学受制于尚不完备的教育制度,屈从升学考试的压力,迫使孩子提前告别了玩乐的童年,沉陷于残酷的学业竞争之中。但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会在玩乐中迸发智慧的火花,人的创造特性也将在率真的玩乐中诞生与成长。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权利,也就剥夺了孩子们成为大师的机会。
但是,作为课程目标,不仅仅是使课程“好玩”,还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玩好”,即“玩有所得”。因为只有玩得好、有所得,才能让小孩子“爱玩”。
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玩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整合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坚决地把学生放在首位,突出学生主体性,切实保证他们“人人有得玩”,“个个有所得”。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则课堂可能很热闹,但玩过之后一无所获。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慢慢失去热情与兴趣,最终使课堂变得沉闷无比。如果活动难度太大,学生玩得不顺利,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操作能力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孩子感兴趣而且能够“玩有所悟”的实践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整合课程资源的时候就必须遵循“生活化,趣味化,时尚化,乡土化”和“儿童化”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时以“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挑战自我”为指针;制订计划时,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严密组织,全程指导,正面评价,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爱玩”的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培养与锻炼小学生“会做”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里面清楚地说明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社交能力、干练的组织能力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所有这些能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会做”的能力。
反观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到最后却拿不出像样的成果。就是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也是做工粗糙,毫无创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到位。要想让小孩子真正学到动手操作的本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就不能“放羊”。课前准备中,我们要制订详细计划,作出周密安排,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具体拟定切合小学生发展水平的能力目标,保证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要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贯彻“具体示范,全程指导,鼓励合作,及时反馈”的流程规则。所谓“具体示范”,就是老师要“手把手地教”;“全程指导”,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指导,而且包括有针对性的课前动员和课后评价;“鼓励合作”,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分工合作,成果共享”的成功机制;“及时反馈”应立足“正面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提高”为目的。
三、激发与培养小学生“敢问”的精神
小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性,尤其缺乏“独立自主”与“改革创新”的闯劲。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自主”与“改革创新”恰恰成为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最具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教会学生关爱自然、服务社会,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与必要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形成一股“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敢想敢干”的闯劲。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实现”放在首位,重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形成问题,在“猜测与尝试”中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欣赏”与“模仿”的层次上,实践课“寓教于玩”,就是要指导学生在玩乐中学会“敢问”。这一宏伟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在于活动课程能否增强学生“问”的欲望,能否提高他们“问”的水平。正如陶行知所说:“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真知!”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玩”的课程,首先要保证学生“爱玩”,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玩”学会“做”,通过“做”学会“问”,最终激励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型人才。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品质,形成“团结协作,成果共享”的健康人格,最终成就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