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无论是从锁定人生轨迹、连接健康生命的层面,还是从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的角度说,其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多少年来写作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学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凸显的教育理念之一。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而以教师为本位的作文批改,因其偏重“注入”,多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认识出发,只是教师一相情愿地评判学生的作文,使得作文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漠视学生个性、窒息写作灵性、制约写作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之一。这也正是上述不该发生的之所以发生的症结所在。是否可以换个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评价作文这一问题上,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角色,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视野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在评改中学会修改、发展提高。“对改法”,便是我长期思考和探索的结晶。
事物既然能存在于世间,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流传甚广的教师精批细改,在了解学生写作实际、加强个别指导方面固然有它可取的地方,但这种“填鸭式”的教法往往有悖初衷,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效劳动。承认这一点是令人心酸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然而事实就这样无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都由教师修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都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设想,如今在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实在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师唱主角的“精批细改”的弊端所在——教师在夜以继日的“全批全改”中付出心血,学生却无动于衷,写作水平无法提高。在这种批改形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事事的地位,很自然地失去写作的责任感,只是把作文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而敷衍。如此现状,谈何提高,何谈效率?为了未来,为了学生,作文批改必须尽快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沼。
吕叔湘讲:“教学就是为了教学生学。”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应该教学生自己改作文,这并不仅仅限于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在于着眼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重心下移和角色的换位,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那种“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层面上看,作文修改更应向着这种趋势发展:重教师修改,更重学生自改;重指正不足,更重发现优势;重规范格式,更重打破常规、自由发挥;重写作技巧修改,更重学生人格、个性、思维、做人的逐步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动力,而兴趣又与当前的活动、需要有关。只有除去罩在作文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亲自参与批改活动,体验批改作文的个中滋味,从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评判文章优劣,学生才会增强写作的责任感,激发写作的兴趣,继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修改作品的价值,可谓“前人之述倍矣”: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到袁枚的“一诗千改心始安”,从曹雪芹的“披阅五载,增删十次”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数易其稿”,无不说明执着修改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的写作而言,修改除可使其作文精益求精以外,还能让其发现写作优势所在,从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并学会学习别人、尊重别人。而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同龄人的作文,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某些成见。
特级教师钱梦龙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也符合对改法的原则,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批改作文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自己改文的能力,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老的至理名言。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视这个“教”的作用:教师要给以必要的引导、示范、鼓励、点拨,使学生有所依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教师浏览
中学生写作文,作品当然有孩子味,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的生活,独特的认识,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视角。教师在评判这些文章时,要走出成人角色的评判误区,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视平线上品评、发现,让学生通过写作表现率真、张扬个性,要鼓励学生写生活、写真情实感,作品保持个性,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提高。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改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张志公先生说:“必要性是兴趣的根源,不觉得需要,怎么会有兴趣?”所以教师应向学生开展批改作文的目的教育,以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为导,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参加到批改活动之中。
3.明确要求
作文批改也和其他学习活动一样,应该有一个体现训练重点而学生又易于接受的目标,以此规范一次写作训练的全过程,做到先入格、再出格。每次改文,通过师生协商等形式,先民主后集中,提如下几方面要求,并给予量化。
(1)根据训练重点,突出写生活。动笔行文就要写有所体验、有所动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生活,在写作中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文化视野、学识功底;突出亮点:文章要有给自己带来写作自信心的长处、优点,让别人能有所喜欢、有所学习、有所借鉴。这方面30分。
(2)表现手法方面,突出有个性。从个人独到的生活视野内,浮想联翩,提笔成文:选材带个人色彩、立意是个人的感悟、构思有自己的棱角、语言有自己的习惯、特色和风格。这方面20分。
(3)一般作文的基本要求,突出写充实。文章要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丰富、写得严谨。这方面15分。
以上三点是作文内容上的要求,是“软件”,属“变量”,这样学生据此批改作文时就会发现作文特色,提出合理建议,公正、合理地写出评语。
(4)错别字、病句、标点等方面,共计10分。错别字包括错字、别字、不规范用字、掉字、添字等,每3个扣1分;病句包括句子中语法、逻辑、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明显不足,生造词语等,每个扣1分;较突出的错误标点每3个扣1分。直到扣完该项分为止。
(5)字数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该项10分。
(6)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该项10分。强调“45分钟500字”,不能按时完成者,该项不得分。如果缺额过大,视情况灵活处理。
(7)书写潦草,文面零乱者,酌情扣分,最多5分;书写认真,文面清楚匀整,酌情加分,最多5分。
以上四点是作文文面上的要求,是“硬件”,属“常量”。
(8)鼓励个性。个性作文首先须符合以上内容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抓住审题独到、选材新颖、思想深刻、结构巧妙、语言贴切,书写认真等特色中的一项或几项,酌情加分,最多10分,而这些特色在批语中应有所体现。
4.示之以范
学生开始修改作文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如何改。此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批改:将具有典范性的作文,用多媒体投出来,结合写作要求对学生予以点拨,使其明白如何评价一篇作文,怎样发现作品优点,熟悉各种修改要领: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正像叶老所言:“教师只要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
5.操作指导
包括批改步骤的确定;各种批改符号的介绍运用;批改过程对学生的巡视指导、排疑解难;如何写批语;共性问题的归纳与分析;过程的组织控制;课后对学生批改过的作文的再度浏览批阅等。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文章不厌百回改。行文已毕,可暂时弃置不管,谓之冷处理;一两日后,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或改、或调、或删、或增;或文面,或内容,或构思,或技巧,直至自己满意为止。所谓“学生对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位,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只自改)彼此交换着修改作文的一种方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要求简单些,以后逐渐加码。整个过程共分五个步骤。
1.自改——立足于改
自己至少看两遍。第一遍小声朗读,旨在改正文面,包括自己能发现的字、词、句、标点方面的毛病。第二遍默读,意在修订内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照批改要求,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一番增、删、改、调的润色。另外在修改时更要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个性,可从写生活、写认识、写个性、写心灵等方面考虑。长期这样就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叶圣陶语)。
2.对改——立足于批
作文中有些问题自己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失去辨识“庐山真面目”的能力。怎么办?让他人改,使作文臻于完美,这就是学生对改法的现实基础。叶圣陶先生说:“经常观摩人家口头的、笔下写的语言,分辨哪些是好的,对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对的。”其实不单单语言方面应这样,别人作品里面的新观点、巧思路、好手法也应学习借鉴,让学生在对改中学会修改,学会赏析,掌握方法,帮助别人查缺补漏,有时同学的建议比教师的指正更容易被接受。
对改时按自愿的原则学生双双结成对子,为使改者有新鲜感,对子可定期改换,被批作文至少要看三遍。
(1)第一遍,细读。为了对所批文章有个真实、深刻的第一印象,要细细阅读作文,并标出明显的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数出被批作文的字数(注在文尾),看是否达到规定的数量;记下读文时生发的灵感。
(2)第二遍:精读。这是批阅的核心、关键,须更认真,仔细地研读原文:边读边思边写。本着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根据自身的水平,对照批改要求,积极思考,细心品味文章,写好眉批。
(3)第三遍:速读。总体把握文章,严格评分标准,客观地予以量化,写出总批,签好姓名。写批语既要实话实说、有所针对,又要重肯定、轻否定;突出训练点,不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让对方思考;要有分寸感,同时注意多赞扬、少批评;要用商量的语气写,不主观臆断;可以纸上谈心,交换看法,最后写出改后记。
在对改过程中,有不明白或疑惑的地方,双方可讨论协商,再有争执不下的,可请教老师,以保证整个对改活动的民主、合作、负责、公正。
3.抽评——立足于验
评文既是改文的一个环节,又是改文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读文评文的信息反馈,教师可及时地检验批改效果,评析作文中的突出问题,锻炼学生说话、听话的能力。为体现其客观性,无论是读文还是评文均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每次抽验作文二至三篇。其程序如下。
(1)读文。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作文,并按如下标准予以量化:言语规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说普通话、自然流畅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可加适当的手势,读出语感。这一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2)听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台上高声读,台下认真听,并且边听边悟边记,对所读作文进行书面赏析(可以只记要点、临时发挥)。可从六个方面有所选择地进行:评判习作的内容及生活体验,欣赏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笔录共鸣的情感与熏陶历程,抒写思维的启迪跟联想想象,对其朗读情况品头论足,对所读作品提点合理化建议。这是一次集听话、思维、写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语文学习,又是下面评议的基础。
(3)评议。评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有所发现——发现自己写作的优势风格和个性;有所鼓励——鼓励自己树立写作自信心,从中找到做人的尊严;有所提高——博取众人之长,领悟写作真谛,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前面听思记基础上,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一是同学们踊跃发言进行评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作文从不同方面主动评议,可以由自己来评,也可以让别人去议。他人评论又分为自由评和问题评:自由评由学生根据所思所记所议,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自由发言;问题评是让学生回答教师就所读作品的提问。每读完一篇评议一次,一般采取一文多评的方式——或主动评,或抽签评,或点名评,或问题评,或作者评等,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在评议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妙用情感效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还要授之以法,施之以范,指导学生会说善说,出口成章,启发他们对不同的观点开展必要的争鸣,允许作者阐明自己的体会和观点,允许评者做必要的补充和更改。事后整理自己的评后记。这既是对听、记、思的信息反馈,又是学生据理力争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过程。
4.小结——立足于悟
学生对改完毕后,师生共同的加对总结,从中悟出某些写作规律。同时肯定成绩,表扬先进的;寻找优点,激励落后的;提出建议,并明确应注意的事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5.浏览——立足于查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写的、改的真实情况,教师应在课外通过浏览,对学生作文进行全面验收。目的如下:把握总的写作趋势;解决学生批改不了的问题(可与面批结合);选好典型文章,归纳共性问题。并作好批改记录,以备日后教学时指导学生有的放失。在浏览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效,对学生的打分、批语一般不宜更动,并尽可能地予以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若存在问题,可再以反批语的形式明告之。
吕老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如果把教学比作演戏的话,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但同时是导演。”在评改作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创设探究写作规律的情景氛围;发挥好配角的作用,让全体学生都唱主角,积极参与到对改作文这一学习活动中来,在对改中提高水平,在参与中展示自我,在活动中感受幸福。
“以学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凸显的教育理念之一。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而以教师为本位的作文批改,因其偏重“注入”,多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认识出发,只是教师一相情愿地评判学生的作文,使得作文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漠视学生个性、窒息写作灵性、制约写作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之一。这也正是上述不该发生的之所以发生的症结所在。是否可以换个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评价作文这一问题上,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角色,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视野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在评改中学会修改、发展提高。“对改法”,便是我长期思考和探索的结晶。
事物既然能存在于世间,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流传甚广的教师精批细改,在了解学生写作实际、加强个别指导方面固然有它可取的地方,但这种“填鸭式”的教法往往有悖初衷,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效劳动。承认这一点是令人心酸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然而事实就这样无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都由教师修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都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设想,如今在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实在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师唱主角的“精批细改”的弊端所在——教师在夜以继日的“全批全改”中付出心血,学生却无动于衷,写作水平无法提高。在这种批改形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事事的地位,很自然地失去写作的责任感,只是把作文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而敷衍。如此现状,谈何提高,何谈效率?为了未来,为了学生,作文批改必须尽快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沼。
吕叔湘讲:“教学就是为了教学生学。”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应该教学生自己改作文,这并不仅仅限于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在于着眼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重心下移和角色的换位,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那种“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层面上看,作文修改更应向着这种趋势发展:重教师修改,更重学生自改;重指正不足,更重发现优势;重规范格式,更重打破常规、自由发挥;重写作技巧修改,更重学生人格、个性、思维、做人的逐步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动力,而兴趣又与当前的活动、需要有关。只有除去罩在作文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亲自参与批改活动,体验批改作文的个中滋味,从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评判文章优劣,学生才会增强写作的责任感,激发写作的兴趣,继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修改作品的价值,可谓“前人之述倍矣”: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到袁枚的“一诗千改心始安”,从曹雪芹的“披阅五载,增删十次”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数易其稿”,无不说明执着修改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的写作而言,修改除可使其作文精益求精以外,还能让其发现写作优势所在,从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并学会学习别人、尊重别人。而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同龄人的作文,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某些成见。
特级教师钱梦龙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也符合对改法的原则,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批改作文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自己改文的能力,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老的至理名言。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视这个“教”的作用:教师要给以必要的引导、示范、鼓励、点拨,使学生有所依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教师浏览
中学生写作文,作品当然有孩子味,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的生活,独特的认识,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视角。教师在评判这些文章时,要走出成人角色的评判误区,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视平线上品评、发现,让学生通过写作表现率真、张扬个性,要鼓励学生写生活、写真情实感,作品保持个性,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提高。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改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张志公先生说:“必要性是兴趣的根源,不觉得需要,怎么会有兴趣?”所以教师应向学生开展批改作文的目的教育,以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为导,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参加到批改活动之中。
3.明确要求
作文批改也和其他学习活动一样,应该有一个体现训练重点而学生又易于接受的目标,以此规范一次写作训练的全过程,做到先入格、再出格。每次改文,通过师生协商等形式,先民主后集中,提如下几方面要求,并给予量化。
(1)根据训练重点,突出写生活。动笔行文就要写有所体验、有所动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生活,在写作中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文化视野、学识功底;突出亮点:文章要有给自己带来写作自信心的长处、优点,让别人能有所喜欢、有所学习、有所借鉴。这方面30分。
(2)表现手法方面,突出有个性。从个人独到的生活视野内,浮想联翩,提笔成文:选材带个人色彩、立意是个人的感悟、构思有自己的棱角、语言有自己的习惯、特色和风格。这方面20分。
(3)一般作文的基本要求,突出写充实。文章要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丰富、写得严谨。这方面15分。
以上三点是作文内容上的要求,是“软件”,属“变量”,这样学生据此批改作文时就会发现作文特色,提出合理建议,公正、合理地写出评语。
(4)错别字、病句、标点等方面,共计10分。错别字包括错字、别字、不规范用字、掉字、添字等,每3个扣1分;病句包括句子中语法、逻辑、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明显不足,生造词语等,每个扣1分;较突出的错误标点每3个扣1分。直到扣完该项分为止。
(5)字数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该项10分。
(6)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该项10分。强调“45分钟500字”,不能按时完成者,该项不得分。如果缺额过大,视情况灵活处理。
(7)书写潦草,文面零乱者,酌情扣分,最多5分;书写认真,文面清楚匀整,酌情加分,最多5分。
以上四点是作文文面上的要求,是“硬件”,属“常量”。
(8)鼓励个性。个性作文首先须符合以上内容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抓住审题独到、选材新颖、思想深刻、结构巧妙、语言贴切,书写认真等特色中的一项或几项,酌情加分,最多10分,而这些特色在批语中应有所体现。
4.示之以范
学生开始修改作文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如何改。此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批改:将具有典范性的作文,用多媒体投出来,结合写作要求对学生予以点拨,使其明白如何评价一篇作文,怎样发现作品优点,熟悉各种修改要领: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正像叶老所言:“教师只要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
5.操作指导
包括批改步骤的确定;各种批改符号的介绍运用;批改过程对学生的巡视指导、排疑解难;如何写批语;共性问题的归纳与分析;过程的组织控制;课后对学生批改过的作文的再度浏览批阅等。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文章不厌百回改。行文已毕,可暂时弃置不管,谓之冷处理;一两日后,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或改、或调、或删、或增;或文面,或内容,或构思,或技巧,直至自己满意为止。所谓“学生对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位,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只自改)彼此交换着修改作文的一种方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要求简单些,以后逐渐加码。整个过程共分五个步骤。
1.自改——立足于改
自己至少看两遍。第一遍小声朗读,旨在改正文面,包括自己能发现的字、词、句、标点方面的毛病。第二遍默读,意在修订内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照批改要求,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一番增、删、改、调的润色。另外在修改时更要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个性,可从写生活、写认识、写个性、写心灵等方面考虑。长期这样就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叶圣陶语)。
2.对改——立足于批
作文中有些问题自己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失去辨识“庐山真面目”的能力。怎么办?让他人改,使作文臻于完美,这就是学生对改法的现实基础。叶圣陶先生说:“经常观摩人家口头的、笔下写的语言,分辨哪些是好的,对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对的。”其实不单单语言方面应这样,别人作品里面的新观点、巧思路、好手法也应学习借鉴,让学生在对改中学会修改,学会赏析,掌握方法,帮助别人查缺补漏,有时同学的建议比教师的指正更容易被接受。
对改时按自愿的原则学生双双结成对子,为使改者有新鲜感,对子可定期改换,被批作文至少要看三遍。
(1)第一遍,细读。为了对所批文章有个真实、深刻的第一印象,要细细阅读作文,并标出明显的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数出被批作文的字数(注在文尾),看是否达到规定的数量;记下读文时生发的灵感。
(2)第二遍:精读。这是批阅的核心、关键,须更认真,仔细地研读原文:边读边思边写。本着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根据自身的水平,对照批改要求,积极思考,细心品味文章,写好眉批。
(3)第三遍:速读。总体把握文章,严格评分标准,客观地予以量化,写出总批,签好姓名。写批语既要实话实说、有所针对,又要重肯定、轻否定;突出训练点,不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让对方思考;要有分寸感,同时注意多赞扬、少批评;要用商量的语气写,不主观臆断;可以纸上谈心,交换看法,最后写出改后记。
在对改过程中,有不明白或疑惑的地方,双方可讨论协商,再有争执不下的,可请教老师,以保证整个对改活动的民主、合作、负责、公正。
3.抽评——立足于验
评文既是改文的一个环节,又是改文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读文评文的信息反馈,教师可及时地检验批改效果,评析作文中的突出问题,锻炼学生说话、听话的能力。为体现其客观性,无论是读文还是评文均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每次抽验作文二至三篇。其程序如下。
(1)读文。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作文,并按如下标准予以量化:言语规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说普通话、自然流畅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可加适当的手势,读出语感。这一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2)听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台上高声读,台下认真听,并且边听边悟边记,对所读作文进行书面赏析(可以只记要点、临时发挥)。可从六个方面有所选择地进行:评判习作的内容及生活体验,欣赏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笔录共鸣的情感与熏陶历程,抒写思维的启迪跟联想想象,对其朗读情况品头论足,对所读作品提点合理化建议。这是一次集听话、思维、写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语文学习,又是下面评议的基础。
(3)评议。评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有所发现——发现自己写作的优势风格和个性;有所鼓励——鼓励自己树立写作自信心,从中找到做人的尊严;有所提高——博取众人之长,领悟写作真谛,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前面听思记基础上,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一是同学们踊跃发言进行评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作文从不同方面主动评议,可以由自己来评,也可以让别人去议。他人评论又分为自由评和问题评:自由评由学生根据所思所记所议,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自由发言;问题评是让学生回答教师就所读作品的提问。每读完一篇评议一次,一般采取一文多评的方式——或主动评,或抽签评,或点名评,或问题评,或作者评等,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在评议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妙用情感效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还要授之以法,施之以范,指导学生会说善说,出口成章,启发他们对不同的观点开展必要的争鸣,允许作者阐明自己的体会和观点,允许评者做必要的补充和更改。事后整理自己的评后记。这既是对听、记、思的信息反馈,又是学生据理力争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过程。
4.小结——立足于悟
学生对改完毕后,师生共同的加对总结,从中悟出某些写作规律。同时肯定成绩,表扬先进的;寻找优点,激励落后的;提出建议,并明确应注意的事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5.浏览——立足于查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写的、改的真实情况,教师应在课外通过浏览,对学生作文进行全面验收。目的如下:把握总的写作趋势;解决学生批改不了的问题(可与面批结合);选好典型文章,归纳共性问题。并作好批改记录,以备日后教学时指导学生有的放失。在浏览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效,对学生的打分、批语一般不宜更动,并尽可能地予以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若存在问题,可再以反批语的形式明告之。
吕老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如果把教学比作演戏的话,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但同时是导演。”在评改作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创设探究写作规律的情景氛围;发挥好配角的作用,让全体学生都唱主角,积极参与到对改作文这一学习活动中来,在对改中提高水平,在参与中展示自我,在活动中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