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三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引进机制深化分析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才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三农”人才队伍主要包括内生型人才和引入型人才,内生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基础,引入型人才则是人才队伍的发展助力。基于山东省引入型人才的现存问题,进行人才引进机制深化研究,以期促进“三农”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人才引进;“三农”;乡村振兴;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C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1.057
  “三农”人才队伍主要由内生型人才和引入型人才构成:内生型人才是由于地缘或血缘等关系[1],长期留在乡村发展的人才;引入型人才则是从乡村之外引进的新人,他们中大都是外来人员,但也不乏部分走出乡村后又重新返乡的人才,如图1所示。引入型人才的引进大都受到行政干预或利益引导,目前来看,行政干预政策较为完善且效果突出,引进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等类型。相比之下,利益引导略显不足,因此通过对前期调查的整理,提出更加完善的“三农”人才引进机制。
  1 高校人才引进机制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山东省2019届非师范类毕业生共计57.14万人,其中,农学专业研究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6.25%,农学专业本科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5%,农林牧渔大类专科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27%。从就业行业流向来看,约1.90%的毕业生进入了农、林、牧、渔业。由此可知,农业类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限,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了非专业就业方向,因此如何吸引他们投身到农村建设中是目前新农村健身面对的一大难题。
  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农村的交通系统,方便乡村的对外交流。2)提高网络普及率和覆盖面,保证人们的工作、生活需求。3)改善乡村的供水设施。4)完善农村的流通设施,增加市场上产品的种类,满足人民更高的生活需要。5)完善医疗、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医保体系建设,使居民就医权得到保障;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1.2 助力大学生构建社会关系网
  1)大学生应该在上学期间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这样才能在下乡后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构建自己新的社会关系网。2)政府可以在当地举办各类交流活动,邀请当地的一些企业家参加,既能帮助大学生结交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也可以获得与当地的企业家相识的机会,重新获得相关的人脉。
  1.3 增加乡村工作的吸引力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帮助乡村企业提升薪酬福利水平,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实施住房补贴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实施税费减免政策。2)中小企业奋发图强,不断提升自我,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
  1.4 鼓励农村家庭转变思想观念
  父母的教育和观点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要从改变父母和家庭的观念着手。1)应营造正确的价值观氛围,让返乡就业、支援农村发展成为人们口中的好事;2)让勇于拼搏、改造家乡的返乡大学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提高其所在家庭的地位;3)向培育出返乡就业大学生的家庭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
  1.5 解决大学生自身问题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2]。学校要经常开设相关讲座,宣传“三农”和乡村振兴等,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发布的相关文件,学校的就业服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要保持信息的时常更新,帮助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3]。
  2 退休才引进机制
  1982年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山东省出生人口逐渐减少,目前山东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虽然带来养老负担,但也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低龄老年人的作用。
  以烟台市为例,2020年烟台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297.5万人,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为175.3万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充足。从健康角度来看,在健康老年人中健康的低龄老年人占75.7%;从受教育角度来看,1999—2014年烟台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呈不断提升的趋势,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由1999年的6.4%上升到2014年的14.6%,不识字的老年人则从45.3%下降到12.4%。基于退休低龄老年人的良好身体状况,吸引退休后的低龄老年人下乡贡献,将成为人才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2.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社会对于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存在不恰当的理解甚至歧视,而大量事实表明,老年人只有在没有完全同社会劳动脱节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2.2 明确政府开发低龄退休人才的责任定位
  政府需要对低龄退休人才作出战略规划,制定和颁布相关退休人员就业的法律法规并给予政策的支持,尽快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使退休人员再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专门管理机构,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对退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科学的管理,为老年人力资源保驾护航[4]。
  2.3 加快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1)推动老年机构组织发挥政府和退休人群体的“桥梁”作用,突出老年机构尤其是老年协会在退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2)通过社区服务建立退休人力资源与企業及人力资源网络平台等的对接。3)搭建好退休人才志愿服务平台,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地推动退休志愿者的发展[5]。
  2.4 拓宽退休人才再就业渠道
  对于不同类型的退休人力资源,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发挥组织的力量,细化开发渠道,为退休人才再就业匹配合适的途径,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手段相补充的就业渠道。   2.5 持续发展老年教育
  1)充分利用好老年大学,保证低龄退休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与时俱进性;2)建立远程教育网络;3)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开展老年教育。只有提高了低龄老年人的素质,才能保障乡村建设吸引到更多优质的退休人才。
  2.6 保证下乡就业安全性
  退休再就业是退休老年人价值的体现,利国利民利己,但是接收退休人员的地区政府或企业要注意对退休人员人身安全的保证,提前了解下乡退休人才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等信息,做好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
  3 返乡下乡人才引进机制
  受“双返双创”政策的影响,返乡下乡人才日益增多,成为了“三农”人才队伍的主力军。该类人才数量众多、构成复杂,是现有大部分“三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重点,针对这类人才的引进对策研究较充分。除了传统的增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外,仍应通过其他多种渠道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氛围,实现返乡下乡人才的引进。
  3.1 塑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返乡下乡人才主要可以分为投资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两大类,对于二者来说,公平的竞争环境都是首要考虑因素。投资型人才需要公平的招商引资机制,保证项目机会是均等的;专业型人才需要公平的就业机制,保证职业发展机会是均等的[6]。只有确保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要素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2 搭建机会交流平台
  人才返乡下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担心返乡下乡后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大城市经济发达、机会众多,相比之下,乡村的发展机会差距较大,可能出现空有满腔热血、一身本领,但却无处施展的现象。对此,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组织各类招商企业、用工企业及返乡下乡人才等进行交流,助力人才与企业、项目的更好对接。
  3.3 实现专业人才共享引导
  返乡下乡人才中不乏项目投资者,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对乡村发展充满计划,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才。从发展短板来看,投资类的项目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意愿和信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政府可以助力打造人才共享机制,实现企业甚至项目之间的人才共享,不仅可以解决乡村发展中人才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价值,使其获得更高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刘志秀.乡村人才振兴:内生型与嵌入型主体的治理效能[J].云南行政学报,2021,5(1):1-9.
  [2] 杨玉富,王冬冬.高等农业教育“一懂两爱”理念的實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570-574.
  [3] 张稳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23):47-49.
  [4] 沈理平.退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与公益,2019(5):22-24.
  [5] 洪东梅.搭建“四个平台”构建文化养老体系:北京市交通委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措施[J].中国公路,2017(12):70-71.
  [6] 陈秋燕.乡村振兴下人才队伍建设的最优机制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0(31):110-112.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部门需要充分坚持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重点强化并落实新农村建设改革工作,并通过推进农村集體产权制度的改革来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基于此,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与探索工作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1.3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在2020年全面脱贫以后,着力破解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乡风文明,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天水市麦积区为例,分析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B D
摘 要 2013年以来,四川省筠连县重视并大力发展漆树产业,至2020年底已建成1.3万公顷产业基地,并同步推进漆树产品深加工,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将筠连县建成“中国漆都”奠定了基础。虽然筠连县漆树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针对筠连县漆树产业发展概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筠连县漆树产业进步。  关键词 漆树;产业发展;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  中图分类号:F
摘 要 绿肥种植是湖北省浠水县发展绿色农业、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认识到发展绿肥的重要性。基于此,分析了浠水县绿肥种植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生产潜力,提出了强化政策支持、建设新技术开发基地、普及绿肥高产栽培技术的绿肥生产恢复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 绿肥;生产现状;湖北省浠水县  中图分类号:S55 文献标
摘 要 乡村振兴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链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策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内山脉众多,当地的环境非常适合种植香杉,因此发展香杉产业是融安县较好的乡村振兴途径。针对融安县香杉种植展开讨论,探索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的相关策略,并提出利用产业链发展振兴乡村的策略。  关键词 香杉;乡村振兴;产业链;广西柳州市融安县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介绍尼巴藏寨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基因基础上,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主体缺失、地域特色文化标识模糊等后乡土社会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适应性变迁及创新传承策略,以期对尼巴藏寨及同类村寨的全面振兴起到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乡土文化;振兴;尼巴藏寨  中图分类号:D422.6;G249.2 文献标志码:C
摘 要 在生态建设中,竹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永泰县竹类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因此竹产业成为永泰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虽然永泰县的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地竹产业发展面临着竹类资源总量少质量差、经营水平较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等一系列瓶颈。为加快永泰县竹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对永泰县竹林资源、竹林经营现状、竹材加工发展态势
摘 要 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打造农业品牌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下,四川省加快农业转型的步伐,有利于帮助四川省在全面脱贫后的“过渡期”站稳脚跟。通过对四川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四川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四川省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农产品品牌研究;农业现代化;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志码:C DO
摘 要 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价值和内涵也越来越清晰,不断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再生功能。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无论在资源还是特色方面,都极具保护与利用价值。基于此,对广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构建一种新的活化保护模式,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保护;广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而提出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过检索文献分析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三农”问题及城乡发展的关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中等收入陷阱;“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