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梁元柱及其画风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eda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元柱,字仲玉,又字森琅,广东顺德伦教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于乡试,天启二年(1622)进士。他生当明末时局动荡之际,故虽有功名,但仕途屡遇不淑。他先是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迁陕西道御史。因不愿迎合魏忠贤党羽,被削职还籍,归隐广州粤秀山,并筑堂日“偶然”,与粤东文人李云龙、梁继善、赵焯夫、邝露、黎美周、陈子壮等诗酒唱和,往还无虚日。崇祯改元,召还前职,至河间而京师围急,逐抵京,补福建道御史,监北京乡试,后奉敕按云南便道,再迁广西参议,未赴而疾卒。
  梁元柱并非以政绩知名者,故虽魏忠贤欲笼络之,梁元柱因大书二十字“不忧不惧,君子乃能遁世;患得患失,鄙夫安可事君”而名扬朝野,但终究以一时豪气而寂寂于政坛。后世知之者,乃以政治之暇,雅擅诗文、书画,故得以扬名于画史、书史及文学史者。其著述如《疏要》则多为政治八股之文,乏善可陈;《偶然堂集》则为诗文结集,不徒具文学价值,于考订其生平及其与时人之交游,多所备焉。前人所谓以诗证史,于此可得之。
  关于梁元柱生卒年,近人汪宗衍《岭南画人疑年录》称其生于万历九年(1581),卒在崇祯元年(1628)。其后各家均沿用此说。汪氏此说,殆据其先哲汪兆镛《岭南画徵略》云:“崇祯改元……(梁元柱)迁陕西参议,未赴,卒,年四十八”所推知。而此引文与原著《顺德县志》出入甚大。《顺德县志》曰:
  崇祯改元,召还前职,至河间而京师围急。朝臣在外,成多观望,柱曰:主忧臣辱,正当稽首伏阶以笏画策君前,尚泄泄在此耶!闻者慑服。抵京,补福建道御史,监北京乡试,巡青坝上,旋奉救按云南便道。归省,连遭父母丧服,阕迁广西参议,未赴,得疾,卒年四十八。功业未竟,朝野惜之。
  很显然,梁元柱并非卒于崇祯改元(1628)当年。其间尚经历抵京、补福建道御史、监北京乡试、巡青坝上、按云南便道、归省诸事,从时间上虽是连贯的,但当非一年所历。在梁元柱的《偶然堂集》里,尚有作于崇祯二年(1629)的《己巳初秋将应环召友人招饮舟中口占》、《己巳中秋夜留别》诗、崇祯三年(1630)的《庚午中秋登燕闱明远楼》等诸诗,都是在崇祯元年(1628)以后所作,故卒在1628年是不可能的。
  此外,梁元柱《偶然堂集》有评画家梁楗(1628—1763)数语,谓“梁器甫生平慕云林为人,并师法其画。显者或求画,虽甚贫,亦返璧不一作”,而梁槤槌生于崇祯元年,此年梁元柱便已疾卒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另,梁元柱之友邝露(1604—1650)在其《峤雅》集中有《婆侯戏韵致宫体寄侍御梁仲玉》一诗,其诗序曰:“甲戍上元,跨马值黄令公行憾,梁侍御请罪弗释,予亦曳裾长安,留滞维扬,感曩粤之繁盛,愍今时之凋弊,逝同硕鼠哀蟪蛄而终之,以娟嫉庶几风人之旨”。“甲戍上元”即崇祯七年(1634)。这是目前所见梁元柱生平活动的最晚记载。由是可知,梁元柱当卒于此年或此年以后。
  梁元柱好友郑郧在其《自叙年谱》中写道:“天启七年,武进郑谦止庶常鄤,度岭至五羊城,与陈秋涛前辈、梁森朗同年欢然道故,遂游罗浮,登绝顶,患难中乃得山水朋友之胜”。按,郑郧,字谦止,号天山,与梁元柱同科进士,改庶吉士,生于万历廿二年(L594),卒于崇祯十二年(1639)。他自称与梁元柱同年,则梁亦当生在1594年。又梁元柱年四十八卒,则卒年当在1641年,即崇祯十四年,这与前述梁氏活动时间是相吻合的。因此可以校订汪宗衍疑年录之不确。
  梁元柱画擅多艺。据说他在仕途乖蹇隐居粤(越)秀山时,“醉则泼墨,纵笔作山水、松石、人物,必尽纸乃已。间画鬼神,宛有生气,得者恒以为宝”,据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全能的画家。文献记载说梁元柱的画皆“落落有奇致,学上家争宝之”,说明其画在当时是很受推崇的,尤其是“学士家争宝之”,说明不是普通的画匠所能比拟的。
  不过遗憾的是,梁元柱传世的画迹并不多。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其画作仅有四件,分别是《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轴、《雏鸡图》轴、《迎风竹图》轴和《墨竹图》扇面。
  很显然,无论从梁元柱的仕途经历还是诗义、艺术成就看,梁元柱都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所以在他的画中,能感受到一个文人画家的笔墨气韵。这种气韵集中体现在两件以墨竹为主题的画作中。
  《迎风竹图》轴(图一,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作于天启四年(1624),所画乃荒野杂草中昂然屹立之两株墨竹,雨横风狂,竹叶随风飘动而枝干不折。作者自题曰:“迎风行蠹乱,暴雨老龙狂。灭启甲了初秋为敦吾世丈写于邸中,梁元柱”,钤白文方印“梁元柱”“御史之章”和朱文方印“森琅”。作者之书法劲健,不事雕饰,与凛然之墨竹相得益彰。从画图及意韵看,作者似在喻示自己于暴风雨般的政治洗礼中不夭不屈的心志。整个画而笔墨清劲,浓淡相间,枝叶飞舞灵动,给人洒脱清逸之感。自宋代文同开始,画竹者多以浓墨示面,淡墨示背,此画亦然。作者以竹叶之向背与墨色之浅深体现竹之不同情态,以寄寓文人崇尚竹之“气节”,传递作者之胸臆。作为衬景之杂草、坡石,虽为随意点染,实则不苟一笔。这些衬景乃以静态衬托竹之动态,在精心营造的氛围中突出迎风不折之竹的生命意志。
  所写另一件《墨竹图》(图二,广东省博物馆藏)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此乃扇面,受篇幅所限,作者选取的只是数段折枝墨竹。画面墨气凝重,枝叶雄劲挺直,有剑拔弩张之势。这与前作中竹叶的细劲、墨色的层次感比较起来,显得更恣肆淋漓,直抒胸臆。该图中,作者重在突出叶之各种表象,或挺立,或飞动,或婀娜,或张扬……并且以浓墨重笔渲染其宽阔之页面,以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那些支撑着竹叶之竹竿反而成为“衬景”,如果以竹叶比喻怒放之鲜花,则竹竿则为默默无闻的绿叶,正是这种一“明”一“暗”的鲜明对比,将颇具活力的墨竹精神诉诸笔端。
  此外,梁廷柑《藤花亭书画跋》曾著录其《墨竹中轴》,纵四尺,横一尺五分,款署“梁元柱”,钤白文印“梁元柱印”,可惜未见流传。
  不难看出,梁元柱的墨竹是其仕途坎坷、遇人不淑后心灵的折射。迎风竹表现的是一种顽强的意志力;墨竹扇面则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与此心路历程相得益彰的则是《雏鸡图》。
  《雏鸡图》轴(图三,广东省博物馆藏)作于天启六年(1626年),也是作者隐居越秀山时所作。作者用干笔淡墨皴擦山石,再辅以浓墨点苔,给人苍劲古朴之感。雏鸡白描绘出,羽翼微丰,立于山坡上,昂首欲啼。画面的主题经作者的题识而得到升华:“一鸣惊人者,鸡也,而性善于人,何况未鸣而雏者乎?知其惊人者,几希矣,龙之潜也。吾侪之未试也,亦道是□矣。丙寅春杪为和生同史写并题,梁元柱”,钤 白文方印“梁元柱印”及朱文方印“字仲玉”。作者书法苍劲,行笔流畅。题识蕴涵的深意将作者韬光养晦、欲一鸣惊人的志向表露无遗。画面墨晕浑厚,气象肃然,近似于漫画且略显夸张的雏鸡向人们昭示了作者的哲理文心。在古代广东画坛上,这类构思及创意较为少见,显示出作者在绘画主题上的创意。
  不仅如此,梁元柱还擅长人物。广东顺德博物馆藏其早年作品《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轴(图四)。此图纸本设色,虽然并无款识印鉴显示出作者的姓名,但从诗塘梁元柱族孙梁廷栅(1796—1861)的题跋可看出其作者为梁元柱。梁廷枬题跋于咸丰七年(1857):“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公幼善丹青,先由工笔人界画,皆精,往往驾唐伯虎而上之。人物衣摺直与仇十洲不分轩轾。世独传其没骨墨竹与魁斗像者,大率服官后少作人物耳。此帧已断裂下半,与有亭台丛卉者同守于家,为补缺而识之如右,咸丰丁巳十月十日,族孙廷枬谨题”。此图在罗天尺《五山志林》、梁廷栅《藤花亭书画跋》等书均有记载,见刊于《顺德历代士林书画专集》,可谓流传有绪。据梁氏题跋可知,梁元柱自幼便擅丹青,早年以工笔人物为主,为官后则多作墨竹。该图所画主人右手倚桌,盘腿而坐,一书置于膝上,左侧白衣书僮端立,神态逼肖。《五山志林》载:“余曾游公(梁元柱)乡,访公裔孙,见公自写小影,面如削瓜,深衣幅巾,四面围以盘兰,王香碍门,公之志欤?”这与此图所描绘的景象是一致的。这说明至少在罗天尺所处的康乾时代,此画便已珍藏在梁氏后人手中。
  画中人物之衣摺纹饰、赋色与仇英极为相似,工整秀逸。花瓶、兰革、文房四宝及书桌均工笔画出,色调淡雅、明净,极富文人气息。是图之技法、构思与意境又与曾鲸有神似之处。梁元柱所处时代与曾鲸(1564—1647年)同时,现在尚无资料证实他曾与曾鲸交往或观摩其画作,受其影响,但至少从画风可看出其二者暗合之处。这一点,似乎与赵焞夫画风与“青藤白阳”暗合相互呼应。这说明在晚明时代,广东绘画之风格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主流画坛的影响。
  从以上流传罕有的梁元柱画迹中看出梁元柱画风早岁秀丽淡雅,晚期则苍劲浑厚;早年工笔赋彩,晚年水墨渲染;早年写实,晚年写意。他的书画因其人品之重而受人青睐,据说当时“藏者往往宝如(王翏)璧”。近人陈融(1876—1955)更有诗咏之:“画人胸次自崟寄,信笔都无入俗诗。独惜王香风露早,老苍骨力尚需时”,认为其诗、画能脱俗,颇具气格,可惜少年早成却早逝,其骨力尚欠一定的火候。此乃天妒其才,不然其成就当不可限量。
其他文献
唐寅的一生没有传奇却充满了坎坷,这在他五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历历可见。  日前,承赵宇泽先生美意,送我一本《末帝宝鉴——辽宁省博物馆藏清官散佚明清书画》一书。是书印得极为精美,一书在手看了多少遍还是不忍释手。其中,唐寅“临李公麟饮仙图”给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在卷尾题写的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的书法,联系到不久前在拍卖会上看到的唐寅书《焚香默坐歌》,从其书想到其画想到其人,浮想联翩,不禁有许多感
期刊
嘉德四季第20期1.78亿元收槌    2009年12月20日,嘉德四季第20期拍卖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圆满落槌,总成交额1.78亿元。其中,中国书画部分成交总额创出1.28亿元,平均成交率高达85%;瓷器工艺品部分成交总额达4282万元,平均成交率也高达83%;“普天同庆传世经典——陈年普洱 品鉴茶具”专场收获733.66万元。  齐白石、张大千、谢稚柳、黄宾虹等大家仍然是近现代中国书画市场主力,齐
期刊
2009年12月20日,为期三天的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五周年秋季拍卖会以6.12亿元创历史的总成交额和91.66%的总成交率在浙江世贸完满收官,所推出的14大专场2400余件.艺术珍品为历年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届,多件拍品不但刷新了西泠拍卖五年来的成交纪录,更创造了艺术家单件作品的最高纪录,着实为去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场拍卖会也标志着以西泠为龙头的南方艺术品市场份额
期刊
一    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唐以后,根据绘画的主要群体传统上常分为三种:一为“院体画”,一为“画工画”,一为“文人画”。其中,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以致成为后期中国绘画史的主流。这种风格流派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和书法的关系甚为密切。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文人画家,除具有一般画家的素养之外
期刊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晴    今天见到一件“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白釉绿龙盘,口径16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胎体细白,釉白而肥润。盘内心装饰一条绿龙,外壁饰两条绿龙。底有“大明正正德年制”双圈六字青花楷书款。  明代正德朝(1506-1527年)前后共16年,瓷器的烧造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上承成化、弘治朝,下启嘉靖、万历朝。根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正德初年就在景德镇设置御窑
期刊
6月3日,《中国文物报》刊出了“2008年度文物拍卖许可证年审台格企业及其聘用高级文物博物专业职称人员公示名单”,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对此事,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宋新潮特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针对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答问内容:  问:2008年度全国共有多少家拍卖企业?整体情况如何? 答: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国取得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共有260家。总的来说,我国文
期刊
《热血12·9——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在造型上采用写实水墨人物造型方法,画面的下半部主要由三组人物组成:中间为北平学生游行的队伍,右侧为爱国民主人士,左侧为军警镇压下的学生。显然,三组人物并非同时空下的瞬间再现,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人物的组合,此种艺术方式,不是真实场景的呈现,却加大了画面的精神容量,创作初始,张江舟就希望能在人物刻画方面营造出激越、义愤、不屈的整体氛围,同时尽可能地突出人物的个
期刊
2009年的艺术品市场颇具戏剧性。  2009年10月中旬,中贸圣佳上拍的清代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以1.344亿元成交,中国书画首破亿元大关;11月下旬,中国嘉德上拍的朱熹等七家《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1.008亿元成交,北京保利上拍的宋代曾巩《局事帖》、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分别以1.0864亿元和1.6912亿元成交。是季累计92件拍品成交额超过千万元。内地拍卖公司的单季成交额首次超越
期刊
总结2005年到2009年的翡翠市场,不能不先说到翡翠原料拍卖。每年在缅甸首都仰光由政府组织的原料拍卖,业内惯称为“公盘”。以前,一次公盘拍卖的总成交额,大概是几千万人民币,而近几年每次公盘的总成交额不断升高,达到了2007年的20亿,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而行家们聊起来,却总是感叹现在的原料,没有前几年的精彩,真正的好料很少。好料少了,而拍卖总成交价却不断创新高,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原料的价格在一路
期刊
2009年11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民办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中宣部、文化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及北京、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省市文物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与15位民办博物馆负责人聚集一堂,探讨民办博物馆发展大计。这在新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迅速成长的民办博物馆    民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