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寻找其中的量→对量进行分类→归纳概念”的探究式教学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感受数学概念形成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小学步入初中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你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年龄增长了,身高长高了,知识增多了,体重增加了……
  师: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你还能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断变化的量的例子来吗?
  生:行驶的自行车,它的路程;放飞的风筝,它的高度;投篮时,篮球的高度……
  环节二:实践体验,探索概念
  师:请同学们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1是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t/时 1 2 3 4 5 s/千米 ]
  师:问题1中有哪些量?
  生:速度、路程和时间。
  师:问题2是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挂重物,弹簧的原长为10cm,每1kg的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重物的质量为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此时,大部分学生遇到认知障碍,教师借助多媒体提示,如图1。)
  生(顿悟):
  师:问题2中有哪些量?
  生:弹簧的长度、重物的质量、弹簧的伸长……
  师(补充):一共四个量——弹簧的原长、受力后的弹簧长度、重物的质量和每挂1kg重物弹簧伸长的长度。
  问题3是如图2是某地在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图中有哪些量?
  生:时间和温度。
  师:你能对上面三个问题中涉及的量进行适当的分类吗?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把上面的量分为两类——速度、弹簧的原长、每挂1kg重物弹簧伸长的长度为一类;路程、时间、受力后的弹簧长度、重物的质量、时间和温度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量的取值是否发生变化。
  师(归纳):回答得很好!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把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作变量,比如,上述三个问题中的路程、时间、受力后的弹簧长度、重物的质量、时间和温度;把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作常量,比如速度、弹簧的原长、每挂1kg重物弹簧伸长的长度。
  环节三:反思提炼,归纳定义
  师:在前面的三个问题中,同一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同学们之间交流一下。
  生:一个量变,另一个量跟着变化;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也确定了。
  师(结合三个问题):对于行驶时间t的每一个取值,有唯一的行驶里程s与其对应;对重物质量m的每一个取值,有唯一弹簧长度l与其对应;对于时间的每一个取值,有唯一的温度与其对应。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练习:下列式子中,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1)y3x5;(2)y[1x];(3)y2x。
  生:(1)是的;(2)不是的,因为x≠0;(3)不是的,因为x不能取负数,y取互为相反数时,x是一样的。
  师:对于问题(2)我们默认x≠0;由于y2≥0,所以x是非负数。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1)、(2)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而(3)有可能有两个互为相反的两个数与它对应,所以(1)、(2)是,而(3)不是。
  教学反思
  整节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循序渐进,逻辑线条明晰,知识间的衔接与过渡流暢、自然;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常量、变量和函数这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变量与函数的使用范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淡化了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特殊对应关系),致使整节课的问题设计略显单薄,缺乏对概念本质的把握和揭示。
  数学概念虽说是“老祖宗”人为规定的,但它也是“先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切身体验,发现了某些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提炼、归纳、概括出来的,所以,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一个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感受数学概念定义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加深对概念本质内在联系的理解,而且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但这种关联又是潜在的,初学者一般不易察觉。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并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展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变量与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存在多个变量→只有两个变量但有多种对应关系→两个变量间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函数’”的教学设计流程,去渗透变量与函数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这样设计,既可以让学生从变量的高度去认识函数,也可以从函数的角度去审视变量,变量与函数这两个概念也就不再是孤立的了,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时,总会设计出大量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让学生去做,目的是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概念。这样做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往往很差,从而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实际上,许多数学概念不是通过一节课、两节课甚至一个月、一个学期学生就能够真正掌握的,它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 张敏
其他文献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良朋益友”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根据史书上记载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发生在武汉市汉阳古琴台的一段千古佳话。假期里静读《伯牙断琴》,穷究“知音”意旨,遇疑惑之处就查阅典籍,颇有收获。  一、“知音”者,“知志”也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
《动物笑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普文。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笔者尝试了四种朗读方法,姑且称之为“花式朗读”。  演读。第9段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这种行为进行描写的,如“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此处主要采用动作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它们的规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同学们喜欢植树吗?关于植树你知道
课堂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培养不仅能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提升。笔者结合肖艳老师执教的《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谈谈教学中如何借助有效刺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释放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教学《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结合襄阳实际,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引出测量所得一块闲置空地的
下面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学片段:  师:大家好!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两位新朋友——笑笑和淘淘的家,看看他们的房间漂不漂亮,好不好?先看看笑笑的小房间。(出示课件,笑笑的房间干净而整洁)。  师:小朋友,笑笑的小房间好看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说说。  生,:房间干净整洁,住进去一定很舒服。  师:我们一起再去看看淘淘的小房间吧!出示淘淘房间的图片(淘淘的房间乱成一团糟),你们愿意在这
描绘性是标题音乐的重要特征,以下将以“描绘性标题音乐”来表述此类音乐。描绘性标题音乐具有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和一定故事情节的特点,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笔者以描绘性标题音乐《调皮的小闹钟》为例,说明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此类乐曲。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描绘的世界。小学音乐欣赏内容一般依据单元情境主题选曲,描绘性标题音乐是紧密联系单元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的高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生命线。汉川市垌塚镇积极改革教学流程,调整教学关系,大力推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汉川教育的一面旗帜,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立足“课堂”促课改  结合各类教学经验,垌塚镇创设了以问题为主导的“先学后教、精讲重练”的“1345”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即课
散文虽然取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但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也就是说,无论一篇散文的内容多么广、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的情(理)趣笼罩着全篇。教学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理)趣。  抓住细节品味道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册数)的《梅花魂》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主要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及眷恋之情,表露
2017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官士墩校区(以下简称“官校”)开始进行基础课程分层走班的模式探索,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等综合因素,将数学、英语和物理科目的学习目标分为A、B两个层次。分层走班的探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也让教师提升了教学水平,实现了全面发展。  一、精细师资布局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的基石和保障。一支优秀的师
计数器是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和“满十进一”;方块模型是十进制的计数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进率的联系。“千”的认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计数器和方块两种直观模型,帮助理解“千”的意义,为大数的认识奠定基础。  1.借助计数器,在推理中建立“千”的概念,多角度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