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朗读促理解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38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笑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普文。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笔者尝试了四种朗读方法,姑且称之为“花式朗读”。
  演读。第9段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这种行为进行描写的,如“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此处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又活泼有趣。笔者先让学生在座位上弓背曲腰、嘎嘎作声地表演一遍,再把这些动作穿插在朗读中,边读边演,尽量还原当时情景。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描写生动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很容易就读出这种研究行为的怪异感和“逗笑”感。
  猜读。如7段中的“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站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和第9段中的“你叫那些觀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等描写观光客反应的句子是为了侧面衬托作者行为的怪异和“逗笑”,从而表现了作者为科学研究而献身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侧面描写的效果,笔者启发他们结合语境进行大胆猜读,比如“上帝啊,一个疯子!”“哦,太可怕了!”“天啊,我看到了什么!”“上帝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诸如此类,然后用旁白的方式穿插在朗读中。这样就和作者“暗自得意”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作者语言的幽默诙谐和研究方式的怪诞可笑。
  模拟读。文中第二个有趣的研究场景是在文章第13—14段,作者为了唤回大鹦鹉而不得不模仿大鹦鹉的叫声。关键是这种鸣叫实在与“杀猪时猪的号叫”极其相似,而且又是在游客众多的公共场合,发出这样的叫声确实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但为了不让大鹦鹉走丢,作者还是“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生动的描写实在令人忍俊不禁,而作者为动物着想的仁爱之心也袒露无遗。这里笔者尝试了模拟读。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所写的方法,先憋着嗓子,再试着发出高而尖细的“哦——啊”声。学生由不敢发声到亮开嗓门踊跃参与,教室里一片“尖叫”,笑声不断。另外,笔者又引导学生对观众的反应“我周围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进行猜读,如“他一定是疯了!”“Oh my god!”“上帝啊,宽恕他的罪过吧!”如此朗读,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动活泼,也更切身地感受到了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不易。
  画读。如18段,“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作者用生花妙笔,采用动作和细节描写,表现了大鹦鹉的聪明和淘气,画面感十足。
  鉴于此,笔者尝试了第四种方法——画读。笔者先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和修饰语,尽量画出当时的情景,尽量还原当时的画面,再试着一边朗读一边绘画。课堂上学生边读边画,很快把握了描写生动细腻的语言特点,也读出了作者对大鸟的喜爱和欣赏。当然,此处也可以猜读作者的心理,如“哈哈,真是一只聪明的鸟”,还可以从观光客的视角来猜读:“老天啊,这是怎么做到的!”以进一步把握作者生动幽默的语言背后对动物的尊重和喜爱之情。
  “花式”朗读不仅让学生直观品味了文章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还让学生理解了作者怪诞行为背后的人文情怀——对动物的喜爱、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等。
其他文献
郭思乐  生本教育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本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和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出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天纵之教》《思
如果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一株植物,那它一定是有着自己灵魂的,要不然它就只是一抹普通的绿色,无法在茫茫绿海中让你感受它生命的震颤;它也一定是有着稳稳的根的,要不然它很快就会面容憔悴、枯萎成泥;它也一定是有着繁茂的枝叶的,要不然它也无法葱茏你的眼,蓬勃你的心。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呢?笔者认为,应主要在守住“魂”、扎稳“根”和修好“枝”三方面下功夫。  一、教材的解读是魂  对于备课,许多教师是看看教参
一、贴近学生,展示数学之趣  儿童天性好奇贪玩,他们的学习活动多以兴趣为取舍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和情感体验,利用数学文化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氛围中开始课堂探索之旅。  如教学《圆的认识》导入部分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播放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一、二年级选用童话近30篇,占比超过全部选文的三分之一。教材为什么会密集出现童话?因为童话故事用充满童趣的故事情节为儿童构建了一个奇异的幻想世界。然而,许多教师只看到教材中的童话,或者把教学重点放在表演上,或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童话启悟上,或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狐狸、小熊等动物的“裁判”上……“曲终人散”后,学生对童话本身的向往、关心、兴趣却荡然无存。? ?  下面,笔者以孝昌县实验小
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于其思维方式发展,因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统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等品质至关重要。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智慧水平,这是“名师出高徒”道理的体现。  一、教师思维方式发展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客观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要问题在于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世界发达国家业已把思维教育研究作为前沿课题,例如,思维训练研究居
《I’m Watching TV》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构成及“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教学难点是“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为尊重学生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在伴生课堂模式的各环节(①定向开启;②示疑互动;③悟理明法;④入脑融合)都实施了分层教学。  一、定向开启分层  定向开启环节的目的
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作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被对手从后面攻击时,总爱转身反抗。这是狼的一种习惯。食狼鹰正是利用了狼的这一习惯,用利爪刺进狼的双眼,从而轻易地捕杀了无数的狼。对于食狼鹰来说,用利爪抓住狼的脖子逼狼转身是最自然的捕杀方式。于是,这也成了它们猎杀狼的一种习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这样一匹狼,它被食狼鹰抓住脖子时,强忍着钻心的疼痛,竭力不依照同伴的习惯转身反抗,而是向不远处的灌木丛狂
先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庖丁对牛的肌理结构掌握得十分准确,解剖时眼中只有个体,而无全牛(目无全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掌握事物的规律后,办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目无全
一年前,和许多农村小学一样,作文难写又难教困扰着师生。认真、全面地剖析了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后,公安县倪家塔小学语文课题组对当前作文教学形成了“三大追问”。  追问一:小学作文是从“有意义”入手,还是从“有意思”入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儿童兴趣心理的趋向往往是从“有意思”出发的。我们认为,课堂上从游戏、趣事入手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追问二:小学作文是教学生创作还是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良朋益友”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根据史书上记载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发生在武汉市汉阳古琴台的一段千古佳话。假期里静读《伯牙断琴》,穷究“知音”意旨,遇疑惑之处就查阅典籍,颇有收获。  一、“知音”者,“知志”也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