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堂是一个张驰有度的特殊环境,是一个经纬交织的广阔空间,是教师教学的综艺展台,是学生学习的练兵港湾。多少年来,为了探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长生果”,已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上下足了功夫。可常见的课堂教学情景仍然是教师兴趣盎然地主动传授学问,学生不冷不热地被动吸纳知识。本应充满情趣的课堂,因人为的影响或干扰,使其变得索然寡味。其教学效果往往是占班上人数比例极小的少数尖子生独霸着寥寥无几的优异成绩。欲破此困局,须寻找新的课堂改革突破口。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教师教学难脱俗套的现状,我校采取限制讲授时间的硬性措施,力促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尝试突出主体位置,强化体现课标要求。让探究性学习拓展课堂,让教学空间充满生机。
一、限时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三维映像
所谓“讲授限时”,是指每节课限定教师的讲授课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5分钟。试验表明,讲授时间被强制压缩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后,教学效果不但不打折扣,还能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让对话方式激活课堂,让思维训练充实课堂,让体验阅读丰富课堂。15分钟,弥足珍贵,教师只能精打细算着手用于“传道”(有针对性地传授自学方法)、“解惑”(集中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从老师手中获得了30分钟的“自由支配” 时间,无疑成了最大的羸家。在这宝贵的30分钟里,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与表达,实行单兵作战,不可滥用外援。教师则以阅读主体的回归为前提,以阅读积累的突破为根本,以学生独特的感悟为核心,以主体人格的提升为旨归,及时捕捉“闻”的信息,或纠正,或点拨,或补充,力求学生达到“三不”(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准确把握“问”的角度,初读课文时,偏重知识性;理解课文时,偏重问题性;精读研讨时,偏重探究性,以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如我校刘老师在讲授《怀疑与学问》一文时,首先通过激情导入,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说疑难(重点关注不举手的学生)。他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最喜欢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提出来商议解决?对重点知识或关键问题,要求学生从书中找到答案。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举戴震读书的例子,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等问题时,刘老师有意把绣球抛给学生,鼓励同学之间交换意见,讨论甚至争议,让学生代老师释疑,以点带面促全班。
采用“讲授限时”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课桌被重新排列,学生可就近组合,黑板也不止前面墙上的一块……必要时,还可以自主上讲台演算或讲解。学生真正成了这方天地中的主体、主人、主角,而教师则成了监理、顾问、配角,或巡视点拨,或端坐倾听,不失时机地进行疏导归纳。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空间。老师不再是“满堂灌”“一言堂”了;学生时而静穆着,时而引爆论辩,时而穿梭于隙地。表面看来,学生是自由的,然而,思维的强度、发言的频率,却以几何速度递增着。好强的心理会驱使他们上台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时也会因一些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学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在相互交流中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作品的“精神家园”。
二、禁锢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凸显式微
毋庸讳言,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改进、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无法突破思维方式和教学套路的苑囿。教师和学生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课堂学习有好收成的仅是少数“优等生”,大多数学生“同工同劳”却不“同酬”。细细思量,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我校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习惯于“满堂灌”。一节课时间占用完毕,有的连课间10分钟还要挪用进来。殊不知,教师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而学生在“听”却不一定在“思”。因为,他们的思维缺乏启动、运转的主观原动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讲课教师的思维从未闪现过休止符,而惯常的依赖心理使得学生往往习惯于用耳听答案而懒得用心想问题,其思维实在有退化之虞。教师占据着绝大多数磨砺思维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则在问题的边缘闲着,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功效轻微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里,学生静静地端坐着,他们的思维大多闲置,嘴巴除了拥有诵读和偶尔的发言机会外,多处于封闭状态。在一种由教师主导且主讲的课堂里,有些个案是令人费解却又发人深省的:有的教师课讲得棒极了,可教学效果却惨不忍睹。可怜的学生,他们观赏到了教师的“课堂秀”,却丧失了“思”与“练”的良机。由于“时不我待”,还有的教师其“启发式教学”往往无法尽情施行而被迫改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式”教法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就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引发争论了。争论的前奏是思维的高速运转,争论的缺失则导致思维的休眠。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训练也因课堂失却争论而无从下手了。
执教者不难发现,自己所统治的课堂“王国”里,由于自个儿“高高在上”,“我说你听”,大搞“一言堂”,课堂弥散的是沉闷、枯燥的气息,甚至呈现昏昏欲睡的情状。学生的思维沉寂着,嘴巴关闭着,他们一边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讲义内容,一边顽强地同“瞌睡虫”进行着殊死搏斗,只是,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天天衰弱、泯灭。一个丧失活跃气氛和学习热情的课堂,教学效率不被制约就不能不说是怪事了。
三、授课限时教学模式的意义探析
“智力靠智力开发,人才靠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就地处山区的县乡学校而言,对所谓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常常仅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中,禁锢的教学模式凸显的弊端和衍生的后果,扼杀了教学的生机,桎梏了教学质量的突破。而我们所试行和倡导的“讲授限时”教学模式就是还课堂给学生,凸现其主体地位,其优势显而易见。
教师不能多讲,学生就有时间多思、多练、多商讨、多聚敛。他们能在没有多少干擾的时间里驰骋着自己的思想,探索问题解答的技巧和方法;他们能在自由的空间里放开手脚和同学进行“舌战”,让思想和思想交锋,让智慧和智慧对决。在一段又一段时间的思维实训中,学生的自学、实战意志和能力将会悄然提升,学生大面积丰收也将成为可能。
单纯的听课,会感觉时光的停滞和难捱,学生一旦有题要解,有论要辨,学习过程将再不是一种枯燥乏味、忍无可忍的精神折磨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有大部分时间可供支配,有若干问题要探究,那感觉将是自由而充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学习的愿望,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这就需要教师多一份宽容,少一份严令;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垄断。由于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氛围自然是活跃的,学生平添的必将是愉悦的心绪,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定然同步增长。
目前,我们学校创立的“讲授限时”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正处于攻坚、收尾和关键时期。领导率先垂范,教师主动出击,大批次深入一线课堂,观察、问诊、把脉,收集课改第一手资讯,研讨后予以及时修正。采取“树立一批,促动一批,培养一批”的课堂教学“转轨”硬性措施,力争全体教师打破传统,大胆革新,在限定的时间里精讲,讲精;在下放的时空里,为学生设疑、析疑。
诚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大力践行,未来的课堂教学质量要大幅提升。但具体的操作程序、步骤还没有完美的预设或特定,教师可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引导作用。谨以此文与同行商榷。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教师教学难脱俗套的现状,我校采取限制讲授时间的硬性措施,力促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尝试突出主体位置,强化体现课标要求。让探究性学习拓展课堂,让教学空间充满生机。
一、限时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三维映像
所谓“讲授限时”,是指每节课限定教师的讲授课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5分钟。试验表明,讲授时间被强制压缩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后,教学效果不但不打折扣,还能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让对话方式激活课堂,让思维训练充实课堂,让体验阅读丰富课堂。15分钟,弥足珍贵,教师只能精打细算着手用于“传道”(有针对性地传授自学方法)、“解惑”(集中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从老师手中获得了30分钟的“自由支配” 时间,无疑成了最大的羸家。在这宝贵的30分钟里,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与表达,实行单兵作战,不可滥用外援。教师则以阅读主体的回归为前提,以阅读积累的突破为根本,以学生独特的感悟为核心,以主体人格的提升为旨归,及时捕捉“闻”的信息,或纠正,或点拨,或补充,力求学生达到“三不”(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准确把握“问”的角度,初读课文时,偏重知识性;理解课文时,偏重问题性;精读研讨时,偏重探究性,以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如我校刘老师在讲授《怀疑与学问》一文时,首先通过激情导入,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说疑难(重点关注不举手的学生)。他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最喜欢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提出来商议解决?对重点知识或关键问题,要求学生从书中找到答案。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举戴震读书的例子,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等问题时,刘老师有意把绣球抛给学生,鼓励同学之间交换意见,讨论甚至争议,让学生代老师释疑,以点带面促全班。
采用“讲授限时”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课桌被重新排列,学生可就近组合,黑板也不止前面墙上的一块……必要时,还可以自主上讲台演算或讲解。学生真正成了这方天地中的主体、主人、主角,而教师则成了监理、顾问、配角,或巡视点拨,或端坐倾听,不失时机地进行疏导归纳。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空间。老师不再是“满堂灌”“一言堂”了;学生时而静穆着,时而引爆论辩,时而穿梭于隙地。表面看来,学生是自由的,然而,思维的强度、发言的频率,却以几何速度递增着。好强的心理会驱使他们上台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时也会因一些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学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在相互交流中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作品的“精神家园”。
二、禁锢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凸显式微
毋庸讳言,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改进、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无法突破思维方式和教学套路的苑囿。教师和学生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课堂学习有好收成的仅是少数“优等生”,大多数学生“同工同劳”却不“同酬”。细细思量,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我校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习惯于“满堂灌”。一节课时间占用完毕,有的连课间10分钟还要挪用进来。殊不知,教师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而学生在“听”却不一定在“思”。因为,他们的思维缺乏启动、运转的主观原动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讲课教师的思维从未闪现过休止符,而惯常的依赖心理使得学生往往习惯于用耳听答案而懒得用心想问题,其思维实在有退化之虞。教师占据着绝大多数磨砺思维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则在问题的边缘闲着,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功效轻微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里,学生静静地端坐着,他们的思维大多闲置,嘴巴除了拥有诵读和偶尔的发言机会外,多处于封闭状态。在一种由教师主导且主讲的课堂里,有些个案是令人费解却又发人深省的:有的教师课讲得棒极了,可教学效果却惨不忍睹。可怜的学生,他们观赏到了教师的“课堂秀”,却丧失了“思”与“练”的良机。由于“时不我待”,还有的教师其“启发式教学”往往无法尽情施行而被迫改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式”教法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就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引发争论了。争论的前奏是思维的高速运转,争论的缺失则导致思维的休眠。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训练也因课堂失却争论而无从下手了。
执教者不难发现,自己所统治的课堂“王国”里,由于自个儿“高高在上”,“我说你听”,大搞“一言堂”,课堂弥散的是沉闷、枯燥的气息,甚至呈现昏昏欲睡的情状。学生的思维沉寂着,嘴巴关闭着,他们一边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讲义内容,一边顽强地同“瞌睡虫”进行着殊死搏斗,只是,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天天衰弱、泯灭。一个丧失活跃气氛和学习热情的课堂,教学效率不被制约就不能不说是怪事了。
三、授课限时教学模式的意义探析
“智力靠智力开发,人才靠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就地处山区的县乡学校而言,对所谓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常常仅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中,禁锢的教学模式凸显的弊端和衍生的后果,扼杀了教学的生机,桎梏了教学质量的突破。而我们所试行和倡导的“讲授限时”教学模式就是还课堂给学生,凸现其主体地位,其优势显而易见。
教师不能多讲,学生就有时间多思、多练、多商讨、多聚敛。他们能在没有多少干擾的时间里驰骋着自己的思想,探索问题解答的技巧和方法;他们能在自由的空间里放开手脚和同学进行“舌战”,让思想和思想交锋,让智慧和智慧对决。在一段又一段时间的思维实训中,学生的自学、实战意志和能力将会悄然提升,学生大面积丰收也将成为可能。
单纯的听课,会感觉时光的停滞和难捱,学生一旦有题要解,有论要辨,学习过程将再不是一种枯燥乏味、忍无可忍的精神折磨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有大部分时间可供支配,有若干问题要探究,那感觉将是自由而充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学习的愿望,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这就需要教师多一份宽容,少一份严令;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垄断。由于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氛围自然是活跃的,学生平添的必将是愉悦的心绪,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定然同步增长。
目前,我们学校创立的“讲授限时”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正处于攻坚、收尾和关键时期。领导率先垂范,教师主动出击,大批次深入一线课堂,观察、问诊、把脉,收集课改第一手资讯,研讨后予以及时修正。采取“树立一批,促动一批,培养一批”的课堂教学“转轨”硬性措施,力争全体教师打破传统,大胆革新,在限定的时间里精讲,讲精;在下放的时空里,为学生设疑、析疑。
诚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大力践行,未来的课堂教学质量要大幅提升。但具体的操作程序、步骤还没有完美的预设或特定,教师可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引导作用。谨以此文与同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