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设计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以下面几点来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点。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五、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
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谈的几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五、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
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谈的几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