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 感悟真情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朗读又是一项语文能力,也是培养情感,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因此,我们应加强朗读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用心去读文章。
  
  1.比较朗读,体会不同
  
  在朗读教学中,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展开多角度的朗读比较,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中真正体会文章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首先让学生明白“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叶多)“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一簇、堆、一点儿缝隙)之后就可以进行比较朗读,使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
  
  1.1换词比较。
  把“堆”字换换成“盖”和“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盖”和“压”强调的是叶子的重量,而“堆”却可以看出叶子的数量很多)
  
  1.2删词比较。
  把一句中的“那么多的”与“一点”删掉进行比较朗读,体会有何不同。
  
  1.3实物比较。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大榕树叶茂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实物比较。“同学们,在你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缝隙?”(桌子与桌子之间有,门有缝隙等)此时将学生这一实物认识引回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留一点缝隙说明了什么?”(叶子稠密)
  通过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大榕树旺盛的生长能力及叶子达到的厚密程度,此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怎么读才能将叶子的稠密读出来?”并要求学生先自己体会朗读,只有自己亲自去参与,亲自去实践,亲自去体会,才能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读体现出来,才能做到用心去读文章。
  
  2.启发想象,入情入境
  
  每一位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情感创造出来的意象。它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对这些蕴涵丰富的文字语言的理解,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理解语言与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想象,从而进人情境。下面,我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说明。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①启发学生通过理解两个“到处”想象哪些地方有鸟声,哪些地方有鸟影?(天上、树上、水面、地面)。②到处是鸟声、鸟影,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鸟多)。③再结合实际,从数量上告诉学生这株大榕树上栖息的鸟儿将近7万只,从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想象鸟多。④通过“大、小、花、黑”等词想象鸟儿大小有别,色彩多样。⑤通过“有的……叫、有的……飞、有的……扑”想象鸟的千姿百态。此时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鸟儿在天堂尽情欢乐、自由飞翔的热闹场面,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才能在朗读时从语调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3.提出要求,体会真情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启发诱导应始终占主导地位。如《苦柚》一文,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去,使他们的内心有了真挚的感情,朗读时,才会对小姑娘的诚实、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一高尚的品格由衷地表示赞颂,才能体会到伯父被小姑娘的真情所动时的感情变化。要求学生:①找出伯父感情变化的词(满意、激动、更激动)。②是什么原因使伯父的感情有着如此的变化呢?③老华侨长年居住国外,常常见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情也非常冷漠,因此更加被小姑娘的热心所感动,把一筐柚子全买了下来,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说了出来,请大家找出具体句子。这几点要求则是激发学生真情之路,而老华侨心中的感受也是大家所由衷赞美的,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会在朗读时通过自己的读有所流露,才能做到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读。
  
  4.体会感觉,读出感情
  
  读者只有自己体会重点词句、优美词句,才能达到体会感情,做到用心去朗读。以《雷雨》一课为例,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让学生体会黑沉沉地压下来给你什么感觉?(沉重),怎么读才能将乌云带给我们的沉重感读出来呢?学生通过自己体会的朗读后,自觉的把“满”“黑沉沉”和“压”重读,同时,语速也比较缓慢,语调也比较低沉。第二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句说明了什么?(没有一丝风)这样的天气又给你什么感觉?(闷热、透不过气来)。怎么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天气的闷热?通过学生自己体会的朗读,会将“一动不动”、“一声”读重。再如第七自然段“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把这一句和第一自然段乌云带给人沉重、闷热的感觉进行对比,便会体会到此时人有一种轻松、舒服的感觉,通过学生体会的朗读,学生便会轻而易举的明白雷雨前乌云带给我们的沉重、闷热,雷雨后带给我们的轻松、舒服这些特点,从而通过学生体会朗读,使学生明白,自己用心的体会是理解课文内容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只有亲自去体验、去感受,逐渐做到用心去读,才能更好的掌握朗读技巧,达到朗读训练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  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营造参与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引导积极学习;恰当设置疑问,引导积极思考;分层设置目标,缩小学生差距;运用情感教学,激发民族精神五个方面的叙述介绍历史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策略。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策略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就对我们一线教师提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薄弱环节,改革的关键在于“多读少讲”。教师多抽出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多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情感,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智力,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多读少讲;智力;注意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低年级语文教学已不把识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当今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科教学,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    1.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
期刊
[摘要]只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只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才能满足学生愉悦而积极地思考,主动而高效能学习的条件。广大语文教师要追求教学的高效化,就要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疑诱思;合作交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
期刊
[摘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把单调、枯燥的语文学习内容转化成集动画、录像、录音等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角谈谈借助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一些认识和做法: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激发想象,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实现合作学习;激发美感,渗透美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期刊
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历史各时期所发生巨大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概括,高中历史教科书可谓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压缩饼干,它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压缩在《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史》、《中国近现代史》三本教科书中。对于高三学生来讲,要在短短的一年里从高考的要求来认识这些历史,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必需注重整体观念的把握,把历史上的众多人物、事件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教学,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期刊
在从事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新手教师在初登讲台的一至三年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对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把握。主要表现有为教学能力薄弱,基本功差,课堂语言不准确,不会和学生互动共生,课堂教学低效。  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实践知识以及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转换能力。他们虽然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而且经过实习训练,对教育教学实践也有所了解,但随着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