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道高考试题为背景的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试题不仅具有选拔功能,还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很多高考试题要么源于教材,要么来自于竞赛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使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为例,设计一堂高三复习课,对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进行解法的总结提炼,发现题目的原型,探求问题的本质,提升我们的能力.
  关键词:高三复习课;解析几何;教学设计
  
  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害怕解析几何,但解析几何是每年必考的题,看来突破解析几何这一瓶颈便成了一大重点. 仔细分析每年的高考题,我们会发现解析几何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每一个题中总是若隐若现的出现那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景,与其大量的去做题,把自己累得喘不过气来,还不如对每一个题都认真在分析一番,发现规律,找到共性,这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题目:已知定点A(-1,0),F(2,0),定直线l:x=,不在x轴上的动点P与点F的距离是它到直线l的距离的2倍. 设点P的轨迹为E,过点F的直线交E于B,C两点,直线AB,AC分别交l于点M,N.
  (1)求E的方程;
  (2)试判断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是否过点F?并说明理由.
  该题为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文理相同,第1问是以人教社A版选修2-1 P59例题5改编的,第2问是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带有数学探究的意味,考查解析几何的通性通法,考查直线、轨迹方程、双曲线的定义以及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平面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和推理运算能力.
  
  解法探究
  第1问入手容易,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x2-=1(y≠0),但多数学生漏掉了y≠0,这是学生在求解轨迹问题时容易犯的错误,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加以强调.
  对于第2问,学生感觉问题比较熟悉,是一个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是:将直线方程代入双曲线方程,围绕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运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的思路来解决.
  教师:对于待证结论“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是否过点F”如何转化?
  学生:转化为⊥,即•=0.
  顺着这一颇为自然的思路走下来,学生却感到运算有些吃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下面解法.
  解法1:①当直线BC与x轴不垂直时,设BC的方程为y=k(x-2)(k≠0),与双曲线x2-=1联立消去y,得
  (3-k2)x2+4k2x-(4k2+3)=0.
  由题意知3-k2≠0且Δ>0,
  设B(x1,y1),C(x2,y2),
  则x1+x2=,x1x2=,
  y1y2=k2(x1-2)(x2-2)=k2[x1x2-2(x1+x2)+4]=k2++4=-.
  因为x1,x2≠-1,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x+1),M点的坐标为,,
  =-,,同理可得,=-,.
  因此•=-2+=+=0.
  ②当直线BC与x轴垂直时,方程为x=2,则B(2,3),C(2,-3),
  AB的方程为y=x+1,因此N点的坐标为,,
  =-,,同理可得=-,,因此•=0.
  综上•=0,即⊥.
  故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
  教师:在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问题时,若用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要考虑斜率是否存在.若不能判断,则要讨论;也可以改变直线方程的形式,避免讨论.
  学生:根据题目条件可设直线BC方程为x=ty+2.
  解法2:因为直线BC与x轴不平行,故可设直线BC的方程为x=ty+2,
  联立方程x2-=1,x=ty+2, 消去x,整理得(3t2-1)y2+12ty+9=0.
  设B(x1,y1),C(x2,y2),则
  y1+y2=-,y1y2=,
  x1+x2=-,x1x2=-.
  由解法1,•=+=+=0,
  综上,•=0,即FM⊥FN.
  故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
  至此,问题虽得到解决,解法2较解法1有所改进,但本质没变,学生仍感觉不满意:运算较繁,都渴望寻找到更简捷的解法.
  教师: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没有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与钻研,总会有点滴的发现,总能改进这个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
  教师:对于问题,一定要对条件、结论进行分析、研究和转化,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它. 我们已经将结论“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是否过点F”转化为•=0,那么结合题目条件和图形特征(此时运用几何画板作出准确的图形),能进行不同的转化吗?
  学生:注意到A,F关于直线l对称,结合双曲线的对称性,要证⊥,只需证AM⊥AN,即AB⊥AC.
  解法3:由解法2得,y1+y2=-,y1y2=,
  •=(x1+1)(x2+1)+y1y2=(ty1+3)•(ty2+3)+y1y2=(t2+1)y1y2+3t(y1+y2)+9
  =++9=0,
  所以AB⊥AC,即AM⊥AN.
  又A,F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MFN=90°.
  故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
  学生:既然只需证AB⊥AC,设BC的中点为Q,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只需证明BC=2AQ.
  解法4:由解法3,并设BC的中点为Q(x0,y0),则
  y0==-,
  x0=ty0+2=-,
  AQ2=(x0+1)2+y=,
  BC2=(t2+1)[(y1+y2)2-4y1y2]=,
  所以BC=2AQ,所以AB⊥AC,即AM⊥AN.
  又A,F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MFN=90°.
  故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
  教师:解法4中出现了弦的中点,对于涉及弦的中点的问题,都可以用点差法来解决,此题能用吗?学生积极动手,得到解法5.
  解法5:设B(x1,y1),C(x2,y2),BC的中点为Q(x0,y0),则
  x-=1,x-=1,
  两式相减,得•=3,从而k=kBC===(x0≠2).
  因此,y=3x-6x0,此式对x0=2也成立.
  AQ2=(x0+1)2+y=(x0+1)2+3x-6x0=2(x0-1)2.
  设B,C到直线l的距离为d1,d2,则易得2d1=2x1-1,2d2=2x2-1,
  BC2=(2d1+2d2)2=(2x1-1+2x2-1)2=4(2x0-1)2,
  所以BC=2AQ,所以AB⊥AC.
  又A,F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MFN=90°.
  故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
  教师:大多数解析几何问题最终都被转化成了代数问题,因此运算量大.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更是数与形的统一、代数与几何的结合,因此,充分挖掘题目中所蕴涵的几何特征,灵活运用曲线的定义、性质等知识,也会大大地简化运算,优化解题过程. 那么,此题可以用几何方法来证明吗?另外此题中涉及双曲线第二定义,第二定义在此题中作用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给出双曲线的方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
  经过思考,一学生提出借助前面提到的A,F关于直线l对称,有如下解法.
  解法6:如图1,过点B作准线l的垂线交FM的延长线于点D. 过C作准线l的垂线交FN的延长线于点E. 所以∠MFN=∠BDF,∠NFA=∠CEF.
  
  图1
  因为A,F关于直线l对称,
  所以B,D关于直线l对称,C,E关于直线l对称.
  由已知FB,FC为B,C到直线l距离的2倍.
  所以FB=BD,FC=CE,所以∠BDF=∠BFM,∠CEF=∠CFN.
  所以∠MFA=∠MFM,∠NFA=∠CFN.
  因为∠MFA+∠MFM+∠NFA+∠CFN=180°,
  所以∠MFA+∠NFA=90°,即∠MFN=90°,
  所以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
  学生1:结合图形,如果能证明NF平分∠AFC,FM平分∠AFB,由∠AFC+∠AFB=180°可得∠MFN=90°,但我不知道如何证明.
  学生2:要证NF平分∠AFC,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只需证=,为此过C作CC1⊥l,垂足为C1,利用双曲线第二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结论.
  解法7:如图2过B作BB1⊥l,垂足为B1,过C作CC1⊥l,垂足为C1,
  则CC1∥x轴,所以=.
  
  图1
  由双曲线第二定义可知,
  =,
  所以=,所以FN平分∠AFC.
  同理,FM平分∠AFB.
  又∠AFC+∠AFB=180°,
  所以∠MFN=90°,故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必经过右焦点F.
  
  反思、提炼
  教师:在数学上,遇到一个真正触及数学本质的题目时,要停下匆匆的脚步,认真感悟一下,欣赏一下,这样在你的头脑中会留下很多的沉淀. 当类似的情况在今后再发生的时候,你的沉淀迅速的激活,所以你的思路大开,便多了很多帮手. 接下来让我们对上述解法进行总结,理清思路、提升认识.
  解法1、2由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必经过右焦点F,得到⊥,即•=0出发,这是解析问题的常规做法,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方法.
  解法3、4、5的关键是能得到A,F关于直线l对称,但有局限,是针对此题的一种特殊解法,但能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
  解法6、7充分挖掘题目中所蕴涵的几何特征,灵活运用曲线的定义、性质等知识,揭示了问题的几何本质,证法简洁漂亮,值得我们深思.
  
  变式、拓展和推广
  教师: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探究思考,最基本的切入点就是要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加以多角度的思考,对问题进行推广、变式、拓展.为此,提出以下问题,供同学们课后研究.
  问题1:能将此题一般化并推广到圆、椭圆、抛物线中去吗?给出解答.
  问题2:根据此题条件,编拟新的题目并给出解答.
  针对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形成报告.
  笔者课后收集、整理学生上交的报告,得到了很多结论和编拟的题目,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出.
  
  课后反思
  就目前的高三教学现状而言,有不少教师大量选取历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进行教学,但缺乏对题目的深入研究,仅仅是就题论题进行教学,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以及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重复地讲解大量的题目,导致复习课的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难以达到高三复习课所要达成的“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目标,高三复习课要充分用好各地高考试题,对试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试题的来源;(2)有哪些解法;(3)试题变式、推广和拓展.
  
其他文献
总体评价    今年的数学试卷的命题仍然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既重视考生对中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常见方法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潜能,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
期刊
摘要:在解决一类导数题的过程中,如果用常规方法就会带来烦琐的讨论,并且学生不易掌握.笔者大胆下放部分相关的高等数学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 本文主要讲述利用罗比达法则、函数的极限、函数的图象等高等数学中的基本知识来解决这一类导数难题.  关键词:导数;罗比达法则;函数极限;图象    笔者在进行导数教学的时候,留意到近几年高考很多导数的所谓的“难题”,如果能够学会利用高等数学中的导数
期刊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本文以“数列”一章的课堂教学为例讨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素质教育观念,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观    目前,中学数学课程正大力推行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其核心宗旨在于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
期刊
摘 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欣赏数学的真、数学的善、数学的美,也许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本文以正弦定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美,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数学美;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
期刊
摘要:本文以《勾股定理》为例探讨了初中教师用学科知识和激情带给学生幸福学习的实践,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一、把准教材脉搏,整合生成;二、用活文本材料,体验幸福;三、遵循生活逻辑,幸福思考.  关键词:整合生成;体验幸福;幸福思考    初中教师上好数学课,不仅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更要有一股激情,这样才能“抓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勾魂”——勾住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主要目的——使
期刊
摘要:章前图为本章提供了有趣的问题情境,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出了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笔者结合《有序数对》的教学,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章前图,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  关键词:章前图;章头引言;有序数对;引领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每一章都设计了一幅章前图及相应的情境导航,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释、思考现实世界的途径,另一方面简要介绍了本章数学学习内容及本章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教材中一道习题的探究应用,将其延伸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不仅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习题;应用    教材中的习题一般都是专家反复推敲并结合多年的实际经验精选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示范性和功能性.例如: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2007年5月第3版,2009年7月第3次印刷)第二章《解三角形》,其中的第二节《三
期刊
摘 要: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历年高考、竞赛中的热点,灵活多变、思辨性强. 对其进行探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出解题思维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学生掌握数学、学会“数学式思维”的关键.  关键词:高考题;参数;恒成立    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历年高考、竞赛中的热点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灵活多变、思辨性强,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 2010年高考数学天津卷
期刊
摘 要:关于导数问题,近几年辽宁高考每年都在第21题以f(x)=plnx+mx2+nx+c(p,m,n,c∈R)的形式出现,它涉及众多数学知识,求解思路和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从一道高考题出发,试图挖掘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重价值.  关键词:高考题;证法;推论    考题再现  (2009辽宁)已知函数f(x)=x2-ax+(a-1)lnx,a>1,问题(略);   (2010辽宁)已知函数f(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三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却举步维艰,高三阶段,  可以從以下四个方面推行研究性学习,首先,意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正确理解研究  性学习的含义;再次,科学选题和以个别化教学为保证;最后,研究性学习应该“上通数学、根植课堂、  紧系离孝”,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三数学;个别化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