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科幻写作的可能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稍微带有一点诧异地,我阅读完了王威廉的最新短篇小说集《野未来》①。这种诧异来自一种先在阅读经验的比对。早在2013年左右,我在编选英文版《80后短篇小说集》的时候,收入了王威廉的《听盐生长的声音》,这是一部以西部盐湖为环境背景的作品,里面的男主人公生活困顿而郁积,在大自然景观(奇观)的感召中他察觉到了生命意志的循环萌动,又再生了生活的勇气。这篇作品得到了海外译者的好评,最后英文小说选在国外出版时,就用这篇的题目做了书名。《聽盐生长的声音》已经凸显了王威廉的写作特质,他善于处理个人精神意志与外部环境的角力,总体气质是内敛的、景深的,富有细腻致密的叙事能力,但依然可以在传统写作的谱系里对之进行定位:他承续了198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写作的遗产,并以自我的生命经验对之进行了历史化。以这种方式,与其他同时代作者一起,王威廉建构了自我的作家形象。《野未来》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大量只有在惯常意义上的“科幻文学”中才有的元素进入小说并成为重要的叙事装置,GPS定位、视频监控、造人术、灵魂芯片、拥有语言和自我意识的AI、外星生命,等等。我意识到,在《野未来》中,写作的取景框已然有别,因此写作的质地和风格,也同时发生了位移。
  二
  在《不见你目光》中,“窥视”是关键词。不仅小说中的人物以“窥视”为生,小说的故事逻辑也建立在对“窥视”的哲学辨析中。这是一篇主题重于故事本身的作品,但是因为这主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至于我们会忽视它的建构性。在现代文化史上,“看”一直是重要的认识装置。在对北海道恶劣自然环境的“看”中,日本现代作家和艺术家发现了现实的“真实”,这开启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②。在中国,鲁迅的“幻灯片”事件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密码,在“看”与“被看”之间,鲁迅奠定了一种关于“人的发现和主体觉醒”的现代叙事,人获得了主体——无论这种主体是资本主义主体还是社会主义主体。在被过度强化了的文学社会学视野里,“看”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凝视”,在凝视中争夺主体性。但是这种“凝视”并非唯一的存在,骆以军对川端康成《雪乡》中的“重瞳”之美情有独钟:“在川端看似澄明其实残忍畏悚的凝视下,一次一次,散焦地,从紧束天真的少女耽美形象中散溃垮掉,伤害与疲惫沦肌浃髓渗进灵魂。”③这是现代性视力的“溃散”——但溃散得还不够彻底,“看”或者其高阶版本的“凝视”还是“眼睛”和“眼睛”的互动,也就是人和人的互动。但是在王威廉的时代,这一互动以全新的形式出现:“眼睛”被技术工具取代,精密的电子仪器设备(照相机、视频监控)在无限大和无限小的两个方向对“凝视”进行了改写。“凝视”变成了“窥视”,如果说“凝视”指向的是理性、意识和升华,那么“窥视”则指向非理性、无意识和沉沦。《不见你目光》中几组不同的关系都建立在这种“窥视”的模式中,“我不免想到,如果我的房间里也装满摄像头,那么现在我就可以看到小樱在做什么了。——仅仅是这么一想,我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起来,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兴奋驾驭了我。我开始盘算着,等会在回家的路上就可以去摄像器材店挑选摄像头了。我越是想着这样的行为,就越是兴奋,简直像个要跟女友初次做爱的小男生。我似乎已经无力阻止自己这么做了。我该怎么办呢?我陷入了欲望与道德的困境,忘记了自己正在照相。我一动不动地举着相机,像个入迷的雕塑。忽然,我发现镜头里的女孩子变得不知所措起来,她的脸变得绯红、尴尬和多情,就像目睹了上帝的降临一般。”
  “窥视”催生了欲望,这一欲望恰好是后现代社会因为过剩而产生的匮乏,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照片可以以最直接、最功利性的方式煽情——就像某人收集那些无名的欲望对象的照片以满足手淫欲望那样。如果照片是用来激发道德冲动,情况就更复杂了。”④在王威廉这里,“窥视”即使已经作为“监控”的重要工具,也已经内化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并由此驱动人的行为,因而,“假人”和“影子”才变成了“真人”——摄像机镜头和视频镜头不正是由符码拼合而成的“拟真”现实吗?
  《地图里的祖父》由一个灵异事件开始:已经死去的祖父出现在实时更新的GPS地图里。对这件事的解释驱动了对“灵魂”的解释。虽然王威廉很愿意严肃地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却缺乏苏格拉底式的语境和对话对象——在《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里,苏格拉底在临死前从容不迫地和信徒们谈起了“灵魂不死论”:“转世回生是真的有这么回事的。活的从死的产生,人死了灵魂还在存在,都是实在的事。”⑤这种“不死”指向的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不灭,而是“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作智慧”⑥。这是人文主义哲学的根基,对永恒的追求是对哲学和智慧的追求。但是在《地图里的祖父》这里,这一根基被抽离,灵魂变成了一个技术事件和技术实践。通过三维立体成像的方式,死去的祖父从时光中复活并向我们走来,乡愁被技术超克,但吊诡的是,这一技术造就了更深的乡愁:“要是人类在这同一个时刻全体毁灭了,那么在这颗行星上就只剩下祖父的身影走过来走过去了。由于仪器是太阳能驱动的,因此他的身影会永远走动下去,直到仪器生锈毁坏。那会是一个特别孤独的景象吗?”
  ——也许是。
  三
  孤独、回忆,在旧时光里苦苦纠缠。《分离》《草原蓝鲸》《城市海蜇》都涉及技术时代的亲密关系这一伦理性主题。《分离》中的女性被前男友研发出来的智能传感床提取了回忆信息,他们不得不重新体验并非愉快的过往经验。《草原蓝鲸》里的母亲远离故土,因濒危的中年情绪而走进了另外一重空间,在蓝鲸的腹部她与已经一百二十岁的儿子展开了“生死对话”。《城市海蜇》里一位陌生的女性来访,她曾经是已经去世的老同学的情人,事情的离奇之处是,这位陌生的女性是如此熟悉,原来因为太过思念男友,这位女性提取了男友的基因,将自己改造成为了“他”,最后,“他/她”在已经严重污染的海边脱去衣服,展示了自己陶瓷质地的身体。
  自启蒙运动以来,对技术的追求和反思就一直构成现代思想的关键辩证法。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对现代技术能够为现代生活提供伦理性改善持悲观的态度。荷尔德林是最早以诗歌的方式思考这一问题的诗人之一,在19世纪末完成的一首《在可爱的蓝色中》,他提出疑问:“大地上可有尺规?——绝无!”荷尔德林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回到希腊的“神性之蓝”。他的同乡大哲海德格尔部分赞赏荷尔德林绕道希腊的思路,但是却又非常不甘地试图在“此在”中寻找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媾和,最后他比荷尔德林更激进,技术使得“世界进入夜半”。文化哲学和技术哲学严重的二元对立使得这一思考进入了一条窄路。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并在一定意义上重新定义和设置了人类的伦理生活。这正是王威廉上述作品的意义所在,他并非是在技术之外去思考或者批评技术,而是从人的内在出发,去把握技术、技术品、技术想象与人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这种关系与人类生活的复杂缠绕形成了互动和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即人,人即技术——即使在宗教的隐喻中,人也不过是神的一个(不完美的)技术作品。这是一种鲍德里亚所谓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不再出现于象征交换的时刻了……而是存在于技术物的日常生活中⑦。王威廉这一类作品具有细腻的质地和幽微的情感,传统文学的质素因为科幻的进入而获得了新奇和诧异,而类型的科幻因为传统文学的基质而获得了深度和内在。
其他文献
我们在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64个月342例常规直接PCI中共遇到2例急性冠状动脉栓塞患者,均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报告如下。
期刊
江飞首先是青年学者,其次是文学评论家,同时还是作家。然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高效化的当下,学者、作家、评论家等因角色定位的不同和专业领域的差别而出现了分化的现象。但在文学批评已然走向学院化的背景中,三者的身份界限又在很大程度上模糊化了。正因如此,江飞并不满足于只当知识型的学者或者技术型的专才,而是将上述三重身份加以贯通而进入超越之境,并游刃有余地发挥着多重身份融合所带来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必
期刊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可出现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我科收治的2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出现了特殊的心律失常--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国内文献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女,54岁,"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多年,合并心房纤颤2年.始终未进行有效治疗.于2004年2月26日就诊时主诉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有时伴下肢浮肿.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62 mm,收缩末径40 mm,射血分数73%;左房径54 mm,估测肺动脉压90 mm Hg,合并中度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PDA直径7.2 mm.因患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外科拒绝对其进行手术治疗
期刊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将48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组27例,慢性房颤组21例,采用病理学检查评价心房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评价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有显著的纤维化,而
一  麦克卢汉影响力在于他的媒介理论,但是,但凡一个思想家,其理论就不会仅仅在一个有限的专业领域中产生影响,而会蔓延到相关的各个领域,否则只能称之为专家、学者。麦克卢汉即是这样的思想家,其媒介理论也影响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艺术是他常常谈到的一个话题,在他的理论坐标中,艺术处于三个位置,其一,解释理论观念时的材料,这是大家最常用的论证方式,不足为奇。观念的取胜往往有赖于充足的弹药库。文学研究出身
期刊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发生一起性侵案。犯罪嫌疑人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法官仅判处他6个月的有期徒刑。  2019年,受害者用自己真名香奈儿·米勒出版了一部回忆录《知晓我姓名》,在讲述自己作为一名性侵幸存者疗愈与抗争的历程时,她的叙述人称在“我”和“你”中跳跃切换。  “特纳不知道受害者的身份。……他和受害者玩得很开心,并称她似乎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我盯着这个词……这感
期刊
患者男,52岁,因活动后胸闷、憋气30余年,二尖瓣置换术后17年,加重伴发热4个月,于2003年12月入院.患者因活动时胸闷,间断咯血、双下肢浮肿和夜间不能平卧10余年,于1984年在我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房颤".1986年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可从事一般体力劳动.2003年8月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37.0~39.0℃之间,伴畏寒、寒战、乏力、体重下降,双下肢出现散在出血点,间断
期刊
期刊
一、文本中的造物:从神话到科幻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提出神话实为文章之渊源①。事实上,在中西方历代的文学类型中皆可见神话的身影。其中,科幻小说中频繁出现神话的踪迹。神话与科幻小说的结合看似并不合常理。达科·苏恩文曾从文类角度对神话和科幻小说进行对比,他认为两者实质上是对立的。神话和科幻小说都将陌生化作为潜势态度和宰制形式手段②。通过陌生化,两者制造出某种惊异效果,其目的是透过表层世界探寻真
期刊